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中药种类繁多,功效千差万别,古人以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等说明其内在联系.不同味的药物可具有不同的治疗作用,而同一种味的药物,其作用往往有某些共同之处.同时,气与味是密切相关的,五味必须与四气结合起来理解.先谈谈五味的作用特点:1.辛味药具有发散、行气作用.辛味药口尝有麻辣或清凉感,有的气芳香,能发散表邪或疏利气机,用于邪束肌表及气滞等证.其特点归纳到一点是善于行走.辛味的强弱,往往反映其发散、行气作用的强弱.辛味虽有温凉之别,然辛温(热)者居绝大多数.如辛温解表药、行气药、化湿药、温里药等均是.因其温热,所以还兼有散寒作用.辛凉药除部分辛凉解表药外,其他类药物为数极少.有的中药教材以菟丝子为例(或以《素问·  相似文献   

2.
中医理论认为,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味者,酸苦甘辛咸也。其入于口,各有所走,酸入肝走筋,苦入心走骨,甘入脾走肉,辛入肺走气,咸入肾走血。五味攻邪祛病各有所专,即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故药物功效是以五味为基础的,不同的药物,因所具性味不同而功效各异。五味之中,辛性走窜,动性最著,为诸味之帅,故在此略论一二。辛味药物能散、能行,具有发散、行气、行血等作用,故辛味药多用于治疗邪犯肺卫之表证和气血瘀滞之证,  相似文献   

3.
一、五味即辛、酸、甘、苦、咸五种不同的药味。古人在长期的临证实践中,认识到药物不同的味,对疾病能产生不同的作用。《素问·至真要大论》将五味不同的作用,概之曰: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此后在不断实践中又得到补充。具体地说,辛味有能散、能行的作用,如生姜散寒,木香行气,川芎行血;酸味有能收、能涩的作用,如五味子收敛止汗,乌梅涩肠止泻;甘味有能补、能和、能缓的作用,如人参补气,甘草和中并能缓急止痛;苦味有能泄、能燥,能坚的作用,如黄芩泻火,厚朴燥湿,黄柏坚阴;咸味有能下、能软的作用,如芒硝泻下,昆布软坚。此外,还有一些药物之味不显著者,称之为淡味,其作用是利水渗湿。  相似文献   

4.
药物治疗是祛除病邪、清除病因,恢复或重建脏腑功能的协调,纠正阴阳偏衰的病理现象。中药也有偏性,是指以药物偏性纠正疾病所表现的阴阳偏盛或偏衰,这些均由于中药的药性,中医的性、味、归经,升、降、沉、浮及有毒无毒均为它的药性。中药的气味即四气五味,四气也叫四性:寒、热、温、凉,能治疗寒证的药为热(温)药,能治热证的药为寒凉药;五味即:辛、甘、酸、苦、咸五味。中医认为,辛味药具有发散、行气、行血作用,是一般用于表证的药物;甘味具有补益、和中、缓急作用,一般用于治疗虚证的滋补强壮药;酸味具有收敛、固涩作用,多用于治疗虚汗、泄…  相似文献   

5.
<正>辛开苦降,又称为辛苦开泄,其法是利用药物的性、味特性来调整病证的气机病变,属于中医学八法中温、清的合法,故又称为温清并用。辛味药物具有发散、行气的作用,苦味药物具有降泄、通下的功效。顾名思义,辛开苦降法是指临床上主要应用辛味药和苦味药组成方剂,用于治疗气机不畅所致疾病的一种方法。《内经》明言"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用药物气味升降来治疗疾病。正如叶天士所言"论药必首推气味",充分强调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以辛润法思想为指导的治疗便秘方剂中辛味药物的应用规律。方法收集《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所有治疗便秘的方剂,分别统计含辛味药及不含辛味药方剂中药物使用频次,以Apriori算法的关联规则挖掘是否含辛味药物相关方剂中的药物组合以及核心药组的关联情况。结果最终纳入含辛味药的便秘治疗方剂405首,展示出44个核心组合,20条关联规则,其提升度均 1,为正相关的有效规则,其中18条规则的提升度≥3,表示规则之间具有很强的正相关联系。高频的辛味药有当归、枳壳、木香、槟榔等,最常与其配伍的药物有大黄、火麻仁、郁李仁、桃仁等。纳入不含辛味药的便秘治疗方剂70首,最终得到9个核心组合,5条关联规则,其提升度均 1,为正相关的有效规则,其中1条规则的提升度≥3,表示规则之间具有很强的正相关联系。不含辛味药的方剂中常用药物为大黄、甘草、牵牛子、栀子、黄芩等,常与泻下药、清热药、补虚药配伍。结论治疗便秘组方常由辛味药与滋阴药进行配伍,佐以宽肠行气药,取行气布津、润燥通便之义。  相似文献   

7.
气味理论是中药药性理论的核心内容。五味中之辛味能兼通四气,复兼四味。历代医籍有关气味配伍的记载有很多。如辛行淡渗、辛甘化阳、辛散咸软、辛散酸收、辛开苦降等配伍方法,充分体现了辛味药物在方剂配伍应用中的广泛性特点。因此,认真研究、总结辛味药在方剂中的作用并进而探讨其配伍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以辛味药为例,探讨其在方剂学中的作用,发现:辛味药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运动"二字。这与中医学对机体的认识的主旨思想"阴阳相贯,如环无端"相一致。作用机理在于:以其"动"的特性,协其他药性之偏以纠正机体阴阳之偏,即以偏纠偏。  相似文献   

8.
中药的性能是指中药的性质和作用。中药的性质是指其固有性质,包括形、色、气、味、质地等,以五味较为重要,其实质是理化性质,是产生作用的物质基础。作用是指药物作用于机体后产生的效应,是由中药的固有性质产生的,包括四气、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等。本文以《药典》为依据,探讨了五味与四气、归经、毒性的关系。发现辛味多温热,苦、甘、咸味多寒凉,酸味则温热与寒凉相近。各种味均入多经,在总体上以入肝经最多,其中苦、咸味主入肝经,辛、甘、酸味主入肝、肺、脾经。甘味有毒药最少、辛、苦味有毒药较多,酸、咸味有毒药居中。  相似文献   

9.
具有肾毒性的中药的药性分析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对有关文献中提及的具有肾毒性的68味中药,从五个方面进行分析。毒性:分为五级,无毒者29味,小毒者9味,有毒者19味,大毒者7味,极毒者4味,导致肾毒性的药物中半数以上有程度不一的毒性。性味:辛味药23味、苦味药22味、苦兼辛2味,苦、辛是致肾毒性的最多见的药味。成份:有的毒性成分即为有效药理成分,有的则是无药效作用的毒性成分,有一部分药成分尚未明确。肾毒性症状;以尿液成分和肾功能改变最为常见。中  相似文献   

10.
五味与四气关系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五味是中药的固有性质,是中药产生作用的物质基础。四气是药物作用的四种性质,是在五味的基础上产生的作用。在五味与四气的具体关系上,辛味药主要产生温热作用,甚少产生寒凉作用;苦味药与之相反,产生寒凉作用的多,产生温热作用者少;咸、甘味药以产生寒凉作用者为多;酸味药产生寒凉及温热两类作用之间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