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小肠疾病合并消化道出血的诊断方法。方法在剖腹探查中,纤维结肠镜经肛门插入,术者手助结肠镜推进,对结肠及小肠粘膜进行检查,结合术中的肠管透光检查,发现出血及可疑出血病灶。结果18例均获正确诊断。结论剖腹探查结合术中纤维镜检查,是诊断术前不能确诊的小肠出血的简便、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术中内镜对小肠出血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对不同原因小肠出血患者行术中内镜检查,评价其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1995年8月~2003年9月,16例多项常规检查阴性小肠出血患者,行剖腹探查,术中内镜检查。结果 不明原因小肠出血患者16例,13例检出阳性病灶,病因确诊率为81.3%。结论 术中内镜是一种安全、可靠、有较高临床诊断价值的小肠出血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3.
术中内镜在小肠出血诊断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我院从1989年~1998年6月,临床诊断小肠出血,剖腹后未能发现小肠出血病变,而行术中内镜检查患者12例,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12例患者中,男8例,女4例,年龄25~83岁,平均年龄54岁。均表现为黑便或暗红色血便,胃镜和结肠镜均...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小肠出血剖腹探查术的方法进行探讨,及对分段排除法的临床应用进行评价。【方法】42例术前未能确诊的小肠出血患者术中采用徒手分段探查、内镜分段探查及分段钳夹透照三种分段排除法寻找出血病灶。【结果】经徒手分段探查查出病灶36例(85.7%),6例内镜分段探查查出病灶4例,2例分段钳夹透照查出病灶1例。1例在可疑病变处行肠段切除,术后再出血,经内科保守治疗出血停止。病灶总检出率为97.6%。其中良恶性肿瘤21例(50.0%)、憩室8例(19.0%)、血管病变6例(14.3%)、其它7例(16.7%)。【结论】术中分段排除法是提高小肠出血病灶检出率,减少病变遗漏,防止再出血发生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术中内镜诊断消化道出血的价值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为探讨术中内镜检查对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对不同原因的消化道出血时将内镜对胃肠整个管腔进行检查,从胃到小肠直到结肠直肠。结果:发现空腔,回肠息肉出血4例,回肠溃疡出血4例,回肠溃疡出血2例,回肠末端血管畸形出血1例,回肠末端血管瘤2例,胃小弯溃疡1例,胃体前壁皱壁溃疡1例,胃糜烂性出血1例。空肠上段憩室出血1例。结论:术中内镜检查对明确消化道出血灶具有重要意义,且方便可行。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小肠出血的病因、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1年1月至2006年12月期间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小肠出血32例的临床资料.结果:小肠出血病因以小肠肿瘤和憩室为主,炎性息肉及血管病变少见.7例和6例患者经小肠气钡双重造影、B超与CT检查确诊,19例剖腹探查确诊.均采用手术治疗,32例随访1年以上均无复发.结论:剖腹探查和术中内镜检查是诊断隐匿性小肠出血病因的重要手段,对短期内出血大、有休克表现及原因不明的反复出血应行诊断性剖腹探查,以免延误抢救时机.  相似文献   

7.
对于上消化道出血或肛门、直肠、结肠病变出血,多可行胃镜、十二指肠镜、纤维结肠镜检查,诊断较方便准确。而对于小肠出血性疾病,常用内镜难以到达,其他常见诊断方法确诊率较低,诊断较困难。胶囊内镜的问世,大大改变了这一状况。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SPECT对小肠出血的术前诊断的准确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1例怀疑小肠出血的患者进行了SPECT检查。结果:11例患者中,出现异常的放射性聚集影像的有10例,阳性率为90.9%,经手术确认,8例定位精确。结论:SPECT对小肠出血的术前诊断的准确性较高,是小肠出血活动期的重要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国产OMOM胶囊内镜在小肠出血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38例疑有出血性小肠疾病的患者,检查前均行胃、肠镜检查,排除上、下消化道疾病,部分患者行消化道钡餐检查,采用重庆金山科技公司OMOM胶囊内镜系统进行检查并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所有胶囊均排出体外,2例患者胶囊在胃内滞留2小时后通过胃镜送入小肠,检查成功率为100%。胶囊在小肠运行时间86~507分钟,平均296分钟。共发现小肠病变31例,未见异常7例,阳性率81.5%。结论 OMOM胶囊内镜检查安全、可靠、方便,可作为小肠出血性疾病的首选检查方法,对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具有较高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小肠出血占所有消化道出血的3%~5%,不能为常规胃镜及肠镜检查所发现,其定位、定性诊断给临床消化科医生带来一定的难度。随着双气囊小肠镜和胶囊内镜技术的发展,使得许多以往难以确诊的小肠出血病因得以明确。胶囊内镜具有无痛苦、操作简单、无创、检查范围广等独特优点。适合小肠出血性疾病的诊断。本次研究对71例小肠出血性疾病进行了OMOM胶囊内镜检查,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大肠癌早期内镜诊断进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内镜检查是早期诊断大肠癌的主要手段 ,目前常用的有纤维结肠镜、电子结肠镜 ,近来逐渐采用放大电子肠镜和超声结肠镜等[1] ,现将大肠癌早期内镜诊断进展作一介绍。1 放大电子肠镜检查放大电子肠镜可借镜头上附着的图象放大装置清楚地观察腺管开口的形态 ,高倍放大结肠镜的诊断单位是结肠隐窝。Togashi[2 ] 等将物像放大 10 0倍 ,对 92 3颗息肉进行了鉴别 ,将隐窝口的形态与组织学对照 ,隐窝开口有A型 (中圆型 )、B型 (海星状 )、C型 (椭圆型 )、D型 (小圆型 )、E型 (脑回型 )、F型 (不定型 ) ,共 6型。结论是A、B型隐窝代表非肿瘤性息…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进一步研制小肠声学造影剂.方法 选用3 g食用植物精粉,用600 ml沸水搅拌调制成造影剂.结果 安全无副作用,小肠充盈效果明显,小肠肠腔内充满均匀无回声造影剂,其内分布均匀小强回声光点.造影效果稳定、持久,清晰显示小肠壁各层结构,特别是小肠绒毛结构及肠壁血流.结论 混合型小肠声学造影剂是一种良好的小肠声学造影剂.  相似文献   

13.
内窥镜鼻窦手术中出血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出血是内窥镜鼻窦手术的常见并发症 ,术中出血多少与病变严重程度、术中血管损伤、麻醉方式、手术方式、手术时间和手术熟练程度密切相关。可通过做好术前准备、应用止血药、应用血管收缩剂、控制性降压麻醉、分期手术和提高手术技术等加以防治。  相似文献   

14.
15.
大肠黑变病内镜及临床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易宏 《中国内镜杂志》2003,9(8):68-68,70
目的:了解大肠黑变病内镜表现及临床特点。方法:12例经临床、内镜、病理检查确诊为大肠变病。结果:12例中,大肠粘膜内镜下均为虎皮纹状、蛙背状改变,病理检查有黑色素沉着。结论:大肠黑变病与长期便秘、服泻药有关,呈良性经过,与大肠癌无明确关系,与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16.
早期大肠癌的内镜诊断及治疗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随着纤维结肠镜及电子结肠镜的普及应用,早期大肠癌的发现率明显提高,特别是放大电子结肠镜及结肠超声内镜的开发利用,为诊断早期大肠癌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本文就内镜对早期大肠癌的诊断及治疗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MSCT小肠造影及重建技术在诊断小肠疾病中的应用价值及临床可行性.方法 对42例怀疑小肠疾病病例进行口服2.5%等渗甘露醇溶液小肠CT造影,并与临床/或手术病理结果对照分析.采用西门子SOMATOM SENSATION 40层螺旋CT扫描,在独立工作站上进行小肠重建,由两位影像科医师共同分析,对照临床和病理诊断,评估CT诊断的准确性.结果 42例均经临床/或病理证实,正常27例,良性病变12例,恶性病变3例.MSCT小肠造影多种成像方法中MPR像和MIP像价值最大,可以完整直观地观察病变的部位、大小和特征;对于肠腔内的实质性占位,轴位像结合MPR和MIP像观察则有利于做出正确的诊断.MIP、CPR和VRT技术可以清晰地显示系膜血管.结论 MSCT小肠造影是一种简便易行的检查方法,对小肠疾病的定位、定性及鉴别诊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2010年7月~2011年3月在我院拟行大肠息肉内镜下切除术的住院患者71例随机分为两组,34例实施临床路径管理(路径组)与37例非临床路径组管理(非路径组),比较平均住院日、平均住院费用、药品费用、患者的满意度情况。结果临床路径组的平均住院费用(元)、平均住院日(d)、药品费用(元)及患者满意度(%)分别为3628.21±727.76、4.85±1.65、788.38±187.87及95.79±2.29,而非临床路径组分别为4582.24±600.84、5.81±1.22、1174.70±292.37及91.08±1.66。两者之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1)。制定大肠息肉电切术的临床路径利于该病的规范性治疗,可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降低医疗资源消耗,增加病人及家属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9.
内镜止血夹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3,自引:4,他引:19  
目的:检验内镜止血夹对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的止血疗效,并初步探讨其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Olympus SHX-5LR-1止血夹置放器和MD850内镜止血夹,止血夹以直角夹闭出血病灶,结果:18例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均获得即时止血,无1例发生再出血和并发症,结论:内镜止血夹为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提供了一种损伤小,止血成功率和安全性高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1病例资料 患者,女性,54岁,因"黑便2d"于2012年3月14日来我院就诊.患者2d前开始出现柏油样便,每日1~2次,每次量50~100 mL.患者既往体健.入院后体检:血压110/70 mmHg,神志清,无明显贫血貌,皮肤巩膜无黄染,未见肝掌.双肺呼吸音清,心率86次/min,律齐.腹软,腹壁未见曲张静脉,肝脾肋下未触及,无压痛,肠鸣音亢进.血红蛋白111 g/L,血细胞压积36.3%,血小板计数257×109/L,粪便隐血(++++),凝血功能、肝肾功能正常,腹部B超未见明显异常,拟诊为"上消化道出血",给予抑酸、止血、补液等对症支持治疗,但仍反复解黑稀便并呕鲜血.3月16日体检:重度贫血貌,血压95/64 mmHg,心率110次/min,腹软,无压痛,肠鸣音亢进(约9次/min),血红蛋白37 g/L,血细胞压积12.4%,人血纤维蛋白原<40 ng/m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