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18例小儿动脉导管未闭(PDA)、4例房间隔缺损(ASD)、1例室间隔缺损均经导管由静脉途径置入Amplatzer封堵器,术中即刻造影或心脏超声检查证实封堵完全,术后1d、1个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有无残余分流。结果:23例均封堵成功,24h复查心脏彩超提示21例封堵完全,2例PDA残余分流,1周和1个月后复查分流均消失。1例PDA合并Ps者,鉴于跨肺动脉瓣膜的压力阶差aP29mmHg,仅封堵PDA;1例外科修补术后残余分流的多发室间隔缺损,术中造影证实为上下位排列的2处、直径为2mm和5mm、较为接近的分流口,选择腰部直径为6mm的偏心型Amplatzer VSD封堵器封堵其中大的分流口,造影显示完全封堵其中大的分流口,同时部分性阻断小的分流口,超声和造影显示另一分流口直径在1~2mm以内,达到预期的效果。认为只需病例选择得当,经导管介入治疗PDA、ASD、VSD是适用于小儿的安全有效、操作简便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在特殊类型动脉导管未闭(PDA)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封堵术前超声心动图测量PDA直径、长度、肺动脉内径、左房、左室大小及收缩功能等指标。术中全程指导监测封堵器位置是否正常,有无残余分流。术后24 h、1个月、3个月复查有无残余分流,观察封堵器有无移位或脱落。结果超声监测特殊类型PDA共12例,6例为粗大PDA(其中1例为粗大漏斗型PDA),2例封堵后术后见少量残余分流,3个月后复查残余分流消失。4例术后即刻复查均见微量残余分流,1个月后复查残余分流消失;6例成角型PDA术后即刻监测无明显残余分流。结论对于特殊类型的PDA,在超声心动图监测下,封堵成功率高,无任何并发症,从而扩大了PDA介入治疗的适应证,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Amplatzer封堵器经导管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疗效。方法 经7F导管置入Amplatzer封堵器,术后行侧位降主动脉造影、超声心动图检查有无残余分流。结果 6例全部一次封堵成功,无任何并发症发生。术后10min行侧位降主动脉造影示2例有少量残余分流。术后1d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无残余分流,随访3~22个月无再通或残余分流。结论 应用Amplatzer封堵器经导管治疗动脉导管未闭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介入方法,操作简便,成功率高,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4.
目的 应用Amplazter封堵器经皮顺行导管治疗动脉导管未闭并对其疗效进行评价。方法 全组 1 8例 ,男 8例 ,女 1 0例 ,平均年龄 6 .78± 4 .65(2 .5~ 33)岁 ,平均体重 2 6 .2± 1 1 .9(1 2 .4~ 55)kg。动脉导管未闭最窄处直径为 4 .86± 1 .97(2 .0~ 1 0 .0 )mm。经 6或 7F导管置入Amplazter封堵器 ,术后 1 0min行侧位降主动脉造影观察有无分流。术后 1天、1个月、6个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有无残余分流及动脉导管未闭再通。结果 所有病例均一次封堵成功 ,无任何并发症发生。术后 1 0min降主动脉造影示 3例有微至少量残余分流。术后 2 4h超声心动图均无残余分流。随访 1~ 6个月 ,均未发现有残余分流及再通。结论 应用Amplazter封堵器治疗直径达 1 0mm的动脉导管未闭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介入方法 ,操作简便 ,成功率高 ,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国产Amplatzer封堵器经导管治疗动脉导管未闭即刻和近期疗效。方法全组经导管堵闭PDA26例,男9例,女17例,年龄(3—54)岁,体重(8~72)kg。均经超声心动图确诊。5F、6F或7F置入Amplatzer封堵器。术后10min行左侧位降主动脉造影,术后24~72h、1周、1个月、6个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封堵效果及有无并发症。结果全组技术成功率100%。术后即刻所有患者胸骨左缘第二肋间连续性杂音消失,10min后行左侧位降主动脉造影示24例完全堵闭(92.3%),2例存在极少量残余分流,但无溶血。且48h后超声心动图示该分流消失。动脉导管最狭窄处直径为2.9~12.0mm。术后l周、1个月、6个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无残余分流及动脉导管未闭再通。结论应用国产Amp1atzer封堵器治疗PDA是一种安全、微创的介入性治疗方法,近期疗效可靠,成功率高,操作简便,是目前治疗动脉导管未闭最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Amplatzer封堵器经导管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疗效.方法经7F导管置入Amplatzer封堵器,术后行侧位降主动脉造影、超声心动图检查有无残余分流.结果6例全部一次封堵成功,无任何并发症发生.术后10 min行侧位降主动脉造影示2例有少量残余分流.术后1 d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无残余分流,随访3~22个月无再通或残余分流.结论应用Amplatzer封堵器经导管治疗动脉导管未闭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介入方法,操作简便,成功率高,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在动脉导管未闭(PDA)封堵术疗效评价中的价值。方法:48例PDA患者经导管进行封堵术。在术前及术后1周分别进行超声心动图的检查,观察大动脉水平有无分流及心脏大小、功能的改变。结果:术后1周复查,肺动脉平均内径从32.1mm缩小到25.3 mm,P<0.05;左室舒张末期平均内径从55.4 mm缩小到48.9mm,P<0.001;左房平均内径从30.7mm缩小到28.1mm,P<0.01;左室射血分数虽然从64.4%下降到62.4%,但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周复查3例患者均存在少量残余分流,3个月后随访残余分流消失。结论:经导管介入治疗PDA是一种创伤小、疗效高的非开胸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方法,超声心动图对术前患者的筛选,术后检测有无残余分流,对心脏血流动力学评价及疗效的观察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胸彩色超声心动图(TTE)在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前选择病例和术中及术后疗效观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术前应用TTE检查,选择适合行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患者37例,其中20例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ASD),10例膜周部型室间隔缺损(VSD),7例动脉导管未闭(PDA),患者均采用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封堵器选择大于TTE测值的2~4 mm。术中在X线和TTE监测下观察封堵器的释放过程。术后1天、1周、1个月及6个月应用TTE观察封堵伞有无脱落,房、室间隔及大动脉水平有无分流,心脏大小变化。结果:20例ASD封堵成功19例,10例VSD封堵成功10例,7例PDA封堵成功7例。术后1天复查,1例ASD患者有少量残余分流,1例VSD患者三尖瓣瓣下见少量返流,2例VSD封堵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传导阻滞。随访1~6个月,均未发现有残余分流。结论:TTE在封堵术前选择合适病例,以及选择封堵器的大小,术中监测封堵器的位置是否准确,术后观察有无残余分流,疗效评价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 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 ( PDA)的疗效。方法 :6例患者经静脉使用 6 F输送鞘管置入 Amplatzer封堵器。术后 2 4 h和 6个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 :PDA平均最小直径为 4 .4± 1.6 mm( 3~8m m) ,6例封堵均获成功。造影示无残余分流 5例 ,微量残余分流 1例 ,2 4 h超声心动图检查残余分流消失。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应用 Am platzer封堵器经导管封堵动脉导管未闭安全简便、疗效可靠 ,是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经导管应用双盘状封堵器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 ( VSD)及其疗效。方法 :对 5 6例 VSD直径为 3.0~ 1 0 .0 mm2~ 1 5岁患儿 ,经导管置入双盘状封堵器 ,封堵后即刻行左心室造影 ,术后 1 d、3d、7d及 1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有无残余分流及封堵器位置。结果 :全组 5 6例封堵器植入成功 ,技术成功率 1 0 0 %。术后即刻左心室造影存在微量至少量残余分流 6例 ( 1 0 .7% ) ,5 0例 ( 89.2 % )封堵完全无残余分流。术后 2 4~ 48h超声心动图示分流完全消失 5 4例 ( 96.4% )、微少量残余分流 2例 ( 3.6% )。 1例封堵术后 2 4 h发生溶血 ,经过7d内科保守治疗治愈。2例封堵术后 3d发生 °房室传导阻滞 ,经过 4~ 1 0 d内科保守治疗痊愈。 1月超声心动图未见残余分流及再通。结论 :应用双盘状封堵器治疗室间隔缺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介入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超声心动图在随访蘑菇伞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 (PDA)中的作用。 方法 选择经蘑菇伞封堵器治疗后的 PDA患者 2 4例 ,应用超声心动图进行封堵疗效观察及心脏功能变化随访 ,平均随访 10个月。 结果  2 DE:在位封堵器呈“工”字形 ,在主、肺动脉侧应无占位作用。本组未见封堵器占位效应。CDFI:可见中央性分流和 /或边缘性分流。本组有 1例封堵后边缘性残余分流宽度为 3mm ,未予更换封堵器而出现术后溶血 ;1例边缘性残余分流宽度为 2 .5 m m ,术后 2 0个月仍有残余分流 ;1例术后有少量残余分流 ,10天后分流消失。封堵术后 10个月随访肺动脉压、左房室内径均显著下降。 结论 超声心动图对 PDA封堵治疗术后残余分流观察、血流动力学评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用国产封堵器对动脉导管未闭(PDA)合并肺动脉高压(PH)试封堵疗效.方法:选用国产PDA蘑菇伞封堵器对11例患者进行试封堵治疗,于术后1d、1个月内、3个月复查胸片、心电、超声.结果:7例术后未见残余分流.4例术后可见残余分流,其中2例24h后复查超声分流消;1例第5天复查超声分流消失;另1例于1个月后复查超声残余分流消失.所有患者均未发生溶血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动脉导管未闭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患者,采用本方法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Amplatzer封堵器经导管治疗动脉导管未闭20例   总被引:21,自引:4,他引:17  
目的 应用 Amplatzer封堵器经导管治疗动脉导管未闭并对其即刻和近期疗效进行评价 .方法 全组 2 0例 ,年龄 2 0± 17( 0 .8~ 5 1)岁 ,体质量 37± 2 0 ( 6~ 70 ) kg,动脉导管未闭最窄处直径为 5 .1± 1.8( 2 .9~ 10 .0 ) mm.经 6或 7F导管置入 Amplatzer封堵器 ,术后 10 min行侧位降主动脉造影 ,术后 1d及 1mo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有无残余分流及动脉导管未闭再通 .结果 全组技术成功率为 10 0 % ,术后 10 min降主动脉造影示 ,6例有微 -少量残余分流 ,术后 2 4h,术后 1mo超声心动图未见残余分流及再通 .结论 应用 Amplatzer封堵器治疗直径达 10 mm的动脉导管未闭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介入方法 ,操作简便 ,成功率高 ,近期疗效可靠 ,中远期疗效尚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用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ASD)与动脉导管未闭(PDA)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在X线透视和超声心动图或主动脉弓降部造影指导下,经导管置入Amplatzer封堵器施行ASD封堵术26例,PDA封堵术10例。术结及术后24小时、1个月、3个月分别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评价疗效。结果:26例ASD患者共27个缺损,22例ASD球囊最大伸展直径12-32mm,4例ASD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测量直径>34mm,选择Amplatzer封堵器直径为13-38mm。24例25个缺损应用24只Amplatzer封堵器闭合成功,成功率92.3%,10例PDA封堵术均获得成功。主动脉弓降部造影示动脉导管呈漏斗型8型,管型2例,未闭动脉导管最窄处直径为3.5-8.0mm。随访未发现封堵器移位及残余分流。1例PDA在术后4h出现心包积液,经心包穿刺置管引流后次日消失,病人痊愈出院。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应用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ASD操作简便,安全,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在经导管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封堵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行经导管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的患者56例,经胸超声心动图用于封堵术前患者的筛选,术中封堵器放置的引导和监测以及术后心脏结构、功能及血流动力学变化的随访。结果:①54例患者成功地进行了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前超声检查显示VSD最大直径为9.7mm,最小为2.6mm,平均4.89±0.92mm,术中X线左心室造影显示分别为10.8mm、2.0mm,平均5.22±0.91mm,超声测值与造影测值间无明显差异;VSD残端距主动脉瓣距离:超声测值小于X线测值(3.13±1.32mmvs5.84±1.71mm),两者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②封堵术后即刻超声检查可见5例存在残余分流,其中2例1周后残余分流消失,2例1个月后残余分流消失,另1例6个月后虽仍有少量残余分流,但分流速度小于200cm/s,且未见溶血等并发症;术后1周内复查示左室内径明显缩小及左室流出道血流速度增快(P<0.05)。结论:超声检查有利于术前选择合适的VSD封堵术患者,术中引导封堵器的放置,术后检测有无残余分流,对了解心脏结构、功能及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陈小丽  徐伟 《重庆医学》2005,34(12):1870-1871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在蘑菇伞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中的应用。方法8例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患者,男5例,女3例,年龄6~51岁,平均年龄(16±6.9)岁,封堵术前应用超声心动图测定PDA最小内径,并与X线造影测值比较,无显著差异,术中全程指导监测封堵器位置是否正常、有无残余分流,术后3个月复查随访观察有无残余分流、脱落。结果8例患者均封堵成功,超声监测PDA共8例均为管型,超声心动图测得PDA内径为(6.50±2.29)mm,近主动脉弓处,X线造影PDA,最窄处内径为(6.88±2.0)mm,二者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3个月CDFI示大动脉水平无残余分流,患者术后左心腔,肺动脉内径均明显减小,肺动脉压基本恢复正常。结论超声心动图在对PDA的大小判断,在术中监测安置以及术后残余分流观察,血流动力学评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蒋澄  袁旭春 《罕少疾病杂志》2005,12(3):26-27,30
目的探讨应用Amplatzer法封堵治疗房间隔缺损及动脉导管未闭的临床疗效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5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6例患者,其中房间隔缺损11例,动脉导管未闭45例,年龄5个月至70岁,均在X线透视、造影及经胸超声心动图监视下经导管置入Amplatzer封堵器治疗。术后48小时、1个月,3个月及6个月行经胸超声及X线胸片检查随访,全组56例封堵器置入均获成功,技术成功率100%。术后即刻经胸超声及造影显示38例(67.9%)无残余分流,18例(32.1%)存在微~少量残余分流。48小时后心脏超声显示分流完全消失53例(94.6%),微量残余分流3例(5.4%)。术后随访6个月,所有病例无残余分流及封堵器脱落。但有1例PDA封堵后8小时并发溶血,经过内科治疗无效,术后48小时外科手术取出封堵器并进行缝合治疗。结论Amplatzer法是治疗房间隔缺损和动脉导管未闭的一种操作简单、技术成功率高、疗效可靠易行的介入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经胸微创封堵术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初步经验。方法38例手术前均确诊为动脉导管未闭,导管主动脉侧直径4.5-18.3mm。左前胸扣3cm切口,在食管超声心动图引导下经输送器置入封堵伞,闭合动脉导管。结果38例手术均获得成功。术后出现2例肺炎,l例中等量心包积液,均治愈。术后3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提示肺动脉压力[(36±15)mmHg]较术前[(55±20)mmHg]显著降低(P〈0.05)。随访3-24个月,封堵伞无移位、无残余分流。结论经胸微创封堵手术治疗动脉导管未闭具有安全、高效的优点,适合各年龄组动脉导管未闭。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国产封堵器介入封堵动脉导管未闭(PDA)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应用国产封堵器介入封堵31例PDA患者,PDA最窄处φ为2·4~15·1(5·9±2·4)mm。术后平均随访3~36(15·4±10·2)月,超声心动图(UCG)评价封堵的效果并观察有无并发症。结果全组技术成功率为100%;术后肺动脉平均收缩压较术前显著降低(P<0·01);术后10min主动脉造影示,无残余分流26例(占83·9%),微量分流4例及少量分流1例(占16·1%),术后24~48h UCG示仅1例有极少量的残余分流,术后1月UCG示全部患者均无残余分流;所有患者均无并发症,随访期间增大的左室腔及心功能均改善。结论使用国产封堵器介入封堵PDA患者,近中期疗效确切、使用安全、适应证广、价格经济等特点。  相似文献   

20.
目的随访经胸微创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后封堵器周围残余分流病例,探讨残余分流发生原因及处理措施。方法选2014年7月至2014年12月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胸外科所有行经胸微创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成功的病例108例,分别于术后1周、3个月、半年、1年复查心脏彩超,观察封堵器周围残余分流情况。结果全组患者中,术后1周内复查心脏彩超发现封堵器周围残余分流20例,残余分流大小从细束-1.5mm,残余分流流速0.8-4.7m/s;术后3个月复查心脏彩超仍存在残余分流5例、残余分流大小1-1.5mm,残余分流流速2-4m/s;术后半年复查仍存在残余分流1例;术后一年无复查均无明显残余分流患者。结论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后早期封堵器周围1.5mm且流速4.7m/s的残余分流可不需特殊处理,一般可自行愈合,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早期效果较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