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MR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磁共振血管造影术诊断和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方法。方法:25例经CT诊断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施行磁共振血管造影术,扫描范围包括双侧椎动脉颅内段和颈内动脉岩骨段部位。出血后首次行磁共振血管造影术的时间为4h-50d,平均10.9d;手术前Hunt-Hess分级为I级4例,Ⅱ例11例,Ⅲ例4例,Ⅳ级5例和Ⅴ级1例。结果:25例患中,首次磁共振血管造影阳性18例,2例有伪影经再次复查证实,共检出22个动脉瘤;4例阴性;1例可疑经脑血管造影证实。20例磁共振血管造影阳性患,16例经手术证实。GOS评估良好16例,中残2例,重残2例,昏迷4例,死亡1例。结论:应用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查诊断颅同内动脉瘤,阳性检出率较高,假阳性率低,对不具备脑血管造影设备的医疗单位具有一定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总结磁共振血管造影术诊断和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方法。方法 25例经CT诊断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施行磁共振血管造影术,扫描范围包括双侧椎动脉颅内段和颈内动脉岩骨段部位。出血后首次行磁共振血管造影术的时间为4h~50d,平均10.9d;手术前Hunt-Hess分级为Ⅰ级4例,Ⅱ级11例,Ⅲ级4例,Ⅳ级5例和Ⅴ级1例。结果 25例患者中,首次磁共振血管造影阳性者18例,2例有伪影者经再次复查证实,共检出22个动脉瘤;4例阴性;1例可疑者经脑血管造影证实。20例磁共振血管造影阳性患者,16例经手术证实。GOS评估良好16例,中残2例,重残2例,昏迷4例,死亡1例。结论 应用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查诊断颅内动脉瘤,阳性检出率较高,假阳性率低,对不具备脑血管造影设备的医疗单位具有一定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4.
3D-TOF法MR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三维时间飞越法磁共振血管成像(3D-TOF-MRA)与数字剪影血管造影(DSA)对照分析,探讨MR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30例颅内动脉瘤均经血管造影和手术证实,所有病例均作3D-TOF-MRA和DSA检查,对其影像学特征进行比较研究。结果3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共有34个动脉瘤,MRA+原始图像对动脉瘤的检出率为94.12%,MRA对动脉瘤的检出率为88.24%,MRA+原始图像及MRA与DSA对颅内动脉瘤检出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3D-TOF法MRA能无创有效地诊断颅内动脉瘤,在检查颅内动脉瘤时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3D TOF MR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经过DSA确诊,并行3D TOFMRA检查的41例颅内动脉瘤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DSA共检出44个动脉瘤.3D TOF MRA检出其中的41个,敏感度93.2%,其中最大直径在3毫米以上的动脉瘤全部检出.最大密度投影(MIP)法显示其中35个动脉瘤,最大径为(7.01±7.29)mm,敏感度为79.5%;多平面重建(MPR)法显示36个动脉瘤,最大径为(8.09±8.22)mm),敏感度为81.8%.MIP法与MPR法所测得动脉瘤最大径间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 3DTOF MRA可以作为颅内动脉瘤的初筛方法.MIP及MPR法联合应用能提高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6.
DSA、CTA和MRA对颅内破裂动脉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史继新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07,7(5):420-422
目前临床上用于显示颅内动脉瘤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包括头部CT、CTA,MRI、MRA和DSA等,其中DSA、CTA和MRA均可直接显示颅内血管和动脉瘤,尤其是CTA技术的快速发展,已使将脑血管造影检查作为颅内动脉瘤诊断金标准的理念受到挑战。[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3D-TOF法MR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3D—TOF(三维时间飞跃)法MR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敏感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35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同时行3D—TOF法MRA、MRI及DSA检查,两名神经放射医师盲法分析图象,研究:3D—TOF法MRA诊断动脉瘤的敏感性。结果35例43个动脉瘤MRA发现36个,敏感性为83.7%,小动脉瘤及多发动脉瘤的诊断率较低,动脉瘤的部位也是影响诊断率的一个因素。结论虽然MRA在诊断颅内动脉瘤上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但更为准确详细的信息仍需要DSA提供。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MSCT数字减影血管成像(MSCT-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方法68例临床怀疑颅内动脉瘤者中行传统的MSCTA检查者32例,MSCT-DSA检查者36例,所有MSCTA检查均行MIP、VR、MPR和CTVE重建。结果传统的MSCTA检查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的检出率、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3.8%、93.8%、100%和93.8%,而MSCT-DSA者均为100%,但两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MSCT-DSA法的瘤体邻近颅骨完全分离率为100%,高于传统的MSCTA检查(81.3%)(P<0.05);MSCT-DSA法的后处理时间为(9.3±5.4)min,短于传统的MSCTA检查[(20.6±9.7)min](P<0.05)。结论颅内动脉瘤的MSCT-DSA检查优于传统的MSCTA检查。 相似文献
9.
三维TOF法MR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初步报告方陆雄,任文德,彭林,黄胜平,刘承勇磁共振血流成像(Magneticrosonaceangiography,MRA)能清楚地显示脑Willis动脉环和大脑前、中、后动脉主干及其分支,特别适合于颅内动脉瘤的检查... 相似文献
10.
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主要依赖于影像学检查,如CTA、MRA、DSA等,通过对颅内动脉瘤直观的显现,不仅可以明确诊断而且能知道手术或血管内介入治疗.其中DSA仍是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金标准,但DSA存在一定的假阴性,需结合CTA、MRA以防止漏诊.目前治疗以手术治疗和血管内治疗为主,显微外科技术的应用使颅内动脉瘤的治疗风险大大降低.而血管内介入治疗随着栓塞材料及技术的不断进步,有望成为颅内动脉瘤治疗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CT、MRA和DS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47例颅内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影像特点。结果 247例患者均经手术证实为动脉瘤。所有患者均行CT扫描检查,发现单发灶性积血161例,多灶性积血9例,并发颅内血肿14例,6例因头部外伤行头颅CT扫描发现动脉瘤。阳性率为71.25%。DSA检查177例,发现动脉瘤166例,阳性率为93.79%。MRI检查140例,其中MRA检查110例,发现动脉瘤131例,阳性率为93.57%。结论 动脉瘤有特征性CT、MRA和DSA表现。CT可动态、无创观察病情变化,有助于早期发现动脉瘤,反映其真实大小,并可了解动脉瘤破裂后的出血量和范围以及脑积水和脑水肿的程度。MRA能显示动脉瘤的全部和周围组织的关系,尤其适用于比较大的动脉瘤。MRA安全且可三维旋转以观察瘤蒂和动脉瘤内的血流情况。CT、MRA和DSA联合应用,有利于对动脉瘤的全面诊断,且彼此不能完全取代。 相似文献
12.
13.
CTA、MRA、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 比较CTA、MRA、DSA三种方法诊断动脉瘤的优缺点,探讨非侵入性CTA和MRA取代DSA的可行性。方法 对收治的35例怀疑动脉瘤患者同时作CTA、MRA、DSA检查,比较其影像学结果。结果 CTA基本上可以发现大多数的动脉瘤。为后续的手术或者栓塞提供足够的影像学信息;MRA对较小动脉瘤(直径≤10mm)的诊断仍然存在一定难度,容易漏诊。结论 CTA可作为蛛网膜下腔出血以及可疑动脉瘤患者的初选检查方法,必要时再行DSA进行确诊。随着更多三雏重建技术的推广,其敏感性和特异性会更加提高,在不久的将来CTA可能会成为动脉瘤术前检查的首选。 相似文献
14.
颅内动脉瘤破裂的CT早期诊断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颅内动脉瘤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一种疾病,是造成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首位原因。该病最大的特点是致残率、致死率高。如何尽早诊断和治疗,是减少动脉瘤再次破裂导致残疾和死亡的关键。近年来,随着CT技术进步成熟,临床诊断率已大大提高。现就动脉瘤破裂的早期CT诊断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颅内动脉瘤诊断的金标准:DSA、CTA还是MR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1927年Moniz发明了脑血管造影术后,采用动脉内插管技术进行的脑血管造影一直是颅内动脉瘤诊断的金标准,是决定是否施行手术治疗的唯一的最终依据。1977年Nudelman将计算机技术与血管造影技术相结合,首次获得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图像,从而进一步巩固了动脉内造影的金标准地位。20世纪末,CTA和MRA技术的出现,使脑血管造影检查的金标准地位开始动摇,特别是近年来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和增强MRA扫描技术的诞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脑血管造影检查的垄断地位。[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正>颅内动脉瘤破裂是引起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原因,致残率、死亡率较高。目前,其治疗方法主要是开颅夹闭术和血管内治疗。随着诊疗水平的提升,尤其CTA的应用,早诊断、早治疗成为可能,但如何选择治疗时机及治疗方案仍无一致共识。本文就颅内动脉瘤治疗现状和进展进行综述。1治疗方法的选择以Yasargil等为代表的学者认为,高分级颅内动脉瘤患者早期病情危重,应予以保守治疗,待病情平稳后再行手术治疗。然而很多此类患者,在接受 相似文献
17.
颅内动脉瘤的诊治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王运杰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08,13(7)
颅内动脉瘤是常见的脑血管病之一。日本脑健康检查(Braindock)的资料表明:颅内动脉瘤的发生率为3%左右。颅内动脉瘤的主要起病形式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SAH的年发病率为1/10000~2/10000。SAH的病死率为50%左右;经过积极救治,30%的病人可能恢复正常生活。 相似文献
18.
旋转DSA及三维重建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三维旋转DS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使用荷兰PHILIPS公司数字减影机.对20例疑有动脉瘤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作旋转DSA检查.并行三维重建,再与常规DSA检查比较.得到关于动脉瘤的定位、动脉瘤清晰度、瘤颈及血管分支的解剖图像。结果常规DSA检查发现16例16个动脉瘤.其中3例3个动脉瘤的方向和载瘤动脉及周围血管解剖关系显示不清,1例1个动脉瘤的颈部显示不清;4例阴性。加摄旋转DSA检查并行三维重建后,明确诊断颅内动脉瘤的18例18个.2例未见动脉瘤;且动脉瘤的全貌.瘤颈的位置与结构及周围血管分支的解剖关系显示清晰.避免了因血管重叠而产生的对动脉瘤的遮挡。结论旋转DSA可更好、更清晰的连续显示动脉瘤的颈部及周围的血管解剖结构,加三维重建后动脉瘤的大小、方向、与载瘤动脉周围血管的关系成立体解剖结构.即提高了动脉瘤的血管造影诊断准确性.又为手术和介入治疗提供更为准确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20.
颅内动脉瘤是神经外科常见病、多发病,常表现为颅内出血,是神经外科急症,因此病因学诊断成为指导进一步治疗的关键。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涌现出一些新的诊断方法。其中以CTA、MRA以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最具代表性。[第一段]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