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摘要 背景:对抗肿瘤药物靶向治疗和肿瘤细胞多药耐药产生的问题,载阿霉素海藻酸钠纳米粒经改性,偶联人转铁蛋白,生成的人转铁蛋白修饰载药纳米粒,可用于靶向肿瘤药物载体。 目的:制备人转铁蛋白修饰的载阿霉素海藻酸钠纳米粒并进行表征鉴定,检测其表面蛋白活性。 方法:采用优化的微乳化-离子交联方法制备包覆阿霉素的海藻酸钠复合纳米粒,以水溶性碳二亚胺为交联剂,将载阿霉素海藻酸钠纳米粒与人转铁蛋白连接,制备出人转铁蛋白修饰载阿霉素海藻酸钠纳米粒。透射电镜观察纳米粒的外观大小、形态;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纳米粒的包封率和载药量;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表面人转铁蛋白的活性。 结果与结论:人转铁蛋白修饰载阿霉素海藻酸钠纳米粒呈球形,平均粒径为170 nm。阿霉素的加入量可影响纳米粒的包封率,当阿霉素的加入量为纳米粒的10%时,包封率和包裹量均最佳。每毫克载药纳米粒可与约65 μg人转铁蛋白连接。人转铁蛋白修饰的载药纳米粒在流式细胞仪上除去非特异性吸附后还有67.3%荧光显示,说明人转铁蛋白修饰的载药纳米粒大部分都偶联上了人转铁蛋白抗体并能保持抗体活性,从而为载药纳米粒特异性靶向肿瘤细胞提供了足够的靶向动力。微乳化-离子交联方法制备方法简便可靠,制得的人转铁蛋白修饰载阿霉素海藻酸钠纳米粒有望成为具有潜在价值的一种特异性靶向药物载体。 关键词:海藻酸钠;阿霉素;人转铁蛋白;纳米粒;靶向;生物材料与纳米技术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0.21.014  相似文献   

2.
背景:纤维蛋白胶胶联羊膜作为一种无需缝合生物移植材料还无法有效地在局部长时间缓释药物,特别是对于一些不稳定的生物活性蛋白药物。 目的:构建新型的能有效缓释蛋白药物的载表皮生长因子壳聚糖纳米粒纤维蛋白胶羊膜复合体。 方法:制备表皮生长因子/壳聚糖载药纳米粒并考察其表征,然后将载药纳米粒掺入纤维蛋白胶,再将载纳米粒的纤维蛋白胶和羊膜胶联黏合,制备出负载表皮生长因子/壳聚糖纳米粒纤维蛋白胶胶联羊膜,并进行形态学和体外释药观察,检测释放出的表皮生长因子生物活性。 结果与结论:表皮生长因子/壳聚糖纳米粒的粒径为(275.7±6.8) nm,Zeta电位为(32.7±0.6) mV,包封率为(67.03±1.22)%,多分散指数为0.23±0.04,形态圆形均一,载纳米粒纤维蛋白胶能够很好地与羊膜胶联黏合,表面呈网状结构,纳米粒充斥其中。载表皮生长因子/壳聚糖纳米粒纤维蛋白胶胶联羊膜体外释药可达14 d,释放的表皮生长因子生物活性可保持7 d以上。说明制备的载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壳聚糖纳米粒纤维蛋白胶胶联羊膜作为一种无缝合生物移植材料可在局部缓慢释放表皮生长因子。  相似文献   

3.
背景:醋酸曲安奈德是一种长效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具有较强的抗炎作用。近年来在眼内疾病的治疗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同时带来一些不良反应,且需多次注射,以防止疾病复发。壳聚糖经接枝改性,生成的共聚物可在水溶液中生成纳米粒,用于药物的缓释载体,延长药物作用时间,降低不良反应,提高生物利用度。 目的:合成含脱氧胆酸基团的两亲性壳聚糖衍生物作为醋酸曲安奈德的载体材料,制备具有缓释功能的载药纳米胶束,研究其负载和缓释醋酸曲安奈德的性能。 方法:通过酰胺化反应在壳聚糖上偶联脱氧胆酸基团,合成两亲性壳聚糖衍生物。透射电镜观察纳米粒的外观形态和粒径,Zeta电位分析仪测定纳米粒的Zeta电位,体外释放实验检测负载醋酸曲安奈德的壳聚糖-脱氧胆酸纳米粒的包封率、载药量和体外释药性能。 结果与结论:合成出含脱氧胆酸基团的两亲性壳聚糖衍生物,它能与醋酸曲安奈德形成载药纳米胶束,载药量可高达82%。随着载药量的增加,载药纳米胶束的粒径逐渐增大,而Zeta电位则呈下降的趋势。体外释放的结果表明载药纳米胶束能起到72 h缓释醋酸曲安奈德的作用。提示以两亲性壳聚糖衍生物为载体的载药纳米胶束显示出较好的缓释醋酸曲安奈德性能,将有希望提高醋酸曲安奈德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醋酸曲安奈德;两亲性壳聚糖衍生物;脱氧胆酸;纳米胶束;体外药物释放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0.29.013  相似文献   

4.
负载紫杉醇壳聚糖纳米粒的制备、表征与释药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紫杉醇是一种天然抗肿瘤药物,但其水溶性极低。壳聚糖经接枝改性,生成的共聚物可在液相中生成纳米粒,可用于药物的缓释和控释。 目的:对制备的负载紫杉醇的壳聚糖纳米粒进行表征,分析其体外药物释放能力。 设计、时间及地点:重复测量设计,于2008-01/07在华北煤炭医学院医学系实验室完成。 材料:壳聚糖,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2.0×105,脱乙酰度为92%,为浙江省玉环海洋生物化学有限公司产品。紫杉醇,批号082329802,为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产品。 方法:采用引发接枝效率高、引发反应条件温和的二羟基二过碘酸合镍钾为引发剂,在壳聚糖上接枝醋酸乙烯酯,该聚合物在水溶液中直接生成具有疏水核心、亲水表面的纳米粒,即壳聚糖纳米粒,再利用超声振荡技术将0.5~5.0 mg紫杉醇与上述纳米粒混合制成负载紫杉醇的壳聚糖纳米粒。 主要观察指标:激光粒度分析仪测定纳米颗粒的粒径大小、粒径分布及Zeta电位,透射电镜观察纳米颗粒的外观形态,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负载紫杉醇的壳聚糖纳米粒的包封率、载药量和释药性能。 结果:壳聚糖纳米粒和负载紫杉醇的壳聚糖纳米粒,其粒径分别为196.2 nm和320.8 nm,粒径分布较窄,纳米粒表面均带正电荷,Zeta电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F=0.818,F=3.38,P均>0.05)。稳定的纳米粒呈球形,粒径均匀。紫杉醇的加入量可影响纳米粒的包封率,紫杉醇的加入量为纳米粒的量2%时,达到最大包封率93.6%。体外模拟释药结果表明药物释放曲线分为两个阶段,突释阶段微球释药量在24 h内达48.3%,缓释阶段微球释药持续时间长,在175 h时释药量达75.9%,载药纳米粒的药物释放速率持续稳定。 结论:接枝共聚法制备壳聚糖纳米粒简便可靠,负载紫杉醇后纳米粒径明显变大,表面带有正电荷,且纳米粒对紫杉醇有很高的包封率,体外释药具有明显的缓释作用。  相似文献   

5.
摘要 背景:聚乳酸-羟基乙酸纳米粒或纳米微球用于制备生物降解型缓释或定向给药体系已经研究了近30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该体系能够控制粒径大小、延缓药物降解、延长药物释放时间、靶向释放、降低药物毒性和刺激性等。 目的:以紫杉醇为模型药物、聚乳酸-羟基乙酸为包裹材料,探索载药纳米粒的制备条件对粒径、包封率等的影响,确定最佳制备工艺条件。 方法: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聚乳酸-羟基乙酸纳米粒,以粒径、包封率和载药量等为观察指标,通过正交设计法优化纳米粒制备工艺条件。 结果与结论:通过正交实验设计,优化了制备工艺条件,其最佳条件是超声乳化时间为15 min,乳化剂浓度为1%,油水相比为1∶25,合成温度为25 ℃。在此条件下进行实验,制备出的载药纳米粒粒径为217.6 nm,载药量1.79%,包封率85%。该制备工艺简单、稳定,优化制备条件,可制备出包封率高、粒径适宜的紫杉醇-聚乳酸-羟基乙酸纳米粒。 关键词:聚乳酸-羟基乙酸;紫杉醇;纳米粒;正交实验;缓释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0.42.009  相似文献   

6.
背景:庆大霉素珠链是较早用于治疗慢性骨髓炎的局部释药系统,但是由于其不能在体内降解吸收,须二次取出,因而限制了其的应用。因此国内外学者一直致力于可吸收材料负载抗生素装置的研究。 目的:制备负载庆大霉素的壳聚糖纳米粒,评价其性能,观察其体外释药行为及体外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作用。 方法:以壳聚糖为药用载体,硫酸庆大霉素为模型药物,三聚磷酸钠为离子交联剂,采用离子交联法制备庆大霉素-壳聚糖纳米粒,在MH平板上进行抑菌实验,观察及评价其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作用。 结果与结论:制备的纳米粒形态为类圆形,粒径为40~70 nm,包封率及载药量分别为31.3%和15.4%,体外释药可持续14 d左右,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体外抑菌效果可持续25 d,在第5天纳米粒的抑菌作用达到最大,随着时间的推移,抑菌圈逐渐缩小。  相似文献   

7.
背景:叶酸-壳聚糖纳米粒是一种新型的高靶向纳米载体,可进一步提高药物的靶向性,并进一步实现缓释和控释给药。 目的:探讨叶酸-壳聚糖纳米粒作为survivin shRNA重组质粒载体传递系统的可行性以及对大肠癌细胞(SW480)的转染效率。 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实验,于2008-06/2009-01在中南大学卫生部纳米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完成。 材料:壳聚糖(脱乙酰度>90%)由上海伯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叶酸由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提供,survivin shRNA重组质粒由上海吉凯基因化学技术有限公司提供。 方法:首先制备粒径均匀的叶酸偶联壳聚糖纳米粒,然后将20 mg/L survivin shRNA重组质粒和10 mg/L 叶酸-壳聚糖混合制备基因纳米复合物,同时以阳离子脂质体基因复合物作为对照,将上述两者转染大肠癌细胞。 主要观察指标:基因纳米复合物的理化性质及转染效率;Western blotting检测转染后肿瘤细胞中survivin蛋白的表达。 结果:成功制备叶酸-壳聚糖介导的survivin shRNA重组质粒基因纳米复合物。该基因纳米复合物转染大肠癌细胞的效果强于阳离子脂质体基因复合物。且转染后大肠癌细胞中survivin蛋白的表达显著低于阳离子脂质体基因复合物。 结论:叶酸-壳聚糖纳米粒作为载体系统能将survivin shRNA重组质粒高效递送到大肠癌细胞,从而诱导人大肠癌细胞的凋亡。  相似文献   

8.
摘要 背景:As2O3作为抗肿瘤药物具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目前尚没有可以较好降低As2O3不良反应的方法。 目的:观察负载As2O3壳聚糖纳米粒在体内是否有缓释作用,是否可以延长药物作用时间,减低As2O3毒副作用。 方法:将20只SD大鼠以抽签法随机分为As2O3组和壳聚糖纳米粒-As2O3组进行药代动力学测定,于给药前和给药后不同时间点测定血液中砷浓度;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壳聚糖纳米粒组、壳聚糖纳米粒- As2O3组、As2O3组、生理盐水组进行毒理学检测,检测血浆中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肌酸激酶、肌酐、尿素氮水平,并结合苏木精-伊红染色形态学观察心、肝、肾组织形态学变化。 结果与结论:壳聚糖纳米粒- As2O3组较As2O3组半衰期明显延长(P < 0.05)。除肌酸激酶外,As2O3组其他各指标均高于其他各组(P < 0.05);而含相同浓度As2O3的壳聚糖纳米粒As2O3组与壳聚糖纳米粒组、生理盐水组各项指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As2O3组大鼠肝脏和肾脏均有较明显的病理学改变,壳聚糖纳米粒- As2O3组未见明显形态学改变。4组大鼠心脏均未见明显形态学改变。说明负载As2O3壳聚糖纳米粒在体内有缓释作用,可以延长药物作用时间,减轻As2O3的毒副作用。 关键词:壳聚糖纳米粒;As2O3;负载As2O3壳聚糖纳米粒;药代动力学;药物毒理学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1.12.019  相似文献   

9.
吴雁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2009,13(34):6685-6688
背景:两性霉素B为治疗深部真菌感染的首选药物,但该药无法通过血脑屏障而对隐球菌性脑膜炎的治疗效果甚微。利用纳米粒子作为药物载体的优势,通过相分离透析技术制备负载两性霉素B的壳聚糖-聚乳酸纳米粒子,有望克服两性霉素B的不足。 目的:对负载两性霉素B的壳聚糖-聚乳酸纳米粒进行表征,分析其体外药物释放能力。 设计、时间及地点:重复测量设计,于 2008-11/2009-04 在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纳米医学与生物实验室完成。 材料:壳聚糖,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3.4×105,脱乙酰度为93%,为上海卡伯工贸有限公司产品。两性霉素B为Sigma公司产品。 方法:在二甲基亚砜溶液中,在三乙胺存在下,通过壳聚糖和D,L-丙交酯的开环聚合反应能够生成壳聚糖-聚乳酸共聚物。该共聚物由亲水壳聚糖段和疏水聚乳酸段组成,在水中能够组装形成纳米粒子。两性霉素B通过相分离透析技术包载于纳米粒子中。 主要观察指标:激光粒度分析仪测定纳米颗粒的粒径大小、粒径分布,环境扫描电镜观察纳米颗粒的外观形态,紫外光谱分析负载两性霉素B的壳聚糖-聚乳酸纳米粒的包封率、载药量和释药性能。 结果:壳聚糖-聚乳酸纳米粒和负载两性霉素B的壳聚糖-聚乳酸纳米粒,其粒径分别为114 nm和153 nm(当丙交酯与壳聚糖摩尔比为11∶1时)。纳米粒子粒径分布较窄,呈球形。共聚物中丙交酯与壳聚糖摩尔比影响药物的包封率和载药量,随着丙交酯与壳聚糖摩尔比从11∶1到20∶1,包封率从(62.3±3.5)%增加到(90.7±2.8)%,载药量从(7.8±1.2)%增加到(12.3±1.4)%。随着聚乳酸段质量比增加,纳米粒子尺寸、包封率和载药量增加,而药物释放降低。 结论:开环聚合制备壳聚糖-聚乳酸共聚物及用相分离透析方法制备负载两性霉素B纳米粒简便可靠,负载两性霉素B后纳米粒径明显变大,且纳米粒对两性霉素B有很高的包封率,体外释药具有明显的缓释作用。 关键词:两性霉素B;壳聚糖;聚乳酸;纳米粒子;包封率;体外释放  相似文献   

10.
摘要 背景:医用纳米粒作为药物传递的新型载体,目前已经成为医药领域研究的重点。 目的:构建以生物可降解材料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为载体,负载抗肿瘤药物5-氟尿嘧啶的载药纳米粒。 方法:利用复乳-溶剂挥发法制备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载药纳米粒。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纳米粒表面形态;激光粒度分析仪测定粒径分布并计算成球率;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5-氟尿嘧啶载药量、包封率,并对体外释药进行评估。 结果与结论:纳米粒呈球性,平均粒径为(186±14) nm,成球率、载药量和包封率分别为70.8%、6.6%、28.1%,体外释药有突释现象,24 h内5-氟尿嘧啶累积释药量达36.2%,10 d达83.6%。提示成功制备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载药纳米粒,其具有缓释效应。 关键词: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5-氟尿嘧啶;纳米粒;体外释药;缓释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1.16.01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