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 毫秒
1.
目的 评价鞘膜切开减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方法 对 5 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腰神经根鞘膜切开减压术 ,与同期单纯髓核摘除术的 4 6例对照 ,随访两组病人患肢麻木缓解及肌力恢复情况 ,随访时间平均 1年。结果 神经根鞘膜切开减压组的下肢麻木消失及肌力恢复较快。结论 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前患肢麻木明显或肌力明显减退 ,病程较长反复发作 ,术中见神经根粘连严重 ,明显水肿 ,颜色苍白或瘀血 ,增粗变硬者 ,应常规行神经鞘膜切开减压  相似文献   

2.
3.
腰骶脊神经根鞘膜切开减压术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脊神经根鞘膜切开减压术对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下腰麻木及肌力减弱的疗效。方法:选择3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前下腰麻木重、伸拇(趾)肌力减弱明显,术中见受累神经根增粗者,在行间盘摘除和/或神经根管扩大同时,将神经根鞘膜切开减压,术中呈纵行切开鞘膜,长度约2.5cm左右,减压后即可见神经纤维组织经切开处膨出。并将其与同期同样病情而未做神经根鞘膜切开减压的15例做比较。结果:经切开减压的38例病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后路显微内镜下下腰段脊神经根鞘膜切开减压术的方法及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39例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前有严重肢端麻木和剧烈的根性疼痛,术中见神经根明显充血水肿,增粗粘连者.在行髓核切除的同时,采用自制内镜下脊神经根鞘膜切开减压微型手术刀,沿神经根背侧纵行切开3~5 mm. 结果内镜(MED-Ⅱ)下脊神经根鞘膜切开松解39例,17例手术24 h内肢端发麻和根性疼痛症状完全消失,余在术后2周内症状完全消失.该组症状完全消失时间1~14 d,平均6.5 d. 结论微创脊神经根鞘膜切开减压术能迅速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症所致患肢肢端麻木和根性疼痛,加快神经功能恢复.内镜下(MED-Ⅱ)腰段脊神经根鞘膜切开减压术是临床上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下腰段脊神经根鞘膜切开减压对缓解术后患足 (趾 )麻木、迟发性神经疼痛的影响及此手术方式的临床可行性。方法 对 113例术前患趾麻木较重 ,术中见神经根直径增粗的患者随机分组。实验组在行髓核摘除、侧隐窝扩大的同时再行脊神经根鞘膜后外侧纵行切开减压 ,对照组仅行髓核摘除、侧隐窝扩大松解神经根。结果 实验组术后麻木缓解时间 3~ 9d,平均 (4 .90± 1.89) d,迟发性神经源性疼痛 3例 ,占 5 % ;对照组麻木消失时间 6 0~190 d,平均 (12 4 .5± 5 4 .88) d,迟发性神经源性疼痛 10例 ,占 19%。两组手术时间无明显区别。结论 脊神经根鞘膜切开减压能迅速缓解病人患足 (趾 )麻木症状 ,有很好的临床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自 1998年 4月~ 1999年 12月对 35例重症腰椎间盘突出症者行腰神经根鞘减压术 ,与同期单纯髓核摘除术的 2 6例对照 ,结果显示神经根鞘膜减压组的下肢麻木缓解及肌力恢复较快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切开组 35例 ,男 2 2例 ,女 13例 ;年龄 2 3~ 5 8岁 ,平均 45岁。病程 32个月~ 8年 ,平均 2 4个月。L4 /5突出 2 9例 ,L5S1突出 6例。单纯髓核摘除组 2 6例 ,男19例 ,女 7例 ,年龄 2 8~ 5 3岁 ,平均 44岁。病程 3 5个月~ 6年 ,平均 2 1个月。L4、5突出 2 3例 ,L5S1突出 3例。所有病例均经CT扫描或MRI及手术证实…  相似文献   

7.
1998年 1月~ 2 0 0 0年 8月对 2 8例重症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行腰椎间盘摘除神经根管减压 ,同时行神经根鞘膜切开减压封闭神经根治疗 ,与同期单纯髓核摘除术的 2 0例病人对照 ,经随访结果显示手术切开鞘膜加神经根封闭病人在肢体麻木 ,肌力恢复上均比对照组恢复的时间快。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 手术切开鞘膜加神经根封闭组 2 8例 ,男15例 ,女 13例 ,年龄在 3 2~ 5 5岁 ,平均 4 2岁 ,病程 8月~ 3年 ,平均为 15月 ,L4~ 5突出 17例 ,L5~ S19例。单纯摘除组2 0例 ,男 12例 ,女 8例 ,年龄 2 8~ 5 4岁 ,平均 4 1岁 ,病程 12月…  相似文献   

8.
脊神经根鞘膜切开减压术对小腿皮肤麻木恢复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常伴有相应神经根支配部位皮肤感 觉减退、麻木,甚至有肌力降低的症状。我院自1997年5月~ 2002年5月,对部分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伴小腿皮肤麻木明显 的病例,手术时在摘除髓核的基础上行神经根鞘膜切开减压 术,与未行鞘膜切开减压进行对比观察,发现行鞘膜切开减压 患者皮肤麻木消失非常快,疗效明显高于未行神经根鞘膜切开 减压者,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本组98例,其中59例患者行神经根鞘膜切 开术(治疗组),另外39例未行神经根鞘膜切开(对照组)。治 疗组中:L4、5突出3…  相似文献   

9.
类固醇激素在腰椎脊神经根损伤中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腰椎脊神经根损伤是指脊神经根受至外界因素的侵袭而引起的损伤,有急、慢性之分,但以慢性损伤最为常见,如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骨赘增生等;急性大多为外伤,如骨折脱位或手术干扰、破坏脊神经根所致。大多数表现为根性坐骨神经痛。脊神经根损伤的治疗的目的是在于去除脊神经根损伤的致病因素,解除压迫,减轻和消除各种损伤因子对神经根的侵袭,尽可能地恢复神经功能。药物干预其中类固醇药物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本文就近年来类固醇药物,特别是甲基强的松龙,在脊神经根损伤的基础和临床中的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神经根鞘膜切开减压对促进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神经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自1992年4月~1997年4月对2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行间盘切除的同时,将增粗的神经根鞘膜切开减压,并与同期30例作比较。2组病人术前除腰腿疼痛外,患肢麻木症状重或伴趾背伸肌力减弱,术中均有神经根明显增粗,苍白表现。切开组自神经根出口05cm向远侧切开鞘膜,长度约1cm左右,见神经纤维明显膨出。结果:切开组术后患肢麻木及趾背伸肌力恢复快,2组在术后2周及半年存在显著差异(P<001)。结论:神经根鞘膜切开减压,能迅速促进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术后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1.
显微内窥镜下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评价显微内窥镜下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用METRX手术系统对 2 3例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在显微内窥镜下行手术减压 ,以ODI(oswestrydisabilityindex)(Version 2 0 )评分法对患者术前及术后 9个月评分 ,并综合满意度评估。结果 :术前ODI评分平均71 32± 18 6 2 ,术后平均 39 84± 17 38,Wilcoxon秩和检验手术前后ODI评分差异显著 ,手术综合满意程度 :优 11例 ,良 6例 ,可 3例 ,差 0例 ,优良率 85 %。结论 :显微内窥镜下手术减压可以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 ,但应注意适应证的选择 ,微创下难以处理时应中转为常规开放手术。  相似文献   

12.
单纯性腰椎管狭窄症手术方法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比较单纯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方法,并介绍棘突截骨椎管成形术的临床应用。方法 对48例单纯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分组进行椎板切除术,椎板开窗术和棘突截骨椎管成形术,术后进行Oswestry疗效评分和影像学观察。结果 术后1年疗效优良率椎板切除组为81.9%,椎板开窗组为79.7%,椎管成形组为82.1%,疗效优良率各组无显著差别,术后4年疗效优良率椎板切除组为74.3%,椎板开窗组为78.2%。椎管成形组为80.4%。术后4年椎板切除组疗效下降显著,椎板开窗组和椎管成形组疗效下降不显著,术后1年所有患者X线检查未显示腰椎不稳定,术后4年X线显示有5名患者腰椎不稳定或退行性滑脱,其中椎板切除组3例,椎板开窗组和椎管成形组各1例。结论 椎板切除术,椎板开窗术,椎管成形术治疗单纯性腰椎管狭窄,3组术后近期疗效均满意,术后中期评估表明椎管成形术和椎板开窗术优于椎板切除术,后者腰椎不稳定和交界处再狭窄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3.
侧隐窝与腰骶神经根相对关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揭示侧隐窝入口区之正常侧隐窝和狭窄侧隐窝与相应腰骶神经根的相对关系及其临床意义,作者对50例正常者、43例狭窄者和32例狭窄症者腰骶椎CT扫描片编序拍摄输入计算机,由VI-DAS图像分析系统统一按自行设计的测量法对入口区侧隐窝矢状径、上关节突间径和与侧隐窝相应的神经根距所设侧隐窝内口ab线间径进行了测量。结果表明:正常情况下神经根均居侧隐窝内口ab线侧隐窝一侧,但随着上关节突退变内聚程度逐渐加剧,使神经根靠近并跨越侧隐窝内口ab线一侧,终致受狭窄侧隐窝的嵌夹。作者认为,侧隐窝入口区狭窄的真正临床意义在于直接危害神经根,但决定因素是上关节突增生内聚的程度,而侧隐窝矢径值量化的实用价值取决于上述变化情况。作者同时就导致侧隐窝狭窄并危害神经根的椎间盘膨出/突出、黄韧带肥厚/钙化、后方纤维环断裂/骨化等病理变化及相关问题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 钙化型腰椎赣肋突出症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特殊类型,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注意其特殊性,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手术疗效。方法 1992年10~1997年12月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18例,经CT诊断、手术证实的钙化型腰间盘突出症21例。详细介绍了手术及采用自制“L”型骨力可顺利切除椎体后缘突出的钙化型椎间盘。结果 21例患者下肢痛、间歇性跛行全部消失,恢复了原工作和正常生活但其中3例足趾、小腿外林木  相似文献   

15.
椎间孔及椎间孔外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目的 比较三种没术式在椎间孔及椎间孔外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的优、缺点,探讨各自的最佳适应证。方法对本院1992年8月-1998年4月间手术治疗的34例椎间孔及椎间孔外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例进行随访,了解其术后症状改善情况,并同时摄X线片观察手术对局部稳定性的影响,平均随访29个月。结果 经峡部外缘入路手术19例,手术时间平均62分钟,平均出血量58ml,手术总优良率93%。经椎板、峡部关节突切除途径5  相似文献   

16.
经后路椎管前方减压治疗陈旧性胸腰椎骨折截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凯  刘树清  胥少汀  刘智  李健民 《中国骨伤》2001,14(11):652-655
目的:探讨陈旧性胸腰椎骨折截瘫后路椎管前方减压治疗的有效性。方法:59例陈旧性胸腰椎骨折瘫病人,平均伤后22个月,42例曾行椎板切除,经后正中入路,经一侧椎弓板内侧至椎体后缘行椎管前方减压,平均随诊14个月(1-8年),结果:截瘫恢复率72.9%(43/59),不全截瘫中术后Frankel分级提高一级或一级以上为84.4%(38/45);排便功能改善率47%(28/59),椎管扩大率48%,结论:脊髓前方有压迫的不全截瘫,尤其已行后路手术,留有内固定者,更适用于经后路椎管前方减压,为最大限度减压,椎管一侧压迫为主者,可行单侧椎弓根内侧减压,如椎管前方两侧压迫均重,就行双侧经椎弓根侧减压术。此方法效果满意,创伤小,出血少。  相似文献   

17.
单节段腰椎退变不稳并神经根管狭窄手术治疗的初步报告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Hai Y  Zou D  Ma H  Zhao J  Shao S  Bai K  Peng J 《中华外科杂志》2000,38(8):607-609,I034
目的 探讨应用腰椎侧后方斜向单枚BAK椎间融合器椎间融合及小关节螺钉固定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退变不稳并神经根和狭窄的治疗效果。方法 采用后路腰椎侧后方对神经根管彻底减压,由侧后方斜向植入单枚BAK椎间植骨融合器,再经棘突根部向对侧未减压的小关节植入1枚小关节螺钉固定的方法,治疗单节段腰椎退变不稳并神经根管狭窄患者30例,男30例,女17例,平均年龄46.5岁;其中融合节段为L3~4者4例,L4-5者1  相似文献   

18.
Tsuzuki  N.  Zhogshi  L.  Abe  R.  Saiki  K. 《European spine journal》1993,2(4):197-202
Summary Paralysis of the arm with radicular distribution occurring after posterior decompression of the cervical spinal cord included C5, C6, C7 and C8 roots, in isolation or combined. The most frequent patterns of paralysis were C5 and C6 root involvements of the motor-dominant type. The overall frequency of occurrence in our series was 11% (20 cases of postoperative paralysis in 188 surgical cases), but the frequency varied with the posterior decompression method. The higher frequency of postoperative paralysis was noted in the group in which the surgical procedures selected were considered as enabling the expanded dura to exert its traction power more easily on the extradural portion of the roots. Radiographical analyses showed that C5 roots which satisfied the following two conditions were more prone to sustain postoperative paralysis: first, location at the level of the highly expanded dural tube and, second, lying in the foramina with a higher degree of anterior protrusion of the superior process. In the majority of cases with C5 motor-dominant paralysis, the postoperative cord-root pouch distances of the C5 anterior roots were unchanged or even decreased compared with the preoperative ones, but the extradural portions of the C5 roots were elongated in all cases. These findings support the validity of mechanisms of postoperative paralysis which were deduced from the anatomical investigations.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估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及椎间孔入路腰椎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6月~2011年1月行PLIF及TLIF的249例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记录医源神经根性损伤发生率、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edics Association,JOA)评分改善率、中华骨科学会脊柱学组腰背痛手术评分,比较2种术式在神经功能恢复方面的异同。结果医源神经根性损伤发生率PLIF高于TLIF,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手术优良率以及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JOA评分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LIF术中医源性神经损伤发生率明显低于PLIF,长期神经功能改善情况,二者并无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