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制备一种新的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苯丙氨酸-脂肪醇(Arg-Gly-Asp-Phe-fatty alcohol,RGDFOC12)与17-丙烯氨基-17-去甲氧基格尔德霉素(17-allylamino-17-demethoxygeldanamycin,17-AAG)的脂质体(RGDFOC12liposomes-loaded 17-AAG,RLAs)。方法采用薄膜分散-探头超声法制备;采用激光纳米粒度仪、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测定粒径,Zeta电位和外观形态;采用动态透析法测定药物释放;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3-(4,5-dimethylthiazol-2-yl)-2,5-diphenyltetrazolium bromide,MTT〕考察其对5种人肿瘤细胞株增生的抑制作用;通过瘤质量、存活数、体质量、脏器指数比评价其在小鼠体内抗肿瘤效果。结果制备得到的RLAs的粒径为(130.6±0.6)nm,Zeta电位为(-28.37±1.67)m V,外观形态为球形,包封率为80%以上。RLAs在p H 5.4环境的累积释放百分数大于在p H 7.4环境的累积释放百分数。RLAs在血浆中可稳定存在,12 h累积释放百分数为(15.85±0.71)%。RLAs对5种肿瘤细胞有抑制增生作用。RLAs对接种S180腹水瘤的ICR小鼠有抑制肿瘤生长作用。结论本研究制备了一种新的RLAs,制备方法简单、包封率高,具有较好的抗肿瘤活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载替莫唑胺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 TMZ-PBCA-NP)的不同制备方法,确定最佳制备工艺.方法 以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BCA)为载体,分别采用乳化聚合法和界面聚合法制备TMZ-PBCA-NP,加以吐温-80(T-80)进行表面修饰,并通过zeta电位仪检测纳米粒粒径和电位、透射电镜观察纳米粒形态、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各自的包封率和载药量.结果 乳化聚合法制备的TMZ-PBCA-NP平均粒径(135.8±11.3)nm,表面电位(-24.8±2.2 )mV,包封率(44.23±2.04)%,载药量(2.80±0.05)% ;界面聚合法制得的载药纳米粒平均粒径(175.4±10.2)nm,表面电位(-18.3±3.6 )mV,包封率(44.35±2.58)%,载药量(2.31±0.47)%.透射电镜下观察两种方法所制备的纳米粒大小均较为均匀,粒子间无明显聚集.结论 采用乳化聚合法制备TMZ-PBCA-NP效果较优于界面聚合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制备羟基喜树碱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囊(HCPT-PBCA-NPs),研究制备工艺并优化处方。方法采用微乳化聚合法制备HCPT-PBCA-NPs,以粒径、多分散系数和包封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考察处方和工艺参数,采用Box-Behnken实验设计优化HCPT-PBCA-NPs制备工艺并考察其理化性质。结果按照优化处方和工艺条件,制得纳米囊平均粒径为(92.7±0.6)nm,多分散系数为0.118±0.014,包封率为(94.24±1.05)%,形态圆整,具有缓释作用。结论经过优化筛选的处方和制备工艺制备的纳米囊具有较好的理化性质,缓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制备雌二醇-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ES-PBCA-NP).方法:以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PBCA)为载体,采用乳化聚合法制备ES-PBCA-NP.采用U5(53)均匀实验设计优化制备条件.用激光粒度分析仪测定纳米粒的粒径分布及Zeta电位;用原子力显微镜观察其形态;HPLC测定载药量及包封率.结果与结论:综合考虑选用二乙胺乙基葡聚糖(DEAE-Dextran)作为实验用表面活性剂,制备优化条件:pH 2.0,稳定剂和表面修饰剂质量比为1:1,BCA用量终质量浓度为12 g/L.以上述条件制备的纳米粒,稳定性好、形态规整、大小均匀,粒径(115±7)nm,Zeta电位为(43.6±3.2)mV,载药量为61 mg/g,包封率为78.0%,适合作为雌二醇的给药载体.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制备肝靶向性苦参碱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毫微粒并进行体外形态学及释药动力学研究.方法 采用乳化聚合法制备,以毫微粒包封率为考察指标,均匀设计优化处方与工艺,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含量,透析法考察其体外释药动力学特征.结果 制得的毫微粒均匀圆整,算术平均粒径为(157.4±22.4)nm,包封率为(84.91±1.76)%,载药量为(16.98±0.35)%,体外释药具有双相动力学特征.结论 该制备工艺稳定可行,可用于肝靶向苦参碱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毫微粒的制备.  相似文献   

6.
目的开发一种新型阿霉素脂质体制剂。方法采用膜分散法制备阿霉素脂质体;采用噻唑蓝比色法(MTT法)考察阿霉素和阿霉素脂质体对5种人类肿瘤细胞株增生的抑制作用;以荷S180小鼠为模型,考察阿霉素和阿霉素脂质体的抗肿瘤活性。结果膜分散法适用于制备阿霉素脂质体,其平均包封率高于95%;阿霉素制备成脂质体仍具备抑制肿瘤细胞株增生活性,并呈现时间依赖关系;动物实验表明,阿霉素脂质体的抗肿瘤活性比阿霉素强,毒性比阿霉素低。结论此法制备的阿霉素脂质体包封率高,简便易行,重现性好,并且显示了较好的抗肿瘤活性。  相似文献   

7.
β-雌二醇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制备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制备β-雌二醇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E2-PBCA-NP),考察影响纳米粒粒径大小、包封率的因素,并优化其制备条件。方法以氰基丙烯酸正丁酯为载体,采用界面聚合的方法制备E2-PB—CA^+-NP,以粒径大小、形态和包封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初选,正交设计法优化E2-PBCA-NP制备工艺。结果搅拌速度、浓缩温度、有机溶剂种类及表面活性剂类型均可影响粒径。按优化工艺条件,制得的载药纳米粒平均粒径为115nm,分布范围50~180nm,包封率90.3%。结论经过优化筛选出的工艺,为制备E2-PB-CA—NP的最佳工艺。  相似文献   

8.
目的 纳米粒作为药物传递载体被改广泛研究,用于肿瘤药物输送的纳米高分子药物载体可延长药物在肿瘤中的存留时间.该研究拟制备聚氰基丙埯酸正丁酯纳米微粒,并对其表面形貌、粒径分布、微粒结构、包封率,载药率等性能进行应用评估.方法 以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为载体,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为药物,采用乳化法制备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微粒,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纳米粒外形结构,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纳米粒载药量和包封率.结果 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微粒呈规则球形,平均粒径(86±15)nm,载药量为23.2%.包封率为51.6%.结论 以PDCA纳米微粒作为5-Fu栽体粒径小,颗粒均匀,是一种极具潜力的抗肿瘤纳米药物.  相似文献   

9.
目的 优化制备包裹反义寡核苷酸a-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ASODN in NP)并考察稳定性.方法 以氰基丙烯酸正丁酯(butyleyanoacrylate,BCA)为载药材料,采用界面聚合法制备ASODN in NP;在单因素考察的基础上,采用正交设计优化处方和制备工艺;用透射电镜观察其形态;马尔文激光粒度分析仪测定粒径;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载药量和包封率;用含7 mol/L尿素的20%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考察载药纳米粒在体外血清中的稳定性.结果 按优化工艺条件,制得的载药纳米粒,其形态规整、无黏连、大小均匀,平均粒径为94.9 nm,包封率和载药量分别为 96.7%、10.1%,在体外血清中稳定性好并优于传统的吸附法制备的纳米粒.结论 本实验制备的ASODN in NP具有较好的稳定性,较高包封率和载药量.  相似文献   

10.
徐楠  邹豪  温海  陈江汉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6,27(10):1127-1130
目的:制备携载两性霉素B(AmB)的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PBCA)纳米粒,测定表征,并筛选制备工艺.方法:将抗真菌药物AmB以孵化法吸附在PBCA空白纳米粒上,制备两性霉素B-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AmB-PBCA-NP),并以聚山梨酯-80进行表面修饰.检测所制备AmB-PBCA-NP溶液的D405值,利用AmB的标准方程计算AmB药物浓度并评价药物溶液的稳定性;Nano-S粒径测定仪测定粒径分布;将AmB-PBCA-NP胶体溶液离心后,取上清液测定浓度,按公式计算纳米粒的包封率及载药量等指标;进行体外释放实验;以不同处方条件下纳米粒的粒径、载药量和包封率为评价指标筛选优化的处方工艺.结果:制备的AmB-PBCA-NP外观呈圆或类圆形,平均粒径(69.01±28.56) nm,分散均匀;AmB标准品在1.12~5.60 μg/ml范围内的线性回归方程为:D405=0.163 4c 0.006 6,r=0.999 3,AmB-PBCA-NP的平均回收率为99.93%,其溶液在12 h内稳定性较好;体外释放实验表明24 h体外释放具有一定的缓释性;实验发现最优化的处方为稳定剂采用DextranT-70,且不加助溶剂脱氧胆酸钠,其包封率及载药量均比较高,分别为56.10%、82%.结论:该方法工艺简单易行,载药纳米粒性状符合药剂学要求.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17-AAG对人肝癌HepG2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比色法检测不同浓度的17-AAG对肝癌HepG2细胞增殖的影响;荧光显微镜观察碘化丙啶(PI)染色的细胞凋亡形态;流式细胞仪检测分析细胞周期分布和凋亡率的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癌HepG2细胞中重组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相关蛋白(VEGF-C蛋白)表达水平变化。结果不同浓度的17-AAG呈时间、剂量依赖性抑制肝癌HepG2细胞的生长增殖(P〈0.05);流式细胞仪分析显示,17-AAG作用HepG2细胞48 h后G2/M期细胞比例上升,G1/G0期细胞比例下降;0.63、1.25、2.5、5.0μmol/L 17-AAG作用HepG2细胞48 h后的凋亡率分别为(3.23±1.43)%、(9.71±2.20)%、(14.15±2.34)%、(23.65±2.58)%;随着药物浓度的加大,VEGF-C蛋白表达逐渐减少。结论 17-AAG对肝癌HepG2细胞有抑制增殖、诱导凋亡的作用,并能抑制VEGF-C蛋白的表达。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制备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苯丙氨酸-十二烷基脂肪醇(arginine-glycine-aspartate-phenylalanine-dodecyl alcohols,RGDFOC12)介导的多西紫杉醇(docetaxel,DTX)脂肪乳简称RGDFOC12-DTX脂肪乳,并考察其抗肿瘤活性。方法以抗肿瘤药物DTX为模型药物,以海豹油为油相,卵磷脂为乳化剂,两亲性RGDFOC12为新型膜材,通过高压乳匀法制备RGDFOC12-DTX脂肪乳。并考察其粒径、Zeta电位、渗透压、离心率(Ke)、p H、包封率、体外释药行为和抗肿瘤作用效果。结果 RGDFOC12-DTX脂肪乳粒径在190~250 nm,Zeta电位在-30~-40 m V,渗透压在280~320 m Osm·L-1,0.50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盐霉素与17-AAG联合用药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凋亡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CCK8法检测单药及联合用药对MCF-7细胞增殖的影响;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单药及联合用药对MCF-7细胞凋亡的影响;用qRT-PCR检测与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 细胞增殖实验显示加药后48 h药物杀伤作用更为明显,且联合用药组的细胞增殖抑制率明显高于其他对照组。流式细胞术测定结果显示空白对照组、盐霉素单药组、17-AAG单药组细胞早期凋亡率分为(4.24±0.90)%、(4.79+0.89)%、(2.78±1.10)%,而联合用药组早期凋亡率为(6.42±1.70)% ,明显高于其他三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qRT-PCR结果显示与其他三个对照组相比,联合用药组中Bcl-2的表达量显著降低,Caspase-3、Beclin-1、Bax的表达量显著增高,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盐霉素与17-AAG联合用药可能通过相关信号通路如PI3K/Akt /mTOR、MAPK、JNK等,调控凋亡基因Bcl-2、Beclin-1、Bax等的表达而促进MCF-7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17-AAG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株STAT3、VEGF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MCF-7细胞,分别给予不同剂量及不同作用时间的17-AAG,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微量酶反应比色法(MTT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RT-PCR和Western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STAT3和VEGF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0.165~10.000mg/L17-AAG作用24h、48h对MCF-7细胞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且有明显的时间、剂量依赖性;1.0、2.0、3.0、5.0mg/L17-AAG作用48h后,各组细胞STAT3和VEGF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下调,且具有浓度依赖性。结论17-AAG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的增殖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能抑制STAT3和VEGFmRNA及蛋白的表达,且具有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17-烯丙胺-17-脱甲氧格尔德霉素(17-allylamino-17-desmethoxy—geldana.mycin,17-AAG)对胃癌MKN-45细胞株、乳腺癌MCF-7细胞株、肝癌HepG-2细胞株和肺癌A549细胞株增殖能力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四种肿瘤细胞株,分别给予10.0、5.00、2.50、1.25、0.62、0.31、0.160μg/mL的不同剂量的17-AAG进行作用,并分别在24h、48h之后用四甲基偶氮唑盐微量酶反应比色法(MTT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的变化。结果:10.0、5.00、2.50、1.25、0.62、0.3l、0.160μg/mL作用24h、48h后发现17-AAG在体外细胞试验中浓度1一lOng/mL时对人癌细胞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且有明显的时间,剂量依赖性。结论:17-AAG能够抑制多种肿瘤细胞增殖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优选制备可载带质粒DNA的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PBCA-NPs)的工艺条件,并研究其体外生物学特性.方法选用乳化聚合法制备PBCA-NPs,采用正交实验法,以激光粒度分析仪及原子力显微镜(AFM)综合分析实验结果来确定最优化的制备条件.用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乙基溴化铵(CTAB)对纳米粒进行表面修饰后连接质粒DNA,并分析PBCA-NPs及CTAB修饰的PBCA-NPs的细胞毒性效应、DNA装载效率、PBCA-NPs-DNA抗超声破坏和抗DNaseI的降解作用及其在体外的基因转染能力.结果激光粒度分析仪及原子力显微镜结果表明,PBCA-NPs粒形圆整,大小均匀,平均粒径106nm.琼脂糖凝胶电泳及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DNA装载量达93%.该纳米粒能显著提高质粒DNA抵抗核酸酶降解和超声波剪切的能力.细胞转染实验表明,该纳米粒传递质粒DNA进入HepG2和3T3细胞的效率较高.结论利用该制备工艺生产出的具备良好生物学特性的PBCA-NPs是基因转运和基因治疗中极具应用潜力的非病毒载体.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制备巯嘌呤/维拉帕米-介孔氧化硅释药系统并评价其逆转耐药作用。方法采用共缩聚法合成介孔氧化硅纳米粒并载药,制备巯嘌呤/维拉帕米-介孔氧化硅释药系统;动态透析法研究该释药系统的体外释药特性;噻唑蓝比色法(MTT法)评价该释药系统的逆转耐药作用及可能机制。结果所制备释药系统的粒径在170~250 nm左右,Zeta电位在-30 m V~-40 m V,微观形态呈球形,均匀分布,具有规则介孔孔道。体外释放显示维拉帕米缓慢释放,6-巯嘌呤加入诱导剂之前无释放,加入诱导剂后释药过程呈现先突释后缓释。MTT法检测显示所制备释药系统与阳性药维拉帕米及同浓度物理混合物相比,具有显著逆转耐药作用。结论所制备的巯嘌呤/维拉帕米-介孔氧化硅释药系统有较好的抗肿瘤活性及逆转耐药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制备携带P16a基因的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并在喉癌细胞中进行表达。方法选用乳化聚合法制备PBCA-NPs,以激光粒度分析仪及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纳米粒的形态和粒径。用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乙基溴化铵(CTAB)对纳米粒进行表面修饰。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IRES2-EGFP-P16a经过酶切鉴定及测序后与PBCA-NPs连接,转染喉癌细胞Hep-2,荧光显微镜检测转染效率,蛋白印迹法检验P16a基因的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结果所制PBCA-NPs粒径均匀、Zeta电位较高,较为理想;重组质粒pIRES2-EGFP-P16a经过酶切鉴定及测序后,表明真核表达载体构建正确;PBCA-NPs可以介导pIRES2-EGFP-P16a高效转染喉癌细胞,蛋白印迹检测表明转染后喉癌细胞能够表达外源P16a基因,在其介导下P16a能有效抑制喉癌细胞的增殖并能诱导细胞凋亡。结论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可以作为一种良好的基因载体,为喉癌的基因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17-AAG联合紫杉醇(PTX)对食管癌细胞Eca-109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予以PTX和17-AAG单独或联合
使用作用于Eca-109细胞株,采用MTT法检测其细胞增殖的变化,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凋亡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
相比,单独使用17-AAG、PTX均能够抑制Eca-109细胞的增殖;0.5 μmol/L PTX联合0.625 μmol/L 17-AAG可抑制Eca-109的生
长,且联合效应明显强于各自单药组(P<0.01);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17-AAG将Eca-109 细胞阻滞于G2/M 期,PTX将
Eca-109 细胞阻滞于S 期。17-AAG与PTX 联合用药使Eca-109 细胞阻滞于G2/M 期和S。17-AAG组、PTX组及联合组作用
Eca-109细胞株24 h后其凋亡率分别为4.52%、10.91%、29.88%,显著高于对照组(1.32%);联合用药后,可形成明显凋亡峰,明显高
于单药组。结论PTX和17-AAG均可抑制食管癌细胞增殖,诱导癌细胞凋亡,两者联合可增强上述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