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索男性青少年暴力攻击行为的部分神经电生理学基础。方法以47例有官方暴力型违法乱纪记录的青少年(16~20岁)为研究组,无暴力攻击行为的职业高中学生41例为对照组,进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体感诱发电位和P300测验,比较两组间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有暴力攻击行为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V潜伏期显著延长(P<0.01),波Ⅲ波幅显著降低(P<0.01),提示外周听觉刺激被过度过滤;P300的靶P3波潜伏期显著延长(P<0.05),提示认知信息加工过程速度减慢;体感诱发电位N1波潜伏期显著缩短(P<0.05),P2波波幅显著增高(P<0.01),提示体感刺激皮层反应增强。结论有暴力攻击行为的青少年脑诱发电位异常,提示大脑皮层唤醒水平低下,认知功能损害,存在对体感刺激的感觉搜寻增强。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BDNF基因与青少年男性暴力行为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TaqMan探针SNP基因分型技术对139例男性暴力少教人员,98例非暴力男性少教人员以及259例正常成年男性进行BDNF基因(rs1103010,rs6265)位点的基因分型.分析攻击组和对照组的等位基因和基因型分布规律.结果 器力青少年男性rs1103010位点T等位基因频率高于正常对照组(31.7%vs 24.9%,P<0.05),rs1103010与rs6265两位点构成的T-G单体型在暴力组中的频率也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31.4%VS 23.4%.P<0.05).结论 BDNF基因可能在青少年暴力行为的发生中起了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男性青少年罪犯的人格基本特征。方法采用自编青少年犯罪行为一般情况调查表和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对某未成年犯管教所300名男性青少年犯进行集体测评。结果青少年犯具有典型精神质(P)人格特征的占40.3%,典型神经质(N)的占25.3%,高于一般人群的12.5%;典型外向(E)的占12.0%,掩饰性(L)高分(〉61.5)占8.0%,低于一般人群的12.5%。与全国同龄人群平均水平相比,男性青少年犯的精神质(P)、神经质(N)得分较高,而外向性(E)、掩饰性(L)得分较低,有显著性差异;不同犯罪类型青少年人格特征无显著性差异;青少年罪犯的人格特征城乡无显著性差异。外向性(E)不同的青少年犯,P分、N分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男性青少年罪犯的人格多偏离正常;不同犯罪类型、不同地域来源的犯罪青少年人格特征无明显差异;青少年犯群体中人格类型有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青少年攻击行为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攻击(aggression)指有意伤害别人并对其躯体与心理造成伤害的行为。非躯体接触的直接或间接的有意伤害归为敌意。攻击包括生理唤醒、攻击情绪、攻击认知与攻击行为。攻击行为按不同的分类方式分为显性攻击和内隐性攻击;敌意性攻击与工具性攻击;主动性攻击和反应性攻击;躯体攻击、言语攻击和关系攻击(指意图通过操纵、威胁或者损害关系来伤害他人的行为),其中关系攻击又称间接或心理攻击。有攻击行为的青少年常常执行认知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男性青少年暴力攻击行为的神经生理学和神经心理学基础。方法以75例有官方暴力型违法乱纪记录的青少年为研究组,以41名某职业高中学生为对照组,对两组测评脑诱发电位[听觉脑干反应(ABR)、体感诱发电位(SEP)和P300]及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并比较两组的异同。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ABR波Ⅰ和波Ⅲ潜伏期短,波Ⅴ潜伏期长,波Ⅲ波幅低;P300靶P3波潜伏期长,非靶P2波波幅高;SEP的N2波潜伏期短,P2波波幅高(P〈0.05~0.01)。(2)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WCST总反应数、持续错误数、随机错误数多,击中率(正确反应数/总反应数)低(P〈0.01)。(3)ABR、P300和SEP与WCST的相关分析,ABR波Ⅲ波幅与击中率呈正相关(r=0.22),P瑚波P,潜伏期与击中率呈负相关(r=-0.25)、与持续错误数呈正相关(r=0.24),SEP波P:波幅与正确反应数(r=-0.25)、击中率(r=-0.24)、完成分类(r=-0.25)均呈负相关;均P〈0.05。结论有暴力攻击行为的男性青少年对外周刺激的感觉和认知加工过程异常,执行认知功能降低。  相似文献   

6.
对有攻击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表(MMPI)测验,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为2001年至2004年在我院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共410例,男230例,女180例,年龄16~60岁.  相似文献   

7.
安度利可治疗具有攻击行为的精神分裂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连成  孙毅 《上海精神医学》1992,4(4):260-260,225
氟哌啶癸酸酯(HD)是一种长效抗精神病药物。该药物可经肌肉注射后吸收,并逐渐被水解,释出游离氟哌啶醇,通过阻断多巴胺受体(D_2)发挥抗精神病作用。1978年,该药由比利时杨森制药公司首次研制成功,1980年开始在全世界广泛使用。商品名安度利可。我院于1991年6月初开始试用此药。本文观察和比较了 HD 和氯  相似文献   

8.
背景:精神分裂症等重性精神障碍患者攻击行为发生率高于普通人群,相关因素的探讨对于该人群攻击行为的预防和干预有重要意义。
  目的:了解某综合医院精神科男性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攻击行为特征。
  方法:采用连续取样法,收集了75例自2015年8月至2016年2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精神科男病房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使用自编的一般情况调查问卷、修订版外显攻击行为量表(MOAS)、暴力历史、临床、风险评估量表(HCR-20)、精神病态清单(PCL-R)、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在入院后3天内对患者进行评估。根据MOAS各项的得分,将研究对象分为攻击组(39例)和非攻击组(36例),比较两组间在社会人口学特征以及各个评估工具上得分的差异。
  结果:HCR-20中的H1(既往暴力事件)、H2(年轻时的暴力事件)、H10(既往不服从管教)、C4(冲动性), PCL-R的反社会因子,PANSS的激活性症状群、偏执症状群、抑郁症状群在攻击组得分高于非攻击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
  结论:有暴力行为史,既往不服管教,具有反社会人格特征,表现冲动,伴有焦虑抑郁情绪可能是男性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生攻击行为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与人格特征的关系。方法:根据病史及外显攻击行为量表(MOAS)加权总分≥5分为界将95例处于急性发作期的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分为攻击组(50例)和非攻击组(45例);给予两组患者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三维人格问卷(TPQ)评估,分析患者的攻击行为与人格特征的关系。结果:MOAS总分与PANSS总分、阳性症状评分、一般精神病理评分以及TPQ中的预期忧虑和悲观主义(HA1)评分呈正相关(P0.05),与多愁善感(RD1)评分存在负相关(P0.05);自身攻击评分与PANSS总分及一般精神病理评分呈正相关(P均0.01),体力攻击与RD1评分呈负相关(P0.05)。结论:伴攻击行为的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具有预期忧虑和悲观主义的人格特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精氨酸加压素受体(AVPR1A、AVPR1B)和催产素受体(OXTR)基因多态性在青少年男性暴力攻击行为发生中的作用,并进一步分析基因与基因的交互作用。方法:采用SNa Pshot基因分型技术对138名暴力攻击行为男性少教人员(暴力组)、98名非暴力男性少教人员(非暴力组)以及153名正常成年男性(正常组)的AVPR1A(rs1042615)、AVPR1B(rs28632197)、OXTR(rs13316193、rs2254298、rs53576、rs2268498、rs237885)进行基因分型检测,分析3组间的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率。采用多因子降维法(MDR)构建影响暴力攻击行为发生的基因-基因间交互作用模型。结果:暴力组AVPR1B基因rs28632197位点A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非暴力组和正常组(P均0.017),OR值分别为2.24及2.63,95%CI分别为(1.45~3.47)和(1.78~3.88);暴力组与非暴力组及正常组在基因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暴力组含A等位基因的基因型(AA/AG)明显高于非暴力组和正常组(P0.017);其余位点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VPR1B(rs28632197)与OXTR(rs53576)在暴力攻击行为的发生中存在基因间交互作用。结论:AVPR1B基因多态性可能与暴力攻击行为相关;AVPR1B与OXTR基因的交互作用可能增加暴力攻击行为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院前发生攻击行为的急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住院治疗的临床干预措施和治疗效果的特点.方法 以151例急性精神分裂症新入院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和疾病信息调查表收集疾病相关信息,应用修订版外显攻击行为量表(MOAS)、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的兴奋因子(PANSS-EC)、行为活动评定量表(BARS)、风险评估量表、临床总体印象量表(CGI)评估其精神病理症状、护理风险和治疗效果,根据MOAS评分将研究对象分为攻击行为患者组和无攻击行为患者组,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1)151例患者中,入院前一周内有攻击行为者74例,无攻击行为者77例.(2)相对于无攻击行为患者组,攻击行为患者组既往有暴力/攻击史者比例较高,入院前1周未服药比例较高;入院时疾病严重程度较重,PANSS-EC、BARS和MOAS评分均较高;攻击风险和防攻击护理医嘱率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入院时医生处方口服药物均为新型抗精神病药物,利培酮使用比例为68.9%,其次为奥氮平(13.2%)、喹硫平(5.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攻击行为患者组氟哌啶醇注射率和保护性约束使用率明显高于无攻击行为患者组(P<0.05);(4)出院时,两组患者疾病严重程度、PANSS-EC评分、MOAS评分和出院疗效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院前发生攻击行为的急性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相对于无攻击行为者,住院治疗疗效相当,但入院时病情较重,较为兴奋激越,攻击风险和出走风险较高,住院期间肌肉注射抗精神病药物和保护性约束等措施应用较多.  相似文献   

12.
目的考查青少年网络交往行为与人格特征二者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青少年网络交往行为量表》和《卡特尔16PF量表》对广州市2所中学和1所大学749名学生的网络交往行为进行测查。结果青少年网络交往行为与人格特征总体上相关并不显著,人格特征在网络依赖、上网频次、上网动机、上网内容以及网络行为高低分组维度之间存在着不同的差异。结论人格特质对网络交往行为的影响作用随年级的不同而变化。  相似文献   

13.
个体社会化过程的健康,塑造了健康的人格,个体社会化的缺陷塑造了有缺陷的人格。人格缺陷与青少年犯罪有着密切联系,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研究人格与青少年犯罪倾向之间的关系,是为了寻找矫正不良人格的方法,使具有不良人格的人走向健康人格,避免对社会、家庭及个人等造成危害和灾难。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家庭暴力对青少年饮酒及攻击行为的影响,并分析心理需求和道德推脱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整群分层随机抽样法选择达州市2所初中和2所高中的1 28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使用儿童期创伤问卷(CTQ-SF)、基本心理需要问卷(BPNS)、道德推脱问卷(MDS)和青少年健康相关危险行为问卷(AHRBI)进行调查。通过链式中介效应分析家庭暴力与青少年饮酒及攻击行为的关系以及心理需求和道德推脱的中介作用。结果 CTQ-SF与BPNS评分呈负相关(r=-0.160,P=0.012),与MDS和AHRBI评分均呈正相关(r=0.330、0.250,P均0.01);BPNS与MDS和AHRBI评分均呈负相关(r=-0.220、-0.270,P均0.01);MDS与AHRBI评分呈正相关(r=0.420,P0.01)。家庭暴力对饮酒及攻击行为的直接效应值为0.041(P0.05),家庭暴力对心理需求、家庭暴力对道德推脱、心理需求对道德推脱、心理需求对饮酒及攻击行为、道德推脱对饮酒及攻击行为的效应值分别为-0.468、0.536、-0.241、-0.412、0.094(P均0.05),家庭暴力对心理需求至道德推脱对饮酒及攻击行为总效应值为0.295(P0.05)。结论心理需求和道德推脱在家庭暴力与饮酒及攻击行为之间发挥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15.
背景:精神分裂症等重性精神障碍患者攻击行为发生率高于普通人群,相关因素的探讨对于该人群攻击行为的预防和干预有重要意义。目的:了解某综合医院精神科男性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攻击行为特征。方法:采用连续取样法,收集了75例自2015年8月至2016年2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精神科男病房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使用自编的一般情况调查问卷、修订版外显攻击行为量表(MOAS)、暴力历史、临床、风险评估量表(HCR-20)、精神病态清单(PCL-R)、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在入院后3天内对患者进行评估。根据MOAS各项的得分,将研究对象分为攻击组(39例)和非攻击组(36例),比较两组间在社会人口学特征以及各个评估工具上得分的差异。结果:HCR-20中的H1(既往暴力事件)、H2(年轻时的暴力事件)、H10(既往不服从管教)、C4(冲动性),PCL-R的反社会因子,PANSS的激活性症状群、偏执症状群、抑郁症状群在攻击组得分高于非攻击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结论:有暴力行为史,既往不服管教,具有反社会人格特征,表现冲动,伴有焦虑抑郁情绪可能是男性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生攻击行为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6.
精神病人攻击行为模式及攻击前有关体验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具有相同诊断和症状的精神病人,发生攻击行为的危险性可以大相径庭。遭遇同样事件的精神病患者可能采取完全不同的行为方式。而属于不同诊断、症状和病程时期的病人却可能做出同样伤人害己的事情。尽管许多文献资料表明,精神病人中攻击行为发生率比正常人高出近1倍(9%;4.6%),但是大多数精神病人对他人并不构成威胁。这些问题提示,精神病人的攻击行为不是由某种单一因素确定的,而是涉及多种因素活动的综合效应。为此,我们根据“事件一行为”线索,试图归纳出精神病人攻击行为描述模式,分析与该行为有关的情绪体验,以期对精神病人的攻击行为有更深了解。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我院1990~2001年的56例癫癎所致精神障碍住院病例中选择有人格改变者42例,其中伴发攻击行为者24例和性行为异常者18例,作临床特征的分析,并报道于后。  相似文献   

18.
攻击行为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综述了攻击行为的定义及其病理心理学和生物学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9.
攻击行为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8,自引:0,他引:68  
本综述了攻击行为的定义及其病理心理学和生物学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我院1990~2001年的56例癫疒间所致精神障碍住院病例中选择有人格改变者42例,其中伴发攻击行为者24例和性行为异常者18例,作临床特征的分析,并报道于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