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探讨社区监管和药物自我处置程序化训练对首发分裂症康复效果的经济效益。方法对纳入社区管理的首发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48例和对照组50例,并进行为期18个月的追踪随访,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及自编调查表评定。结果两组比较,干预组的患者精神症状较稳定,后续住院费用较省,工作收入较多。结论在社区监管的基础上开展药物自我处置程序化训练能更好地改善首发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症状和社会功能,降低后续住院医疗费用,可作为首发分裂症患者有效的康复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程式化技能训练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效果。方法:以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18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92例和干预组88例,由居委会工作人员为干预组进行程式技能训练6个月,采用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ITAQ)、个人与社会表现量表(PSP),并统计复发率,评估训练前后对照组和干预组的康复效果差异。并且在结束1个月后把干预组88例再分成新的对照组48例和干预组40例,进行重复的程式训练以及量表评分,比较重复干预后的两组康复情况差异。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第1次程式训练后,干预组的BPRS总分明显下降(F=16.78),ITAQ评分提高(F=27.26),PSP评分提高(F=27.58);经过第2次重复程式训练后,干预组各量表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BPRS总分进一步下降(F=4.02),ITAQ评分提高(F=5.88),PSP评分提高(F=4.64)。两次干预都结束时,对照组复发率(11.8%)要高于干预组(8.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过程式技能训练后,患者的精神症状能有显著的缓解,并且自知力得以提高,社会功能改善。  相似文献   

4.
首发精神分裂症早期干预的康复效果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早期干预措施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效果。方法 将 6 2例首发男性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 (30例 )和对照组 (32例 ) ,在利培酮治疗的同时 ,对干预组予以心理社会干预措施 ,观察时间为 8周 ,出院后随访 6个月。用阴性、阳性症状评定量表 (PANSS)、住院病人护士观察量表 (NOSIE 30 )和复发率进行评估。结果 入组时与随访最后时点评分差值的比较 ,干预组患者的PANSS总分 (4 6 37± 13 6 5 )、阳性症状分 (18 2 4± 5 83)、阴性症状分 (14 5 5± 5 4 0 )均优于对照组 (分别为 4 1 5 9± 14 6 3、15 30± 6 2 2、19 84± 7 36 ,P <0 0 5~P <0 0 1) ;干预组患者的积极因素分 (- 38 6 5± 9 79)、消极因素分 (31 0 2± 12 5 3)、总评估分 (- 6 6 30± 14 4 5 )皆显著优于对照组 (分别为 - 9 6 7± 11 2 3、3 18± 14 4 7、- 11 6 2± 2 3 75 ,P均 =0 0 0 0 ) ;干预组的复发率 (6 6 7% )低于对照组 (18 75 % ) ,但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早期干预措施 ,能较好改善患者的精神症状、提高社会功能、降低复发率 ,故有利于患者重返社会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认知行为干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作用.方法 将我院精神科首发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和精神科护理,研究组患者住院两周后增加认知行为干预,康复出院回归社区后每月组织患者集中授课、放松1次,持续2年.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74(GQOLI-74)、自知力及治疗态度问卷(ITAQ)、治疗依从性及复发率进行评价.结果 回归社区2年后,研究组GQOLI-74量表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及总体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回归社区2年后,研究组患者自知力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回归社区1、2年后,研究组患者治疗依从性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P<0.01);回归社区2年后,研究组患者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认知行为干预可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知力、服药依从性和生活质量,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社区康复联合药物治疗对农村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效果,为我国农村地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社区康复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兰州新区三个镇农村社区中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患者81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n=39)和对照组(n=42),两组均接受一般药物治疗,研究组在此基...  相似文献   

7.
精神分裂症的社区康复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在社区、家庭的康复干预效果,我们进行了以下研究。1对象:为北京市西城区精神分裂症患者60例。入组标准:年龄18~59岁,病程>2年,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9版和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2版修订本的诊断标准。将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试验组和对照组(以下按此顺序叙述)中男性各16例,女性各14例;平均年龄分别为(42±8)岁和(41±9)岁;疾病严重程度(明显+严重)分别为93%和96%;病程在10年以上者均占80%以上;不能工作或劳动者分别为87%和8…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社区干预和训练对首发精神分裂症康复效果.方法: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纳入社区管理,随机分为干预组27例和对照组29例,进行为期1年的追踪随访,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和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ITAQ ),在人组、干预半年和1年时进行康复效果评估.结果:干预组在随访1年...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居家康复、社区综合康复和日间机构康复3种不同社区康复模式对稳定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社区稳定期精神分裂症患者200例,随机分成综合组、居家组各100例,在社区日间康复中心随机选取精神分裂症患者100例,构成机构组.居家组接受常规随访服务和康复指导,综合组接受团队综合干预服务,机构组在社区日...  相似文献   

11.
<正>服刑人员中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不仅影响到监管安全,同时也影响他们的改造生活。本研究探索社区康复训练对服刑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效果。1对象和方法为2012年3月住院的男性精神分裂症服刑人员80例,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诊断标准;排除因躯体疾患不能参加模拟社区康复者。年龄(36.5±  相似文献   

12.
社区综合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康复效果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社区综合干预措施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出院后社会康复的疗效。方法采取随机抽样法,将284例出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143例)和对照组(141例),对干预组进行健康教育、用药指导、技能训练、家庭治疗等综合干预,持续1年;对照组仅进行门诊随访。在入组时、半年末、一年末分别对两组患者采用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进行评估和比较。结果入组时干预组与对照组的SDSS、PANS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干预1年后,干预组SDSS评分(7.54±2.11)明显低于对照组(9.77±2.74),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P〈0.01)。干预组PANSS评分(38.88±9.58)、阳性量表评分(7.40±1.12)、阴性量表评分(11.32±5.92),一般精神病理量表评分(20.16±5.19)均低于对照组(46.884±16.37、8.60±3.19、13.52±7.81、24.76±8.08),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P〈0.01)。干预组复发率18.18%(26例)低于对照组34.75%(49例),差异有非常显著性(χ^2=10.03,P〈0.01)。结论综合干预措施有利于出院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康复。  相似文献   

13.
"异性效应"对首发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的康复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异性效应"对首发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 将227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114例(男女混合病区)和对照组113例(男性入住男病区/女性入住女病区),均采用利培酮2~6 mg/d治疗6~8周.入组前和治疗2、6、8周末均进行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和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的评定及长期风险评估.结果 ①治疗2周末,两组BPRS、PANSS和SDSS评分较入组时均明显减少,而研究组阳性症状、一般病理性症状和SD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②治疗6、8周末,研究组BPRS、PANsS和SDSS总分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③出院时两组总有效率研究组为86.8%,对照组为82.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研究组住院天数[(48.28±21.11)d]较对照组[(57.84±28.84)d]显著缩短(P<0.01);④在风险方面,打架、不服从管理、不配合治疗、同性恋、手淫、对异性行为举止轻率等方面,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在性骚扰、亲昵举动等性问题方面研究组的发生率明显多于对照组(P<0.01~0.001).结论 "异性效应"作用能够较早缓解患者的精神症状,缩短住院时间,减少社会功能缺陷.在加强风险管理的力度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男女混合住院治疗的管理模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团体社交技能训练(SST)对首发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作用。方法:将120例首发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按照方便抽样法分为观察组60例及对照组60例;均口服抗精神病药及常规护理,观察组需参加12周团体SST。两组干预前及治疗12周采用康复状态量表(MRSS)、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进行社会功能、临床症状及生活质量评定。结果:干预后两组在PANSS、GQOLI及MRSS量表上评分明显进步(P均<0.01);协方差分析及Cohen’s d结果显示,在GQOLI的心理功能及PANSS的阴性症状上观察组进步优于对照组,干预前量表评分对各量表减分值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联合团体SST对首发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及阴性精神症状康复作用优于单纯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5.
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家庭康复问题进行研究 ,报道如下。1 对象与方法为 1 996年 1月~ 1 997年 1月期间精神症状缓解出院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 ,符合 CCMD- 2 - R诊断标准 ,无躯体合并症 ,无嗜烟酒及药物依赖史。共6 0例 ,均为女性 ,分为两组。研究组 30例 ,为出院后建立家  相似文献   

16.
蒋丹  邓红  王雪 《四川精神卫生》2017,30(3):263-266
目的比较长期住院与社区康复治疗对慢性精神分裂症的效果。方法以2016年1月-6月在成都某医院进行社区康复及长期住院治疗的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诊断标准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符合研究标准的共220例。其中社区组120例,住院组100例。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个体和社会功能量表(PSP)、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量表(SQLS)以及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定,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年龄、性别、受教育年限、首发年龄、病程及干预前PANSS、PSP、SQLS及MMSE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干预后,住院组PANSS总评分及阴性症状量表评分高于社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社区组PSP评分高于住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SQLS及MMSE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社区康复治疗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症状改善及社会功能恢复效果优于住院治疗,但两种疗法对患者生活质量和认知功能的效果可能无差异。  相似文献   

17.
对社区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个体化康复治疗的近期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个体化康复治疗的近期效果。方法抽取上海市虹口区社区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干预组进行为期4月的个体化康复治疗;在基线收集一般资料,并在基线和干预结束后使用简明精神病量表(The Brief Psychiatric Rating Scale,BPRS)、副反应量表(Treatment Emergent Symptom Scale,TESS)、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ocial Disability Screening Schedule,SDS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Scale,ADL)、功能活动调查表(Functional Activites Questionaire,FAQ)、药物依从性以及不良反应报告(自制)等评定。结果人组的干预组20例和对照组14例,诊断均为精神分裂症,两组在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病程、住院次数、家族史均为统计学差异。基线两组的各个量表得分均无统计学差异,随访时两组在BPRS总分、BPRS缺乏活力因子两项存在统计学差异。干预组在个体化康复治疗后BPRS总分、BPRS缺乏活力因子、BPRS思维障碍因子、BPRS激活性、TESS、SDSS、FAQ共7项得分较治疗前分值降低。对照组在随访时仅有SDSS共1项得分较基线增高。结论个体化康复治疗能够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症状和社会适应等社会功能,以及降低药物副反应。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社工和护士两类不同个案管理员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为有针对性地开展社区服务提供参考。方法选取佛山市两个不同城市社区共9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社区分为两组,分别由精神专科护士(护士组)和社工(社工组)担任个案管理员,开展为期1年的个案管理研究。使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世界卫生组织残疾评定量表第2版(WHO-DASⅡ)在入组时、入组第3、6、9、12月时测评两组康复情况,结束时采用自编服务满意度评价表测评服务满意度。结果个案管理后,护士组BPRS评分低于社工组(F=7.326,P0.05);两组WHO-DASⅡ总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300,P0.05),护士组\"与他人相处\"分项评分低于社工组(F=6.189,P0.05),社工组\"家务活动\"分项评分低于护士组(F=4.173,P0.05),社工组\"社会参与\"分项评分低于护士组(F=4.065,P0.05);护士组和社工组患者疾病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33%vs.10.41%,χ~2=0.123,P0.05)。护士组在\"服务满意度评估病情控制有效性\"上满意度更高(χ~2=9.216,P0.05),社工组在\"减轻家庭照看负担\"上满意度更高(χ~2=7.935,P0.05)。结论精神专科护士和社工作为个案管理员可能均有利于提升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家庭关怀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 将90例符合条件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观察组的家庭进行为期12个月讲座或者上门随访方式进行相关知识培训,为患者提供家庭关怀,对照组仅进行药物治疗.采用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评定疾病严重程度,并对服药依从性,复发率进行评估.结果 观察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家属参与的社会技能训练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80例社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基础上所有患者在社区接受每周1次、每次60 min的社会技能训练,共训练16次。试验组每例患者均有1位家属参与训练,其接受治疗师单独指导及在家庭生活中帮助患者实践所学到的技能。两组在训练前、训练6及12个月时分别进行大体评定量表(GAS)、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自知力和治疗态度问卷(ITAQ)及日常生活量表(ADLS)的评定。结果:训练后试验组SDSS(F=4.02,P0.05)、ADLS(F=12.73,P0.01)及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量表(IADL)(F=15.11,P0.01)减分值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有家属参与的社会技能训练能更好地帮助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