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CT导向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肾上腺恶性肿瘤的护理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8月至2010年7月在CT导向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的15例肾上腺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护理资料.结果 患者全部按术前制订的治疗计划成功植入放射性粒子.术中有3例患者出现血压升高,2例患者CT扫描示病灶区有少量出血,术后5例患者出现疼痛,经处理后均得到缓解.术后全组随访4~24个月,经影像学检查,病灶完全消失7例,部分残留5例,病灶进展3例.结论 CT导向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肾上腺恶性肿瘤在护理上有其特殊要求,护理人员需要充分做好术前、术中及术后的各项护理工作,确保该项手术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恶性肿瘤的护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在术中或CT、B超引导下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恶性肿瘤术前、术中、术后的护理措施。方法 对31例行该手术的患者在术前、术中、术后进行护理。结果 术后均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结论 在术中或CT、B超引导下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是治疗恶性肿瘤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新技术,但细致周到的护理也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超声导向下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肝脏恶性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29例肝脏恶性肿瘤患者,采用超声导向下经皮穿刺植入125I放射粒子23例,开腹术中探头植入125I放射粒子6例,植入粒子数目8-62粒,0.8毫居/粒。结果29例均顺利完成植入术,无一例因植入粒子出现直接死亡和并发症。术后3个月疗效评价,Ⅰ级23例,Ⅱ级4例,Ⅲ级2例,存活时间4-20月。结论根据肿瘤治疗计划运用超声导向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肝脏恶性肿瘤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4.
赵文静  王丽芹 《现代护理》2007,13(7X):1974-1975
^125 I放射粒子组织间隙植入术是近距离放射治疗恶性肿瘤中的一种新的治疗模式,疗效较好,并发症少。射频消融术也是各种原因不能行手术切除的癌症患者较为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具有创伤小、适应症广等特点。我科自2005年6月-2006年7月对16例肝胰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实行^125 I粒子组织间隙植入并射频消融术,近期疗效明显,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CT引导下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腮腺恶性肿瘤的手术护理措施,以保证治疗顺利安全进行。方法分析2008年1月~2009年6月我院CT引导下实施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腮腺恶性肿瘤的12例临床病例。术中给予患者全麻护理常规及粒子植入特殊护理,同时对工作环境进行监测。结果CT引导下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腮腺恶性肿瘤穿刺精确,粒子空间排布均匀;全麻下手术创伤小、技术安全,患者容易接受;术后随访中没有发现严重并发症,患者对手术和护理工作满意100%。结论CT引导下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腮腺恶性肿瘤的术中护理,除应做好常规护理外,还要加强在CT室手术安全的护理,特别是在CT扫描时要检查气管导管是否固定、穿刺部位和穿刺针是否渗血、穿刺针是否排列有序,有无移位。同时,还要做好手术环境放射监测及手术人员的安全防护等护理工作。  相似文献   

6.
赵林红 《全科护理》2008,(2):152-152
^125I粒子植入治疗恶性肿瘤是近年来肿瘤治疗学的热门研究课题,^125I粒子植入亦称体内伽玛刀。它是将微型放射源植入肿瘤组织内进行治疗的一种方法。我院自2002年4月开展了31例,为了减少放射性^125I粒子对人体的辐射,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以减少对工作人员的不良反应,现将有关防护措施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超声引导下经体表植入地^125I粒子治疗晚期恶性肿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经体表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恶性肿瘤的疗效。方法我院共进行超声引导下经体表粒子植入8例,11人次,29个病灶。应用超声测量病灶肿物的体积大小来判断疗效。结果肿物治疗前为216-4.3cm^3,平均30.8cm^3。治疗后肿物为67.2~1cm^3,平均19.7cm^3。两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超声引导下经体表粒子植入^125I方法安全,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8.
^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胸部恶性肿瘤病人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胸部恶性肿瘤术后的防护护理。[方法]采取距离、屏蔽、时间防护,配合放射防护知识教育和心理护理,对行^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的病人实施防护护理。^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对医护人员、陪护家属进行体检和放射剂量监测。[结果]无一例出现放射性疾病。[结论]^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胸部恶性肿瘤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9.
近10年来,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肿瘤的近距离放射治疗逐渐受到临床医生的关注和重视,在临床上应用迅速发展,其中^125I粒子是粒子植入治疗中最常用的一种粒子源。与外放射治疗相比,其优点是连续低剂量长时间的放疗,对正常组织的影响最少。有学者认为有效的治疗剂量与肿瘤细胞的倍增时间有关,如果肿瘤倍增时间较短,需用开始剂量高的放疗方法,因此,近距离组织间放疗对于倍增时间较长的肿瘤组织更为合适。现结合近年文献进行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总结48例CT引导下组织间植入^125I粒子治疗恶性肿瘤围手术期护理。包括术前各项护理,特别是心理护理和术前准备,术中配合关键在于调整好体位和病情观察、放射性防护及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术后及时正确的专科知识指导、生命体征监测、出院随访3~24个月。认为CT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恶性肿瘤的技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新技术,细致、周到的围手术期护理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肺肿瘤 ^125Ⅰ放射性粒子植入术致气胸的观察及护理要点。方法给予 226 例患者在 CT 引导下行肺肿瘤^125Ⅰ放射性粒子植入术,了解术后患者发生气胸的情况,并总结护理情况。结果术后31例患者发生不同程度的气胸,发生率为13.7%;1例发生张力性气胸,肺组织压缩超过60%,9例肺组织压缩20% ~ 60%,21例肺组织肺压缩20%以下,经对症处理后症状缓解。结论CT引导经皮穿刺肺肿瘤 ^125Ⅰ放射性粒子植入术最常见的并发症是气胸,护士应密切观察患者气胸病情变化,及时采取措施处理,确保患者顺利完成既定治疗计划。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CT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肺癌的并发症并探讨临床处理。方法58例肺癌患者,年龄37~85岁,肿瘤大小1.5-7cm,全部患者在CT引导下进行肺部肿瘤^125I粒子植入治疗,1-3次/人,植入粒子8-51颗/次。结果本组共进行粒子植入73人次,粒子植入治疗过程中发生气胸、针道渗血、咯血和胸腔出血25人次(34.2%),多种并发症可以同时发生,通过止血治疗、胸腔引流等处理均好转,未发生大咯血、死亡等严重并发症;2例患者(3.45%)出现肿瘤针道种植,其中1例对针道种植肿瘤行^125I粒子治疗。结论CT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肺癌,常见并发症为气胸、咯血和胸腔出血,少数病例发生肿瘤针道种植,需要及时有效处理。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CT引导下植入125I粒子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经临床、影像和组织病理确诊常见恶性肿瘤患者20例,均在CT引导下经皮穿刺植入125I粒子进行组织间放疗,术后对患者定期进行CT随访。结果 125I粒子植入成功率100%,术中发生穿刺道少量出血2例;术后肿瘤性疼痛缓解9例;术后1~6个月CT复查示肿瘤体积均有不同程度缩小,其中缩小>50%者12例。结论 CT引导下植入125I粒子治疗恶性肿瘤微创、安全,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125 I放射性粒子治疗脊柱转移瘤的护理措施。方法对14例患者行125 I放射性粒子治疗脊柱转移瘤的护理,包括心理护理、术后病情观察、放射防护及并发症的护理。结果对9例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联合125 I放射性粒子植入,5例行瘤灶清除,椎板扩大减压,椎弓根内固定联合125 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未发现粒子移位及放射性脊髓炎,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13例患者术后经CT所证实肿瘤明显缩小,1例无改变。结论125 I放射性粒子治疗脊柱转移瘤是一种新的治疗肿瘤的方法,加强护理对控制病情、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和预后疗效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与125I粒子联合5-FU缓释粒子同步组织间植入对小鼠皮下肝癌移植瘤的治疗效果。方法:24只BALB/C小鼠皮下移植肿瘤细胞H22建瘤,荷瘤鼠随机分为四组,每组6只。A组为125I粒子治疗组,B组为5-FU缓释粒子治疗组,C组为联合125I粒子和5-FU缓释粒子治疗组,D组为对照组。连续观察25 d小鼠存活情况,测量肿瘤大小,进行常规病理学检查。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PCNA、FAS的表达。结果:观察25 d,3个治疗组的小鼠存活率、平均肿瘤体积、病理分别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125I治疗组与联合治疗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免疫组化反映治疗组肿瘤细胞凋亡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125I治疗组与联合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持续照射可以直接杀死肿瘤细胞,抑制肿瘤生长;125I联合5-FU缓释粒子同步植入疗效更好,方法可行。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重组人p53基因腺病毒注射液(rAd—p53)瘤内注射联合^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肝癌的安全性。方法49例经过TACE及物理消融治疗后的肝癌患者。20例(33个病灶)进行rAd—p53瘤内注射联合^125I粒子植入治疗(联合组);29例(47个病灶)进行单独的^125I粒子植入术(对照组)。观察术后3d、1周和2周的不良反应,及1个月后的短期疗效。结果联合组术后3d的不良反应主要是寒战、发热、乏力、肌肉、关节轻度疼痛,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他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腹痛,但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术后1周,联合组仅有1例发热,其他不良反应缓解;术后2周,所有不良反应均消失。所有患者观察期内均未见大出血、胆汁瘘、胆囊炎及肠瘘等严重并发症;未见白细胞减低及肝肾功能损害;体力状况(Kamofsky评分)无明显降低。短期疗效显示,联合组和对照组的有效率(CR+PR)分别为90.9%和76.6%,但无统计学差异。结论rAd—p53瘤内注射联合^125I粒子植入是一种较安全的肝癌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鼻咽癌应用125I联合三维适形放疗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60例鼻咽癌患者依据治疗方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给予三维适形放疗联合125I粒子植入,对照组仅给予三维适形放疗。治疗12个月后评定2组肿瘤控制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并随访观察2组1、2、3a生存率。结果治疗组肿瘤控制率(93.3%)高于对照组(70.0%)(P〈0.05),2、3a生存率(76.7%、50.0%)高于对照组(46.7%、20.0%)(P〈0.05);治疗组口腔干燥、放射性皮炎、吞咽困难、咽炎发生率为83.3%、50.0%、63.3%、40.0%,对照组为96.7%、46.7%、73.3%、56.7%,2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25I粒子植入联合三维适形放疗治疗鼻咽癌效果优于单用三维适形放疗,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实时超声引导^125I放射粒子植入术治疗浸润性胰腺癌的临床疗效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对已经不能手术切除的25例浸润性胰腺癌患者实施^125I放射粒子植入手术,比较分析术后肿瘤局部控制率、生存率、临床受益反应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结果25例中完全缓解2例(8%),部分缓解8例(32%),疾病稳定12例(48%),恶化3例(12%);有效率40%,疼痛缓解率为92%。术后6、12、18个月生存率分别为81%,29%、7%,术后中位生存时间为11.2个月。植入体积大、植入粒子总活度高、术后未追加局部放疗显示术后生存率低。少数病例植入术后出现Ⅲ、Ⅳ度白细胞下降及低热、腹泻、呕吐,未发生严重感染,2例患者共5颗粒子移位到肝脏。结论实时超声引导^125I放射粒子植入术是治疗浸润性胰腺癌的一种有效、安全、并发症较少的姑息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使用^125I粒子进行前列腺癌近距离治疗后粒子移位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2003年12月至2008年10月共196例T1~T2期前列腺癌患者接受近距离治疗,累计植入粒子11 995粒,所有患者术后当天接受骨盆正位X线检查,术后1个月接受盆腔CT检查,3个月至半年后重复腹盆腔CT及胸片检查,将检查结果使用ITPS3.2软件分析,测算靶器官放射性剂量实际分布情况。记录粒子移位部位、前列腺体积、粒子植入数量、穿刺点数量、肿瘤Gleason评分、肿瘤分期等因素。结果21例患者出现粒子移位(10.7%,21/196),其中18例患者出现单个粒子移位,3例患者出现2枚粒子移位。移位粒子数共24粒(0.2%,24/11995),其中肺部移位粒子6粒,粒子移位至皮下或耻骨后其他区域16粒,排出体外2粒。结论前列腺体积、粒子植入总数量及前列腺包膜外粒子分布数量与粒子移位发生率具有相关性。发生粒子移位后局部靶器官治疗剂量不受影响,粒子移位无严重并发症产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CT引导下植入125I放射性粒子联合化疗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42例在我科接受化疗的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研究组21例,在化疗的同时并植入125I放射性粒子治疗,对照组21例,仅接受化疗。对所有患者按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进行评价。结果:研究组完全缓解2例、部分缓解16例、稳定3例、进展0例,对照组完全缓解0例、部分缓解11例、稳定8例、进展2例。研究组客观反应率为85.7%(18/21),对照组客观反应率为52.4%(11/21),研究组的客观反应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22)。治疗过程中两组均未发现严重不良事件,大多不良反应都是轻微、一过性的。两组在Ⅲ~Ⅳ度毒性反应方面并无明显差异。结论:CT引导下植入125I放射性粒子联合化疗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在提高临床疗效的同时,不良反应并未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