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目的 对比胸腔镜和小切口直视获取左侧胸廓内动脉进行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研究2020年1月~2022年6月完成的胸腔镜辅助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8例和小切口直视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20例。2组年龄、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内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腔镜组使用胸腔镜器械获取左侧胸廓内动脉,应用微创心脏稳定器在左前外侧胸部小切口、非体外循环下完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包括左侧胸廓内动脉与冠状动脉前降支单支旁路移植16例,多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2例。小切口组20例行左前外侧胸部小切口直视获取左侧胸廓内动脉,与前降支行旁路移植手术。结果 腔镜组18例中16例成功获取左侧胸廓内动脉,1例转为肋间小切口直视获取左侧胸廓内动脉,1例胸腔镜获取血管时损伤远端,经肋间小切口直视修补后完成血管吻合。小切口组20例均成功获取胸廓内动脉并行旁路移植手术。与小切口组相比,腔镜组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短[(4.9±2.0)h vs.(6.5±2.3)h,t=-2.318,P=0.026],术后住院时间短[(4.5±0.9)d vs.(5.3±0.8)d,t=-2.859,P=0....  相似文献   

2.
经左胸前外侧小切口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经左胸前外侧小切口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临床疗效及远期随访结果.方法 2002年1月至2006年10月,38例单支或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患者经左胸前外侧小切口进胸,直视下或胸腔镜辅助下,完成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其中男性25例.女性13例;年龄38~78岁,平均(63.3±11.1)岁.结果 38例手术均顺利完成.20例行单纯旁路移植1支;10例先行支架植入,后行胸廓内动脉至前降支端侧吻合,其中2例行胸廓内动脉与第一对角支、前降支序贯吻合;8例行旁路移植2支,其中3例为序贯吻合,5例应用桡动脉行"Y"形吻合.术后无死亡及严重并发症.37例患者获得26~82个月随访,平均(53.2±28.5)个月;无晚期死亡,无再发心肌梗死.心功能Ⅰ级26例,Ⅱ级12例.3例心绞痛复发,2例经药物控制后症状缓解,1例经造影证实吻合口狭窄于术后2年行支架植入.结论 左前外侧小切口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具有较低的病死率和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远期结果良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非体外循环下左侧乳内动脉及桡动脉Y型桥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05年1月至2008年10月,40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采用左侧乳内动脉及桡动脉作为移植物。术中采用带蒂半骨骼化的方法分别取材左侧的乳内动脉和桡动脉,端侧吻合成Y型桥,在非体外循环下,应用序贯吻合的方法进行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利用Medi—stim Butterfly流量计进行桥血管流量测定,并记录血流量及搏动指数。结果全组40例共行冠状动脉旁路血管移植109支,平均2.7支/例。桥血管流量测定均通畅,左乳内动脉干流量为(33±6)ml/min,搏动指数为2.2±0.5,桡动脉流量为(41±11)ml/min,搏动指数为1.9±0.6。40例中,术后3例诉手背桡侧感觉异常、麻木,围术期心肌。梗死1例,胸腔积液2例,肺部感染1例,术中室颤1例,无脑部并发症,无胸骨、纵隔感染。随访1—38个月(平均11个月)无死亡病例。结论非体外循环下仅用左侧乳内动脉及桡动脉Y型桥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安全、有效的,可以实现全动脉化的完全心肌血运重建目的,又避免手术中对升主动脉的操作,近期效果满意。适应于升主动脉有钙化、乳内动脉正常且粗大(〉2mm)的左主干或类似左主干病变,手术近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4.
全机器人胸廓内动脉游离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Gao CQ  Yang M  Wang G  Wang JL  Li LX  Zhao Y  Xiao CS  Wu Y  Zhou Q 《中华外科杂志》2007,45(20):1414-1416
目的总结全机器人下不开胸胸廓内动脉(IMA)游离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初步经验。方法使用da Vinci S全机器人系统,完成胸廓内动脉游离心脏不停跳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5例。所有患者均有心绞痛症状,其中4例患者有心肌梗死病史,冠状动脉造影显示严重的前降支病变,2例患者对角支及回旋支亦有病变。手术过程中于左侧胸壁打直径为1cm的器械臂孔3个,医生于操作台前在三维成像系统下操控机器人进行胸廓内动脉的游离,其中13例行左侧胸廓内动脉游离,1例行双侧胸廓内动脉游离,1例行对侧胸廓内动脉游离。游离结束后,沿左胸前第4肋间行长度为6cm小切口开胸,13例于心脏跳动下行胸廓内动脉和前降支的吻合,2例同时吻合对角支或回旋支。其中1例是完全机器人不停跳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接受胸廓内动脉游离,无胸廓内动脉损伤及术式的转变。胸廓内动脉和前降支、对角支和回旋支吻合后桥血流良好。术中平均出血量80ml,平均ICU时间20h,术后恢复好。结论全机器人不开胸胸廓内动脉游离技术精细、安全,不停跳下冠状动脉移植术效果确实、可靠,术后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左胸前外侧小切口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效果.方法26例单支或2支血管病变经左胸前外侧小切口进胸,其中14例直视下游离乳内动脉,12例在胸腔镜辅助下游离,肝素化后切开心包,显露病变的靶血管,心脏跳动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结果26例手术顺利完成,22例旁路移植1支,4例旁路移植2支(1例行序贯吻合,3例桡动脉与乳内动脉行"Y"形吻合).术后无死亡及严重并发症.26例随访3个月~3年,平均16.8月,无心绞痛复发,心功能Ⅰ级18例,Ⅱ级8例.结论左前外侧小切口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主要适用于前降支单支病变者,对于合并高危因素,不宜行常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的多支血管病变病人亦适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治疗儿童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病变的近、中期疗效.方法 2005年2月至2009年9月,6例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病变病儿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其中男5例,女1例;年龄6~12岁.确诊川崎病0.5~5.0年.冠状动脉左主干闭塞1例,左、右冠状动脉瘤样病变5例.心功能(NYHA)分级Ⅱ级1例,Ⅲ级5例.术前心脏超声示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39~54 mm;左室收缩未内径(LVSD)23~45 mm;左室射血分数(LVEF)0.33~0.71;二尖瓣中度反流1例.均在体外循环下手术,移植血管均用动脉,平均旁路移植血管(2.0±0.6)根.其中左乳内动脉4根,桡动脉7根.同期冠状动脉成形术4例,二尖瓣成形术1例.结果 无手术死亡,体外循环平均(95.6±31.0)min;主动脉阻断平均(57.8±33.9)min.术后LVDD 32~56 mm,LVSD 21~39 mm,LVEF 0.45~0.71.冠状动脉CT示移植血管均通畅.均获随访,无远期死亡,病儿生长发育同正常同龄儿.随访0.1~4.5年,心功能平均(1.4±0.55)级.5例术后1年移植血管100%通畅,1例术后2年移植血管通畅.结论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可以有效治疗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病变,全动脉化有利于旁路血管远期通畅,其近、中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7.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瞬时测血流量技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总结瞬时测血流量 (TTFM)技术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CABG)中的应用经验 ,探讨异常血管桥瞬时血流量技术参数特点、发生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  2 0 0 1年 9月至 2 0 0 2年 5月 ,连续对5 0例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及 40例常规体外循环下旁路移植者进行血管桥血流量测定 ,随机 30例进行左侧乳内动脉 (LIMA)血流量测定。结果  30例LIMA离断后TTFM参数 :平均血流 (42 9± 33 0 )ml min ,弹力指数 (PI)值 1 0 0± 0 6 4,波形曲线为收缩期、舒张期双向血流 ,收缩期为主 ,实际平均血流为(37 4± 2 8 8)ml min ,相关系数为 0 98。 90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TTFM参数 :LIMA到左前降支 (LAD)平均流量 (2 9 9± 9 5 )ml min ,平均PI值 2 47± 0 88。大隐静脉或桡动脉到回旋支系统平均流量 (33 7±17 5 )ml min ,PI值 4 0± 1 9;到右冠状动脉系统 ,平均流量 (31 5± 19 2 )ml min ,PI值 2 6± 1 3 ;到前降支及回旋支系统为双向血流 ,血流以舒张期为主 ,收缩期可形成负值 ;到右冠状动脉系统 ,收缩及舒张期为双向灌注 ,较少出现负值。TTFM技术提示 ,2 87支血管桥中有质量问题血管桥 6支 ,均手术证实并加以矫正。 90例病人均无围术期心肌梗死及其它严重并发症 ,无死亡。随访 2~ 10个月 ,病人无心绞痛及心肌  相似文献   

8.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动脉材料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为了克服大陷静脉长期通畅率不佳的问题,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寻求多动脉材料做旁路移植术。方法 从1994年10月 ̄2000年4月,456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患者使用乳内动脉和桡动脉做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采用不接触血管技术妈材,减少损伤及应用钙拮抗剂防止桡动脉痉挛。结果 共取乳内动脉448根,桡动脉219根,平均移植血管3.2支,死亡8例,死亡率1.8%。结论 使用动脉材料做旁路移植术是安全有效的,预计能保持移植血管的远期通畅。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左胸肋间切口实施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临床应用与特点。方法我院1996年9月~2005年8月共实施经左胸肋间切口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36例,左侧胸骨旁第4肋间前外侧切口6~10 cm进入胸膜腔,使用M IDCAB专用牵开器,分离左侧乳内动脉与冠状动脉吻合。主要有4种情况:①单纯前降支系统病变;②再次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而存在通畅的左乳内动脉至前降支桥;③严重的升主动脉钙化;④合并其他左胸手术。单支病变26例,双支病变3例,三支病变7例。既往介入治疗史5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史6例。左心室射血分数为(0.562±0.107)。结果36例均成功实施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远端吻合口1~4个,手术时间(190.4±44.1)m in。合并激光心肌打孔术2例,合并肺癌切除术1例,食管癌切除术1例。无住院死亡病例。32例随访1个月~9年,中位数32月,2例远期死亡。2例术后1年再发心绞痛,1例经介入治疗,另1例再次手术,症状消失。其余患者均没有心绞痛症状。结论经左胸肋间切口实施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对某些特殊类型的冠心病患者是安全实用的选择,非体外循环方式下进行此类手术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总结70岁以上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中应用乳内动脉的利弊.方法 2010年7月1日至2012年8月20日,1471例70岁以上患者行单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共,占同期6156例单纯CABG手术者的23.10%.其中男1030例,女441例,年龄(73.3±3.9)岁.1395例采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ABG),76例采用体外循环(on-pump CABG),其中12例采用体外循环不停跳(on-pump beating heart CABG).旁路移植移植旁路血管(3.12±0.68)支.按移植血管材料分为2组:A组:564例全部应用大隐静脉;B组:907例患者应用左乳内动脉建立与左前降支旁路移植手术,其中42例应用桡动脉及胃网膜右动脉进行全动脉化旁路移植手术,其余靶血管均应用大隐静脉作为血管移植物旁路移植.结果 A组死亡12例(2.12%),B组死亡19例(2.09%),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术后早期引流量明显高于A组,二次开胸止血、恶性心律失常、脑卒中、伤口愈合不良和IABP使用例数等指标两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70岁以上高龄患者旁路移植冠状动脉旁路移植选择左乳内动脉作为左前降支的旁路移植旁路血管材料,不增加手术死亡和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乳内动脉在远期通畅率方面的优势明显,建议70岁以上高龄患者旁路移植优先选择左乳内动脉作为左前降支的旁路移植旁路移植血管.  相似文献   

11.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麻醉处理的体会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本文介绍26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麻醉处理和血流动力学变化的有关体会. 资料与方法 22例在低温心肺转流(CPB)下完成2~4支旁路移植,4例在常温下行胸廓内乳动脉与前降支吻合,11例同时行室壁瘤切除、左心腔成形术.  相似文献   

12.
机器人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与支架置入杂交手术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总结"达芬奇S"(da Vinic S)机器人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与支架置入杂交手术技术特点和优势.方法 2007年1~8月使用da Vinic S机器人系统,完成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共42例,其中10例因双支冠脉病变,在机器人旁路手术后行支架置入术.病人平均年龄为(62.3±12.1)岁,其中男8例,女2例.病人冠状动脉造影均显示严重的前降支病变,并合并有回旋支或右冠状动脉的局限性狭窄.所有病人肺功能良好,无胸膜炎和左侧胸腔手术史.机器人手术过程中无需正中开胸,仅左侧胸壁打直径为1 cm的器械臂孔3个,术者于da Vinic S系统的操作台前、三维成像系统下遥控机器人全程游离乳内动脉;其中4例直接行全机器人非体外行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TECAB),另6例于左侧胸壁第4肋间作6~8cm的小切口,在心脏跳动下行乳内动脉和前降支的吻合(SVST).术后1周左右经股动脉常规行回旋支或右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置入术中行乳内动脉造影评价再血管化效果.结果 病人术后恢复顺利,并成功接受支架置入术,乳内动脉旁路血管通畅,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应用机器人微创冠脉旁路手术和支架置入杂交手术治疗冠心病,可最大限度的减小手术创伤并实现完全再血管化.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同时主动脉-锁骨下动脉旁路治疗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合并锁骨下动脉重度狭窄的手术方法及效果.方法2003年1月~2004年5月,我院治疗须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同时合并左锁骨下动脉近端重度狭窄3例,术中先行主动脉-锁骨下动脉旁路,左乳内动脉获得满意的流量后,再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结果手术时间210~340 min,平均283 min,出血量570~1 630 ml,平均963 ml.游离左乳内动脉后量杯测流量均<5 ml/min,主动脉-锁骨下动脉旁路后量杯测流量均>50 ml/min,乳内动脉远端与前降支吻合后流量仪测流量12~27 ml/min,平均20 ml/min.术后临床症状缓解,未发现冠脉-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3例随访3~6个月,平均5个月,无心绞痛发作.结论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同时主动脉-锁骨下动脉旁路手术是治疗冠心病合并锁骨下动脉重度狭窄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先吻合桥血管近端的“顺行序贳式”吻合技术住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G)中应用的临床意义和价值。方法56例患者行OPCABG术中采用先吻合桥血管近端的“顺行序贯式”吻合术:先行带蒂左乳内动脉与左前降支吻合;若使用游离桥血管则先与升主动脉吻合,再与左前降支吻合。然后用大隐静脉或桡动脉进行“序贯式”吻合搭桥。结果与左前降支吻合的桥血管:带蒂左乳内动脉49支,游离左乳内动脉1支,桡动脉4支,大隐静脉2支。采用大隐静脉进行“序贯式”吻合:4个吻合口(包括近端吻合口)32例,3个吻合口15例。桡动脉进行“序贯式”吻合:4个吻合口2例,3个吻合口7冽。大隐静脉-右冠状动脉单桥5支。总搭桥207支,平均3.7支/例。术后心绞痛症状全部缓解,无围术期急性心肌梗塞。54例随访2~70个月,无新发心绞痛,无死亡病例。结论应用先吻合桥血管近端的“顺行序贯式”吻合技术,可使OPCABG更简便、安全、有效,更有益于多支病变患者,尤其是急危重症的冠心病患者。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左胸小切口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多支动脉桥策略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为该技术推广提供证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至2019年11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脏外科64例左胸小切口多支搭桥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男54例、女10例,年龄36~77(61.1±8.7)岁。经第5肋间长5~8 cm左胸前外侧切口进胸,在非体外循环下进行手术,借助胸壁悬吊装置及心脏固定器,完成升主动脉近端吻合,前降支、回旋支及右冠状动脉系统的靶血管远端吻合等操作。移植血管数量2~4(2.3±0.5)支,其中45例患者移植2支,17例移植3支,2例移植4支;手术结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杂交治疗3例,全动脉化旁路移植62例。术后7 d内复查冠状动脉造影评估旁路血管通畅率,随访记录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发生情况,通过Kaplan-Meier法计算免于发生MACCE率。结果无患者中转开胸手术,术中未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或体外膜肺氧合。术后切口愈合不良1例,再次手术2例(均为术后胸腔出血)。术后30 d内发生非致死性心肌梗死1例,无死亡。术后早期复查造影旁路血管总体通畅率为96.2%,前降支旁路通畅率为98.2%。随访12~6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28个月)。失访率7.8%(5/64)。36个月免于MACCE发生率为84.9%(95%CI 79.5%~90.3%)。结论左胸小切口多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可以实现完全再血管化及全动脉化搭桥,近期及中远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6.
胸大肌瓣移植在慢性胸骨骨髓炎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科于 2 0 0 0年 7~ 9月对 2例慢性胸骨骨髓炎患者采用带蒂胸大肌瓣移植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 临床资料与方法例 1,男 ,6 6岁。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CABG) ,取大隐静脉及左侧胸廓内动脉行血管移植术 ,手术于体外循环下进行 ,经过顺利。术后第  相似文献   

17.
微创冠状动脉搭桥术51例报告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Zhao Q  Wang Y  Xia L 《中华外科杂志》2000,38(9):652-654
目的 探讨微创冠状动脉搭桥术的临床实用价值。 方法 自 1998年 8月至 1999年11月 ,5 1例冠心病患者接受微创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男性 42例 ,女性 9例 ,年龄 39~ 80 (平均 6 4)岁 ,陈旧性心肌梗死 35例 ,糖尿病 9例 ,左室射血分数 2 0 %~ 72 % ,平均 (5 3±13) %。采用前胸正中切口 ,应用CTS、Octopus、USSC血管固定器 ,搭桥 1~ 4(平均 2 7)根 ,应用左胸廓内动脉 35例、右胸廓内动脉 1例 ,双侧胸廓内动脉 15例 ,桡动脉 3例。 结果 手术死亡 1例 ,病死率 1 9%。平均ICU时间 1 2d ,术后平均 6d出院。平均胸腔引流量和输血分别为 415ml和 16 0ml。随访平均 14个月 ,所有患者心绞痛症状消失 ,活动量增加。 2例患者术后 2个月随访冠脉造影 ,吻合口满意率 10 0 %。 结论 微创冠状动脉搭桥术安全、经济、有效 ,适用于体外循环高危患者 ,并可应用于多支血管病变 ,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桡动脉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桡动脉(RA)作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移植血管已广泛应用,但在其获取、手部侧枝循环的评估、抗痉挛措施、靶血管选择、以及近端吻合口等方面尚未统一的认识。一般认为RA应当连同周围的伴行静脉血管一起获取并且优先用于严重狭窄(〉70%)的冠状动脉。RA近端可以吻合于升主动脉,或者与左侧或右侧乳内动脉一起构成复合移植血管。RA作为移植血管的通畅率主要取决于靶血管狭窄的严重程度和靶血管的位置,而不是取决于近端吻合于主动脉或是乳内动脉。尽管缺乏实验证据,许多研究者提倡预防性抗痉挛治疗。在全动脉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的患者中应用RA取代右侧乳内动脉作为第二选动脉移植血管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内膜剥脱术(CE)联合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治疗弥漫性冠状动脉狭窄病变的近中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9年1月在南京市第一医院心胸血管外科接受CE+CABG的248例弥漫性冠状动脉狭窄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201例,女性47例;年龄(65.6±8.5)岁(范围:43~79岁)。体外循环手术156例,非体外循环手术92例。共对269根病变血管完成CE,包括前降支108根,右冠状动脉140根,钝缘支21根。共完成旁路移植872支,包括左胸廓内动脉248支,桡动脉48支,大隐静脉576支,每例患者移植(3.5±0.8)支(范围:2~6支)。CE后平均血流量为(26±8)ml/min(范围:13~59 ml/min),血流指数为3.1±0.8(范围:2.0~6.7)。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比较体外循环和非体外循环患者的手术结果及术后通畅率。结果全组围手术期病死率为1.2%(3/248),2例死于肾功能衰竭,1例死于术后顽固性低心排血量。9例发生围手术期心肌梗死。随访(41.8±21.4)个月(范围:1~68个月)。旁路血管术后1年通畅率为78.4%(1...  相似文献   

20.
冠脉旁路移植术中桡动脉的获取和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桡动脉的获取方法和早期临床效果。方法22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行量化Allen试验决定是否切取桡动脉。桡动脉伴随静脉一起切取,术中不直接接触桡动脉,严格避免夹镊桡动脉本身;离断后腔内注入肝素罂粟碱液,并将桡动脉置于该液中备用。共获取桡动脉22根,远端吻合至冠状动脉后降支、钝缘支及前降支,近端均吻合至主动脉。术后常规应用钙通道阻滞剂12个月。结果术后患者心绞痛消失,心功能显著改善,无围术期心肌梗死。无术中桡动脉痉挛现象,围术期无出血、栓塞合并症,无手臂缺血发生。结论桡动脉移植物可常规应用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严格的“免触”技术和术后应用钙通道阻滞剂是保证桡动脉良好功能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