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抗心房颤动起搏器的应用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评价心房程序起搏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 (简称房颤 )的有效性 ,1 1例阵发性房颤患者中 1 0例置入Selec tion90 0E(AF2 .0 )型起搏器、1例置入IntegrityTMAFXDR5346型起搏器。对患者进行术前 1个月和术后 1 ,2个月阵发性房颤事件和SF 36生活质量调查。结果 :患者术后 1 ,2个月较术前 1个月在有症状阵发性房颤事件数和生活质量评分有明显降低 (1 3 .0 1± 8.51 ,9.81± 5 .91vs 2 7.0 0± 1 3 .2 1 ;62 .82± 2 1 .57,55 .73± 1 8.48vs 1 1 0 .0 0± 1 6 .57,P值均<0 .0 5) ,术后 2个月较术后 1个月有症状阵发性房颤事件数 (9.81± 5 .91vs 1 3 .0 1± 8.51 )、阵发性房颤总数 (2 1 0 .0 0± 2 69.59vs 30 9.82± 41 8.1 4 )、房颤总持续时间 (6 .0 0± 4 .1 4dvs 7.87± 4 .2 6d)、房颤负荷 (2 0 .0 1 %± 1 3 .80 %vs 2 6 .2 4 %± 1 4 .2 0 % )及生活质量评分 (55 .73± 1 8.48vs 62 .82± 2 1 .57)均降低 (P值均 <0 .0 5)。结论 :心房程序起搏能够减少阵发性房颤事件的发生 ,降低房颤负荷 ,有望成为阵发性房颤药物治疗的重要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2.
胺碘酮对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伴室性早搏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探讨胺碘酮对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 (SMI)伴室性早搏 (简称室早 )的治疗效果。将 6 1例冠心病伴室早患者随机分为 2组 ,其中 31例口服胺碘酮片作为治疗组 ,30例应用硝酸异山梨酯片作为对照组。结果 :治疗组用药后SMI的发作次数显著降低 (78.7± 7.6vs 2 0 5± 11.0次 ,P <0 .0 1)及其持续总时间显著缩短 (90 .2± 11.4vs 5 0 0 .5± 39.2min ,P <0 .0 1) ,同时室早亦显著减少 (10 5± 2 7vs 90 9± 6 2次 ,P <0 .0 1)。对照组SMI发作次数亦明显降低(135 .1± 10 .8vs 2 0 4.8± 12 .5次 ,P <0 .0 1)及持续时间缩短 (2 11.7± 30 .5vs 499± 40 .3,P <0 .0 1) ,室早减少 (76 9±6 1vs 910± 6 3次 ,P <0 .0 5 )。治疗组与对照组之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均 <0 .0 5 )。未见胺碘酮严重副作用。结论 :胺碘酮对冠心病伴室早有显著疗效 ,优于硝酸异山梨酯片。  相似文献   

3.
InSync 8040起搏器在充血性心力衰竭治疗中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观察InSync 80 40起搏器治疗扩张型心肌病 (DCM)伴充血性心力衰竭 (CHF)的疗效。 8例DCM伴CHF患者 ,男 7例、女 1例。其中伴完全性左束支阻滞 6例 ,左前分支阻滞、右室起搏后宽QRS波 (>0 .2 0s)各 1例。通过冠状静脉窦置入 2 187电极起搏左室 ,右房电极和左、右室电极分别与InSync 80 40起搏器A、V1、V2 孔相连接。术后起搏阈值 3.75± 0 .6 (3.0~ 5 .0 )V。患者CHF的症状明显改善 ,术后左室舒张末径、左室射血分数、左室短轴缩短率、心胸比例较术前均有改善 (分别为 6 6 .1± 6 .93mmvs 72 .5± 8.1mm、0 .374± 0 .0 31vs 0 .2 81± 0 .0 5 3、19.8%± 2 .2 %vs12 .2 %± 2 .7%、0 .5 9± 0 .4vs 0 .6 4± 0 .2 0 ;P均 <0 .0 5 )。结论 :初步临床应用表明 ,以InSync 80 40起搏器行双心室同步起搏治疗CHF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4.
静息心率与冠心病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Holter监测已确诊的冠心病患者 2 5 6例 ,观察静息心率 (RHR)的变化与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及心率变异性(HRV)的相关性。结果 :冠心病组RHR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80 .14± 8.6 5次 /分vs 72 .0 6± 6 .82次 /分 ,P <0 .0 1) ;RHR≥ 80次 /分的患者心肌缺血总负荷与RHR 75~ 79次 /分及RHR <75次 /分的患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 (84 8.5± 2 30 .1次 /分vs 385 .7± 14 4 .2次 /分、2 83.3± 96 .2次 /分 ,P <0 .0 1) ;RHR与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呈正相关 ;冠心病组的HRV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结论 :RHR与冠心病心肌缺血总负荷、心律失常及HRV发生、发展及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5.
胺碘酮和普罗帕酮治疗冠心病并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比较胺碘酮和普罗帕酮治疗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6 9例冠心病心肌缺血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 ,均接受冠心病正规治疗 ,其中 35例同时口服胺碘酮片 (胺碘酮组 ) ,34例口服普罗帕酮片 (普罗帕酮组 ) ,疗程 4周。疗程开始及结束时均行 2 4h动态心电图及 12导联心电图检查。结果 :两组患者用药后 2 4h室性早搏 ,短阵室性心动过速的发作次数均明显减少 (胺碘酮组用药后与用药前比较分别为 2 70 5± 14 77个vs 6 834± 45 2 8个 ,7.4 2± 3.30次vs 1.2 9± 0 .93次 ;普罗帕酮组则分别为 6 712± 3385个vs 396 2± 1983个 ,8.0 5± 3.37次vs4 .2 2± 2 .5 9次 ,P均 <0 .0 1)。胺碘酮组的疗效高于普罗帕酮组 (P <0 .0 1)。两组未见严重副作用。结论 :胺碘酮对冠心病伴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优于普罗帕酮。  相似文献   

6.
观察小剂量哌仑西平对兔急性心肌缺血时心率变异 (HRV)与心电生理的影响 ,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理论依据。建立兔急性心肌缺血模型 ,采用HRV的时域指标及频域指标测定心肌缺血时心脏自主神经功能 ,应用心电生理研究方法测定心肌缺血时的心室有效不应期 (VERP)、VERP离散度 (VERPD)、QT间期离散度 (QTd)、心室颤动阈值 (VFT)的变化 ,比较哌仑西平预处理组与对照组各项指标。结果 :兔急性心肌缺血时 ,与对照组比较 ,哌仑西平预处理组HRV时域指标RR间期 (2 85 .6± 16 .3vs 2 5 0 .9± 8.4ms)、SDNN(6 .0± 2 .6vs 3.9± 0 .9ms)、rMSSD(6 .3± 1.3vs 4.8± 0 .9u)、CV(% ) (2 .6± 0 .33vs 1.9± 0 .19)、HRVI(9.5± 1.8vs 5 .9± 1.0u)均增高 (P <0 .0 5 ) ;频域指标VLF(0 .12 5± 0 .0 16vs 0 .19± 0 .0 17ms2 )、LF(0 .46± 0 .0 3vs 0 .5 2± 0 .0 4ms2 )、LF/HF(0 .14± 0 .0 0 5vs 0 .34± 0 .0 12 )均降低(P <0 .0 5 ) ,HF(3.2± 0 .16vs 2 .1± 0 .12ms2 )增高 (P <0 .0 1) ;心电生理指标VERPD(14.4± 4.2vs 2 1.2 5± 5 .2ms)及QTd(2 9± 8vs 2 6± 9ms)降低 (P <0 .0 5 ) ,VFT(36 .5± 7.9vs 2 3.8± 7.4mA)增高 (P <0 .0 5 )。相关性分析显示HRV指标与VFT相关。结论 :小剂量哌仑西平预处理能改?  相似文献   

7.
探讨风湿性心脏病 (简称风心病 )心房颤动 (简称房颤 )患者心房组织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 (ERK)与心房纤维化的关系。 33例风心病二尖瓣病变患者行心脏外科手术时取右心耳组织。通过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测量ERK2 mRNA和激活的ERK2 蛋白相对表达量 ,测定心房组织血管紧张素Ⅱ (AngⅡ )含量和胶原纤维容积分数 (CVF)。结果 :阵发性和慢性房颤患者的心房组织CVF、AngⅡ均明显高于窦性心律患者 (10 .4 4 %±1.83% ,15 .0 1%± 2 .30 %vs 7.4 8%± 1.2 6 % ;10 .17± 1.73,12 .13± 1.95vs 6 .6 9± 1.18ng/mg,P均 <0 .0 1) ,而慢性房颤患者的CVF、AngⅡ又明显高于阵发性房颤患者 (P <0 .0 1,P <0 .0 5 ) ;阵发性和慢性房颤患者的心房组织ERK2mRNA表达量显著高于窦性心律患者 (1.2 0 9± 0 .2 85 ,1.30 5± 0 .2 6 3vs 0 .92 3± 0 .2 71;P <0 .0 5 ,P <0 .0 1) ,而阵发性和慢性房颤患者之间无明显差别 (P >0 .0 5 ) ;阵发性和慢性房颤患者的心房间质细胞激活的ERK2 蛋白表达量显著高于窦性心律患者 (0 .2 5 2± 0 .0 75 ,0 .2 88± 0 .0 6 3vs 0 .175± 0 .0 74 ;P均 <0 .0 1) ,而阵发性和慢性房颤患者之间无明显差别 (P >0 .0 5 )。结论 :心房间质ERK途径的激活是风心病房颤患者心房纤维  相似文献   

8.
本文研究了西沙比利对大鼠胃粘膜损伤的影响和对胃粘膜—氧化氮含量分泌的影响 ,结果表明 :加入无水乙醇后 ,西沙比利 1mg/kg组胃粘膜溃疡面积及溃疡深度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 ( 10 .2± 6.9mm2 vs 2 6.1± 13.5mm2 )( 18%± 3%vs 5 0 %± 2 7% ) (P <0 .0 5 ) ,西沙比利 0 .5mg/kg组溃疡深度 ( 39%± 11% )和 2mg/kg组溃疡深度 ( 18%±7% )亦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 (P <0 .0 5 )。给予西沙比利 1mg/kg后 ,其大鼠一氧化氮 ( 2 3.32± 7.40 μmol/mg)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 ( 16.93± 3.87μmol/mg) (P <0 .0 5 )。加入西沙比利 2mg/kg后 ,大鼠胃粘膜一氧化氮含量 ( 4.35± 1.5 2μmol/mg)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 (P <0 .0 5 )。西沙比利 0 .5mg/kg组一氧化氮含量与空白对照组间差异无显著意义( 16.76± 1.0 6μmol/mg) (P >0 .0 5 )。西沙比利 1mg/kg组胃HCO3-分泌率显著升高 ( 2 0 2 %± 60 %vs 119%± 40 % )。空白对照组和西沙比利 0 .5mg/kg组无此变化。西沙比利 1mg/kg组加入无水乙醇 30分钟后HCO3-恢复率为 810 %± 2 2 0 % ,与加入无水乙醇 15分钟比较 ( 12 0 0 %± 40 0 % )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5 )。西沙比利 2mg/kg组HCO3-分泌率显著降低 ( 68%± 37%vs 12 7%± 2 7% ) (P <0 .0 5 ) ,加入无水乙醇 30  相似文献   

9.
孙文娟 《山东医药》2004,44(35):24-25
20 0 1~ 2 0 0 3年 ,我们采用早期磨痂术治疗深 °烧伤 ,收到预期效果 ,现将观察与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90例深 °烧伤患者 ,随机分为 A组及 B组。 A组 47例 ,年龄 ( 30 .5± 1 2 .7)岁 ,烧伤面积 ( 31 .7%±2 4 .3% ) ,其中深 °烧伤面积 ( 2 1 .5 %± 1 7.4% ) ;B组 43例 ,年龄 ( 2 4± 2 0 .5 )岁 ,烧伤面积 ( 2 7.5 %±1 9.7% ) ,其中深 °烧伤面积 ( 1 9.8%± 1 4.5 % )。两组患者年龄、烧伤面积和深度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 ( P>0 .0 5 )。 A组于烧伤后 3~ 6小时内实施磨痂术即在麻醉满意后以 0 .5 %碘伏消…  相似文献   

10.
心肌缺血高压氧治疗对心脏起搏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高压氧对安装心脏起搏器的心肌缺血病人的治疗价值和安全性 ,前瞻性地分析了 38例安装心脏起搏器伴心肌缺血的病人高压氧治疗前后起搏阈值、心电图、血压及一氧化氮 (NO)、心钠素 (ANP)、血管紧张素Ⅱ(AT Ⅱ )的变化。结果 :高压氧治疗后 ,心肌缺血的心电图表现改善 ,总有效率为 92 .1% ;起搏阈值电压显著降低(1.6 2± 0 .6 8vs 1.91± 0 .6 1V ,P <0 .0 1)、脉宽显著变窄 (0 .2 5± 0 .12vs0 .2 9± 0 .10ms ,P <0 .0 1) ;NO由治疗前 5 7.89± 6 0 .82 μmol/L提高到治疗后 6 3.87± 48.0 7μmol/L(P <0 .0 1) ;ANP、AT Ⅱ起搏后显著降低 (分别为 179.95±5 2 .2 9vs 186 .37± 5 4.11pg/ml,P <0 .0 1;312 .37± 6 7.84vs 331.71± 75 .44pg/ml,P <0 .0 5 ) ,血压下降 (P <0 .0 1)。结论 :高压氧治疗可改善心肌缺氧 ,降低起搏阈值  相似文献   

11.
D Lu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2,20(6):357-8, 389
The myocardial ischemic threshold (heart rate at the onset of ischemia) was assessed in 92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The highest myocardial ischemic threshold (HMIT) ranged from 83 to 163 (122 +/- 18) beats/min usually happened during activities at the daytime. The lowest myocardial ischemic threshold (LMIT) ranged from 45 to 115 (82 +/- 17) beats/min usually happened when awaken early morning or asleep at night.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1). The mean variability of myocardial ischemic threshold (VMIT) was 30.22% (range from 8.2 to 51.2%). The variability was correlated positively with the number of ischemic episodes, negatively with LMIT, and larger in senior-aged group than in middle-aged group (P < 0.001). The authors suggest that LMIT and VMIT may be related to the severity of coronary lesions, coronary tonus, and the patients' prognosis, etc.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应用Diver CE血栓抽吸导管的可靠性、实用性与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2006年7月至2007年7月接受直接PCI的AMI患者64例,分成血栓抽吸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组(PT+PCI)与单纯PCI组,比较两组间TIMI血流、心肌灌注分级(TMP)(2.65±0.54)级、2 h ST段回落率56.07%±9.20%、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血管重建率。结果PT+PCI组的TIMI血流(2.54±0.18)级、TMP(2.65±0.54)级、2 h ST段回落率89.73%±9.43%、LVEF值56.07%±9.20%及血管重建率0%,明显优于单纯PCI组的TIMI血流(2.01±0.28)级、TMP(1.52±0.47)级、2 hST段回落率56.41%±12.59%、LVEF值51.11%±8.97%及血管重建率3.33%(P<0.05)。结论PCI中应用Diver CE血栓抽吸装置能明显减少冠状动脉血栓及远端栓塞,有效地改善心肌灌注,减少无复流发生,使用安全,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以计帧法评价心电图有心肌缺血改变而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的相关冠状动脉血流的意义。方法 静息心电图或踏板运动试验 (treadm ill test,TMT)有缺血改变 (连续 2个以上相关导联 ST段水平型或下斜型压低≥0 .0 5 m V或 T波深倒置 )但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 19例患者为缺血组。有心绞痛样症状而静息心电图、踏板运动试验以及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 5 2例为对照组。测定缺血相关性冠状动脉血流心肌梗死溶栓治疗试验 (thrombolysisin myocardial infarcton,TIMI)计帧值 (frame count,TIMI- FC)。结果 缺血组心电图示前壁心肌缺血者的冠状动脉前降支血流和下壁缺血者的右冠状动脉血流以及高侧壁缺血者的左回旋支血流的 TIMI- FC值显著大于对照组(分别为 35 .3± 16 .1vs19.9± 13.7,P<0 .0 5 ;38.9± 11.7vs2 1.7± 14 .1,P<0 .0 5及 35 .9± 16 .7vs.14 .1± 9.5 ,P<0 .0 1) ;TIMI- FC测定结果以 <2 7为血流正常 ,≥ 2 7为血流缓慢。血流缓慢 (slow coronary flow,SCF)者 2 2例 ,血流正常 (norm al coronary flow,NCF)者 4 9例。SCF者中心电图有缺血改变的患者 (15例 ,6 8.2 % )显著多于 NCF者中心电图有缺血的患者 (4例 ,8.2 % ) ;NCF者中心电图正常者 (4 5例 ,91.8% )显著多于 SCF者中心电图正常者(7例 ,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对38例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进行超声检测,与32例健康者作对照。结果发现,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指数及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总胆固醇、收缩压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70岁以上患者同期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与心脏瓣膜手术的经验。方法选择70岁以上患者同期实施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与心脏瓣膜手术患者22例。主动脉瓣置换8例,二尖瓣置换3例,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双瓣置换2例,二尖瓣成形5例,二尖瓣加三尖瓣成形2例,主动脉瓣置换加二尖瓣成形1例,二尖瓣置换三尖瓣整形1例。共旁路移植67支,平均1~5(3.1±1.7)支。结果本组围手术期无死亡。重症监护室滞留时间59~163(91.6±35.9)h,机械通气时间12~96(43.8±26.1)h,术后住院时间15~44(21.3±9.2)d。左心室舒张末内径较术前明显降低[(50.5±7.7)mmvs(56.5±10.2)mm,P<0.01)],LVEF较术前明显升高[(52.6±10.6)%vs(47.9±10.2)%,P<0.05]。术后随访6个月~1年,死亡2例。结论老年患者同期施行CABG与心脏瓣膜手术效果满意。加强围手术期管理、恰当处理瓣膜病变、心肌充分再血管化、良好心肌保护和缩短心肌缺血时间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6.
平板运动试验时的QT离散度诊断冠心病的价值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为了解QT离散度(QTd)在运动试验中的变化对冠心病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对30例临床诊断或疑诊为冠心病的病人先后行平板运动试验(简称运动试验)及冠状动脉(简称冠脉)造影检查。17例运动试验阳性者中10例确诊为冠心病;13例运动试验阴性者中10例冠状动脉正常。运动试验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76.9%、特异性58.8%、准确性66.7%。冠心病组与冠脉正常组运动前、中、后QTd分别为46.25±20.13ms、71.92±20.37ms、51.25±14.48ms及32.35±6.64ms、30.88±9.23ms、29.38±8.54ms,两者比较,P均<0.01。冠心病组运动前、后与运动中QTd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5;而冠脉正常组QTd变化无显著性。以运动中QTd≥60ms为异常,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为92.3%、特异性100%、准确性96.7%。提示运动试验中QTd增加可作为诊断冠心病心肌缺血的敏感而特异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平均血小板体积(MPV)与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关系,探讨相关指标对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南阳市中心医院和河南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166例,采用Rentrop分级方法,对冠状动脉侧支循环进行分级,分为侧支循环不良组(n=98)和侧支循环良好组(n=68)。红细胞分布宽度值和平均血小板体积值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结果侧支循环不良组红细胞分布宽度水平显著高于侧支循环良好组(18.20%±1.83%比13.17%±0.84%),平均血小板体积值显著低于侧支循环良好组(8.16±1.22 fl比11.31±1.34 fl)(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水平的红细胞分布宽度、肌酸激酶同工酶、低水平的平均血小板体积和无梗死前心绞痛与不良侧支循环密切相关。结论高红细胞分布宽度、低水平的平均血小板体积、高肌酸激酶同工酶、无梗死前心绞痛是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不良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检测血栓前体蛋白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转归的早期诊断价值 ,5 1例临床确诊冠心病患者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两组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血浆中血栓前体蛋白含量 ,采用干化学法同步检测患者血清磷酸肌酸激酶及其同工酶。结果发现 ,急性心肌梗死组 2 5例患者血栓前体蛋白均值为 9.9± 3.9mg L ,不稳定型心绞痛组 2 6例患者血栓前体蛋白均值为 2 .6± 1.7mg L ,前者明显升高 ,差别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 ;急性心肌梗死组磷酸肌酸激酶均值为 5 95± 4 32u L ,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均值为 10 1± 74u L ,不稳定型心绞痛亚组磷酸肌酸激酶均值为 137± 4 0u L ,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均值为 10± 7u L ,前者亦明显升高 ,差别均有显著意义(分别为P <0 .0 5和P <0 .0 1)。结果提示 ,血栓前体蛋白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具有早期诊断和鉴别价值  相似文献   

19.
远端器官缺血性预处理 (RPC)可减少缺血再灌注后心肌坏死范围。本研究旨在观察RPC对缺血再灌注心脏不同部位血流及心律失常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19头成年绵羊随机分为对照组 (n =9)及RPC组 (n =10 )。RPC组动物接受 3次左侧股动脉阻断 (5min)及再灌注 (5min) ,随后两组动物均分别依次阻断左冠状动脉前降支 (LAD) 10min ,再灌注 10min ;左冠状动脉第一分支 (D1)阻断及再灌注 10min后阻断左旋支 (LCX) 10min ,再灌注后观察 12 0min。结果 :LCX再灌注 10min时RPC组左室心内膜前壁、间隔及心外膜间隔心肌血流量 (分别为 0 .86± 0 .2 7,1.10±0 .34及 1.2 0± 0 .5 1ml·min-1·g-1)显著高于对照组 (分别为 0 .6 4± 0 .2 8,0 .6 9± 0 .2 3及 0 .5 8± 0 .2 6ml·min-1·g-1) ,P <0 .0 5。RPC显著减少再灌注后心室纤颤的发生率 (对照组 8/ 9,RPC组 2 / 10 ,P <0 .0 1)。冠状动脉阻断及再灌注后对照组主动脉平均压低于RPC组 ,但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RPC显著减少心肌缺血及再灌注期心室纤颤的发生 ,其机制可能与RPC显著改善心内膜血液供应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