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患者女,46岁.上腹不适5年余,无病毒性肝炎、外伤及肝部手术病史.当地乡镇卫生院超声发现肝右叶囊肿来院就诊.超声检查:肝右后叶见一类圆形囊性肿块,大小约20 mm×14mm,边界清晰,紧邻肝右静脉及门静脉右支,实时观察可见相互交通(图1).彩色多普勒显示上述囊性肿块内见门静脉信号进入,并自肝右静脉流出(图2).超声造影:动脉相上述囊性肿块内未见造影剂充盈,门脉相及延迟相可见造影剂自门静脉右支快速充盈,呈漩涡状改变,并引流至肝右静脉(图3).超声提示:肝右叶囊性肿块,考虑动脉瘤样门静脉-肝静脉瘘,建议进一步检查.患者经CTA证实超声诊断(图4).  相似文献   

2.
患者女,36岁.腹部彩超所见:门静脉右后支与肝右静脉之间见迂曲扩张的蜂窝状结构,范围30mm×25 mm,门静脉右后支及肝右静脉明显增粗(图1).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超)血流显像显示:上述蜂窝状无回声区内、 门静脉右后支及肝右静脉见丰富血流信号(图2).脉冲多普勒:示湍流频谱.肝实质回声未见异常,肝动脉未见异常.彩超诊断为肝内门静脉肝静脉瘘.增强CT也诊断为门静脉肝静脉瘘.  相似文献   

3.
超声检查先天性肝纤维化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 ,35岁 ,因上腹部不适 2月余就诊。在当地医院B超及CT检查提示肝右后叶占位性病变 ,而来我院进一步诊治。既往无慢性肝炎病史 ,未出现呕血或黑便等症状 ,有少量饮酒史。超声检查 :肝脏形态完全失常 ,表面呈大的分叶状及结节状 (图 1)。左叶增大 ,将第一肝门向右推移 ,肝实质回声不均匀 ,呈不规则高回声交错分布 ;肝右叶片状低回声区内可见血管正常穿行 ;右后叶增强CT显示强化区超声所见为不均匀扩张的肝静脉、肝动脉 ,但未见明确占位性病变 ,门静脉内径1.4cm ,肝动脉主干及肝内分支明显扩张 (图 2 )。脾静脉、肠系膜上静脉未见…  相似文献   

4.
原发性肝脏血管肉瘤的CT及MRI表现1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患者男,58岁,间断性右上腹胀痛半年,伴体重减轻入院.既往健康,无肝炎及肝硬化病史.体检:肝区压痛,未触及肿块.实验室检查:HBs Ag(-),AFP、CEA及CA19-9均正常. CT:平扫见肝右叶7 cm×5 cm×4 cm低密度肿块;增强扫描肝动脉期病灶中心斑点状强化,门静脉期和平衡期病灶边缘结节状强化(图1).MR:T1WI呈高低混杂信号,肿块中心斑片状高信号(图2),T2WI呈不均匀明显高信号(图2):增强扫描动脉期肿块中心呈斑点状强化,门静脉、平衡期及延迟扫描增强消退呈低信号,肿块边缘逐渐明显强化.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52岁,因"右腰部胀痛1个月"就诊.查体:右中上腹扪及巨大包块,质中等,双侧肋脊角无叩击痛.MSCT:肝肾间隙可见直径约15 cm类圆形等密度肿块,病灶中心可见片状低密度区,肝右叶受压向前推移,肿块边界清楚,有包膜,其上极与肝右后叶分界清,右肾上腺未见显示;增强扫描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并见条状血管影,中心低密度区无强化.  相似文献   

6.
正患者女,32岁,因上腹部不适1个月来我院就诊,肝、肾功能未见异常。腹部超声示:肝、胆、胰、脾均未见明显异常。肝门静脉主干在胰腺颈部前方由肠系膜上静脉、脾静脉汇合形成,主干向上进入肝门时逐渐向前、向左侧偏移,并与囊部相连,囊部向后为矢状部,在角部转向右侧为左支横部,继续向右侧移行跨过肝门为右支,最后在肝右叶分为右前叶支和右后叶支(图1)。彩色多普勒超声示:剑突下扫查可见肝门静脉左支囊部、矢状部、角部、左支及右支内均为蓝色血流信号(图2);右侧肋间扫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三维超声彩色能量多普勒血管成像(three dimensional color power angiography,3D-CPA)在布-加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BCS)肝静脉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66例BCS患者进行肝静脉彩色能量多普勒血管三维重建,评价肝静脉的引流及肝内交通支状况.结果 本组66例BCS中,共发现病变肝静脉152支.其中左肝静脉入口处隔膜样闭塞5支,入口处狭窄3支,近端节段性闭塞(闭塞长度大于1 cm)29支;中肝静脉入口处隔膜样闭塞3支,入口处狭窄1支,近端节段性闭塞37支;右肝静脉入口处狭窄2支,近端节段性闭塞7支.左、中肝静脉合干后近端节段性闭塞5例共10支,合干后入口处隔膜样闭塞和入口处狭窄各z例共8支.3D-CPA清楚显示了上述62例病变肝静脉闭塞部位及肝静脉间交通支状况.右后下肝静脉引流36例43支,右后上肝静脉引流1例1支,尾叶静脉引流46例75支,右肝静脉引流9例9支,左肝静脉引流3例3支(指肝内大量交通支汇入以上静脉,通过以上静脉引流入下腔静脉).3D-CPA均清楚显示了引流肝静脉、右后下、右后上肝静脉、尾叶静脉、肝内交通支分布状况及二、三肝门解剖结构.5例肝肿大明显,二维超声3支主肝静脉显示不清者,3D-CPA显示了肝内走行僵直的细小引流静脉;32例右肝静脉呈条索状闭塞,3D-CPA均未显示管腔内血流信号.3D-CPA还清晰显示了感兴趣区内肝门静脉与肝静脉间的立体交叉关系.结论 3D-CPA在BCS的应用更直观显示了肝静脉解剖状况与病变特征,对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了更为丰富的信息.  相似文献   

8.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64层螺旋CT增强扫描对肝脏门静脉及肝静脉的显示及三维重建的可行性和方法,并分析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15例无肝脏器质性病变者行上中腹部增强扫描,将扫描所得数据进行后处理,获得肝静脉及门静脉的三维立体及多平面重组图像,并测得门静脉、门静脉左、右支、脾静脉、肠系脉上静脉、肝左、中、右静脉的直径,测量值以95%作为可信区间,(以上结果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对右肝下静脉和尾叶静脉进行计数.结果:门静脉主干、左支、右支、脾静脉、肠系脉上静脉、肝左、中、右静脉直径平均值分别为(11.74±1.63)mm、(8.26±1.58)mm、(9.39±1.67)mm、(7.17±1.48)mm、(9.84±1.68)mm、(6.90±2.15)mm、(6.27±1.50)mm、(7.24±2.47)mm;门静脉变异22例,其中Ⅱ型11例,Ⅲ型9例,Ⅳ型2例,肝静脉变异72例,二者同时存在变异14例;130例显示右肝后下静脉,显示率60.5%,63例显示尾叶静脉,显示率29.3%.结论:肝脏门静脉及肝静脉的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能立体地显示大血管的空间位置关系,准确测量血管的直径,为临床提供有用的解剖学信息,对肝移植的手术方式具有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9.
患者女,36岁,来院行常规查体.超声检查:门静脉右后支及肝右静脉明显增粗,其间见迂曲扩张的蜂窝状结构,该蜂窝状结构范围约30 mm×25 mm(图1).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示上述蜂窝状回声区内、门静脉右后支及肝右静脉内均见丰富的血流信号(图2),脉冲波多普勒(PW)于管道内测及湍流频谱.肝实质回声未见异常,肝动脉未见异常.超声诊断为肝内门静脉肝静脉瘘.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建立肝尾状叶切除术的外科平面,阐述下腔静脉前间隙这一新解剖学概念。 方法:实验于2005-09/2006-03在南方医科大学临床应用解剖研究所完成。选取体积分数为0.1的甲醛溶液固定的成人肝脏33个(标本没有肉眼可见的肝肿瘤或囊肿,外形上没有异常的与额外的小叶裂),标本的腔静脉系统用乳胶灌注。以尾状叶静脉与肝中静脉右缘的连线为下腔静脉前间隙的左侧界线;以肝右后下静脉(无右后下肝静脉而存在肝后中静脉的标本。以右后中肝静脉代替)与肝右静脉左缘的连线为下腔静脉的右侧边界。打开下腔静脉,数显卡尺测量下腔静脉前间隙内的直径超过1mm肝短静脉。结果:下腔静脉前间隙的左、右边界分别为尾状叶静脉与肝中静脉右缘的连线肝右后下静脉与肝右静脉左缘的连线;33例标本中27例出现肝右后下静脉、肝右后中静脉或二者同时存在,在所有的标本中都存在Spiegel叶静脉;在下腔静脉前间隙内,有少量细小的肝短静脉。 结论:下腔静脉前间隙为肝尾状叶切除术的非常安全的手术平面,阐明其边界及其内容,并提出这一新解剖学概念,具有重要的外科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门静脉-肝静脉瘘多层螺旋CT(MSCT)的表现及其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门静脉-肝静脉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例,女3例,年龄55~83岁。8例中3例有乙肝后肝硬化病史,1例为不明原因肝硬化,1例有心功能不全史,3例为健康体检者。所有患者均行MSCT平扫和增强扫描,并采用重建技术来显示病变与受累门静脉、肝静脉关系。结果:本组所有病变均位于肝脏周边部或肝包膜下,右肝5例,左肝3例。增强后在门静脉期均见明显强化结节样、动脉瘤样扩张血管将门静脉和肝静脉相连通。重建图像更清晰地显示了分流血管的情况。结论:MSCT及其重建技术可显示门静脉-肝静脉瘘的特征性征象,可作为门静脉-肝静脉瘘的首选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2.
阻断肝右静脉对肝硬化小猪肝脏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索肝硬化条件下合理的肝静脉阻断方式。方法:分别缝扎或间歇断肝硬化小猪各6头,动态观察肝脏组织病理学,肝功能,肝动脉造影,核素扫描和肝脏血流动力学的改变。结果:缝扎组早期肝损害明显,6周后恢复,早期肝右叶肿胀淤血,晚期有萎缩,左叶横径纵径增加;术后门静脉压力或高,门静脉血流减慢,流量减少,肝动脉血流加快,血流量增加,肝动脉-门静脉瘘,右肝门静脉分支与左肝静脉分支交通支形成。间歇阻断组肝损害较轻但持久,阻断期肝右叶肿胀,放松后改善,6周后左右略增大,右叶减小不明显,阻断期PVP,门静脉,肝动脉血流速度,血流量改变与结扎组相似,间歇期恢复;未见血管瘘形成。结论:肝硬化情况下缝扎RHV致肝右叶萎缩,左叶代偿增生较间歇阻断组明显;缝扎RHV致肝功能损害早期较明显,可自行恢复,间歇阻断致肝功能损害较轻但持久,缝扎RHV对肝脏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较明显,肝内侧支循环较完善。  相似文献   

13.
患者女性,41岁。右肝区阵发性胀痛伴右背部针刺样疼痛不适6个月。查体:肝区略感触痛,叩痛明显。超声检查示肝右后叶有实性强回声光团,大小6.1cm×5.5cm×3.8锄,形态规则,边界清,内部回声欠均匀。实验室检查:AFP(-)。临床诊断:肝右叶脂肪瘤,不除外脂肪肉瘤。行肝内肿块切除术,术中见肝右后叶-5.5cm×5cm×5cm大小肿块,边界清楚,行肿块剥除术,并将肿块送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比较影像的研究方式,探讨MSCTA与3D-DCE-MRA在活体供肝移植术前评估供体血管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30例拟行活体供肝移植术的供体,术前分别行MSCTA和3D-DCE-MRA检查,4名医师评价图像满意度及观察变异血管例数,图像满意度分为4级,变异血管主要观察非Michels Ⅰ型肝动脉、肝Ⅳ段(肝左内叶)肝右动脉供血、门静脉三分支、肝右后下静脉、肝Ⅷ段静脉汇入肝中静脉,其中6例进行了供肝移植术并作术中比照,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二者显示肝动脉及门静脉的平均图像满意度无显著差异(P>0.05),显示肝静脉情况有显著差异(P<0.05)。二者显示肝右后下静脉及肝Ⅷ段静脉汇入肝中静脉情况有显著差异(P<0.05),余未见显著差异(P>0.05)。6例供体术中记录与3D-DCE-MRA结果完全吻合,MSCTA结果仅肝右后下静脉与肝Ⅷ段静脉汇入肝中静脉与术中记录不吻合,其它均吻合。结论:MSCTA与3D-DCE-MRA在评估肝动脉及门静脉方面无显著差异。在评估肝静脉方面,3D-DCE-MRA优于MSCTA。3D-DCE-MRA可作为活体供肝移植术前评估供体血管情况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5.
患者女,70岁.患者2年前出现右上腹胀,腹痛,呈隐痛、持续性,无恶心、呕吐,无呕血、腹泻等不适.行彩色超声检查发现肝占位性病变,上腹部CT平扫提示原发性肝癌.两年来未进行任何治疗,也无明显不适症状.近期自觉包块逐渐增大,并出现大便干燥、便血入院.查体:腹部平软,右上腹轻压痛,无反跳痛,肝脏肋下3 cm.血常规:RBC 3.42×1012/L ↓、Hb 99.00 g/L↓,提示贫血.CT检查应用GE公司16排Brightspeed 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均采用层厚5mm、层间距5 mm螺旋扫描.增强扫描采用静脉高压注射碘海醇100 ml后动脉期、静脉期、平衡期及延迟期扫描(延迟到30 min).CT所见肝脏右叶显著增大变形;肝右叶内巨大低密度肿块较2年前稍增大,几乎占据整个肝右叶,现约230 mm× 123 mm× 260 mm;其内密度不均匀,肝右后叶内片状更低密度灶较2年前有扩大,边缘不规则,CT值约16 HU;肝左叶受压左移,右肾受压下移(图1).增强后动脉期团块内可见多发不规则斑状及小片状明显强化灶,强化程度高于正常肝组织接近动脉密度(图2);静脉期及平衡期强化区域不断增大逐渐向中心延伸;经多期延迟,强化区呈持续强化;肝右叶后段内原更低密度区在各期均未见明显强化.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三维超声彩色能量多普勒血管成像(3D—CPA)在Budd-Chiari综合征(BCS)患者第三肝门血管引流状况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60例BCS患者主肝静脉和第三肝门引流血管(包括右后下肝静脉及尾叶静脉)进行彩色能量多普勒血管三维重建,评价主肝静脉阻塞后肝内交通静脉及第三肝门血管的引流状况。结果:本组60例BCS患者共计180支主肝静脉中,病变主肝静脉139支,正常通畅主肝静脉41支。除43支完全闭塞的主肝静脉无血流信号外,3D—CPA清晰显示了,其余96支未完全闭塞的主肝静脉,通过数量不等、内径不同的肝内交通支汇入右后下肝静脉和/或尾叶静脉,然后经第三肝门引流入下腔静脉。交通支内径3-10mm。梗阻主肝静脉通过交通支经43支右后下肝静脉和71支尾叶静脉引流入下腔静脉。第二、三肝门的立体空间解剖关系显示明确。对肝静脉的闭塞部位显示血流信号消失,肝内交通支桥接于阻塞肝静脉与右后下肝静脉和/或尾叶静脉之间。结论:3D—CPA在BCS第三肝门的应用更直观显示了阻塞后肝静脉的血液引流状况,对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了更为丰富的信息。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建立肝尾状叶切除术的外科平面,阐述下腔静脉前间隙这一新解剖学概念。方法:实验于2005-09/2006-03在南方医科大学临床应用解剖研究所完成。选取体积分数为0.1的甲醛溶液固定的成人肝脏33个(标本没有肉眼可见的肝肿瘤或囊肿,外形上没有异常的与额外的小叶裂),标本的腔静脉系统用乳胶灌注。以尾状叶静脉与肝中静脉右缘的连线为下腔静脉前间隙的左侧界线;以肝右后下静脉(无右后下肝静脉而存在肝后中静脉的标本,以右后中肝静脉代替)与肝右静脉左缘的连线为下腔静脉的右侧边界。打开下腔静脉,数显卡尺测量下腔静脉前间隙内的直径超过1mm肝短静脉。结果:下腔静脉前间隙的左、右边界分别为尾状叶静脉与肝中静脉右缘的连线肝右后下静脉与肝右静脉左缘的连线;33例标本中27例出现肝右后下静脉、肝右后中静脉或二者同时存在,在所有的标本中都存在Spiegel叶静脉;在下腔静脉前间隙内,有少量细小的肝短静脉。结论:下腔静脉前间隙为肝尾状叶切除术的非常安全的手术平面,阐明其边界及其内容,并提出这一新解剖学概念,具有重要的外科意义。  相似文献   

18.
16层螺旋CT评价门静脉主干及右叶分支变异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研究门静脉主干及右叶分支变异的发生率及类型。方法本研究包括200例接受16层螺旋CT腹部增强检查的病例,两位医生观察其轴面图像,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重建图像(VR),分析门静脉主干及右叶分支的类型。结果64.5%(131例)病人门静脉主干解剖正常,9.5%(19例)病人门静脉主干分支成三叉,即门静脉左支、门静脉右前支、门静脉右后支,23.5%(47例)病人门静脉主干分成一个门静脉右后支和一个共干,后者发出门静脉左支和门静脉右前支。3例病人有多种变异。131例门静脉主干解剖正常病人中,22例病人(16.8%)右叶分支变异,最多变异是分成三叉,其次是第Ⅶ段门静脉起源于右侧主干近端。结论门静脉主干变异很常见,门静脉右前支和门静脉左支共干比三分叉型更常见,右叶分支变异也存在但少见。  相似文献   

19.
患者男,37岁,因右上腹不适1周就诊,无乏力、纳差、厌油、腹胀等。既往无肝病史,肝功能及乙肝检查结果未见异常。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肝脏切面形态失常,肝右叶明显缩小(图1),右叶最大斜径8.1cm,肝左叶增大,左叶前后径及上下径分别为7.2cm、11.0cm。肝实质回声光点稍增粗,分布欠均匀。门静脉主干内径1.2cm;门静脉右支狭窄,位置后移,内径0.4cm;肝左叶门静脉“工”字型血管粗大,矢状部内径2.1cm。  相似文献   

20.
患者男,40岁,来我院行常规体检,无任何自觉不适,既往无肝病及血吸虫病史,超声检查显示:肝右后叶包膜下见一异常低回声区,大小约3.2cm×2.1cm,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内回声较均质,彩色超声多普勒(CDFI)示:其内及周边见丰富血流信号,取样困难,余肝实质回声均质,门静脉和肝静脉走行自然,门静脉主干及肝静脉彩色血流显示好;超声造影于左侧肘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