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 毫秒
1.
超声心动图诊断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超声心动图诊断川崎病状动脉病变的价值。方法:对29例川崎病的冠状动脉病变进行超声检查。结果:研究发现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表现分为4种。冠状动脉正常、冠状动脉扩张、冠状动脉瘤及巨大冠状动脉瘤、以冠状动脉扩张为主,对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帮助,结论:超声心动图是诊断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2.
超声心动图随访小儿川崎病冠状动脉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在小儿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7例川崎病患儿的冠状动脉进行超声检查,并对伴有冠状动脉损害者进行随访。结果 47例川崎病患儿中,冠状动脉损害19例(19/47,40.4%),其中左冠状动脉扩张10例(10/19,52.6%),左、右冠状动脉均扩张4例(4/19,21.1%),右冠状动脉扩张2例(2/19,10.5%),冠状动脉瘤3例(3/19,15.8%)。经治疗后随访发现18例患儿冠状动脉内径能恢复正常,其中2例冠状动脉瘤患儿均为1岁以下婴儿,瘤体较小,瘤径分别为4.2mm和4.6mm,前者随访18个月恢复正常,后者随访2年恢复正常。结论超声心动图能动态观察冠状动脉病变,是目前随访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损害最具价值的手段,但对冠状动脉远端损害的检出有一定的困难。  相似文献   

3.
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是影响其预后的主要因素。冠状动脉损害可表现为动脉炎、动脉扩张、动脉瘤和动脉狭窄等,超声心动图是检测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损害的首选方法。在良好的切面下能清晰显示冠状动脉管壁及管腔的变化,尤其诊断冠状动脉扩张及动脉瘤具有特异性,但诊断冠状动脉远端损害有一定困难。随着超声设备的升级及相关新技术的应用,超声心动图对于川崎病的早期诊断、疗效观察、估计预后和长期随访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川崎病急性期冠状动脉形态异常的超声心动图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超声心动图观察川崎病急性期冠状动脉的形态学改变,以提高超声心动图对川崎病急性期冠状动脉损害的检出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29例确诊的川崎病急性期患儿冠状动脉形态学改变,包括冠状动脉有无扩张、管壁形态和管腔形态有无改变.129例患者,其中男87例,女42例,年龄3个月~6岁,平均(2.17±1.51)岁.所有患儿均符合日本MCLS研究委员会1984年修订的川崎病诊断标准,并在川崎病急性期做了超声心动图检查.采用美国BP 5500和HDI 5000彩色多普勒诊断仪,探头频率为3~8 MHz,检查时采用仪器内预设的条件,以固定仪器的增益.取胸骨左缘大动脉短轴切面、非标准左心室长轴切面、右心室流出道切面、右心室流入道切面及非标准心尖四腔心切面.结果129例川崎病急性期患儿中管壁形态异常和(或)管腔形态异常120例(93%),其中冠状动脉管壁形态异常114例(88.4%),管腔形态异常103例(79.8%),冠状动脉完全正常9例(7%),而冠状动脉扩张仅有87例(67.4%).结论冠状动脉管壁和管腔形态异常是一项检测川崎病急性期冠状动脉损害更敏感的指标,有助于早期诊断急性期川崎病.  相似文献   

5.
川崎病是一种急性全身中小血管炎综合征,主要累及冠状动脉,是儿童后天获得性心血管病的首要原因,可引起心脏整体或局部功能的损害,早期以局部、节段性损害为主[1]。传统的二维超声心动图多是通过室壁运动积分和室壁增厚率来评价心肌功能,因其主观性太强,对评价川崎病早期心脏功能改变意义不大。目前,各种超声新技术不断应用于川崎病心功能的研究中,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对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与随访价值。方法用RT-3DE测量66例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内径,观察是否存在冠状动脉瘤、血栓和冠状动脉狭窄。平均随访2年,评价随访结果。结果 66例患儿中,46例出现冠状动脉病变。随访发现冠状动脉恢复时间与其病变严重程度相关。结论 RT-3DE能立体显示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结构。长期随访,大多数川崎病患儿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7.
超声心动图探查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在诊断及随访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中的作用。方法对157例川崎病患儿的冠状动脉进行超声检查,并对伴有冠状动脉损害者进行随访。结果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损害发生率为27.4%,以扩张为主。经随访发现多数能恢复正常。巨大型冠状动脉瘤组和冠状动脉瘤组确诊前发热天数及冠状动脉损害检出天数分别显著高于冠状动脉扩张组(均P<0.01)。结论超声心动图能动态观察冠状动脉的病变,是目前评价和随访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损害最具价值的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超声心动图检查不同年龄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损害(CAL)程度。方法选取经临床诊断且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的川崎病患儿416例,其中并发Ⅱ、Ⅲ、Ⅳ级CAL患儿179例。根据不同年龄段分组:(1)分为2组:<5岁组131例,其中Ⅱ级CAL 75例,Ⅲ级CAL 45例,Ⅳ级CAL 11例;≥5岁组48例,其中Ⅱ级CAL 35例,Ⅲ级CAL 10例,Ⅳ级CAL 3例;应用非参数法比较2组CAL的严重程度。(2)分为3组:<3岁组70例,其中Ⅱ级CAl 40例,Ⅲ级CAL 20例,Ⅳ级CAL 10例;3~4岁组61例,其中Ⅱ级CAL 35例,Ⅲ级CAL 25例,Ⅳ级CAL 1例;≥5岁组48例,其中Ⅱ级CAL35例,Ⅲ级CAL 10例,Ⅳ级CAL 3例;应用列联表χ2检验分析不同年龄段川崎病患儿CAL严重程度的差异,并计算列联系数(CP),以显示年龄与CAL不同严重程度的关联性。结果川崎病伴Ⅱ、Ⅲ、Ⅳ级CAL的检出率为43.03%。CAL的严重程度分级比较显示<5岁组(秩均值111.06)高于≥5岁组(秩均值32.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0.946,P=0.000)。不同年龄段(<3岁、3~4岁、≥5岁)川崎病患儿CAL严重程度的关联性分析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00,P=0.02)。年龄与CAL严重程度呈低度关联(CP=0.25)。结论 <5岁川崎病患儿Ⅱ、Ⅲ、Ⅳ级CAL分级例数均高于≥5岁患儿,年龄与CAL严重程度分级呈低度关联。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评价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患者左心室功能和心肌收缩同步性的价值。方法 将研究对象分为两组,PCI组为30例经冠状动脉造影(CAG)证实左前降支狭窄患者,对照组20例为CAG检查证实冠状动脉狭窄<30%患者,对所有患者术前3天及PCI组患者术后3天、术后3个月进行RT-3DE检查,获得左心室17节段时间-容积曲线及时间位移牛眼图和相应参数,心功能参数包括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EDV)、左心室射血分数(EF),左心室前壁及前室间隔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的平均舒张末期容积(rEDV’)、平均射血分数(rEF’),峰值充盈率(PFR);同步性参数包括左心室16节段达到最小容积时间的最大差值、标准差及其校正值(Tmsv16dif、Tmsv16sd、Tmsv16dif%、Tmsv16sd%),左心室17节段最大位移(Emax)、最小位移(Emin)、平均位移(Ea)、位移标准差(Esd)及节段位移离散度(Esd/Ea),不同步节段数(DS)、缺血或梗死节段数(IIS)。对以上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术前PCI组EDV、rEDV’、Tmsv-16dif、Tmsv-16sd、Tmsv-16dif%、Tmsv-16sd%、Emax、Esd、Esd/Ea、DS、IIS均大于对照组(t=2.24~3.19,P均<0.05),EF、rEF’、PFR、Ea、Emin均小于对照组(t=-3.07~-2.12,P均<0.05)。PCI组术前3天与术后3天各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3个月与术前3天比较,EDV、rEDV’、Tmsv-16dif、Tmsv-16sd、Tmsv-16dif%、Tmsv-16sd%、Emax、Esd、Esd/Ea、DS、IIS减小;EF、rEF’、PFR、Emin、Ea增大(F=3.79~17.28,P均<0.05)。PCI组患者术前3天、术后3个月的rEF’与EF、Esd/Ea与Tmsv-16sd%呈正相关(r=0.793、0.478,P均<0.01),Esd/Ea与EF、PFR与IIS呈负相关(r=-0.454、-0.739,P<0.01)。结论 RT-3DE可定量测量PCI术后患者的心功能及同步性参数,进而评价缺血心肌的恢复情况,为PCI术后疗效的评估提供一种新的无创性方法。  相似文献   

10.
临床对心脏运动的研究从传统的长轴、短轴的研究发展到对心脏三维空间运动的研究,包括心脏的旋转(rotation)和扭转(torsion),即收缩期从心尖看向心底,左室心尖部逆时针旋转,基底部顺时针旋转,使左室产生扭转变形,通过心肌纤维问的剪切力储存弹性势能;舒张期反之,弹性回缩解旋释放势能转化为动能,促使左室抽吸和早期充盈。  相似文献   

11.
双源CT诊断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双源CT(DSCT)诊断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16例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患者进行DSCT冠状动脉成像,将获得的数据进行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建(CPR),观察冠状动脉病变的部位、数目、形态和大小,并和同期超声心动图(ECHO) 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16例川崎病患者共累及22支血管,表现为单纯性冠状动脉扩张4例、单纯性冠状动脉狭窄2例、冠状动脉瘤10例(共28个),其中2例冠状动脉瘤伴钙化、4例冠状动脉瘤伴冠状动脉扩张。ECHO未显示的病变为小冠状动脉瘤4个(右冠状动脉远段2个、左前降支远段及左回旋支中段各1个)、冠状动脉钙化2例、冠状动脉狭窄1例、冠状动脉轻度扩张1例。结论 DSCT能清晰全面显示冠状动脉病变及程度,是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患儿诊断和随访的重要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应用二维应变率成像技术检测健康人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左心室局部长轴收缩功能变化。方法选取2011年10月至2012年8月在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心内科住院治疗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53例,其中前壁供血受损的左前降支病变患者29例(简称LCA组)、下壁供血受损的右冠状动脉病变患者24例(简称RCA组),同时选取健康志愿者30名(健康对照组)。超声心动图采集心尖四腔心、心尖两腔心切面二维动态灰阶图像,测量左心室前壁、侧壁、下壁及室间隔平均纵向收缩期峰值应变率(PSRs)。3组受检者上述资料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q检验。结果健康对照组受检者室间隔与前壁、侧壁、下壁PSRs分别为(4.614±0.60)s^-1、(5.18±0.87)s^-1、(5.60±0.70)s^-1、(6.05±0.74)s^-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0.95,P=0.00),且呈现室间隔一前壁一侧壁一下壁逐渐增大的变化规律:LCA组患者室间隔与前壁、侧壁、下壁PSRs分别为(4.31±0.85)s^-1、(1.96±0.93)S、(5.54±0.83)s^-1、(5.93±0.80)s^-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7.25,P=0.00),缺血的前壁PSRs明显低于室间隔、侧壁、下壁,且前壁与侧壁、下壁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22.62、25.04,P均〈0.01);RCA组患者室间隔与前壁、侧壁、下壁PSRs分别为(4.51±0.62)s^-1、(4.99±1.13)s-。、(5‘31±O.81)s^-1、(2.84±0.85)s^-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8.12,P=0.00),缺血的下壁PSRs明显低于前壁、侧壁和室间隔,且前壁与下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12.08,P〈O.01),侧壁与下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13.88,P〈0.01)。同部位各组间比较发现,LCA组前壁PSRs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20.17,P〈0.01);RCA组下壁PSRs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19.98,P〈O.01)。结论二维应变率成像技术能准确评价左心室局部长轴收缩功能的变化,且在健康人中存在一定的变化规律,据此可快速早期检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局部心肌缺血。  相似文献   

13.
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超声监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研究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超声检测的价值。方法: 对58 例川崎病患儿的冠状动脉应用超声检测。结果: 发现冠状动脉病变28 例。以内径> 3m m 为冠脉扩张, 对临床治疗有指导意义。结论: 超声是检测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采用整体功能指数(GFI)评价冠状动脉性心脏病(CAD)合并心房颤动(AF)患者左心室功能的临床价值. 方法 对CAD合并AF组患者30例(心室律<120次/分)、CAD窦性心律组患者30例及正常对照组30名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用双平面Simpson法计算检测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EDVI)、收缩末期容积指数(ESVI)、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测量二尖瓣舒张早期峰值速度(E)、心肌舒张早期峰值速度(Em)、收缩峰值速度(Sm).计算E/Em和GFI[(E/Em)/Sm]. 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CAD窦性心律组及CAD合并AF组E/Em增大、Em、Sm减低、GFI值增大(P<0.05).与CAD窦性心律组比较,CAD合并AF组E/Em、GFI值增大(P<0.05). 结论应用GFI能够评价CAD合并AF患者的左心室功能.  相似文献   

15.
超声多普勒Tei指数检测川崎病患儿心脏功能损伤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Tei指数评价川崎病患儿心脏功能及其临床意义。方法行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正常儿童63例、川崎病急性期和恢复期患儿各36例的左心室射血分数(EF)、二尖瓣口舒张期血流E峰、A峰及E/A比值、肺静脉血流S波、D波及S/D比值、左心室等容收缩时间(ICT)、等容舒张时间(IRT)、射血时间(ET),并计算Tei指数。结果川崎病急性期患儿较正常儿童Tei指数显著增高(0.51±0.15与0.40±0.12,P<0.01),且Tei指数与EF、E/A、S/D无相关性(P>0.05)。恢复期患儿Tei指数下降,接近正常儿童(0.39±0.13与0.40±0.12,P>0.05)。川崎病各组中,冠状动脉扩张与无冠状动脉扩张的患儿比较,Tei指数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川崎病急性期患儿存在心脏整体功能异常,Tei指数能简便、敏感地检测川崎病患儿左心室的整体收缩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16.
应用肺静脉及二尖瓣血流频谱评价川崎病左心室舒张功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应用超声技术检测肺静脉血流 (PVF)和二尖瓣血流 (MVF) ,评价川崎病患儿左心室舒张功能改变。方法  43例川崎病患儿在病程急性期和恢复期分别测量并计算以下数据 :肺静脉血流收缩期峰值流速 (VS)、舒张期峰值流速 (VD)、逆向血流峰值流速 (VA)及VS 与VD 比值 (S/D) ;二尖瓣血流E峰流速 (E)、A峰流速 (A)、E峰减速时间 (DT)及E、A比值 (E/A)。 40例正常儿童作为对照组。结果 川崎病患儿PVF有以下特点 :①急性期D峰小于S峰者较对照组明显增多 ( 2 7/4 3例对 5 /4 0例 )。②VS 在川崎病急性期与恢复期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而VD 在急性期较正常对照组降低 ,致VS>VD,S/D >1。③在川崎病急性期 ,心房收缩期肺静脉内逆向血流 (Ar)峰检出率较正常婴幼儿组为高。MVF除E/A在急性期较对照组降低外 ,余各数值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 应用PVF可能较MVF能更为敏感地反映正常儿童及川崎病患儿左室舒张功能变化。  相似文献   

17.
目的应用应变率成像(SRI)技术评价高血压和冠心病患者的左心室功能,探讨SRI评价左心室功能的临床价值。方法A组30例健康人群,B组23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C组19例冠心病合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取心尖四腔、心尖两腔、心尖左室长轴切面的心肌应变率曲线,测定左室各室壁的收缩期、舒张早期、舒张晚期的峰值应变率(SRS、SRE、SRA)和收缩期峰值应变(εS),计算其平均峰值应变率(mSRS、mSRE、mRSA)和平均峰值应变(mεS);统计各组左室各壁出现的收缩后缩短(PSS)的节段数;观察左心室曲线M型应变率成像(CMM-SRI)图像特点,定量检测各节段收缩-舒张转换时间(TCEC),冠状动脉造影确定缺血节段,比较各组左心室壁各节段TCEC的差异。结果与正常组(A组)相比,高血压病组(B组)患者和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组(C组)患者的mSRS、mSRE、mRSA和mε均有明显降低(P〈0.05);与A组及B组相比,C组各节段PSS的检出率明显增多(P〈0.05),而A、B两组各节段的PSS检出率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非缺血节段比较,缺血节段TCEC延长(P〈0.05)。结论应变率成像(SRI)技术为定量、准确评价高血压和冠心病左室心肌功能提供了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