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咽痛】陈××,男,25岁。1988年5月28日诊。患者反复咽痛一年多。五官科诊为“慢性咽喉炎”。两天前过食辛热,咽痛复发。症见:咽痛口苦,发热心烦,汗出而热不退,小便短赤,大便干硬,苔黄根浊,脉滑数。证为湿热蕴结,留恋气分,热毒上里急后重是直肠受刺激的表现,也是慢性结肠炎的常见症状,较难治疗。中医治疗主要是行气导滞,即所谓“调气则后重自除”,用木香、川朴、槟榔等行气药,虽有  相似文献   

2.
甘露消毒丹验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支气管炎】蒋×,男,30岁。1990年8月21日诊。咳嗽二月余,辗转求治,服用“桑菊饮”、“止嗽散”、“清金化痰汤”,并用西药“青霉素”、“庆大霉素”治疗,病情无好转。诊见:咳嗽,咯黄稠痰,咳则欲呕,胸闷不适,口苦而有粘腻感,渴而不  相似文献   

3.
甘露消毒丹首见于《续名医类案?卷五?疫证篇》,文中记载“雍正癸丑,疫气流行,托吴使者嘱叶天士制方救人”。相传为叶天士所创,收于《温热经纬》。甘露消毒丹又名普济解毒丹,全方由滑石、黄芩、茵陈、石菖蒲、川贝母、木通、藿香、连翘、白豆蔻、薄荷、射干等组成,方名独特新颖,别具一格:“甘露”指甘美的雨露。老子谓“天地相合,以降甘露。”王晋三曰:消暑在于消湿去热??湿热既去,一若新秋甘露降而暑气潜消。“消毒”意为能消除毒疫之气[1]。全方共奏清热解毒、淡渗利湿之功,有如甘露降临而暑气潜消,故名“甘露消毒丹”。甘露消毒丹的临床应用十分广泛,叶天士强调,凡“湿邪犹在气分”者皆可用之。王孟英在《温热经纬》中明确指出“发热倦怠,胸闷腹胀,肢酸咽肿,斑疹身黄,颐肿口渴,溺赤便秘,吐泻疟痢,淋浊疮疡等证??悉以此丹治之立效”[2]。甘露消毒丹是温病临床中常用方剂之一,现代用于传染性疾病及各科疾病[3],尤其以发热类疾病居多。风湿病为内科杂症顽症之一,治疗多从祛风寒湿热邪气的角度论治。笔者在跟随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殷海波主任出诊过程中,发现甘露消毒丹在风湿类疾病的临床治疗中疗效较满意,列举四则验案以资共享。  相似文献   

4.
李新民教授应用甘露消毒丹验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露消毒丹源自《续名医类案》,后收于王孟英《温热经纬》,又名普济解毒丹,为叶天士所创之方.本方具利湿化浊、清热解毒之功,主治湿温时疫,邪在气分,湿热并重之证.卫分证不解,邪传入里,或初感温热邪气即之中气分,湿热上蒸,则发热、汗出;湿热中阻,则胸闷、腹胀;湿热下注,则小便短赤,甚或泄泻、淋浊;湿热熏蒸肝胆,则身目发黄;热毒内壅,则见颐肿咽痛;热灼津伤,则口渴、苔黄;热盛血涌,则舌红,脉数有力.  相似文献   

5.
吴深涛教授运用甘露消毒丹验案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吴深涛教授运用甘露消毒丹于消渴并发急性湿疹的治疗当中,用药辛散苦燥而不伤阴耗气,益气滋阴而不恋邪助湿,刚柔并举,润燥相济,切中病机,收效甚佳。且治疗全过程亦体现了标本兼顾的原则。  相似文献   

6.
<正>甘露消毒丹,又名普济消毒丹,方名最早见于清代医家魏之琇所著《续名医类案》[1],据书中记载本方为清代名医叶天士所创,著名医家王孟英在《温热经纬》中称本方为"治湿温时疫之主方也"[2]。笔者运用此方治疗皮肤科多种疾病,均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体现了中医学异病同治的原则,现将验案4则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一、急性肠炎温某某,男,28岁,1978年就诊。患者素有下肢湿疹,入春以来两脚痒甚,近二月来搔痒止,但患者精神倦怠肢软,大便溏泄日5~6次,质软不成形,色酱黄,便时有热感而不畅,小便短,纳食差,食后腹胀病,服西药抗菌消炎止泻药无效,舌质淡苔白厚稍腻,脉濡弦。证属湿热蕴结肠胃而致之腹泻。治宜利湿化浊,开泄气机以止痛。处方:滑石20克,茵陈30克,条芩9克,木通8克,砂仁5克,川贝母9克,连翘10克,石菖蒲8克,藿香8克,薄荷5克,射干10克,甘草5克。服三剂,泄止,腹痛若失,诸症好  相似文献   

8.
范竹雯  李彦知  杨建宇 《光明中医》2013,(12):F0003-F0003
刘渡舟,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第一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特邀成员、中国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北京中医药研究促进会名誉会长、《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名誉主编等职。现摘编刘老咳喘验案如下:  相似文献   

9.
甘露消毒丹一方,原载《温热经纬》,乃温病大家王孟英先生治湿温疫疠之第一良方。余临证每以“舌红苔黄白或厚腻,脉濡数或滑数”为辨证依据,用于湿热证治,无不应手。1 男,6岁,1989年12月4日初诊。证见:舌尖红,苔浊腻,脉滑数,头痛发热,身倦乏力,呕吐不食,咽痛咳嗽,午后寒热如疟。T 38.5~39 ℃,经西医针药并施8 d乏效,发热朝轻暮重,入夜尤甚。此乃湿热阻遏,流连气分使然。湿热并重,更兼呕吐频作。正合薛生白《湿热条辨》第17条云:“湿热证,呕吐不止,昼夜不差,欲死者,肺胃不和,胃热移肺,肺不受…  相似文献   

10.
<正>甘露消毒丹见于《续名医类案》,全方由滑石、黄芩、茵陈、石菖蒲、川贝母、木通、藿香、连翘、白豆蔻、薄荷、射干等组成,共奏利湿化浊、清热解毒之功。原方主治湿温时疫,邪留气分,湿热并重证,笔者应用本方治疗肺系疾病亦取得良好效果。认为其用药指征有三:一是具备湿热俱盛,阻滞气分之证,如发热倦怠、汗出热不退、胸闷腹胀等;二是脉象弦滑或濡缓、舌苔黄腻或白滑、舌质红;三是一般症状多兼  相似文献   

11.
甘露消毒丹出自清代王孟英《温热经纬》,笔者近10多年来运用本方在治疗湿病、杂症方面屡次收效,列举如下。  相似文献   

12.
<正>甘露消毒丹常见的出处有:《续名医类案》《医效秘传》《温热经纬》,据考证,最早出处见于《续名医类案》。此方由清代名医叶天士所创,是治疗湿温的一首名方[1]。其病机为湿热并重。临床多表现为发热、咽干、咽痛、胸闷、恶心、呕吐、脘腹胀满、纳差、小便短赤等症。舌脉多见舌红或淡红,苔白腻或黄腻,脉滑数。彭文为湖南省基层名中医,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三十余年,尤擅长呼吸系统及耳鼻喉科疾病的诊治。其基于湿热并重病机,  相似文献   

13.
寻常性痤疮是一种发生于面、颈、胸、背部的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其特点是颜面和胸背部发生针尖或米粒大小的丘疹,或见黑头、脓疱、结节甚至囊肿,有时可挤出白色碎米样粉渣样物.近年来除青春期部分人群外,有向低龄和高龄发展的趋势,小到十几岁的学生,大到三四十岁的中年人.高龄患者以女性多见.本病相当于中医的"粉刺"、"肺风粉刺".本病是中医皮肤科多发病、常见病.  相似文献   

14.
甘露消毒丹临床治验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露消毒丹出自王孟英<温热经伟>,又名普济消毒丹.以清热解毒,利湿化浊为主要功用.为"治湿温时疫之主方".近几年来,余遵异病同治之原则,用于临床,获佳效.现举案如下:  相似文献   

15.
正马融教授是全国知名中医儿科专家,是全国第五批名老中医,善于治疗小儿癫痫、小儿抽动症及多动症等神经系统疾病,对于小儿其他杂病亦有其独到见解。马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结合舌脉,辨证精准,四诊合参,运用甘露消毒丹加减治疗小儿外感发热常取得较好疗效。甘露消毒丹为温病大家叶天士所创之方,首载于《医效秘传》,至王孟英《温热经纬》则倍受推崇,称其为"治湿温时疫之主方",本方由滑石、茵陈、黄芩、石菖蒲、木通、川贝  相似文献   

16.
<正>重型肝炎属中医黄疸中急黄、疫黄或瘟黄,隋代巢元方首先提出了急黄的病名。清代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诸疸源流》指出:又有天行疫疠,以致发黄者,俗谓之瘟黄,杀人最急。可见感受湿热疫毒是引起重型肝炎发病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重型肝炎多由病毒感染所致,多种病毒都可引起发病,包括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病毒及其他病毒,其中乙肝病毒是重型肝炎的主要病源。毋庸置疑引起重型肝炎的各种肝炎病  相似文献   

17.
甘露消毒丹合方治疗小儿湿热病证验案3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甘露消毒丹是叶天士所创,全方由白豆蔻、藿香、茵陈、滑石、木通、石菖蒲、黄芩、连翘、浙贝母、射干、薄荷等药物组成,具有清热解毒、利湿化浊之效,用于气分湿热并重之证。正如王孟英《温热经纬》所言:"湿热证,始恶寒,后但热无寒,汗出,胸痞,舌白,口渴不引饮。"小儿湿热病证常由外感引起,表现为发热、颐肿咽痛、汗出、渴不欲饮、胸闷、  相似文献   

18.
甘露消毒丹为清代名医王孟英所创,是清热化湿的一首名方。临床只要辨证准确,多能取得较好疗效。现将笔者运用本方治疗内科杂病的点滴体会介绍如下。一、慢性扁桃体炎患者吴××,女,30岁。初诊于1986年  相似文献   

19.
甘露消毒丹新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露消毒丹新用贺自强甘露消毒丹载于清·王盂英《温热经纬》,乃治疗湿温初起之良方。余临床扩充其用。每以性味猛悍、擅长健运之苍术易石菖蒲,以清火化痰之浙贝易润肺止咳之川贝,多获佳效。兹举验案说明。1咳嗽刘××,女,58岁,农民,1974年5月12日初诊。...  相似文献   

20.
陆敏君  钟金泉 《新中医》2002,34(1):64-64
甘露消毒丹出自《温热经纬》,由滑石、茵陈、黄芩、石菖蒲、木通、川贝母、射干、连翘、薄荷、白豆 、藿香组成。具有清热化湿之功,主治湿温时疫之邪留恋气分,湿热并重之证。笔者用此方加减治疗内科杂症,疗效满意,现举例如下。1腹胀 江某,男,69岁,1997年10月6日入院。腹胀反复发作半年。诊见:腹胀,甚时撑胀欲死,烦躁,口苦纳呆,小便量少,大便不畅,临厕努挣,但无硬便,舌红、苔黄厚腻,脉弦滑。证属脾胃湿热,毒邪内蕴,大肠传导失职,小肠清浊不分。治以清热祛湿,行气通便,方以甘露消毒丹加减。处方:滑石1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