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李文艳  李俐  贾操 《吉林医学》2006,27(5):536-536
颅内动脉的急性闭塞可引起突发性的严重缺血性神经功能改变.临床预后较差。对这种急性缺血性中风在发病6h内行动脉内尿激酶溶栓是目前治疗早期脑梗死的方法之一。本文回顾性总结我院2000年7月-2004年10月期间46例急性脑梗死的DSA表现及介入溶栓治疗后的血管造影改变和临床结局。  相似文献   

2.
急性缺血性中风102例临床观察文玉凤(广西桂林市中医院)关键词缺血性中风;临床;观察中风病,临床上根据其病理变化的不同,常分为出血性与缺血性两大类。对其治疗,历代医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我科从1992~1994年收治急性缺血性中风102例,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3.
3.0T MRI DWI对超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慧 《医学争鸣》2009,30(11):1036-1036
0引言 超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指发病12h内的缺血性脑血管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脑缺血发生后,产生一系列的病理、生理变化,可以及时地体现在MRI成像上.我们应用3.0T MRI弥散成像,早期诊断超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界定其梗死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小剂量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探讨发病6-72小时急性脑梗死的积极有效治疗方法。方法 采用小剂量尿激酶(UK)治疗急性脑梗死(发病6-72小时)30例,并设立同期对照组32例,在治疗前后对疗效、并发症、CT、PT方面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小剂量组较对照组有良好疗效。结论 小剂量尿激酶治疗发病6-72小时急性脑梗死病人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及完全性。  相似文献   

5.
现将我院对31例不同时期脑梗死的磁共振波谱(MRS)应用结果报道如下。31例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男19例,女12例。年龄33-76岁,平均59.67岁。根据发作时间将其分为超急性期(6小时内)4例,急性期(6—72小时)15例,亚急性期(72小时-6周)7例,慢性期6周以上5例。将病灶对侧正常部位作为自身对照组。  相似文献   

6.
缺血性中风发病前24小时内先兆期症状的病例对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1∶2 配比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缺血性中风发病前24 小时内的133 个相关症状进行配对条件Logistic 分析,结果显示:偏身麻木是缺血性中风发病前24 小时内的主要首发症状;其他重要先兆期症状包括:颈项强急,嗜睡;而急躁,瞬间眩晕,反应迟钝,构音不清,持续眩晕,手麻,头昏沉,步履不正,心烦易怒,头晕为次要先兆期症状。并认为反应迟钝与嗜睡是缺血性中风中脏腑之神志障碍方面的先兆症状,颈项强急是闭证的先兆症状  相似文献   

7.
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治疗分超早期、急性期和恢复期三个阶段,在临床上超早期溶栓治疗机会的病人为数甚少。多数入院时发病已超过6小时,此期治疗的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减少缺血性脑组织的不可逆损害,阻止病情进展。我们选用甘露醇慢滴治疗急性脑梗死28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联合多重影像评估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特征。  方法  联合多重影像评估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8441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占比、动脉血管病理改变、梗塞责任血管以及梗死机制。  结果  (1)男性发生占比高于女性(74.7% vs 25.3%; P < 0.001)而发病年龄则小于女性[(58.83±12.56)岁 vs (63.37±13.27)岁;P < 0.0001],50~69岁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高峰期(57.87%);(2)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脂血症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主要危险因素,高血压为最常见危险因素(28.65%);(3)动脉粥样硬化(62.9%)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动脉管壁最主要病理改变,也是最常见病因;39.2%的患者存在大脑中动脉狭窄闭塞;(4)67.49%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于颅内动脉,前循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58.33%)高于后循环(33.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01);(5)动脉到动脉栓塞、局灶穿枝动脉闭塞,低灌注栓子清除障碍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常见发病机制,其中动脉到动脉栓塞为主要发病机制。  结论  多重影像评估的大样本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年龄、不同性别发病占比、动脉血管病理改变、责任血管发生率以及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机制对指导临床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急救、二级预防、早期筛查及预防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脑血管意外40例临床护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急性脑血管意外多见于中老年人。具有发病快,危险性大,后遗症多.致残率高等特点。临床特征为突然发病,出现头痛、呕吐、偏瘫、失语、感觉障碍和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急性脑血管意外按病变性质可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二大类,前者包括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者包括短暂性脑缺血(脑血管痉挛),脑血栓形成和脑梗死。近年来,随着人们对高血压病认识程度和防治率的提高,脑出血的发病率在下降,但由于存在高脂饮食,服用降压药的剂量不合理及用药时间不规律等不良因素造成缺血性中风的比例增加,现将我院2002-2004年收治的40例脑血管意外患者的临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出血性中风发病时间的周期性差异及相关因素分析尚明谦,郭述苏,任旭东,郭兰芹济南军区总医院神经内科(250031)济南军区后勤干休三所关键词脑血管意外;发病率;生物钟;行为学近年来,以临床和社区为调查对象的资料已证实,急性心肌梗塞和急性缺血性中风发病时...  相似文献   

11.
应用降纤酶治疗25例发病72小时内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并与传统方法对照,结果显示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对发病72小时内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进行降纤治疗安全可行. 关  相似文献   

12.
脑血栓形成发病6小时(时间窗)内溶栓已被广泛采用.尤其是在缺血组织出现不可逆损害前溶解血栓.可减少缺血性损害。2000年7月~2002年9月我科给予47例脑梗死患者在发病6小时后至72小时内再次行溶栓治疗,并与6小时内溶栓进行对比,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早期综合疗法对缺血性中风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筛选缺血性中风患者67例,随机分两组,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服用益气养阴活血中药,加以情志调理、按摩、肢体功能锻炼、药浴等综合康复措施治疗,疗程为6周。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病残程度和疗效比较分析。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明显轻于对照组(P<0.01);病残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综合疗法能有效促进肢体运动功能康复、降低病残程度,对缺血性中风治疗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急性进展性脑梗死(acute progressing cerebral infarction,APCI)是指颈动脉、椎动脉系统局部血管的闭塞过程和由此产生的梗死症状,经临床积极干预,导致脑卒中发生的原发病理过程仍继续进展,神经功能缺失逐步或阶梯式于发病后6小时至1周内继续恶化的缺血性脑卒中[1].  相似文献   

15.
介入溶栓治疗缺血性中风4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缺血性中风是世界上主要的死亡和致残原因。近10年来我国因中风死亡的病人约1500万,致残者更多。大部分急性缺血性中风是由于大脑内的支动脉被血栓堵塞而引起。如果中风后能迅速给予的溶栓药物,溶解血栓而重建血流,就可以减少因中风引起的大脑损害。应用介入溶栓治疗发病时间6h-2年缺血性中风40例,取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化脓性胆囊炎的治疗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47例急性化脓性胆囊炎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经验.结果发病后72小时内手术者29例,术后切口感染1例,胆汁瘘1例;发病后三天至一周手术12例,术后切口感染2例;发病一周后手术者6例,术后切口感染1例,死亡1例.结论急性化脓性胆囊炎应尽早行急诊或早期手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对70例经头颅CT确诊为出血性及缺血性中风的患者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固监测,记录24小时内各种心律失常发生次数和时间,ST段改变,籍此了解心-脑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动态心电图表现、诊断依据及治疗。结论 出血性中风以明显U波、Q—T间期延长、ST段改变为主,而缺血性中风则以期前收缩、心房纤颤居多。  相似文献   

18.
内镜检查对缺血性肠病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内镜检查对缺血性肠病的诊断价值,提高诊断率。方法:收集39例经内镜检查和病理检查确诊为缺血性肠病病例。所有病例均于发病后72小时内进行电子肠镜检查,并于病变处取黏膜行病理检查。结果:本组病例中有33例患者内镜下表现与病理检查结果相符,内镜检查准确率为84.6%(33/39)。结论:对于缺血性肠病,早期行内镜检查有利于该病的早期诊断,并可提高其诊断率和治愈率。  相似文献   

19.
贾学斌  刘萍 《新疆医学》2010,40(9):85-86
脑血栓形成后,造成责任动脉供血区脑组织,细胞发生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最终造成脑细胞调亡,功能丧失,因此打通责任动脉恢复血流至关重要,目前公认的最佳治疗在3h内溶栓治疗,6小时内溶栓严格选择患者,对6—12小时脑血栓形成患者的溶栓治疗,存在争议,为此,我们对我院1999年-2009年10年间72例脑血栓形成患者的治疗进行了对比观察。  相似文献   

20.
钱伟新  陈振湖 《苏州医学》2002,25(3):139-140
急性缺血性脑梗死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等特点,随着对早期合理溶栓、抗凝结合防止脑组织再灌注损伤的神经保护剂应用等综合治疗手段的进一步认识,在梗死的急性期(发病6~72h)尤其超急性期(发病6h内)明确诊断显得十分迫切,常规MRI等结构性成像已不能完全满足临床需要,而MRI功能性成像(fMRI)则为之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