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体感诱发电位术中监测采用皮层及皮层下记录点组合应用的优点。方法:分析104例脊柱矫形手术采用皮层体感诱发电位监测,并同时用皮层下诱发电位监测。结果:有3例阳性结果与临床相符,组合监测的准确率为96.7%。结论:皮层及皮层下体感诱发电位组合监测脊柱矫形手术可大大增加监测结果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2.
体感诱发电位在神经外科手术监测应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体感诱发电位神经外科手术监测中的应用,着重介绍了体感诱发电位对手术皮层功能区定位,及术中施行局部及血管临时夹闭、控制性降压、控制性低温时脑功能监测的方法和效果,并与传统的监测手段进行比较,认为体感诱发电位在神经外科手术监测中具有操作分析简便、非创作性、客观性及连续性等优点,但也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和假阳性、假阴性。  相似文献   

3.
体感诱发电位在神经外科手术监测应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体感诱发电位在神经外科手术监测中的应用,着重介绍了体感诱发电位对手术皮层功能区定位,及术中施行局部脑血管临时夹闭、控制性降压、控制性低温时脑功能监测的方法和效果,并与传统的监测手段进行比较,认为体感诱发电位在神经外科手术监测中具有操作分析简便、非创伤性、客观性及连续性等优点,但也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和假阳性、假阴性。  相似文献   

4.
围脑干手术中体感诱发电位监测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体感诱发电位(SEP)神经生理监测在围脑干手术中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静脉麻醉下围脑干手术43例,对两侧正中神经分别进行刺激,记录相应的SEP N20波形,术中N20发生明显变化,即通知桩得调整操作。结果 在静脉麻醉维持过程,波形基本保护稳定;43例手术中SEP发生显著变化的有8例,其中5例逐渐恢复,术后未出现新的神经功能障碍,另外3例至术终未恢复。术后均出现了相应的神经系统并发症。研究中  相似文献   

5.
了解咪唑安定对体感诱发电位的影响。选择30例ASAI-Ⅱ级的脑外科手术病人,根据国际10 ̄20系统,在C3或C4,FPZ(参考)和SC(第二颈椎棘突处)安放盘状记录电极,记录体感诱发电位,均分为三组按剂量(0.2mg/kg,0.3mg/kg,0.4mg/kg)静脉注射咪唑安定,连续观察皮层N20、P23和颈髓N14电位的变化,结果:(1)用药后、皮层N20和颈髓N14电位的波幅降低,分别抑制来术前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围脑干手术中体感诱发电位(SEP)神经生理监测与HR监测的关系。方法:选择43例全凭静脉麻醉的围脑干手术病例,对两侧正中神经分别进行刺激,记录相应SEP的N20波形,手术N20发生明显变化(潜伏期延长超过1ms)或波辐降低超过50%),即通知术者调整操作,HR出现突然而明显的变化也及时通知术者。结果:3例术后出现神经病损者术中SEP均表现为持续抑制,而其中1例HR并没有明显变化。术中SE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体感诱发电位(SEP)用于脊柱手术中脊髓监测的可行性,以及皮质体感诱发电位(CSEP)与皮质下体感诱发电位(Sub—CSEP)监测的适应证。方法42例脊柱手术患者,年龄6~68岁,咪唑安定、丙泊酚及维库溴铵静脉诱导,安氟醚吸入维持麻醉.术中均应用CSEP和Sub—CSEP监测脊髓功能。结果CSEP受麻醉影响较大,Sub—CSEP波形稳定,全组7例诱发电位出现异常,其中3例与临床相符,4例为假阳性,无假阴性发生,准确率为90.5%。结论CSEP适于麻醉深度的监测,Sub—CSEP是脊柱手术中脊髓功能监测较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体感诱发电位在脊柱手术中的监测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脊柱外科手术中体感诱发电位监护技术的准确性。方法:对78例颈、胸椎手术患者术中采用皮层体感诱发电位(cortical 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CSEP)术中监测,记录术前、术中、术后各个重要手术步骤的CSEP变化,根据不同阶段诱发电位的变化与术后临床脊髓功能改变相结合,判断CSEP的准确性。结果:78例患者中,CSEP未达到监护界值71例,术后无脊髓损伤;5例患者术中CSEP达到预警标准,告诫手术医生,注意手术操作,术后无脊髓损伤;另外,出现假阳性和假阴性各1例,术后恢复亦良好。结论:排除各种干扰因素后体感诱发电位可较准确地对脊髓的功能状况进行监测,是较准确的脊柱外科手术监护技术。  相似文献   

9.
对唐山市1976年地震所致的截瘫伤员,随机抽样做体感诱发电位(SEP)检查300例,其中完全截瘫209例,不全截瘫91例,共检查腓总神经和正中神经SEP 600侧,发现416侧完全性截瘫的SEP全部消失,不全截瘫的166侧,58%的SEP存在。研究结果表明:不全截瘫病人SEP消失与否与脊髓损伤平面以下的肌力状况无关,而深感觉则与SEP的存在与消失显著相关。SEP与足趾定位觉检查呈等级相关。SEP不能直接反映急性脊髓损伤后运动功能是否良好,仅间接与脊髓的前索状况有关。本组根据91幅异常SEP图形,将其归纳为6种主要表现,并试图分析其发生基础及与临床的关系。急性脊髓损伤后SEP消失多数预后不良,但在创伤初期确定其不恢复的最终时间仍有困难。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了解咪唑安定对体感诱发电位的影响。方法:选择30例ASAI~Ⅱ级的脑外科手术病人,根据国际10~20系统,在C3或C4、FPz(参考)和SC(第二颈椎棘突处)安放盘状记录电极,记录体感诱发电位。均分为三组按剂量(0.2mg/kg、0.3mg/kg和0.4mg/kg)静脉注射咪唑安定,连续观察皮层N20、P23和颈髓N14电位的变化。结果:(1)用药后,皮层N20和颈髓N14电位的波幅降低,分别抑制到术前的63.75%和48.75%(P<0.05),苏醒后恢复到基础水平;(2)颈髓N14、皮层N20和P23的潜伏期及中枢传导时间均无显著延长,(3)各剂量组间的SEP变化无明显差别。结论:咪唑安定对SEP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临床意义不足,可用作SEP监测时的静脉麻醉药。  相似文献   

12.
体感诱发电位皮层成份在监测脊柱手术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监测体感染诱发电位(SEP)N20、P40波在脊柱手术时的方法及意义。方法:对22例脊柱手术病人进行上肢或下肢SEP监测并进行术后随访。结果:10例病人的N20、P40波潜延长大于1ms,波幅降低大于50%,3例波形完全消失,但只有1例术后神经症状加重。结论:脊柱手术时仅则上肢或下肢SEP皮层成份意义较小,需做多形式监测;判断时除既往异常标准外,需注意SEP异常持续的时间及潜伏期无明显变  相似文献   

13.
硬膜外阻滞下脉搏氧饱和度的监测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相似文献   

14.
皮层下体感诱发电位监测脊柱侧凸手术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研究皮层下体感诱发电位对脊柱侧凸矫正手术监测的准确性,提高术中预防神经损伤的有效性。方法:对41例脊柱侧凸患者于矫正术中采用皮层下体感诱发电位和皮层体感诱发电位监测脊髓功能。结果:皮层下体感诱发电位波形稳定可靠,很少受麻醉的影响;皮层体感诱发电位受麻醉影响较大,波幅几乎可消失。全组5例皮层下体感诱发电位出现异常,其中2例与临床相符,3例为假阳性;无假阴性发生。准确率为927%。结论:应用体感诱发电位术中监测脊髓功能,皮层下体感诱发电位是目前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对100例硬膜外阻滞患儿术中监测趾温变化,作为硬膜外用药指标进行探讨。并与未行监测的硬膜外阻滞59例进行对照,本组80%有典型变化,监测无效仅占3%。按趾温监测用药可减少利多卡因用量及用药次数,尤其以硬膜外穿刺点T12以下者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6.
[目的]脊柱术中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SEPs)、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s,MEPs)监测受很多因素影响,当信号消失时一定要客观分析,避免假阳性,特别是假阴性带来的严重后果.[方法]一个先天性脊柱侧弯病例,行后路截骨侧凸矫形内固定术,术中行双下肢SEPs、MEPs联合监测.[结果]在截骨完成后10 min,双侧MEPs消失,双侧SEPs波幅下降>50%,潜伏期延长>10%,持续时间>90 mim,术中无唤醒,手术无暂停,术后患者神经功能正常.[结论]脊柱手术SEPs、MEPs联合监测有其敏感性和可靠性,但需及时准确鉴别其波形变化是否是假阳性或假阴性,这样,才能提高SEPs、MEPs监测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异氟醚麻醉下人身体感觉诱发电位的改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脊髓是异氟醚的重要作用部位,方法:对18例妇科手术患者行异氟醚麻醉,并以硬膜外阻滞作对照,刺激踝部胫神经,监测并记录头颈部体感诱发电位,记录分3个阶段:基础值,异氟醚麻醉,硬膜外腔阻滞,结果:异氟醚麻醉,硬膜外腔阻滞均可使下肢体感诱发电位的潜伏期明显延迟,结论:异氟醚麻醉对脊髓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脊髓可能是异氟醚麻醉作用的重要中枢部位。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估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中(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中采用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SEP)与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MEP)联合监测的方案对于预防术中脑缺血发生的准确性。方法选择因颈动脉狭窄择期拟行CEA患者90例,男71例,女19例,年龄18~80岁,ASAⅡ或Ⅲ级。术中监测SSEP和MEP,记录颈内动脉阻断前、颈动脉阻断时、阻断期间及开放后直至术毕SSEP和MEP波幅和潜伏期。评估术后5d内神经功能缺失情况,以发生神经功能缺失作为评判术中脑缺血发生的金标准。结果本研究中14例(15.6%)患者发生术后神经功能缺失。SSEP预测脑缺血发生的灵敏度79%、特异度92%;MEP预测脑缺血发生的灵敏度86%、特异度89%、SSEP+MEP联合监测的灵敏度为79%、特异度99%。结论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中,体感诱发电位预测脑缺血发生的特异度高,运动诱发电位灵敏度高;二者联合监测可提高监测的特异性,弥补单一监测的不足。  相似文献   

19.
自Dawson将SEP(躯体感觉诱发电位)用于人体以来,其发展缓慢。七十年代后,它的应用逐渐增多,并发现皮层体感诱发电位(CSEP)可较准确地进行脊髓功能定量分析,对判断脊髓损伤程度、估价预后有一定实用价值。90年代后国外还广泛应用CSEP进行术中监护脊髓功能[1],有效地预防了术后截瘫的发生。在脊髓损伤实验中也常用CSEP检测脊髓损伤的程度并评价脊髓功能恢复的情况[2。3],正常人及家兔CSEp数据库已建立[4,5],到,但犬的正常值未见报道。作者开展了此项研究,现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选用中国健康杂种家犬42只,雌雄不限.…  相似文献   

20.
复杂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应用体感诱发电位监测的初步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利用体感诱发电位在复杂全髋关节置换手术中进行监测,以预防坐骨神经损伤。方法:自2002年8月~2003年4月对12例复杂全髓关节置换手术患者术前清醒状态下行体感诱发电位检查.术中麻醉后行体感诱发电位监测。均采用全身麻醉.麻醉药品的使用和单位体重的用药剂量尽量相同。本组复杂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选择的标准是下肢短缩在4cm以上的初次手术和短缩3cm以上的翻修手术者,术中判断诱发电位异常标准是波幅峰值下降50%并持续10min以上和(或)潜伏期延长10%。重点监测时段为手术中坐骨神经周围暴露和关节复位后。结果:与术前清醒状态下比较,麻醉后患者的体感诱发电位波幅峰值和潜伏期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而与麻醉后体感诱发电位的波幅峰值和潜伏期比较,12例患者术中监测的结果也发生改变、但是两者改变程度均未超过体感诱发电位异常的判断标准。术后下肢延长最短3cm,最长6cm,平均3.9cm,除1例手术前就有腓总神经损伤的患者外,其余患者术后均未出现下肢神经损伤症状.结论:体感诱发电位监测对颈防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坐骨抻经损伤有一定帮助.尤其对下肢短缩或翻修病例.术中体感诱发电位监测更有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