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复方细辛不同制剂的镇痛作用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本实验采用酊剂和水煎剂的细辛分别用维拉帕米配制成复方细辛,来观察其镇痛作用。同时测定其水煎剂的半数致死量,观察其急性毒性,判断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化学刺激法、热板法、牙髓电刺激法。结果:复方细辛酊剂局部给药及复方细辛水煎剂全身给药均有镇痛作用,其中酊剂复方细辛局部应用比水煎剂复方细辛全身应用起效快,用量少。但酊剂刺激性大,应用时有一定适应证限制。而水煎剂可口服,全身作用明显,急性毒性实验结果表明,毒性极低。所以也有其临床应用价值。结论:复方细辛酊剂和复方细辛水煎剂均具有安全、可靠的镇痛作用。因此均可作为有效镇痛药用于临床。但它们分别有各自的适应证和优缺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了克服鬼臼毒素酊剂在临床应用的局限性,进行了鬼臼毒素-固体脂质纳米粒与鬼臼毒素酊经皮外用安全性比较的实验。 方法:实验于2006-09/2007-08在南方医科大学药学部实验室完成。①取豚鼠32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0.5%鬼臼毒素-固体脂质纳米粒完整皮肤组和破损皮肤组、0.5%鬼臼毒素酊剂完整皮肤组和破损皮肤组,每组4只,分别进行单次和多次给药皮肤刺激试验。单次给药方法:豚鼠背部两侧对称脱毛后用手术刀片作#字划痕制作皮肤破损模型,采用同体左右侧自身对照法,左侧为受试区,分别取0.5%鬼臼毒素-固体脂质纳米粒混悬液及0.5%鬼臼毒素酊剂各0.1 mL均匀涂布于受试区,再以自制单层塑料薄膜和双层纱布封包受试区。分别于去除敷料和清洗受试物后1,24,48 h观察涂药部位有无红斑和水肿等情况,以及上述变化的恢复情况与时间。多次给药方法:皮肤处理方法、观察指标及评价指标同上,每日给药1次,连续给药14 d。②取大鼠100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0.5%鬼臼毒素-固体脂质纳米粒、0.5%鬼臼毒素酊剂完整皮肤组和破损皮肤组及正常对照组,每组10只,分别进行急性和长期皮肤毒性试验。急性毒性试验方法:脱毛后,分别取0.5%鬼臼毒素固体-脂质纳米粒、0.5%鬼臼毒素酊剂1 mL均匀涂布于脱毛区,连续观察14 d,每日观察大鼠体质量、进食量、呼吸、体态、眼、中枢神经系统、四肢活动、粪便性状及死亡情况。长期毒性试验方法:皮肤处理方法及观察指标同上,每日给药1次,药量均为0.1 mL,连续给药30 d,末次给药后24 h麻醉后处死动物,取血3.0~4.0 mL进行血液学、血液生化学检查,然后切取各组大鼠涂药中心区域的皮肤组织行皮肤病理检查及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扫描。 结果:纳入大鼠100只、豚鼠32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单次和多次给予鬼臼毒素-固体脂质纳米粒对豚鼠完整和破损皮肤均无刺激作用。②单次大剂量给予0.5%鬼臼毒素酊剂对豚鼠完整皮肤无刺激性,对破损皮肤有较强的刺激性;每日小剂量给予0.5%鬼臼毒素酊剂对豚鼠完整皮肤、破损皮肤均有较强的刺激性,其中破损皮肤组豚鼠皮肤刺激性出现的最早和最严重。③单次大剂量应用0.5%鬼臼毒素-固体脂质纳米粒和0.5%鬼臼毒素酊剂时大鼠容易出现短期的系统吸收毒性,尤以皮肤破损组症状较明显,其中0.5%鬼臼毒素酊剂组大鼠中毒症状持续时间均较0.5%鬼臼毒素-固体脂质纳米粒组持久。④每日小剂量长期应用0.5%鬼臼毒素-固体脂质纳米粒和鬼臼毒素酊剂对大鼠比较安全无系统吸收毒性。⑤每日小剂量给予0.5%鬼臼毒素-固体脂质纳米粒组大鼠于给药后的18~25 d,均出现轻度的皮肤红斑、水肿、糜烂和结痂等炎症反应及局部毛发生长稀疏、缓慢或无毛发生长,皮肤组织病理学检查可见以表皮为主的急性炎症反应。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扫描可见以红色荧光显像的药物主要富集于表皮层及毛囊而真皮及皮下组织药物含量相对较少。⑥每日小剂量给予0.5%鬼臼毒素酊剂组大鼠于给药后的4~7 d,均出现程度逐渐加重的皮肤红斑、水肿、糜烂、坏死、结痂及明显的毛发生长障碍,皮肤组织病理学检查可见皮肤全层急性炎症反应,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扫描可见表皮全层坏死,以红色荧光显像的药物主要富集于真皮、皮下组织、毛囊及其周围,荧光强度相对较0.5%鬼臼毒素-固体脂质纳米粒组强。 结论:在有效观察时间和一定浓度范围内,鬼臼毒素-固体脂质纳米粒、鬼臼毒素酊剂对实验动物均无严重系统吸收毒性,但鬼臼毒素-固体脂质纳米粒与鬼臼毒素酊剂相比具有局部不良反应少,不良反应程度轻,不良反应出现迟,皮肤靶向性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3.
黄花败酱经药理证明有明显的中枢镇静作用,其有效成分是挥发油,主要化学成分是败酱烯与异败酱烯;经60例临床观察,黄花败酱龙芽精胶丸比酊剂、片剂疗效高,用药剂量小,剂型方便;经急性毒性药理试验证明,其挥发油毒性极小或几无毒性,临床观察副作用极小,个别病例有恶心、厌食、反胃等副作用。  相似文献   

4.
不同疗程的灯盏细辛对大鼠急性脑缺血恢复期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不同疗程的灯盏细辛对急性脑缺血恢复期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改良的Zealonga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局灶缺血/再灌注梗死(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reperfusion,MCAO)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MCAO模型组、短期给药组(腹腔内注射灯盏细辛7 d)、较长期给药组(腹腔内注射灯盏细辛28 d)和正常对照组4组。分别于MCAO术后1 h、1周、2周、4周末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分别计算1周、2周、4周末与1h的差值。4周末进行脑梗死相对体积比(%)测定和电镜观察梗死边缘神经元结构。结果各组神经行为学评分差值及脑梗死体积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较长期给药组效果优于短期给药组(P<0.05)。电镜下观察显示较长期给药组大鼠脑组织病理学改变较轻。结论较长疗程灯盏细辛治疗对脑缺血恢复期的神经保护作用较短期治疗明显。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提取物黄酮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损伤组织病理及其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Nagasawa线栓法将大鼠制成局灶性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将Wistar雄性大鼠75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盐水对照组、小剂量给药组、中剂量给药组、大剂量给药组,每组15只。小剂量给药组、中剂量给药组、大剂量给药组于术前30min及术后2h分别给予不同剂量狗枣猕猴桃叶提取物黄酮腹腔内注射。应用TTC染色及图像分析系统测定局部脑缺血24h后的梗死灶体积,HE染色及透射电镜观察大鼠局灶脑缺血后组织病理及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与盐水对照组相比,药物干预组局部缺血后在相同时间内梗死灶的体积较小(P<0.05),超微结构改变也较轻,在实验剂量范围内其病理变化与给药剂量呈负相关。结论狗枣猕猴桃叶提取物黄酮对缺血后大鼠神经元形态和超微结构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上肢手术患者83例,局麻药为2%利多卡因与0.75%罗哌卡因1:1混合液,行超声辅助下完成臂丛穿刺术,成功注入局麻药后分时段观察测定臂从神经各个分支的阻滞麻醉效果及镇痛时间。结果局麻药用量(23.8±2.6)mL,经测定其中桡神经麻醉阻滞效果优于其他臂丛神经分支(P<0.01),麻醉完善率为96.6%,镇痛时间(430±90)min。结论运用超声技术定位阻滞臂丛神经,阻滞效果完善,穿刺成功率高,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减少,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复方归辛冲剂防治偏头痛280例的疗效和机理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对偏头痛平素和发作时的中医辩证,280例患者服用了当归、细辛为主组成的温经祛寒的中药沖剂1个月,取得明显的远近期疗效。临床观察和动物急慢性毒性试验证实本方无毒副作用。探讨了方剂可能的疗效机制,提出全身特别是肢体血管功能失调在偏头痛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在动物疼痛模型上,观察泰国眼镜蛇长链突触后α-神经毒素cobratoxin (CTX)的化学修饰物receptin(REC)的镇痛作用及其阿托品和纳洛酮对其镇痛作用的影响。方法采用腹腔注射(i.p., 5 mg/kg, 7.07 mg/kg, 10mg/kg)或脑室注射(i.c.v., 62.5 g/kg)的方法给予REC;采用小鼠热板反应、扭体反应及大鼠甩尾反应试验研究药物的镇痛作用; 应用预先给予阿托品(atropine, Atr; 0.5 mg/kg, i.m. 或 10 mg/kg, i.p.)或纳洛酮(naloxone, Nal; 3 mg/kg,i.p.)研究胆碱能及阿片肽能神经在REC镇痛中的作用;采用Animex试验观察REC对小鼠自发活动的影响。结果REC(5 mg/kg,7.07 mg/kg及 10 mg/kg, i.p.)在小鼠热板试验及扭体试验中均呈现出剂量依赖性镇痛作用,并于给药后2~3 小时出现显著镇痛作用。在大鼠甩尾试验中,REC 62.5 mg/kg (相当于全身给药的1/160, i.c.v.)后产生显著镇痛作用。阿托品或纳洛酮不能阻断REC的镇痛作用。高剂量REC (10 mg/kg, i.p.)对小鼠的自发活动无明显影响。结论REC具有镇痛作用,尽管中枢神经系统参与REC的镇痛作用,但外周神经系统可能亦介导REC的镇痛作用。中枢胆碱能及阿片肽能神经系统可能不参与REC的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9.
泰国眼镜蛇毒cobratoxin的化学修饰物receptin的镇痛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在动物疼痛模型上,观察泰国眼镜蛇长链突触后α-神经毒素cobratoxin(CTX)的化学修饰物receptin(REC)的镇痛作用及其阿托品和纳洛酮对其镇痛作用的影响。方法 采用腹腔注射(i.p.,5mg/kg,7.07mg/kg,10mg/kg)或脑室注射(i.c.v.,62.5g/kg)的方法给予REC;采用小鼠热板反应、扭体反应及大鼠甩尾反应试验研究药物的镇痛作用;应用预先给予阿托(atropine,Atr;0.5mg/kg,i.m.或10mg/kg,i.p.)或纳洛酮(naloxone,Nal;3mg/kg,i.p.)研究胆碱能及阿片肽能神经在REC镇痛中的作用;采用mnilnex试验观察REC对小鼠自发活动的影响。结果 REC(5mg/kg,7.07mg/kg及10mg/kg,i.p.)在小鼠热板试验及扭体试验中均呈现出剂量依赖性镇痛作用,并于给药后20小时出现显著镇痛作用。在大鼠甩尾试验中,REC62.5mg/kg(相当于全身给药的1/160,i.c.v.)后产生显著镇痛作用。阿托品或纳洛酮不能阻断REC的镇痛作用。高剂量REC(10mg/kg,i.p.)对小鼠的自发活动无明显影响。结论 REC具有镇痛作用,尽管中枢神经系统参与REC的镇痛作用,但外周神经系统可能亦介导REC的镇痛作用。中枢胆碱能及阿片肽能神经系统可能不参与REC的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10.
灯盏细辛注射液治疗高脂血症相关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观察灯盏细辛注射液治疗高脂血症相关脑梗死的疗效。方法 选择高脂血症相关脑梗死患者 6 8例 ,随机分为两组。灯盏细辛组 (34例 ) :用灯盏细辛注射液 30ml+生理盐水 (NS) 2 5 0ml静脉滴注 ,每日 1次 ,共 14d;复方丹参组 (34例 ) :用复方丹参 2 0ml+NS 2 5 0ml静脉滴注 ,每日 1次 ,共 14d ;治疗后分别进行疗效评定并对治疗前后血脂、血液流变学等生化指标对比分析。结果  14d后 ,灯盏细辛组基本治愈率为 6 4 .71%明显高于复方丹参组的 32 .35 % (P <0 0 1) ;治疗后灯盏细辛组全血比黏度、血浆比黏度、纤维蛋白原、总胆固醇及三酰甘油较治疗前均有明显降低 (均P <0 .0 5 ) ;而复方丹参组未见明显变化。结论 灯盏细辛注射液可降低血脂及血黏度 ,对治疗高脂血症相关脑梗死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摘要 背景:临床常用的局部麻醉药物体内生物半衰期短,且局部组织的高浓度极易造成药物经血管吸收入血产生中枢神经和心血管毒性。因此,国内外学者开始进行局部麻醉缓释给药系统研究。 目的:总结近年局部麻醉缓释药物的制备及镇痛效果的研究现状。 方法:由作者应用计算机检索维普数据库中与局部麻醉缓释药物的制备及镇痛作用有关的文章,检索时限1998-01/ 2009-10。检索关键词:局麻药,微球,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药物体外释放,镇痛。选择33篇文献进行分析。 结果与结论:采用W1/O/W2双重乳化-溶剂挥发法、乳化溶剂挥发法、乳化-交联法、高压电场法制备的局麻药载体的微球,形态均圆整,流动性好,80%以上的微球粒径在50~100 μm之间,可提高载药量和包封率。在对微球的体外释放性能进行考察时均得到了可延长药物的体外释放时间、相对较平稳的血药浓度、明显的缓释作用和良好安全性的结果。 关键词:局麻药;微球;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药物体外释放;镇痛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1.16.037  相似文献   

12.
促睡眠植物提取液调节大鼠觉醒-睡眠周期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研究促睡眠植物提取液(SNPE)对大鼠觉醒-睡眠周期的影响。方法:应用睡眠脑电描记方法,观察SNPE对大鼠正常睡眠、剥夺睡眠条件下及连续给药情况下睡眠的影响,并以安定作为阳性对照。结果:SNPE可显著增加正常睡眠及被剥夺睡眠大鼠的慢波睡眠时间及总睡眠时间,减少觉醒时间,灌胃后第2小时即开始发挥作用。短时间连续给药并未产生累积作用及反跳性。相同实验条件下,安定对大鼠觉醒-睡眠周期无显著影响。结论:SNPE有效成分具有显著的促睡眠效应。本实验为养血安神药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F组人参皂苷对急性脑缺血大鼠脑细胞凋亡及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参照ZeaLonga线栓法制作右侧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选用健康雄性Wistar大鼠70只,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盐水对照组、小剂量给药组、中剂量给药组、大剂量给药组。给药组分别于术前30m in及术后30m in、3h给予不同剂量的F组人参皂苷腹腔内注射。应用TTC染色及图像分析系统测定脑缺血24h后的梗死体积、TUNEL染色观察各组间细胞凋亡的差异及免疫组化染色检测VEGF表达的变化。结果与盐水对照组相比,药物干预组局部脑缺血后在相同时间内梗死灶体积减小(P<0.05);神经细胞凋亡减少(P<0.05),且随剂量的增加凋亡细胞减少更加明显(P<0.01);VEGF表达明显增加(P<0.01),且在实验剂量范围内其表达随药物剂量的增加而增多(P<0.01)。结论F组人参皂苷对脑缺血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为减少细胞凋亡及增加VEGF表达。  相似文献   

14.
背景:如何寻找更好的药物剂型、给药途径,使高浓度的药物直接作用于局部,并提高药物对局部靶组织的选择性、延长药物作用时间,对预防乳腺癌局部复发有重要意义。 目的:探索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应用氟尿嘧啶植入剂的临床安全性,探寻预防乳腺癌局部复发的新途径。 方法:63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TNM分期:Ⅰ+Ⅱ期35例,Ⅲ期28例,随机分为植入剂组32例及对照组31例,植入剂组在肿瘤下方,腋窝、锁骨下血管区域、胸大小肌之间多点喷撒氟尿嘧啶植入剂,总剂量为600 mg,每点处小于100 mg,观察应用植入剂后,切口有无感染裂开,8 d后的皮下积液情况,皮瓣坏死、患肢水肿、拆线天数及血红、白细胞、肝肾功能情况。 结果与结论:植入剂组与对照组在切口感染裂开、皮下积液量、患肢水肿、拆线天数及血红细胞计数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两组治疗后,血白细胞计数、谷丙转氨酶、肌酐均较治疗前有明显增加(P < 0.05),但是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结果提示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应用氟尿嘧啶植入剂是安全可靠的,是乳腺癌术后局部化疗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氟尿嘧啶植入剂;安全性;缓释材料;药物控释系统及其载体材料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0.08.034  相似文献   

15.
背景:RT-Q膜为乳酸-透明质酸新型共聚物,其既有透明质酸的多种生物功能、良好的柔韧性、生物相容性,又具有聚乳酸的易加工性及遇水成膜性。 目的:考察RT-Q膜对颈外静脉出血大鼠模型的止血效果,评估在肌肉组织局部使用后的组织相容性。 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 单位: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药理教研室,生药教研室。 材料:选用雄性Wistar大鼠130只,鼠龄6周,体质量170~210 g。其中80只用于止血效果的评价,另外50只用于生物相容性实验。实验过程中对动物的处置符合动物伦理学标准。实验目的物成分为DL-乳酸-透明质酸、α-氰基丙烯酸酯、丙酮(溶剂)、氟利昂(抛射剂)的RT-Q气雾剂和成分为丙酮与氟利昂(抛射剂)的附加剂气雾剂均由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药剂教研室提供(批号均为20050311)。α-氰基丙烯酸酯医用胶由北京瞬康医用胶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050930)。 方法:①止血实验:随机将80只大鼠分为4组:RT-Q膜组、氰基丙烯酸酯胶组、附加剂组及阴性对照组,每组20只。动物麻醉后于分离的一侧颈外静脉剪一约0.6 cm切口使其出血,并立即以消毒纱布擦拭创面,纱布移开瞬间迅速喷RT-Q气雾剂1次,或附加剂气雾剂1次,或α-氰基丙烯酸酯医用胶0.15 mL,而后覆上纱布,阴性对照组则擦拭创面后直接覆上纱布让其自然止血,记录止血时间,计算出血量(止血后纱布重量-使用前重量)。②局部组织相容性实验:随机将大鼠50只大鼠分为A、B两组。A组30只,采用同体左右侧自身对比法,即麻醉大鼠并行后肢外侧肌肉横切术,拉开肌层,左侧喷附加剂气雾剂1次,右侧喷RT-Q膜气雾剂1次。B组20只,在两后肢外侧造成与A组相同的伤口,不给药。分别于术后1~7,15,23,30 d,取创口处标本,苏木精-伊红染色,光镜下做病理组织学检查。观察膜对伤口愈合的影响、自身降解情况及对周围组织是否产生毒性反应。 主要观察指标: 止血实验:止血时间, 出血量;局部组织相容性实验:伤口愈合, 生物降解, 对周围组织的毒性. 结果: 大鼠130只均进入结果分析。 RT-Q膜的局部组织相容性: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显示,RT-Q膜对伤口愈合既无促进也无延迟性影响,形成的膜于术后15 d开始降解,三四周完全吸收,对周围组织无毒性影响。RT-Q膜的局部止血作用:RT-Q膜组应用后的止血时间和出血量比阴性对照组和附加剂组明显减少(P < 0.01),RT-Q膜组与瞬康医用胶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 0.05)。 结论:RT-Q医用生物膜的局部止血效果显著,与α-氰基丙烯酸酯医用胶相当;同时具有局部组织相容性好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灯盏细辛注射液对脑梗死患者血脂、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发病 7d内脑梗死患者 180例 ,随机分为灯盏细辛组 (90例 ) :用灯盏细辛注射液 4 0ml静脉滴注 ,每日 1次 ,共 2周 ;对照组 (90例 ) :用复方丹参注射液 30ml静脉滴注 ,每日 1次 ,共 2周。治疗前后分别检测血脂、血液流变学 ,并进行两组比较。结果 灯盏细辛组治疗后不仅总有效率 (88 89% )明显高于对照组 (5 8 89% ) (P <0 0 5 ) ,而且血脂、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有明显改善 ,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5 ,P <0 0 1) ;而对照组则不明显。结论 灯盏细辛注射液可以降低血脂 ,改善血液流变学 ,有效治疗脑梗死  相似文献   

17.
经动脉(IA)脑部给药,主要指经颈内动脉给药以治疗脑部疾病或研究脑部神经功能,具有局部浓度高、用药量少、全身副作用小等特点。近年来,该途径被广泛应用于脑功能定位、放化疗、治疗脑血管痉挛、溶栓、治疗颅脑感染等领域,并有望进一步应用于临床手术麻醉、亚冬眠治疗、基因及干细胞治疗、脑保护治疗等新兴领域。此综述归纳了IA脑部给药的概况、利弊及近几年的研究进展,并探讨其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神经生长因子对脑保护作用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神经生长因子 (NGF)侧脑室注射 (injectioncerebralventricle,icv)与腹腔注射 (injectionperitoneal,ip)不同给药法脑保护作用的区别。方法 :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局部脑缺血模型 ,分别在不同的时间点用icv和ip法分别给于NGF 50ng、50 0ng。TTC法测定梗塞体积 ,Bederson法评定神经功能缺失。结果 :icv法较ip法可明显降低梗塞体积 ,减少神经功能缺失 ,延长治疗时间窗。结论 :通过脑脊液给药是突破血脑屏障有效发挥NGF等神经保护剂作用的可靠途径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糖皮质激素不同给药方式治疗贝尔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贝尔面瘫120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各40例,A组(常规治疗组)给予常规药物、红外线理疗治疗,B组(静滴组)及C组(耳后注射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分别加用糖皮质激素静滴及耳后乳突区注射糖皮质激素,3组疗程均为15 d,观察3组临床疗效。结果 A组总有效率为70.0%,B组为92.5%,C组为90.0%,A组分别与B组、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皮质激素早期应用于贝尔面瘫治疗,可迅速减轻面神经水肿,有利于疾病恢复。耳后局部注射糖皮质激素与全身用药效果相当,不良反应较低,值得临床推荐。  相似文献   

20.
建立大鼠冷水甩尾模型,观察脑室注射(i.c.v.)强啡肽A(1~13)的镇痛作用及其对吗啡镇痛作用的影响。用冷水甩尾测痛观察皮下注射(s.c.)吗啡镇痛作用的时效和量效曲线以验证该测痛模型的可行性;强啡肽A(1~13)经侧脑室注射给药。冷水甩尾测痛模型稳定性好,灵敏度和准确度高;用冷水甩尾测痛时i.c.v.强啡肽A(1~13)有明显的镇痛作用,并可剂量依赖地对抗s.c.吗啡的镇痛作用。冷水甩尾测痛能有效检测s.c.吗啡和i.c.v.强啡肽的镇痛作用;大鼠i.c.v.强啡肽A(1~13)可对抗s.c.吗啡的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