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通过定量测定尿白细胞介素2(IL-2)含量,为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科学依据和简便无创方法.方法 61例次肾移植患者尿样分为3组(稳定组、急性排斥组、环孢素中毒组),尿IL-2含量测定采用双抗体夹心法,对3组尿IL-2含量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急性排斥组尿IL-2含量明显高于稳定组和环孢素中毒组,而环孢素中毒组尿IL-2含量与稳定组相近.结论 尿IL-2测定取材容易,测定方法简便、稳定,可作为辅助诊断和鉴别诊断移植肾排斥反应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肾移植犬的急性排斥反应与血液电解质代谢的变化。方法选体重为(12±2)kg的健康Beagle犬,进行同种异体肾移植手术,伪手术组只摘除右肾,保留左肾,移植组移植左肾,摘除右肾,定时进行血液生化指标监测,并记录肾移植犬的死亡数和存活时间。结果肾移植犬手术后3 d出现食欲下降、尿量减少,血清肌酐(Scr)和尿素氮(BUN)急剧上升,内生肌酐清除率(Ccr)水平急剧下降,K 浓度急剧上升、Ca2 浓度明显下降、Na 浓度呈下降趋势,均于6~10 d时死于急性排斥肾功能失调。结论肾移植犬手术后由于急性排斥反应,出现血肌酐清除率(Ccr)下降、血肌酐(Scr)和尿素氮(BUN)升高,同时并发低钠、高钾和低钙等电解质代谢的紊乱,而造成肾移植犬的肾功能衰竭。  相似文献   

3.
连续肾脏替代治疗(CRRT)技术由于治疗原理更接近肾脏生理,其在容量平衡和电解质酸碱平衡的调控中比常规血液透析(血透)具有明显的优势,且在治疗期间血液动力学相对稳定,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危重病的抢救。作者自1995年5月以来将CRRT技术应用于25例肾脏移植、肝脏移植和多器官联合移植后因排斥或急性肾小管坏死等原因继发急性肾功能衰竭(肾衰)或严重水电解质紊乱的治疗。1 资料与方法  患者男19例,女8例,年龄25~63岁。基础病因分别为:肾移植后急性排斥(AR)继发急性肾衰(ARF)16例,超急性排…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早期无尿或少尿的原因和防治措施.方法:回顾分析20例肾移植术后早期无尿或少尿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0例经治疗,14例在术后8~40 d内肾功能恢复;3例超级排斥反应,于术后3d行移植肾切除;1例加速性排斥反应,于术后1周出现移植肾破裂而切除;1例急性排斥反应合并严重消化道出血死亡;1例术后1个月因移植肾肾动脉夹层动脉瘤切除病肾.结论:肾移植术后早期出现无尿或少尿,应尽快分析原因,及时采取相应的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急性和慢性排斥反应在不同实质区的超声造影血流灌注参数特点,为早期诊断提供可靠依据。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院器官移植科行同种异体肾移植术患者30例,据临床症状和移植肾穿刺活检结果,分为移植肾正常组、急性排斥组和慢性排斥组,均行超声造影检查并分析皮质及髓质层2个不同实质区处的峰值声学强度、造影剂灌注速率和肾皮质血流量等指标。结果急性排斥组患者肾脏长径、宽径、前后径及肾皮质厚度均明显高于移植肾正常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排斥组患者的肾脏长度、宽径、前后径及皮质厚度均低于移植肾正常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排斥组和慢性排斥组在皮质及髓质层2个不同实质区处的峰值声学强度、造影剂灌注速率和肾皮质血流量均显著低于移植肾正常组(P<0.05),同时,慢性排斥组略高于急性排斥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实质区超声造影血流灌注参数对于早期诊断肾移植术后急性和慢性排斥反应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显像及多普勒能量图对于检测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2例肾移植受者术后进行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及多普勒能量图检查。根据检测结果将32例患者分为两组,移植肾正常组(26例)、急性排斥组(6例),并与超声引导下肾组织穿刺病理活检进行对比。结果6例急性排斥反应患者的移植肾动脉搏动指数及阻力指数均高于移植肾正常组;急性排斥组肾脏的长径及肾皮质厚度明显大于移植肾正常组。结论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及能量图对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的诊断具有独特的优势。  相似文献   

7.
肾移植术后尿量多少是肾移植成功与否的直观指标 ,临床上常根据每小时尿量初步判断移植肾功能。我院1995年 1月~ 2 0 0 2年 12月行肾移植术2 4 2例 ,其中术后少尿 5 5例 ,现将术后少尿患者的护理体会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5 5例中男 35例 ,女 2 0例 ;年龄 2 4~ 5 8岁。肾移植术后发生超急性排斥反应 (HAR) 2例 ,均于 36h内切肾 ;加速性排斥 (ACR) 3例 ,经激素、抗CD3单克隆抗体 (OKT3 )、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等治疗后未逆转 ,均切肾 ;急性排斥反应 (AR) 2 8例 ,经激素、OKT3 、ATG等治疗后 ,2 6例逆转 ,2例肾切除 ;急性肾…  相似文献   

8.
目的 提高对移植肾排斥反应的诊断准确率。方法 应用双功能彩色多普勒超声对 30例肾移植术后临床拟诊排异患者进行检查。结果 发现移植肾在发生急、慢性排斥时血流速度 Vmax(收缩期峰值 )明显下降 ,而 RI(阻力指数 )则有显著升高 ,肾体积在急性排斥时增大 ,慢性排斥时缩小。结论 血流动力学参数指标的改变对移植肾排斥早期诊断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阮建平  温国贤  付康才  王晓鸣  张卫 《吉林医学》2006,27(11):1347-1348
目的:总结异体肾移植围术期少尿患者血液透析治疗效果。方法:我院自1995年5月~2005年5月行异体肾移植术,围术期少尿或无尿患者34例,给予血液透析及调整免疫抑制剂,抗炎、川芎嗪等治疗。结果:移植肾术后早期少尿或无尿患者原因,急性排斥反应55.9%,急性肾小管坏死38.2%,加速排斥反应5.9%。肾功能恢复31例,治愈率91.1%,3例移植肾切除,死亡1例,死亡原因是加速排斥反应。尿量恢复时间,最短术后7d,最长术后5个月,急性肾小管坏死组尿量恢复(15.4±8.3)d,急性排斥组尿量恢复(25.7±4.3)d。结论:合理血液透析治疗可减少并发症,提高人/肾治愈率,避免肾功能延迟恢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肾移植术后尿瘘的发生原因,探讨其预防对策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0年时间内发生肾移植术后尿瘘的诊断及治疗。结果 8例为吻合口瘘(其中4为输尿管远端坏死,2例为输管远端损伤穿孔,2例为手术因);1例为移植肾近端肾盂瘘;1例为移植肾输尿管霉菌感染瘘;3例多部位瘘。;2例移植肾输尿管缺血性坏死瘘(其中1例为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导至移植肾输尿管缺血坏死)。结论 肾移植术后尿瘘可以通过规范化诊断及治疗得到较好的治疗效果。根据尿瘘发生的不同部位及不同性质,分别采用留置尿管、引流管、重置双J管、修补瘘孔,清除感染灶等方法均可治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肾移植术后近期无尿或少尿的原因和防治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3例肾移植术后近期无尿或少尿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3例经治疗,18例在术后7—42天内肾功能恢复;4例超急性排斥反应,术中或术后48小时内行移植肾切除;1例急性排斥患者合并严重肺部感染死亡。结论 肾移植术后近期一旦发生无尿或少尿,应尽快找到原因,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初步分析我国首例心肾联合移植中肾移植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1例58岁男性原发性扩张性心肌病伴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患者实施同期心肾联合移植术,供心和供肾来自同一供体。结果 移植肾立即泌尿,但术后第1天尿量仅800ml,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支持24h后血压逐渐升高,尿量显著增加而脱机。术后第3天移植心、肾功能恢复正常。术后第15天发生移植心、肾急性排斥反应,经处理后移植心肾功能正常至术后38d因肺部感染死亡。结论 不可逆转的心衰合并肾衰是心肾联合移植的适应证;移植心功能恢复、循环稳定后开始肾移植;心脏移植术中可能发生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紧急抢救可采用单纯血液超滤;移植肾血流开放时短时间升高血压然后维持较低水平,以降低移植心负荷,肾功能采用CRRT替代,术后第2天,可升高血压增多尿量,撤除CRRT;应分别对两个移植器官进行排斥反应监测;肺部感染是联合器官移植的重要死亡原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可溶性白介素Ⅱ受体与肾移植术后患者排斥反应的关系。方法 对 42例肾移植患者分别于术前 1d及术后d3,d7,d14,d2 8采集血液和尿液 ,动态监测可溶性白介素 2受体 ,并与正常人比较。结果 尿毒症患者血清及尿液中的白介素Ⅱ受体浓度高于正常人 (P <0 .0 5 ) ;肾移植术后平稳患者 ,其可溶性白介素Ⅱ受体浓度接近正常人 ;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及感染时 ,可溶性白介素Ⅱ受体浓度显著高于平稳患者 (P <0 .0 5 )。结论 尿液可溶性白介素Ⅱ受体浓度监测可为移植肾急性排斥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 ,对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急性肾小管坏死及感染的鉴别诊断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采用 RIA 技术,探讨中医活血祛瘀滋肾平肝为治则组方对 Goldblatt's 高血压狗模型治疗作用,观察血压、尿 PGE_2 及钠盐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该方具有显著降压作用,并增加尿 Na~+ 和PGE_2 排出量,其降压机理可能与调节参与水、Na~+ 代谢及影响血管舒缩的 PG 类物质的生成和改善肾血流动力学有关。  相似文献   

15.
移植肾超急性排斥反应(附6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提高肾移植超急性排斥反应的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在 1993年 12月~ 2 0 0 0年 12月完成的 5 6 8例肾移植中发生的 6例超急性排斥反应 ,其中 5例发生于手术过程中 ,1例发生于术后 36h。结果 :6例均行移植肾切除 ,病理证实为超急性排斥反应。其中 2例随即行再次移植 ,1例移植另一供者的肾脏获得成功 ,另 1例移植同一供者的另一肾脏失败。结论 :超急性排斥反应是肾移植的严重并发症 ,预防是最为重要的 ,良好的HLA配型可防止其发生 ,发生超急排斥反应后 ,随即移植另一供者的肾脏有可能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16.
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TNF-α和TGF-β基因多态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学朝  刘迎  谢晋良  周成   《中国医学工程》2006,14(2):202-203,206
目的探讨肾移植患者外周血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与转化生长因子(TGF-β)基因多态性与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测定90例肾移植患者外周血中TNF—α、TGF-β的基因型,分析其基因型的分布频率以及不同细胞因子基因型对肾移植效果的影响。结果TNF-α高分泌型的肾移植受者,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低基因分泌型受者(P〈0.05);TGF-β的基因表达未能显示与急性排斥反应的相关性。结论细胞因子TNF-α的基因型多态性对肾脏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有明显的影响,提示移植后免疫反应的强度与遗传学相关。  相似文献   

17.
TRAIL及其受体DR4/DR5在急性肾脏移植排斥反应中作用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新型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成员TRAIL及共受体DcR4/DcR5在急性肾脏移植排斥反应作用.方法利用流式细胞术对正常人及发生急性肾脏移杆排斥患者外周血单个细胞(PBMC)表面的TRAIL分布进行探讨;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对正常人肾脏和急性排斥坏死肾脏病理切片DR4和DR5进行分析.结果正常人PBMC几乎不表达TRAIL,急性肾脏热电厂斥患者PBMC高表达TRAIL,进一步证实其为IFN-γ 细胞表达;正常人肾脏表达的DR4和DR5低,但急性肾排患者高表达DR4和DR5.结论TRAIL及其受体DR4/DR5之间的作用可能参与了肾脏急性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18.
超声检查对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对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诊断与鉴别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05例肾移植术后患者(移植肾功能正常75例,急性排斥反应22例,急性肾小管坏死8例),采用双功能彩色多普勒超声动态观察移植肾的形态结构和血流动力学。 结果:急性排斥反应组移植肾在出现急性排斥反应时,其声像图有特征性改变,72.7%(16/22)病例移植肾呈球形增大(148.8±30.6 mm3),72.7%(16/22)病例肾实质呈现回声减低、肾锥体增大、皮髓质界线不清、肾窦回声紊乱及减少等改变;急性排斥反应组均有肾皮质部RI升高(0.67±0.18),50%病例主肾动脉血流速度加快(50.77±10.07)cm•s-1,并且这些特征性影像改变在亚临床型急性排斥反应时即可检测到,与移植肾功能正常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 结论:双功能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及时地为临床提供急性排斥反应可靠的影像学诊断依据,可以作为动态监测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的可行性手段。  相似文献   

19.
亲属间活体肾移植36例临床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亲属间活体肾移植治疗肾功能衰竭。方法:36例志愿手术者中,直系血缘亲属(母子)2例;姊妹兄弟3例;夫妻1例;旁系三代以内血缘亲属30例。HLA全配1例,HLA单倍体相同29例,HLA有5个抗原错配者4例,HLA完全错配者2例。经气管插管麻醉下手术切取一侧肾脏,7例取供者右肾,29例取左肾,同期实施同种异体肾移植术。受者术后采用环孢素A、硫唑嘌呤(或霉酚酸酯)及泼尼松预防排斥反应。结果:所有供者术后15天内出院,随访21-1个月,血压及肌酐尿素氮正常,留存肾多谱勒血流指数正常。所有受者未出现急性排斥反应及严重感染性并发症,术后2例发生尿瘘,1例经手术治疗痊愈。1例术后6月发生移植肾输尿管坏死狭窄,经手术治疗痊愈。1例术后22天发生移植肾动脉血栓栓塞,急诊手术取栓,因栓塞范围超过移植肾80%,不得已切除植肾。结论:术前对供、受者进行全面综合评估是亲属活体肾移植成功的保证;与同期尸肾移植比较,亲属活体肾移植的组织配型明确,供肾缺血时问短,排斥反应发生少,免疫抑制剂用量小,移植肾预期存活率高。  相似文献   

20.
肾脏近端肾小管的上皮细胞内,尤其刷状缘中富含γ-GT,尿中γ-GT 来自肾脏,可能作为肾脏损害的一种指标。测定了28例正常人和慢性肾功不全10例及肾小管性酸中毒1例的尿γ-GT,并与一部分尿β_2-m 排泄量相比较,所有病例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尿γ-GT 排泄量与 GFR 无相应关系,而尿β_2-m 增高者,尿γ-GT 多高于正常组,但无相关性。肾小管性酸中毒同样有尿γ-GT 和尿β_2-m 排泄增加。观察结果表明,尿γ-GT 反映肾小管损害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其方法较简便,可以替代尿β_2-m 测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