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探讨XP11.2易位TFE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XP11.2-TFE Ca)的MSCT表现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例XP11.2-TFE Ca患者的MSCT资料,观察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钙化、包膜、CT密度、强化形式及程度等特点,并和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采用方差分析比较肿瘤、正常肾皮质和肾髓质不同扫描期相的CT值.结果 6例XP11.2-TFECa均为单发实性病灶,肿瘤直径3.8~5.2 cm,平均(4.2±1.3)cm.CT可见3例肿瘤局限于肾髓质,另3例位于髓质累及肾盂;瘤体呈类圆形4例,不规则形2例;肿瘤有包膜6例,肾皮质受压迫并有破坏;囊变1例、腹膜后淋巴结转移1例,未见钙化.正常肾皮质、肾髓质、肿瘤在CT平扫期,CT值分别为(42±5)、(38±4)和(48±4) HU,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267,P>0.05);动态增强扫描,皮质期上述部位CT值分别为(174±10)、(72±8)和(100±9)HU,皮髓交界期分别为(207±12)、(109±8)和(121±11)HU,肾盂期分别为(148±12)、(67±8)和(83±7)HU,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6.588、7.172和2.678,P值均<0.05),肿瘤强化程度低于肾皮质,但高于肾髓质.结论 XP11.2易位TFE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的MS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点,综合分析该肿瘤的MSCT特点,有助于提高该肿瘤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肾嫌色细胞癌的CT和MRI表现特点,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嫌色细胞癌,16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6例同时行MRI检查。对比分析肾嫌色细胞癌瘤体、正常肾皮质、肾髓质的平扫、皮质期、皮髓交界期、肾盂期的强化情况并做对比分析,观察肾嫌色细胞癌瘤体的动态扫描特点。结果:正常肾皮质、正常肾髓质、嫌色细胞癌在CT平扫时,其CT值(HU)分别为30.7±3.2、28.5±2.8、32.7±5.6;增强皮质期分别为132.3±17.7、58.4±9.4、68.6±12.4;皮髓交界期分别为166.6±26.8、80.6±5.8、87.8±25.0;肾盂期分别为132.3±20.7、69.6±4.8、79.4±18.4;CT动态增强扫描肿瘤强化程度明显低于肾皮质,但高于肾髓质。T1WI示肿瘤呈低或等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MR动态增强特点与CT相似。结论:肾嫌色细胞癌CT、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点,综合分析其影像学表现,有助于提高该肿瘤的诊断符合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和分析Ⅰ、Ⅱ型乳头状肾细胞癌(PRCC) CT及MRI影像表现,探讨对其亚型鉴别的可能.方法 回顾分析30例经病理证实分型的PRCC的CT或/和MRI表现,包括肿瘤大小、形态、边缘、生长方式、钙化、出血、密度均匀性、肿瘤双期增强CT值、皮质期肿瘤与正常肾皮质CT值比值、实质期肿瘤与正常肾实质CT值比值、MRI信号表现等情况,比较Ⅰ、Ⅱ型PRCC的影像学表现差异.结果 PRCC两亚型影像表现中的肿瘤形状、边缘、大小、生长方式、密度均匀性、双期增强CT值、皮质期肿瘤与正常肾皮质CT值比值、实质期肿瘤与正常肾髓质CT值比值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区分两亚型的肿瘤增强双期CT值界值分别为67HU、77HU,皮质期肿瘤与正常肾皮质CT值比值、实质期肿瘤与正常肾髓质CT值比值的界值分别为0.38、0.39,而在两型MRI的信号表现上无明显差异.结论 Ⅰ、Ⅱ型乳头状肾细胞癌影像表现存在一定差异,有助于术前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并分析Ⅰ型、Ⅱ型乳头状肾细胞癌(PRCC)的CT表现,探讨MSCT对PRCC亚型的鉴别价值。方法回顾分析31例经本院病理证实的PRCC的CT征象,包括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边界、密度是否均匀(包括是否有钙化、出血、囊变)、肾盂侵犯、增强血管影、淋巴结肿大、远处转移、三期增强肿瘤CT值及与正常肾皮质、肾髓质CT值比值,比较Ⅰ、Ⅱ型PRCC的影像学表现差异。结果所有11例PRCC I型均呈类圆形,边界清楚;20例Ⅱ型中有16例呈不规则或分叶状(80%),12例边界不清(60%),12例侵犯肾盂(60%),10例增强后肿瘤内可见血管影(50%),两种亚型在形态、边界、侵犯肾盂及瘤体内有无血管影等征象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1、0.032、0.004、0.017。Ⅱ型PRCC中有7例出现周围淋巴结肿大(35%),1例出现静脉癌栓,4例出现远处转移(20%),而I型中均未出现此征象。根据Ⅰ、Ⅱ型增强后各期CT值绘制散点图示:I型PRCC强化峰值位于皮质期,Ⅱ型PRCC的强化峰值在实质期。Ⅰ、Ⅱ型PRCC增强后皮质期肿瘤与肾皮质的CT值比值(CTt/CTrc)分别为0.34±0.13、0.49±0.22;Ⅰ、Ⅱ型PRCC增强后实质期肿瘤与肾髓质的CT值比值(CTt/CTmk)分别为0.56±0.37、0.75±0.26。两者P值分别为0.023、0.037,两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Ⅰ、Ⅱ型乳头状肾细胞癌影像学表现存在一定的差异,MSCT增强扫描在PRCC亚型术前鉴别诊断有较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动态增强 CT 扫描对肾嫌色细胞癌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嫌色细胞癌的 CT 影像资料,包括瘤体平扫、增强各期 CT 值的测量,强化程度及方式(均匀、不均匀或周边强化)的判断,并观察肿瘤有无钙化、囊变、外侵及转移(肾周改变、静脉癌栓及淋巴结转移).结果13例肾嫌色细胞癌中,6例肿瘤呈均匀软组织密度,5例肿瘤显示钙化,2例肿瘤出现囊变.动态增强 CT 扫描皮髓期(CMP)和肾实质期(NP)肿瘤平均 CT 值分别为(70.23±16.55)Hu、(80.38±21.85)Hu,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所有病灶密度均明显低于肾皮质(P <0.05);NP 瘤体强化程度明显低于周围正常肾实质(P <0.05).6例瘤体可见均匀强化,5例可见中心瘢痕,其中1例可见轮辐状强化.结论肾嫌色细胞癌的动态增强 CT 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均匀强化结合钙化及瘢痕表现有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乳头状肾细胞癌(papillary renal cell carcinoma,PRCC)的CT和MRI表现特征,以提高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7例PRCC的临床资料及CT和MRI检查结果,并与手术病理对照.结果 12例PRCC CT平扫肿瘤为均匀的等密度或不均匀的囊实性病灶,增强扫描皮髓期肿瘤实性部分呈轻度均匀强化;实质期强化程度高于皮髓期,病灶边界显示最清楚;分泌期病灶密度等于或稍低于实质期,7例PRCC MRI平扫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欠均匀低信号,增强扫描皮髓期及实质期轻度不均匀强化,肿瘤边界清楚,有完整假包膜.结论 PRCC与CRCC在CT、MRI上有不同的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有利于提高其诊断的准确性,对PRCC的术前诊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几种肾脏少见肿瘤的CT表现,探讨其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3例肾脏少见肿瘤患者的CT表现,观察瘤体的位置、包膜、密度、强化等情况,对比分析其影像学特点。结果原发性肾淋巴瘤5例,均位于肾髓质,4例浸润肾皮质,3例浸润肾盂,呈实性;2例呈实质肿块型,有包膜,密度均匀,增强扫描呈轻度强化,并可见肿瘤包绕血管征;3例呈弥散浸润型,密度不均,无包膜,增强扫描呈轻度强化。肾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3例,1例位于肾皮质,2例位于肾髓质,呈实性,均有包膜,密度均匀,增强扫描呈轻至中度强化。混合性上皮间质肿瘤3例,囊实性,均位于肾髓质,有包膜,皮质受压但无侵犯,增强扫描实性成分呈轻至中度强化。血管周细胞瘤2例,呈实性,位于肾皮质,有包膜,密度均匀,增强扫描呈明显血管样强化。结论 CT对肾脏少见肿瘤的诊断有重要价值,通过分析瘤体的位置、包膜、密度、强化方式等特点,有助于提高对该病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8.
乳头状肾细胞癌的影像学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嵘  刘鹏程  冯飞  刘晓杰  赵洋  周雯  袁知东   《放射学实践》2009,24(4):408-411
目的:研究乳头状肾细胞癌(RCC)的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其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例乳头状肾细胞癌的患者的影像资料。结果:8例患者共13个肿瘤病灶,7例12个病灶位于右肾,1例位于左肾。肿瘤均呈膨胀性生长,最大径为0.2~8.0cm,8个病灶≤4cm者。CT、MRI表现为平扫肿瘤密度/信号较均匀,内有灶状出血(4/13)、坏死(4/13)和钙化(1/13),增强扫描肿瘤呈较均匀或不均匀强化,肾皮髓期、实质期和排泄期强化程度明显弱于肾皮质,弱于或相仿于肾髓质。4个病灶显示完整或较完整的假包膜。结论:乳头状肾细胞癌的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特征性,膨胀性生长方式,瘤内可有灶状出血、坏死和钙化,CT和MRI增强扫描肿瘤边缘清楚,持续轻度强化,增强三期扫描中其强化程度均弱于或相仿于肾髓质,有助于同其它类型RCC鉴别。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肾透明细胞癌的MSCT表现,以提高其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3例肾透明细胞癌的MSCT表现,所有患者均行平扫、皮髓交界期、实质期和排泄期增强扫描。结果:23例中,单发21例,多发2例(1例为单侧2个病灶,1例为双侧7个病灶)。23例共30个病灶,左侧10个,右侧20个。肿瘤呈圆形或类圆形,直径1~12 cm,平均4.6cm,其中≤3 cm 12个。CT平扫病灶呈等密度4个,囊性低密度3个,混杂密度23个;钙化6个。增强扫描:除2个较小肿瘤呈均匀强化外,28个强化不均匀;皮髓质期25个病灶明显强化,强化最明显区高于邻近皮质者15个,相似或略低于邻近皮质者10个;实质期肿瘤强化程度降低;排泄期肿瘤与肾实质相比呈明显低密度,病灶边界更清楚;25个病灶内见不同程度坏死、囊变。13个有假包膜。3个囊性肾透明细胞癌,平扫病灶呈囊状,2个表现如单纯性肾囊肿,1个可见网格状分隔;增强扫描1个肾透明细胞癌明显囊变,囊壁及分隔明显不规则强化;2个多房囊性肾透明细胞癌分隔不规则强化。结论:肾透明细胞癌血供丰富,瘤内可有出血、坏死、囊性变、钙化及假包膜,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大多可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不同类型肾盂癌的肿瘤体积、CT平扫及增强各期CT值变化特点的定量分析,为肾盂癌的准确诊断提供定量客观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2例肾盂癌患者及25例肾透明细胞癌(肾癌)的术前增强CT影像资料,采用ITK-SNAP软件获取病灶各期的体积、CT值等数据进行统计学对比分析。结果肾盂癌肿瘤小于肾癌肿瘤的体积(中位体积分别为5.87cm 3、8.11cm 3),P<0.05;平扫期肾盂癌肿瘤CT值大于肾癌〔平均值分别为(34.59±7.01)HU、(30.28±5.95)HU〕,P<0.05;皮质期、实质期肾盂癌肿瘤CT值(中位CT值分别为61.50HU、66.00HU)小于肾癌(81.00HU、74.00HU),P<0.05,分泌期两者CT值〔平均值分别为(58.07±11.60)HU、(65.53±15.11)HU〕,P>0.05。肿块浸润肾实质型肾盂癌的体积<侵犯肾盂的肾癌〔平均值分别为(25.22±34.85)cm 3、(119.44±69.28)cm 3〕,P<0.05,两者的平扫期、皮质期、实质期及分泌期肿瘤CT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肾盂癌的体积显著小于肾癌,CT增强具有轻中度延迟强化的特征,可以为肾盂癌的准确诊断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透明细胞乳头状肾细胞癌(CCPRCC)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分析15例CCPRCC患者CT及MRI影像特征,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肿瘤与肾皮质之间平扫CT值、ADC值差异。结果15例均为单发,边界清晰,大小为(3.1±1.9)cm。13例为实性肿瘤,其中11例伴囊变,2例为囊性肿瘤。4例CT平扫呈等或稍低密度,4例呈稍高密度;6例密度不均匀,1例伴细条状钙化;8例CT值为(38.4±10.6)HU,与肾皮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例MRI平扫T1WI呈稍低或低信号,3例伴发结节状、灶状高信号;8例T2WI以混杂高信号为主,5例边缘见包膜;7例DWI呈稍高信号;9例肿瘤ADC值(2.22±0.30)×10-3 mm2/s高于肾皮质,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增强扫描13例实性肿瘤中9例呈“快进快出”强化,4例呈持续或渐进性强化;2例囊性肿瘤增强扫描呈囊壁及中心分隔强化。结论CCPRCC好发于中老年人,肿瘤易发生囊变,出血、钙化少见,弥散受限不明显,增强扫描以“快进快出”强化为主,确诊仍需依靠组织病理学。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长径≤3 cm 且病灶中心位于肾轮廓外的肾透明细胞癌(CCRCC)与乏脂肪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ML)的 CT特征,比较两者的影像学异同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例 CCRCC 和18例乏脂肪 AML,对其 CT 形态学特征、CT 平扫及增强 CT 值进行差异性分析。结果2组病灶的长径、形态、早期排泄期 CT 值及早期排泄期强化幅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病灶内囊变坏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病灶的平扫密度、强化均匀性、假包膜征象及平扫 CT 值、皮髓质交界期 CT 值、皮髓质交界期强化幅度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0.001)。结论病灶内囊变坏死、平扫密度、强化均匀性、假包膜征象、平扫 CT 值、皮髓质交界期 CT 值及强化幅度对 CCRCC 与乏脂肪 AML 的鉴别诊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肾癌少见亚型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经病理证实的除透明细胞癌外的所有肾癌资料,包括嫌色细胞癌(ChRCC)14例,乳头状癌(PRCC)Ⅰ型10例,PRCCⅡ型15例,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MTSCC)7例,对比分析所有CT征象和强化特点.结果 4种肾癌亚型在强化均匀度、边界、有无侵犯肾盂、肿瘤内血管影等指标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hRCC在三期增强扫描的CT值均高于其他3种肾癌亚型,分别与PRCCⅠ型、PRCCⅡ型和MTSCC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仅MTSCC在增强各期的强化程度都低于肾髓质,其余亚型在皮质期的强化程度均高于肾髓质.结论 MSCT结合增强扫描在上述4种肾癌亚型的鉴别诊断中有着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肾嗜酸细胞瘤(RO)的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其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2例RO患者的影像资料。12例均行MSCT平扫及多期增强扫描,包括肾皮质期、髓质期和排泄期(5例)增强扫描;有3例同时行MRI检查。结果:CT平扫示12例病灶均为单发,7例位于左肾,5例位于右肾,最大径2.0~11.6cm,平均5.8cm,<3.0cm者3例。增强扫描:肾皮质期示10例病灶明显强化,其中8例强化低于肾皮质,2例强化接近于肾皮质;肾髓质期示7例病灶强化程度下降并低于肾脏髓质的密度,3例病灶持续强化、于排泄期见密度开始下降,2例病灶在皮质期~排泄期表现为持续强化;6例病灶内可见星芒样瘢痕,8例有完整包膜,3例可见钙化。3例病灶于MRIT1WI上呈等、低信号,T2WI呈相对均匀的高信号,3例均见完整包膜。结论:RO的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多表现为增强后均匀强化,无囊变或坏死,T2WI上可见完整的低信号包膜,有助于同各类型肾癌鉴别。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正常肾脏及常见肾脏疾病MR灌注加权成像(PWI)的主要表现特征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搜集共31例患者行MR PWI,其中9例非泌尿系统疾病患者作为正常肾对照组,肾癌14例,肾囊肿6例,肾结核2例.31例均行冠状面常规T1WI、T2WI与PWI.原始图像经工作站处理后获得灌注曲线及各功能图像,比较正常肾脏及病变部位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血容量(RBV)、血流量(RBF)、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值时间(TTP)及相应灌注功能图像.正常肾脏灌注参数(RBV、RBF、MTT和TTP)的相对值通过左肾/右肾获得,异常肾脏灌注参数通过病变组织/对侧同一部位肾组织获得.观察两组肾脏的血流灌注参数变化,并结合灌注图像对其病变组织的血流变化进行分析.对正常对照组左、右肾和正常肾皮、髓质各灌注参数的比较采用t检验;对异常肾与正常肾各灌注参数的比较行q检验.结果 正常肾脏皮质的相对RBV(1.33±0.08)和RBF(1.44 ±0.09)均明显大于髓质相对RBV(0.58 ±0.05)和相对RBF(0.78 ±0.1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9.2241和5.0336,P值均<0.01);肾脏皮质相对MTT(1.11±0.08)和相对TTP(1.04 ±0.06)与髓质相对MTT(0.97±0.04)和相对TTP(0.94±0.0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2551和2.2613,P值均>0.05).肾癌相对RBF(1.35±0.34)明显高于正常肾脏组织相对RBF(1.02±0.06)(q=3.0882,P<0.01).结论 PWI可以测量正常肾组织与病理情况的血液动力学变化,在肾功状态变化和疾病的鉴别诊断方面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分析颌下腺混合瘤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颌下腺混合瘤的CT表现,所有病例均行轴面平扫和增强扫描,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所有病例均为单侧单发病灶。平扫7例密度低于正常腺体,4例呈等密度,2例密度不均匀,病灶与正常腺体分界不清,13例患侧腺体均增大,肿瘤均未突出腺体包膜,与周围组织的脂肪间隙仍存在;增强扫描病灶强化程度均低于正常腺体,表现为轻至中度强化,3例病灶内出现大小不等圆形低密度影。病灶直径1.4-3.2 cm。结论:颌下腺混合瘤CT表现具有良性肿瘤的特点,结合临床病史,CT可做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