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观察缪刺法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缪刺对侧上肢对应穴位治疗54例膝骨性关节炎。结果:54例中临床治愈率61.11%,总有效率100%。结论:缪刺法治疗膝骨性关节炎,能够快速缓解患者关节疼痛,改善关节的功能活动。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苦杏仁水煎剂对佐剂性关节炎(AA)大鼠的抗炎作用。方法建立AA大鼠模型,观察苦杏仁水煎剂对AA大鼠足肿胀、踝关节组织病理变化的影响。结果苦杏仁水煎剂能有效抑制AA大鼠关节肿胀及减缓组织炎症的发展。结论苦杏仁水煎剂对AA大鼠具有良好的抗类风湿关节炎作用,机制还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解毒消瘀法外治大鼠佐剂性关节炎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中医外治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疗效。方法:选取大鼠40只,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消炎痛组、受试药高剂量组、低剂量组),通过注射福氏完全佐剂,制备大鼠佐剂性关节炎模型,模型制备后立即外涂1次受试药物,观察其对原发病变的影响。第8d开始外涂受试药,连续给药至第28d,1次/d,观察其对多发性关节炎的作用。结果:外涂受试药对大鼠佐剂关节炎原发病变有明显的抗炎作用,能抑制佐剂注射对侧足肿胀,具有阻止多发性关节炎的作用。结论:解毒化瘀中药具有较强的抗炎镇痛作用,外治类风湿性关节炎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祖师麻肠溶制剂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的抗炎与镇痛作用。方法右后肢足跖皮内注射弗氏完全佐剂制备佐剂性关节炎大鼠模型。将大鼠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泼尼松组,及中药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2只。泼尼松组灌胃以泼尼松3.2 mg/kg,中药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灌胃以祖师麻肠溶制剂0.396、0.792、1.584 g/kg,对照组、模型组灌胃以等体积的7.5%CMC-Na溶液。各组均连续干预12 d,于造模后第7 d、第12 d计算大鼠足跖肿胀率、50%机械缩足反射阈值(MWT)、热缩足反射阈值(TWT);末次给药24 h后ELISA法测定大鼠血清白介素-6(IL-6)、前列腺素E2(PGE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HE染色观察大鼠膝关节和踝关节病理学改变。结果 (1)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足跖肿胀率升高(P0.01),50%MWT、TWT降低(P0.01),血清IL-6、PGE_2、TNF-α水平升高(P0.01)。(2)与模型组比较,泼尼松组和中药低、中、高剂量组大鼠足跖肿胀率降低(P0.01),50%MWT、TWT升高(P0.01),血清IL-6、PGE_2、TNF-α水平降低(P0.01)。(3)泼尼松组与中药各剂量组比较、中药各剂量组组间比较,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祖师麻肠溶制剂具有明显的抗炎、镇痛作用,可明显改善佐剂性关节炎大鼠膝关节及踝关节病理损伤。  相似文献   

5.
仙龙颗粒对大鼠佐剂性关节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仙龙颗粒的抗炎作用。方法采用弗氏完全佐剂造模,观察该药对大鼠佐剂性关节炎(AA)大鼠关节肿胀度的影响。结果仙龙颗粒仙龙颗粒大、中剂量能显著抑制AA大鼠原发性和继发性关节炎足跖肿胀,降低关节炎指数(AI),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统计学差异均非常显著。结论仙龙颗粒仙龙颗粒大、中剂量具有良好的治疗大鼠AA作用,具有较好的抗炎及免疫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复方祛风止痛膏对大鼠佐剂性关节炎的治疗效果及其机制。方法以大鼠体质量的变化、足跖肿胀度、关节炎指数、病理组织切片衡量药效;测量大鼠血常规及ELISA法检测血清中TNF-α、IL-1、SOD、MDA、GSH、NO含量;通过细胞培养,考察佐剂关节炎大鼠巨噬细胞培养液对小鼠胸腺细胞增殖作用及大鼠脾淋巴细胞增殖作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大鼠膝关节软骨组织中VEGF和MMP-10的表达情况。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复方祛风止痛膏能显著抑制大鼠足肿胀,降低关节炎指数;调节血浆中白细胞、血小板、淋巴细胞趋近正常值,并下调MDA、TNF-α、IL-1和NO的水平(P0.05,P0.01),上调SOD、GSH的水平(P0.05,P0.01),缓解体内炎症反应,增强体内抗氧化能力;抑制大鼠巨噬细胞培养液对小鼠胸腺细胞增殖作用及抑制大鼠脾淋巴细胞增殖,调节免疫并改善病理组织学变化;减少大鼠软骨组织中VEGF和MMP-10的表达(P0.05,P0.01),抑制软骨侵蚀和血管翳的生成。结论复方祛风止痛膏具有一定的抑制佐剂性关节炎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三七总皂苷(PNS)对佐剂性关节炎(AA)大鼠的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以弗氏完全佐剂(FCA)制备AA大鼠模型,于造模第12天起,给药组分别灌胃给予相应的受试药物,疗程12d。足容积法测量大鼠继发侧足肿胀度;放免法测定血清白细胞介素IL-1、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含量;HE染色法检测大鼠关节病理组织学改变;RT-PCR法检测AA大鼠腹腔巨噬细胞(PMΦ)中TNF-αmRNA的表达。结果:PNS(100,200mg.kg-1)能明显抑制AA大鼠继发性足肿胀,改善关节病理损伤程度,降低血清IL-1、IL-6、TNF-α的含量,同时抑制PMΦ中TNF-αmRNA的表达。结论:PNS对AA大鼠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调节细胞因子的产生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四妙丸对大鼠佐剂性关节炎(adjuvant arthritis,AA)的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为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Wistar大鼠,雄性,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生理盐水)、模型对照组(生理盐水)、雷公藤多苷组(GTT9.45 mg.kg-1)、四妙丸低、中、高剂量组(1 080,2 160,4 320 mg.kg-1)。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采用弗氏完全佐剂注射于大鼠右后足足跖皮内,建立佐剂性关节炎模型;空白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并分别给予灌胃治疗,观察各组足肿胀值,测定血清中SOD的含量,脾指数和胸腺指数,用sqRT-PCR法检测大鼠滑膜组织中细胞因子IL-1β,IL-6,TNF-αmRNA的表达。结果:四妙丸给药后,大鼠足肿胀均显著减轻,大鼠血清中SOD活性均显著提高,免疫器官脾脏肿大有所缓解,胸腺损害均显著减轻,滑膜组织中IL-1β,IL-6,TNF-αmRNA表达显著降低。结论:四妙丸对大鼠佐剂性关节炎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可减轻炎症反应和关节肿胀,改善关节功能,对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治疗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9.
<正>腰痛又称"腰脊痛",是以腰部疼痛为主的病症,临床中以骨科、疼痛科、针灸科多见。病因多见于腰部软组织损伤、腰椎病变、肌肉风湿及部分内脏病变。中医病机则是腰部经络不通,气血闭阻,或者肾精亏虚,腰部失于濡养、温煦。在治疗方法上又种类繁多,疗效各有所长。笔者对门诊病例中急慢性腰扭伤患者采用缪刺法治疗,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不同针灸疗法对佐剂关节炎大鼠外周镇痛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杨介宾  宋开源 《中国针灸》1999,19(6):362-366
以完全弗氏佐剂足踝关节注射造成大鼠关节炎动物模型,采用电针、艾灸、刺血和穴位注射4种不同的治疗方法,以痛阈、关节肿胀度及炎症组织中的前列腺素E2、组织胺、单胺类递质、βEP、LEK含量的变化作为观察指标。结果表明:4种疗法与模型组比较均有提高佐剂关节炎大鼠痛阈的作用(P<005,P<001),以电针、穴位注射疗效显著。其镇痛的外周机制可能是通过促使炎症局部致痛物质前列腺素E2、组织胺、5HT、NE减少,镇痛物质(βEP、LEK)增加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研究龙胆苦苷(GPS)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AA)的治疗作用,探讨其对于大鼠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3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6只,分别为正常组,模型组,GPS低、中、高剂量组、甲氨蝶呤(MTX)组。除正常组,其余大鼠建立AA模型,在大鼠右后趾足垫内皮内注射0. 1 m L完全弗氏佐剂(CFA)。造模成功后,各组连续给药7 d,1次/d,GPS低、中、高剂量组灌胃给药剂量为30,60,120 mg·kg~(-1),MTX组腹腔注射给药剂量为0. 2 mg·kg~(-1),正常组与模型组灌胃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开始给药后每天使用数字游标卡尺及足趾容积测量仪记录各组大鼠的足厚度、足体积,第7天使用小动物活体成像以及苏木素-伊红染色的方法对大鼠的踝关节进行X射线检查和病理组织学检查。实验结束后大鼠腹主动脉取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试剂盒测定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测定滑膜组织中IL-6,TNF-αm RNA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大鼠足体积及足厚度,血清IL-6,TNF-α水平和滑膜组织中IL-6,TNF-αm RNA水平显著升高(P 0. 01)。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大鼠足体积及足厚度结果显著下降(P 0. 01);血清TNF-α水平显著下降(P 0. 01);滑膜组织中IL-6,TNF-αm RNA水平明显下降(P 0. 05,P 0. 01)。此外,X射线检查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发现GPS对于AA大鼠的踝关节也有保护作用。结论:龙胆苦苷通过抑制血清IL-6,TNF-α水平及滑膜组织中IL-6,TNF-αm RNA水平发挥对AA大鼠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金铁锁总皂苷(TSPT)镇痛作用及其机制,进一步揭示金铁锁总皂苷抗类风湿关节炎的药理作用基础。方法:采用热板法初步评价TSPT的镇痛效果,建立大鼠佐剂性关节炎(AA)模型,运用免疫组化研究TSPT对c-fos基因表达产物FOS蛋白水平的影响。结果:TSPT具有明显的镇痛作用,大剂量组优于中药阳性对照组;TSPT还能明显抑制AA大鼠炎性疼痛中枢及外周组织中c-fos基因的表达。结论:TSPT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其镇痛作用可能与抑制中枢和外周神经c-fos基因的表达有关,为深入研究其抗类风湿关节炎作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双氢青蒿素(DHA)对佐剂性关节炎(AIA)和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IA)大鼠的保护作用,探讨DHA抗炎机制。方法: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8组,分别为AIA正常组,AIA模型组,AIA DHA组,AIA甲氨蝶呤组; CIA正常组,CIA模型组,CIA DHA组,CIA甲氨蝶呤组。佐剂性关节炎(AIA)的建立:除正常组外,各组大鼠右后足趾皮内注射0. 1 m L弗式完全佐剂;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IA)的大鼠模型的建立:除正常组外,各组大鼠尾根部注射1 g·L~(-1)二型胶原乳化剂0. 2 m L,并在7 d后,在大鼠相同部位注射相同体积的胶原乳化剂加强免疫。造模成功后,并分别给予DHA(30 mg·kg~(-1)·d~(-1))治疗后,并考察DHA抗AIA/CIA大鼠关节炎作用,包括关节炎指数(AI),足趾肿胀度,以及DHA对AIA/CIA大鼠免疫器官指数,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和AIA/CIA大鼠踝关节病理切片的影响。体外培养RAW264. 7巨噬细胞系,分别以0. 5,1,2,4,8μmol·L~(-1)DHA处理24 h,设立正常,采用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DHA对RAW264. 7细胞活力的影响;设立正常组,脂多糖(LPS)组,LPS+DHA(0. 5,1,2μmol·L~(-1))组,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细胞上清IL-6含量,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细胞核内核转录因子-κB p65(NF-κB p65)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足肿胀度,AI,脾脏指数,IL-6水平显著增高(P 0. 05,P 0. 01),DHA可明显减轻AIA/CIA大鼠的足肿胀度(P 0. 05),降低关节炎评分指数(P 0. 05),降低AIA大鼠脾脏指数(P 0. 01)和胸腺指数(P 0. 05)以及AIA大鼠血清中IL-6水平(P 0. 05);但是对CIA大鼠脾脏指数并没有降低作用,而对胸腺指数和IL-6水平虽有降低作用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此外DHA能够明显改善AIA/CIA大鼠踝关节病变情况,并能降低病理评分(P 0. 01)。与正常组比较,DHA 4,8,16μmol·L~(-1)组对RAW264. 7细胞活力明显抑制作用(P 0. 05,P 0. 01),DHA体外安全用药范围≤2μmol·L~(-1)。与正常组比较,LPS模型组IL-6含量明显高于正常组(P 0. 01),与LPS模型组比较,DHA能够抑制IL-6的产生(P 0. 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LPS能够上调RAW264. 7细胞核内NF-κB p65水平,而DHA能够抑制p65的入核。结论:DHA能够改善类风湿关节炎大鼠踝关节病变情况,其机制可能与抑制NF-κB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14.
针灸治疗近视取穴规律文献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嘉荣  卢阳佳  黄泳  林仁勇 《中医杂志》2011,52(16):1413-1416
目的总结针灸治疗近视临床对照试验中的十四经腧穴取穴规律。方法检索1980年1月至2010年4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资源系统中针灸治疗近视的随机临床对照/临床对照研究。将纳入文献中腧穴按其筛选方法分类整理,设计资料提取表,统计各穴位出现的频数,对最后纳入腧穴按照其所在十四经分布、所属部位、所属特性等加以分类,进行相关数据处理。结果共纳入文献82篇,使用腧穴几乎涉及所有经脉,其中足太阳膀胱经的使用频率最大,其所属腧穴睛明、攒竹等作为主穴使用191次,占所有主要穴位的31.01%;所属腧穴胆俞等作为配穴共使用21次,占所有配穴的19.44%。其次为足少阳胆经,其所属腧穴风池作为主穴使用52次,占主要穴位的7.18%。82篇文献中十四经腧穴使用频数前12腧穴依次为:睛明(65)、攒竹(62)、风池(52)、太阳(47)、承泣(45)、四白(40)、合谷(33)、鱼腰(32)、丝竹空(30)、肝俞(24)、瞳子髎(22)、肾俞(21)。结论针灸治疗近视经脉主要以足太阳膀胱经为主,多以眼周腧穴作为治疗主穴。  相似文献   

15.
陈莹  冼培凤  冯淑兰  杨路 《新中医》2014,46(2):197-199
目的:观察蜂针对佐剂性大鼠类风湿性关节炎(RA)白细胞介素-15(IL-15)的影响。方法:将120只大鼠随机分为蜂针治疗组、激素治疗组、病理模型组、正常对照组,每组各30只。正常对照组不造模,其余3组采用Freund氏完全佐剂制造大鼠关节炎模型。蜂针治疗组:取肾俞、足三里、命门、大椎穴,用镊子轻轻捏住蜜蜂的腰部,将其尾部对准穴位,让其自然蛰入穴位并留针10 min。均治疗21天,用ELISA法检测外周血IL-15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病理模型组、激素治疗组、蜂针治疗组IL-15水平均升高,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与病理模型组比较,激素治疗组、蜂针治疗组IL-15水平明显下降,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与激素治疗组比较,蜂针治疗组IL-15水平略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蜂针治疗RA可以有效降低IL-15水平,从而有效缓解RA病情。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和分析针灸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临床对照试验中的十四经腧穴取穴规律。方法:检索近30年来针灸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随机临床对照/临床对照研究,对其取穴规律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80篇,使用腧穴分布于所有十四条经脉,其中足厥阴肝经的使用频数最大(52次),其次是足阳明胃经(50次)。80篇文献中十四经腧穴使用频数前12腧穴依次为:太冲(46次)、曲池(33次)、风池(30次)、足三里(28次)、太溪(24次)、三阴交(18次)、丰隆(18次)、肾俞(17次)、肝俞(1 4次)、内关(13次)、涌泉(13次)、百会(11次)。结论:针灸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经脉多选用足厥阴肝经和足阳明胃经,穴位多选用太冲、曲池、风池等,取穴遵循循经取穴、辨证取穴,局部取穴等原则。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痛风宁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AGA)大鼠NALP3炎性体及相关炎症因子的影响,探讨其抗炎作用的量效与时效关系。方法将2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造模组200只和正常组40只。右后踝关节腔内注射尿酸盐混悬液制作大鼠AGA模型,成模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秋水仙碱组及痛风宁低、中、高剂量组,每组40只。正常组和模型组大鼠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其余组大鼠给予相应药物灌胃干预。首次干预后6、12、24、48 h各组随机取10只大鼠处死,收集右后踝关节液与滑膜组织,采用ELISA、Western blot和RT-qPCR分别检测白细胞介素-1β(IL-1β)、前列腺素E2(PGE2)含量及NALP3、ASC、Caspase-1蛋白和mRNA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各时间点IL-1β、PGE2含量及NALP3、ASC、Caspase-1蛋白和mRNA表达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痛风宁中、高剂量组及秋水仙碱组大鼠各时间点IL-1β、PGE2含量及NALP3、ASC、Caspase-1蛋白和mRNA表达均明显降低(P<0.01,P<0.05);与秋水仙碱组比较,痛风宁中、高剂量组大鼠各时间点IL-1β、PGE2含量及NALP3、ASC、Caspase-1蛋白和mRNA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痛风宁低剂量组大鼠明显升高(P<0.01,P<0.05)。结论中剂量痛风宁在下调模型大鼠NALP3、ASC、Caspase-1蛋白和mRNA表达及降低IL-1β、PGE2含量方面作用相对较佳,且首次干预后48 h抗炎作用相对明显。  相似文献   

18.
电针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下丘脑中NF-KB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电针对佐剂性关节炎(AA)大鼠NF-KB在下丘脑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的镇痛及免疫调节作用。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3组,即空白组、模型组及模型加电针组。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各组下丘脑NF-KB(P65)的表达。结果:在模型组AA大鼠下丘脑中活化的NF-KB明显增多;与空白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电针组较模型组NF-KB的表达减少,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针刺可通过抑制活化的NF-KB在下丘脑的表达,调节NF-KB活性。针刺镇痛抗炎可通过NF-KB这一环节起到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针刺不同腧穴对急性尿潴留大鼠膀胱功能的影响。方法: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三阴交组、合谷组、中髎(次髎)组,每组10只。均先采用0.9%生理盐水进行膀胱灌注60 min,测定正常状态下膀胱的尿动力学指标,继予0.9%生理盐水进行膀胱灌注造模。造模成功后,模型组不予针刺治疗,三阴交组、合谷组、中髎(次髎)组进行针刺。观察灌注期间大鼠基础膀胱内压、排尿时膀胱收缩时间、最大逼尿肌收缩压、排尿间隔时间、排尿阈值压、收缩后膀胱内压的改变。结果:与正常基线相比,模型组大鼠基础膀胱内压、收缩后膀胱内压明显升高(P < 0.01),排尿阈值压亦上升(P < 0.05),排尿时膀胱最大压力下降(P < 0.01),排尿间隔时间延长(P < 0.05),但其膀胱收缩时间未见显著差异(P > 0.05);针刺干预后,三阴交组、中髎(次髎)组与针刺前相比,最大逼尿肌收缩压升高(P < 0.01),收缩后膀胱内压减少(P < 0.01),排尿阈值压未见显著差异(P >0.05),排尿时膀胱收缩时间增加(P < 0.05),排尿间隔时间缩短(P < 0.01);两组组间比较,最大逼尿肌收缩压、排尿阈值压、收缩后膀胱内压、排尿时膀胱收缩时间、排尿间隔时间未见显著差异(P > 0.05);合谷组最大逼尿肌收缩压、排尿阈值压、收缩后膀胱内压、排尿时膀胱收缩时间、排尿间隔时间均未见显著差异(P > 0.05)。结论:针刺治疗AUR大鼠主要是通过刺激相关神经节段腧穴中髎(次髎)、三阴交从而使AUR大鼠最大逼尿肌收缩压升高、收缩后膀胱内压减少、排尿时膀胱收缩时间增加、排尿间隔时间缩短,效应具有穴位特异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探讨近十年针灸治疗单纯性肥胖的用穴规律。方法 通过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知识服务平台、维普数据库2011年1月1日至2021年1月20日针灸治疗单纯性肥胖的临床研究文献,利用Excel 2019建立用穴处方数据库,对数据进行提取、筛选、录入、统计分析;运用SPSS Modeler 18.0和SPSS 23.0对高频腧穴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 纳入文献412篇,涉及149个腧穴,总使用频次为9717次,频数靠前的腧穴为天枢、中脘和足三里;经络选用以足阳明胃经、任脉和足太阴脾经为主;募穴、五腧穴和八会穴为常用特定穴;腧穴分布多在腹部和下肢部;共涉及12种干预手法,其中埋线和针刺使用频率最高;核心穴组以“天枢-足三里-中脘”常见,得到19组关联规则和5个有效聚类群。结论 针灸治疗单纯性肥胖多选用特定穴,经脉以胃经、任脉和脾经为重,先后天并补,注重腹部腧穴的运用,多采用埋线和针刺手法,可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