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今以吴通温病条辨为主要依据,并着重于不挟湿邢的温病,分为上焦温病、中焦温病和下焦温病三个部分叙述如下: 上焦温病上焦温病主要在肺与心的领域,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故上焦温病可以分为卫、气、营、血四大类。卫分温病上焦卫分温病主要是桑菊饮证和银翹散证。桑菊饮证:温病条辨说:“太阴风温,但欬,身不甚热,微渴者,辛凉轻剂桑菊饮主之”。并在方后指出:“二、三日不解,气粗似喘,燥在气分者,加石羔、知母;舌绛,暮热甚,燥邪人营,加元参、犀角;在血分者,去薄荷,加麦冬、细生地、玉竹、丹皮;肺甚热,加黄芩;渴者,加花粉。”从这里可以看出:①桑菊饮证属上焦卫分温病的轻证,其证微热(多不恶寒),微渴而欬,是因肺卫温邪轻微而津伤未甚所致,桑菊饮(桑叶、菊花、连翹、苇根、桔梗、杏仁、薄荷、甘草)属辛凉轻剂,故能主治本  相似文献   

2.
张明  王玉生 《中医杂志》2004,45(8):635-636
叶天士<外感温热篇>中说:"(温邪)在表初用辛凉轻剂,挟风则加入薄荷、牛蒡之属,挟湿加芦根、滑石之流,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对温病初起挟风挟湿的治疗,制定了原则性的大法.  相似文献   

3.
温病过程中常会出现三焦俱病的情况,即上、中、下三焦同时出现病症。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将三焦俱病分为挟湿与不挟湿两类,其中挟湿一类更为多见,且较之不挟湿一类病势急重。治法上,不挟湿类三焦俱病重在攻下,并多合用清法、化痰法与开窍法;挟湿类三焦俱病则依据辨湿与热之轻重、辨病势急重之所在,治在上焦或中焦,或三焦并治。  相似文献   

4.
“凡病温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语出吴鞠通《温病条辨·上焦篇》,这一论断值得进一步商榷。首先,这一论断不能概括所有温病的始发部位。根据病邪性质之不同,温病大体可分为两大类:风温、春温、暑温、秋燥属温热类,伏暑、湿温等属湿热类。湿热类温病由于兼挟湿邪,常易郁遏气机,困扰脾胃,多以脾胃为  相似文献   

5.
<正> “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见于吴鞠通《温病条辨·杂说》,做为上焦温病的治疗原则,为临床处方用药提供了理论依据和规范。一、辛透、清凉宜注重“轻”:辛凉透邪是温病治疗的第一要务,其目的在于开泄腠理,祛邪外出。蒲辅周老大夫曾说:“温病最怕表气郁闭,热不得越。”温病初期,见发热无汗或少汗,甚或有明显恶寒者都是表气郁闭之象。叶天士说:“若无汗恶寒,卫偏胜也,辛凉泄卫,透汗为要。”吴鞠通说:“温病亦喜汗  相似文献   

6.
论"非典型肺炎"即《温病条辨》中之太阴温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典型病炎”目前认为是冠状病毒的变异病毒感染 ,其症状是 :头痛、发热、畏寒、干咳少痰、全身酸痛、腹泻、呼吸困难。上述症状正符合吴鞠通之《温病条辨》太阴温病。第二条 ,凡温病者始于上焦 ,上焦者心肺也 ,说明太阴温病是呼吸道感染。第三条 ,太阴之为病 ,脉不缓不紧而动数 (“非典”因高热脉必数 )或两寸独大 ,肌肤热 ,头痛 ,微恶风寒 ,身热自汗出 ,口渴或不渴而咳 ,午后热甚名曰温病。第四条 ,太阴之为病 ,但咳 (有声无痰曰咳 ) ,身不甚热 ,微渴者 ,辛凉平剂 ,桑菊饮主之。以上描述 ,太阴温病和“非典”之症状颇为吻合。太阴者肺也…  相似文献   

7.
<正> 在临床上(特别是夏秋季节),经常看到急性发烧病人有苔腻胸闷等见证而诊断为温热挟湿或湿温病。两者证治不同,在理论与临床上竟究如何区别?现就此谈谈自己临床学习体会。一、温热挟湿的概念与证治温热挟湿,是指温热邪气中夹持湿邪为病。其中热是热,湿是湿,二者并未相合而为一体,以热为主。温热病初起,挟湿者多兼见胸闷、身重、小便不畅苔腻脉濡等见证。赵绍琴教授说:“挟湿者”,“初起必有发热恶寒无汗,头痛而沉重,口不渴,苔白腻,脉濡等临床表现”。(《温病纵横》)其治疗应在当用方中加入化湿、渗湿之品,叶天士主张在当用方中加入“芦根、滑石之流”,使阻滞于三焦之湿  相似文献   

8.
<正> 吴鞠通《温病条辨》中有关脉诊的运用,是温病诊断上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特作如下探讨. 《温病条辨》脉诊的运用《温病条辨》把脉诊主要运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审辨病因病机如上焦篇第3条:“太阴之为病,脉不缓不紧而动数,或两寸独大,尺肤热,头痛,微恶风寒,身热自汗,口渴,或不渴,而咳,午后热甚者,名曰温病.”吴氏自注说:“头痛,恶风寒,身热自汗,与太阳中风无异,此处最足以相混,于何辨之?于  相似文献   

9.
一、保津滋阴疗法的基本規律 吳鞠通运用“內經”三焦名目,并吸取叶天士学說,將温病分列上、中、下三焦;“俾閱者心目瞭然,胸有成局,不致临証混淆,有治上犯中,治中犯下之弊”。“条辨”三焦为温病辨証論治的纲领。其基本涵义有下述三个方面:1.在病程上:上焦代表初期,中焦代表极期,下焦代表末期。2.在病位上:上焦指肺和心包,中焦指胃和脾,下焦指肝和腎,3.在病理上:上焦多屬表热,中焦多屬实热,下焦多屬虛热。  相似文献   

10.
化湿法,是针对湿热性温病或温病挟湿,如湿温、暑温、伏暑之一种治疗方法。吴鞠通先生运用该法匠心独运,并创新方,以启后学。现就吴氏有关论述归纳如下,加以研讨,供临床参考。一、为何化湿温热之邪每易兼挟,或兼风、或挟湿。其挟湿者,则宜先祛其湿,使热无依,病方易解,如湿不先去,反闭其热而内侵,则病必加重。  相似文献   

11.
银翘散加减在儿科的临床运用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银翘散出自《温病条辨·上焦篇》,为治疗‘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之剂”为温病名家吴瑭所创立,本方属于“辛凉平剂”,用治“风温、温热、温疫、冬温,初起……但热不恶寒而渴者”。因认为其有辛凉疏风清热之功,后人以之治疗温病初起,热郁肺胃  相似文献   

12.
三仁汤应用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仁汤出自吴鞠通《温病条辨》上焦篇,它源于叶天士湿温病案中三仁之意而加以发挥,使之成为治疗温病初起,湿重于热的常用方剂。笔者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发现三仁汤对多种非湿温病的内科疾患也有着满意的临床效果,兹举病案如下:  相似文献   

13.
风温风温,为感受风温病邪而致的新感温病。多发于冬春两季,尤以春季为多见。临床以发热、烦渴、喘咳为特征。初起,温邪上受犯肺,严重者逆传心包,邪扰肝经,则动风发痉。《温病条辨·解儿难》称为“风温痉”。叶香岩《三时伏气外感篇》谓:“风温者,春月受风,其气已温,经谓春病在头,治在上焦,肺位最高,邪必先伤,此手太阴气分先病,失治则入手厥阴心包络,血分亦伤。”因风乃天地之阳气,温乃热化之邪,两阳相灼,先伤上焦,然其病变,总不外乎“手三阴为病薮”。陈平伯《外感温病篇》指出:“风温为病,春月与冬季居多,或恶风或不恶风,必身热咳嗽烦渴。”明确了风温的发病,主症及其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4.
吴瑭“上焦如羽,非轻不举”之说,深刻地概括了上焦温病的性质、部位和特点,揭示了手太阴温病的治疗准则。温病初起,邪犯上焦,上焦虽为心肺所同主,但肺合皮毛,肺气通于鼻,温邪上受,肺卫首当其冲,故上焦病候以肺经见症居多。因此,宜用象羽毛那样的浮散之品,轻清宣透,因势利导,令邪有外泄之路,而杜闭门留寇之虞。“非轻不举”的治疗大法,从药物性  相似文献   

15.
辛凉解表法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病大师叶、吴认为:上焦温病初起,邪热在肺,尚未化火,治当辛凉轻透,宣肺泄热,方用银翘散或桑菊饮,体现了“在卫汗之可也”“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的治疗原则,反对用苦寒药物;但当时就有一批医家反对这一观点,反倡苦寒药用于温病的初起,在学术界引起争鸣。为此有必要正确认识辛凉解表法,辛凉解表药和辛凉解表法的含义、笔者认为辛凉解表药,指性味多属辛凉,以发散风热为主要作用的药物。辛凉解表法是根据外感风热证所拟定的治疗法则,适用于外感风热初散,邪在卫分的表卫证。故辛凉解表法指导下的方剂,应理解为辛凉发散药与清热解毒、清热泻火类药物配伍组合而成的方剂。  相似文献   

16.
答:《温病条辨》论清营汤证治的主要条文有三:一是上焦篇15条:“太阴温病,寸脉大,舌绛而干,法当渴,今反不渴者,热在营中也。清营汤去黄连主之。”;二是上焦篇30条:“脉虚夜寐不安,烦渴舌赤,时有诂语,目常开不闭,或喜闭不开,暑入手厥阴也。手厥阴暑温,清营汤主之。舌白滑者,不可与也;”三是中焦  相似文献   

17.
温药宜于温病之理,其要有二:温病主要由于感受温热病邪所致,病后以热化伤阴为其主要矛盾。但温病亦常因感邪的兼挟,每易耗伤正阳而致寒化。如暑多挟湿,“暑伤气分,湿亦伤气,汗则耗气伤阳”。若湿热为病,湿为阴邪,与热相合虽有化热的一面,也有肃杀人体元火,损伤脾肾阳气的一面,故吴鞠通指  相似文献   

18.
温病热入营分,用清营汤去黄连的理论出于吴鞠通《温病条辨》上焦篇第十五条。原文曰:“太阴温病,寸脉大,舌绛而干,法当渴,今反不渴者,热在营中也,清营汤去黄连主之。”又自注云:“渴乃温之本病,今反不渴,滋人疑惑;而舌绛且干,两寸脉大,的系温病。盖邪热入营,蒸腾营气上升,故不渴,不可疑不渴非温病也,故以清营汤清营分之热,去黄连者,不欲其深入也。”可知,吴氏  相似文献   

19.
温病三焦辨证源流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三焦辨证为吴鞠通所创。吴氏以三焦为纲,将温病各种不同证候概括为上、中、下焦温病,对于温病的辨证论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笔者不揣浅陋,就三焦辨证源流诸问题,略陈管见,就正于贤达。一、三焦辨证的渊源“三焦”最早见于《灵枢·营卫生会篇》“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又“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中焦亦布胃中,出于上焦之后……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  相似文献   

20.
问题解答     
问:如何理解吴鞠通所说的“热厥之中,亦有三等”? 答:此语出自《温病条辨》上焦篇17条下自注,是分析温病过程中出现三种不同热厥的证治。《伤寒论》337条曰:“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厥是阴阳失去正常协调,不能相辅相成、互相维系所致。在温病过程中,热盛至极则阳气被遏,不能通达干四肢,出现手足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