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比较磁导航指导下心房颤动(房颤)导管消融与床旁操作消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2012年11月至2013年11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市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的78例房颤患者,分为磁导航指导下消融组(MNS组,28例)和床旁操作消融对照组(CON组,50例).MNS组穿刺房间隔后采用盐水灌注磁消融导管行左心房建模和左右肺静脉前庭电隔离,隔离后采用牛眼图确认;CON组在电解到标测(Carto)系统指导下采用常规床旁操作消融方法.记录并分析两组的手术操作时间、X线曝光时间、X线曝光量和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3~6个月内每月随访1次动态心电图.结果 78例房颤患者均成功实施消融治疗.MNS组和CON组的手术操作时间分别为110.0~ 210.0(152.7±24.0) min和90.0~ 180.0(145.5±18.2) min(P>0.05);MNS组和CON组X线曝光时间分别为7.5~35.0(17.2±7.3)min和15.1~61.0(30.8± 14.2) min(P<0.05);MNS组和CON组X线曝光量为165.0~1 988.0(603.0±496.6) mGy和321.5~2 512.6(850.6±624.3) mGy(P<0.05),而MNS组28例患者中前14例和后14例的手术X线曝光量分别为250.0~1 988.0 (810.3±583.3) mGy和165.0~715.0(396.3±159.4) mGy(P<0.01).MNS组除1例血胸外,无其他手术相关并发症,CON组出现1例心脏压塞、1例肺静脉狭窄、1例新发腔隙性脑梗死、1例血胸和3例血肿.随访3~6个月,两组手术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磁导航可安全有效地应用于房颤患者的导管消融.与床旁操作消融相比,手术成功率相似,但具有明显减少医患X线曝光量、缩短医生房颤导管消融学习曲线和可能降低患者手术并发症等优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磁导航(MNS)指导下心房颤动(房颤)导管消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纳入2012年10月至2021年3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的成功实施了MNS指导下导管消融的433例房颤患者(磁导航组),穿刺房间隔后,MNS指导下,盐水灌注MNS消融导管行左心房建模和肺静脉前庭电隔离,隔离后采用“牛眼图”软件确认。同期11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手动组)完成传统手动消融。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操作时间、X线曝光时间、X线曝光量、手术成功率和手术相关并发症等临床情况。术后12个月内每月随访一次。磁导航组根据入组时间,将最初50例患者作为学习曲线组,后续383例患者按时间分成磁导航1组(190例)和磁导航2组(193例),分析该手术的学习曲线。 结果①磁导航组和手动组患者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左心房内径和左心室射血分数等基线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手工组相比,磁导航组肺静脉前庭隔离急性成功率略低(98.8%对98.2%,P>0.05),手术操作时间略长[(152.7±27.8)min对(149.7±27.3)min,P>0.05],X线曝光时间明显短[(8.4±4.3)min对(16.8±10.9)min,P<0.05]。②学习曲线组、磁导航1组与磁导航2组间年龄、性别和体重等基线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学习曲线组比较,磁导航1组与磁导航2组X线曝光时间显著减少[(13.2±7.2)min对(8.0±3.5)min、(7.6±3.3)min,P<0.05];而磁导航1组与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围术期磁导航组有2例血胸(锁骨下静脉穿刺所致)和3例腹股沟血肿,无其他手术相关并发症。手工组出现1例心脏压塞、1例肺静脉狭窄、1例脑梗死和3例腹股沟血肿。④磁导航组阵发性房颤与非阵发性房颤1年消融成功率均略高于手工组(71.0%对68.9%,P>0.05;57.2%对55.3%,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与手动消融相比,MNS指导下的房颤导管消融术中X线曝光时间和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显著减少,学习曲线较短,表明MNS指导下的房颤导管消融有较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磁导航系统(magnetic navigation system,MNS)指导下导管消融治疗右心室流出道室性期前收缩(premature ventricular complexes,PVCs)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及其优势。方法将心内科住院治疗的27例右心室流出道室性期前收缩的患者随机分为磁导航系统指导下消融组(13例)和常规消融对照组(14例)。记录并分析两组的手术成功率,手术并发症率,随访复发率(随访8~12个月),手术操作时间,X线曝光时间,总皮肤X线暴露剂量。结果磁导航组13例患者均一次消融成功,未出现手术并发症,术后随访无复发,磁导航消融组平均手术时间为(106.25±33.45)分钟,X线曝光时间(1.86±2.81)分钟,总皮肤X线暴露剂量(213.69±276.44)m Gy,常规消融组平均手术时间为(99.44±36.96)分钟,X线曝光时间(3.51±2.68)分钟,总皮肤X线暴露剂量(289.58±296.50)m Gy。结论磁导航技术指导下的消融治疗与常规消融治疗均有极高的手术成功率,较少的手术并发症和术后复发率。磁导航技术指导下的消融能减少X线曝光时间和总皮肤X线暴露剂量。  相似文献   

4.
直接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对急性心肌梗死无复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直接冠状动脉(冠脉)内支架置入术对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无复流的影响。方法对157例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别行直接冠脉内支架置入(直接支架组,85例)和球囊预扩张后支架置入(常规支架组,72例)。比较两组介入治疗时平均X线曝光时间、造影剂用量、术后TIMI血流分级和心电图ST段变化。结果直接支架组和常规支架组比较,前者节省球囊,平均X线曝光时间和造影剂用量均显著降低[(24.6±16.9)minvs(34.4±17.5)min,(115±37)mLvs(166±61)mL;P均<0.05];二者术后TIMI3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1.8%vs83.3%,P=0.107);前者TIMI0~1级未见显著降低,但有明显的下降趋势(3.5%vs11.1%,P=0.064);前者心电图ST段无回落发生率显著降低(22.4%vs41.7%,P=0.009)。结论对于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中适当的冠脉病变,直接冠脉内支架置入术不仅可以节省球囊,减少X线曝光时间和造影剂用量,而且可能减少无复流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应用磁导航遥控导管消融治疗右心室流出道起源的室性心动过速/室性早搏( RVOT-VT/PVCs)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2008年11月至2009年11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行体表心电图检查,诊断为RVOT-VT/PVCs的患者共16例[女12例,男4例,平均年龄(44±15)岁],结合应用非接触标测系统和起搏标测确定靶点,磁导航遥控磁导管实施消融术,消融失败者改为手控导管消融。结果10例(63%)患者使用磁导航消融成功,6例需手控导管消融,1例术后出现动静脉瘘。平均放电(3.9±1.6)次,放电时间(240±33) s,总手术时间为(190±42) min,总X线曝光时间为(4.8±2.6) min,术者X线曝光时间平均为(3.2±2.0) min,磁导航系统遥控导管X线曝光时间为(1.6±1.0) min。结论应用磁导航系统结合非接触标测系统可安全、有效地实施遥控导管消融治疗RVOT-VT/PVCs,并可减少术者和患者的X线曝光时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血管内介入治疗中Smart Mask技术指导微导管到位进行颅内动脉瘤栓塞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连续收集2016年8月至12月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神经外科61例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患者的DSA资料,对比Smart Mask技术组(31例)与常规路径图组(30例)导丝导管到达动脉瘤并进行弹簧圈栓塞的情况,观察指标包括对比剂用量、X线曝光量、手术时间的差异等。结果 Smart Mask技术组与路径图组在动脉瘤栓塞术中的对比剂用量分别为(192±37)和(215±40)ml,X线曝光量分别为(5 913±1 682)和(6 975±2 036)mGy,手术时间分别为(2.62±0.29)和(2.94±0.35)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运用Smart Mask技术辅助血管内介入栓塞颅内动脉瘤可以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X线辐射量和对比剂的用量,降低手术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Ensite Navx三维标测引导射频消融治疗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射频消融治疗AVNRT患者213例,将其分为三维标测组(101例)和常规治疗组(112例),三维标测组在Ensite Navx三维标测系统引导下,必要时联合短暂X线透视进行射频消融;常规治疗组在传统X线透视下行射频消融治疗。观察指标:①放置标测导管过程中X线曝光时限和射线剂量;②操作消融导管进行建模消融过程中X线曝光时限和射线剂量;③手术时间;④即刻成功率与总体成功率;⑤并发症的发生率(血气胸、心脏压塞、III度房室传导阻滞)。结果 ①放置标测导管过程中两组的X线曝光时间、曝光剂量分别为:三维标测组(2.3±1.3)min、(1.7±1.1)mGy,常规治疗组(2.4±1.1)min、(1.6±1.0)mGy,二者无统计学差异;②操作消融导管消融过程中,三维标测组X线曝光时间、曝光剂量为:(2.6±1.8)min、(3.5±1.8)mGy,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的(8.9±2.0)min、(11.8±2.6)mGy(均P<0.01);③手术时间:三维标测组、常规治疗组分别为(48±16)min,(47±13)min,无显著差异;④术中两组患者均消融成功;术后随访6个月,三维标测组无复发病例,常规治疗组有1例复发,在Ensite Navx三维标测系统引导下再次消融成功,两组总体成功率无显著差异;⑤并发症:射频术中两组均未出现相关并发症。结论 应用Ensite Navx三维标测引导射频消融能够治疗AVNRT安全有效,且不增加手术时间和并发症,X线曝光时间、曝光剂量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估依据腹主动脉与肾动脉解剖关系制定肾动脉支架操作技术策略对介入手术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01至2013-12在阜外医院接受肾动脉介入治疗的单侧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患者182例。根据肾下腹主动脉与肾动脉开口的不同成角分为3组:即91~120°者为A组(n=20);61~90°者为B组(n=125);30~60°者为C组(n=37);根据腹主动脉不同形态[肾下腹主动脉和(或)髂动脉是否迂曲]分为非迂曲型组(n=146)和迂曲型组(n=36)。评估不同组别间支架到位采用的操作技术(即技术1为单纯导丝锚定;技术2为导丝锚定+球囊杆辅助;技术3为导丝+球囊共同锚定)、更换上肢动脉入径比例(桡动脉或肱动脉路径)、X线曝光时间、手术操作时间、对比剂用量和手术相关并发症等方面的区别。结果 :C组患者分别与A、B组比较,使用操作技术(2+3)的比例(100.0%vs 20.0%、31.2%)、更换上肢动脉入径比例(10.8%vs 0.0%、1.6%)、X线曝光时间[(9.2±3.8)min vs(5.2±3.1)min、(5.3±2.8)min]、手术操作时间[(27.4±6.5)min vs(18.6±5.7)min、(20.5±6.1)min]、对比剂用量[(59.3±8.4)ml vs(44.8±7.2)ml、(48.4±7.3)ml]和手术相关并发症总计发生率(8.1%vs 0.0%、0.8%)均增加(P均0.05),而B组与A组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迂曲型组与非迂曲型组比较,使用操作技术(2+3)的比例(72.2%vs 11.6%)、更改上肢动脉入径比例(11.1%vs 1.4%)、X线曝光时间、手术操作时间、对比剂用量和手术相关并发症总计发生率(8.3%vs 0.7%)均增加(P均0.05)。结论:在肾动脉介入治疗中,肾动脉开口明显向上和肾下腹主动脉迂曲均会增加手术的操作难度及并发症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C臂X线导航和CT导航系统辅助下行胸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精确性及手术时间进行对比观察。方法c臂x线导航和CT导航系统辅助下分别植入98枚及104枚椎弓根螺钉,记录手术时间;术后进行经椎弓根水平的CT扫描,按Richter分类法评估螺钉位置。结果用C臂x线导航者螺钉植入优良率为96.9%,手术时间为(75.0±15.0)min;用CT导航者分别为100.0%(P〉0.05)和(101.5±21.0)min(P〈0.01)。结论C臂x线导航和cT导航系统辅助下行胸腰椎椎弓根螺钉植入均是安全可行的,且精确度高;与C臂X线导航手术相比,CT导航操作相对复杂,需时间较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ADROIT指引导管在对冠状动脉分叉病变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2015年9月至2017年9月就诊于江门市中心医院心内科需行PCI的分叉病变患者共120例,按照简单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ADROIT指引导管组)60例和对照组(普通指引导管组)60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简称"曝光时间")、对比剂用量、手术成功率以及术后6个月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等。结果试验组患者总手术时间少于对照组[(49.2±19.5)min比(63.4±21.5)min,P0.001],而曝光时间(双支架)高于对照组[(37.0±11.6)min比(29.3±5.9)min,P=0.03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均未发生明显夹层,手术成功率及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单支架技术JWT患者手术时间、曝光时间及对比剂用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ADROIT指引导管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行PCI中较普通指引导管手术时间更少,术中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中期效果与普通指引导管差异不大,能完成大部分分叉病变的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中位右室间隔起搏(RVSP)方法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101例行RVSP,右室心尖部起搏(RVAP)126例作对照。在X线指导下将室间隔分四区,分别为His束区、右室流出道间隔区、低位前间隔区和右室流入道间隔区,精确定位RVSP的主动导线在中位间隔位置。记录术中曝光时间、电极导线植入参数、心电图和术后第3,6,12个月随访资料。结果两组手术曝光时间无差异。RVSP组起搏前后的QRS波形态有稳定的特征性变化,可结合X线用于指导导线定位。RVSP组起搏后的QRS波时限明显小于RVAP组(98.19±22.30 msvs 120.80±24.14 ms,P<0.01),术中两组的心室导线的起搏阈值、电流、阻抗均存在明显差异(0.76±0.30 V vs0.39±0.10 V,0.98±0.52 mA vs 0.36±0.19 mA,690.67±141.64Ωvs 867.16±201.23Ω,P<0.01)。在随访中两组心室起搏阈值和阻抗较稳定。结论在X线指导下将室间隔分区,主动导线能精确、快捷地固定于右室中位间隔部。该部位是较理想的起搏部位,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2.
目的行低位房间隔(LAS,Koch三角处)起搏并与右心耳(RAA)起搏进行比较和评价。方法60例需置入DDD起搏器的患者,随机分为RAA起搏组和LAS起搏组各30例,其中LAS组先将主动螺旋固定电极导线放置在RAA测量起搏参数后再将其植入LAS,而RAA组则用被动翼状电极导线直接固定在RAA。分别测量不同部位的起搏参数,比较手术成功率、X线曝光时间、术中及术后脱位率。结果两个部位的起搏电压阈值、阻抗无明显差别,但腔内P波振幅LAS明显高于RAA(3.8±0.7 mV vs 2.2±0.8 mV),LAS起搏的P波宽度明显短于RAA起搏的P波宽度(88±18 ms vs 154±37 ms)。与RAA组相比,LAS组的手术成功率偏低(90%vs 100%),手术曝光时间亦明显延长(128±45 s vs 12±4 s),术中脱位率在低位房间隔明显高于右心耳(33.3%vs 0%)。结论LAS起搏是可行的,能较RAA起搏明显缩短心房激动时间,但植入手术较传统RAA起搏复杂。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Medtronic3830主动固定电极在右房间隔部起搏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44例需行DDD起搏的患者分为两组,房间隔组22例采用Medtronie3830主动固定电极,右心耳组22例采用Medtronic4574或stJude1642被动电极。通过比较植入时间、X线曝光时间、术中术后起搏参数、术后并发症来评价房间隔起搏的可行性。结果与右心耳组相比,房间隔组的植入时间和曝光时间稍有延长,两组的起搏参数及术后并发症无差异。房间隔组心房激动时间明显短于右心耳组[(94.6±30.8)msV8(135.5±20.3)ms,P〈0.05]。结论房间隔起搏安全可行,但操作难度稍大。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磁导航系统对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导管射频消融的指导作用。方法将经过心内电生理检查确诊的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采用常规技术和4mm温控导管消融,B组采用磁导航系统和温控磁大头导管消融。两组各入选10例患者,其年龄、性别、心动过速病史和基础心血管疾病具有可比性。比较两组患者如下参数:消融操作时间、患者透视时间、术者透视时间、放电次数、消融能量、成功率、并发症、手术费用。结果两组患者全部一次消融成功,无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相同,随访(7.1±1.4)个月,无心动过速复发。磁导航消融组的操作时间、患者和术者透视时间、放电次数和实际消融能量均明显低于常规消融组,但手术费用高于常规消融组。结论采用磁导航系统指导房室结慢径路导管射频消融能明显缩短消融操作时间及患者和术者的透视时间,减少放电次数,降低实际消融能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应用CT灌注成像(CTP)评价脑血管重建术对烟雾病患者脑血流灌注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对2012年6月—2013年1月就诊的14例烟雾病患者在术前和脑血管重建手术后7 d进行头部CT血管成像和CTP。对14例患者分别行联合脑血管重建术(12侧)和间接脑血管重建术(4侧)。在CTP上将术侧大脑中动脉供血皮质区作为感兴趣区(ROI),进行各参数配对t检验。结果 (1)两种血管重建术后7 d,烟雾病患者脑血流量、脑血容量均有减少,联合术式组患者对比剂达峰时间缩短,间接术式组延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手术后7 d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均增加,联合术式组术前为(4.5±0.6)s,术后7 d为(4.7±0.6)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5)间接术式组患者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虽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个月时,CTP随访5例患者,影像学表现为脑血流灌注改善明显。结论 CTP检查显示联合脑血管重建术治疗烟雾病短期内可能改变脑血流灌注,但脑组织缺血状态无明显变化;间接脑血管重建术后脑血流灌注无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途径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59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桡动脉途径(桡动脉组,n=296)或股动脉途径(股动脉组,n=300)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临床资料,着重分析比较两种穿刺途径的方法和并发症情况。分别记录动脉穿刺时间、X-线暴光时间、造影时间、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时间、住院时间及血肿等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295例经桡动脉治疗患者穿刺成功,穿刺时间(4.4±1.6)min,X-线暴光时间(4.6±1.4)min,造影时间为(8.0±2.4)min,PCI治疗时间为(30.0±4.8)min,住院时间为(3.2±1.6)d,有6例发生前臂血肿,发生率为2.03%(6/296);股动脉组299例患者穿刺成功,穿刺时间(2.4±0.8)min,X-线暴光时间(4.4±1.3)min,造影时间为(7.6±2.0)min,PCI时间为(28.6±4.4)min,住院时间为(5.4±1.8)d,有18例发生股动脉血肿,发生率为6.0%(18/300),其中2例为假性股动脉瘤形成。造影时间、PCI治疗时间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时间、并发症的发生率股动脉组高于桡动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桡动脉行急性心肌梗死的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安全和可靠的,在临床实践中值得在有条件的单位有选择性地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血管扩张药物干预下经桡动脉入径应用7 Fr指引导管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入选2012年1月至2014年7月经冠状动脉造影示分叉病变且适合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随机分成经桡动脉6 Fr指引导管组(6 Fr组)和7 Fr指引导管组(7 Fr组)。对比观察两组患者动脉鞘管置入成功率、手术操作成功率、完成PCI操作时间、X线透视时间和对比剂用量。随访住院期间、术后30 d内的入径血管相关并发症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结果共纳入229例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其中6 Fr组113例,7 Fr组116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危险因素、临床特征、住院时间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6 Fr组行常规鞘管置入;7 Fr组先行6 Fr鞘管置入,在充分局部麻醉并给予血管扩张药物的基础上更换为7 Fr动脉鞘管。6 Fr组有4例患者换用7 Fr指引导管进行手术操作;7 Fr组均成功完成PCI术,无患者转至6 Fr组。与6 Fr组相比,7 Fr组完成PCI操作时间更短[(52±9.2)min比(60±10.7)min,P0.0001],球囊应用数量更少[(2.9±0.6)枚比(3.2±0.4)枚,P=0.002],X线透视时间更短[(24±8.2)min比(28±9.4)min,P=0.02]。两组对比剂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52±25.8)ml比(158±23.5)ml,P=0.20]。住院期间6 Fr组和7 Fr组前臂血肿[4/113例(3.5%)比6/116例(5.2%),P=0.76]及桡动脉闭塞[4/113例(3.5%)比9/116例(7.8%),P=0.26]的发生率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0 d随访,两组桡动脉闭塞的发生率相似[2/99例(2.0%)比4/103例(3.9%),P=0.70],且均未见掌弓循环障碍的临床表现。结论在血管扩张药物的作用下,桡动脉血管内径增大,可容性增强,利于7 Fr指引导管分叉病变治疗操作,安全可靠,且并未增加血管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血尿酸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范围及狭窄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289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冠心病(管腔狭窄≥50%)的70岁以上老年冠心病患者。采用Gensini积分评价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术前检查血尿酸水平。对比分析患者血尿酸水平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范围的关系。结果289例患者中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和多支病变组患者的血尿酸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358±0.102)w(0.379±0.112)VS(0.366±0.112),P〉O.05],不同Gensini积分组患者的血尿酸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360±0.100)坩(0.375±0.119)w(0.369±0.100)w(0.370±0.123),P〉0.05],尿酸正常组与高尿酸血症组患者的Gensini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7.138±24.934)w(41.887±35.294),P〉0.05]。单独分析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和多支病变组的血尿酸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不同Gensini积分组患者的血尿酸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目前尚缺乏证据证明血尿酸水平可以作为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危险因素或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