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斜角肌间沟锁骨上入路臂丛阻滞对通气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两种麻醉方法对患者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用日本产MICROSPIRO-298型呼吸功能仪检测了10例肌间沟入路和8例锁骨上入路臂丛神经阻滞患者麻醉前后的通气功能。结果:发现患者肺活量(VC)、用力肺活量(FVC)、1秒钟时间肺活量(FEV1)均有显著下降(P<0.05),其下降幅度与既往报道由于单侧膈肌麻痹所造成的通气降低幅度相近。结论:作者认为此两种麻醉方法均可阻滞膈神经而导致单侧膈肌麻痹,引起通气功能降低,故此提出:(1)并发心肺疾患、呼吸代偿能力低下或有严重胸部损伤、呼吸功能不全者,慎行此两种神经阻滞;(2)不宜同时进行对侧锁骨上和肌间沟阻滞;(3)麻醉中慎用强力镇静药,以避免进一步加重呼吸抑制。  相似文献   

2.
现有文献报道指出高位臂丛神经阻滞存在许多严重并发症。此文描述了一种从后侧方入路的臂丛神经阻滞新方法.该方法在解剖学上和理论上都有许多优点。27例拟行择期上臂或者肩部较大手术的患者接受了这种新的阻滞方法。成功率达到了85.2%。有两例患者加用静脉舒芬太尼镇痛,另有两例患者阻滞效果不佳。这种方法的副作用包括:两例患者出现了可逆的喉返神经阻滞,一例患者出现了可逆的Homer综合征。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将这种经斜角肌臂丛神经阻滞的方法与其他方法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3.
上肢手术局麻比全麻的优点多,但必需做到可靠和安全。长时间来许多作者都在探讨进行臂丛阻滞的方法,这些方法不外有腋路法,锁骨上法和锁骨下法(实际仍属锁骨上法)等。臂丛阻滞的主要缺点是不一定都能成功。为了进一步改善臂丛阻滞的范围和安全,Winnie在与颈6相对应的斜角肌间隙进入“臂丛鞘”,发现在此处可以产生良好的上肢和肩胛带麻醉,而无刺破锁骨下动脉或胸膜顶的危险。包围斜角肌的肌膜是推前肌膜的延续,该肌膜在外侧缘融合形成一斜角肌间隙。当神经干排  相似文献   

4.
经中斜角肌下端入路行臂丛阻滞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臂丛阻滞的入路很多,临床上多采用腋路和肌间沟法,但这两种方法均易出现阻滞不全.我们选择中斜角肌下端入路行臂丛阻滞,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臂丛神经阻滞的穿刺途径分为锁骨上路和腋路两大类,近年来腋路的应用更为盛行。据Brand等(1961)报导,锁骨上路的成功率为84.4%,腋路为91.5%;前者气胸发生率为6%,后者无。但腋路的肌皮神经  相似文献   

6.
临床工作中我们经常遇到由于先天畸形或外伤需行上肢手术的小儿患者 ,我科 1999年~ 2 0 0 1年对这类患儿实施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配合手术 ,取得良好效果 ,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本组 31例 ,年龄 2~ 7岁 ,平均 4 5岁 ,均行上肢择期手术 ,手术时间 0 5~ 3 5h。1 2 术前准备患儿术前禁食 8h ,禁水 4h ,术前 30min肌注阿托品0 0 2mg/kg ,安定 0 2mg/kg ,对于哭闹不合作的患儿进入手术室前肌注氯胺酮 5mg/kg作为基础麻醉。1 3 麻醉方法患儿进入手术室后开放静脉 ,取仰卧位 ,头偏向健侧 ,一手…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性,30岁。因左食指伸指肌腱陈旧性断裂手臂丛阻滞下行肌腱吻合术。麻醉前血压、脉搏正常。病人取平卧肩下垫软枕头,头偏向对侧体位,按Winnie氏定位法于环状软骨水平斜角肌沟用3cm长7号针头向内、后、足端方向穿刺,进针约2.2cm出现明显异感,回抽无血及液体后,注入1.5%利多卡因,0.1%丁卡因混合液(内含肾上腺素1:20万),当注入14ml时回吸仍无血及液体,此时针头固定不良,稍向内移,继续注药6ml。5分钟病人诉患肢麻木抬臂无力,10分钟出现左侧Horner氏征,17分钟病人感胸闷、气短、恶心,喉头压迫感,说话无力,健侧  相似文献   

8.
臂丛神经阻滞是一种解剖标志定位简单的临床神经丛阻滞麻醉操作技术,单纯斜角肌间沟或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方法能为患者上肢手术或镇痛等提供较良好的神经阻滞效果,但在使用高浓度或大容量局麻药时有发生某一(膈或喉返)神经分支被阻滞,导致该分支神经功能暂时可逆性丧失,或时有部分(尺或桡)神经分支阻滞效果欠完善,不能满足术中镇痛或止血带需求.  相似文献   

9.
前、中斜角肌间隙入路臂丛神经阻滞,是上肢手术的常用麻醉方法。为能找出准确的穿刺点,我们对62例拟行臂丛神经阻滞的病人,均采用手指扪摸确认斜角肌间隙及用PPNS周围神经穿刺激器在锁骨上方引发上肢肌肉抽动点即臂丛神经最佳应激点(亦可称运动点),并观察此点与肌间隙的关系。资料与方法 本组62例,男53例,女9例,年龄(16~53)岁,ASA(~)级。均行上肢手术,包括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清创缝合,肌腱吻合,瘢痕松解等。测试时先由2名有经验的医生按解剖标志用手指扪摸斜角肌间隙的位置,并作出标记。再由另一名医生用PPNS周围神经刺激器(大连石…  相似文献   

10.
改良喙突入路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改良喙突人路臂丛神经阻滞的可行性.方法 60例ASA Ⅰ或Ⅱ级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均分为喙突法组(A组)和腋路法组(B组),A组在喙突尖向内下2 cm处绝缘针垂直于皮肤进入,B组取腋动脉上方搏动最强处进针.将神经刺激仪设置为电流1 mA、频率2 Hz.当电流减小到0.3 mA时仍可见到正中、尺、桡神经任一神经支配区肌肉颤搐时,固定刺激针,回吸无血后注入0.5%罗哌卡因 1%利多卡因混合液30 ml.比较两组的人针深度、止血带痛发生率、感觉及运动阻滞的成功率及时间.结果 A组人针深度明显深于B组(P<0.05).A组止血带痛发生率明显短于B组(P<0.05).A组中正中、桡、肌皮、腋、臂内侧皮神经感觉完全阻滞的成功率明显高于B组(P<0.05),桡、肌皮、腋神经感觉达到完全阻滞的时间也明显短于B组(P<0.01).A组运动完全阻滞的成功率明显高于B组(P<0.05),达到最大运动阻滞的时间也明显短于B组(P<0.01).结论 改良喙突人路法臂丛操作简便,阻滞成功率高,阻滞效果好.  相似文献   

11.
小儿颈入路臂丛阻滞严重并发症原因和预防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减少和避免小儿颈入路臂丛阻滞严重并发症的发生,进一步提高麻醉的效果,近年来笔者等通过对小儿斜角肌间隙(三角)局部应用解剖学的观察与测量,结果发现斜角“三角”与周围结构的局部解剖学关系密切[吴纪利,等.中斜角肌旁入路臂丛阻滞在小儿上肢手术应用的初步报告.中华麻醉学杂志1986;6(2);95]今就有关并发症的原因和预防措施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2.
我院自1989~1990年以来,应用肌间沟臂丛肩胛岗上神经阻滞加手法松解治疗肩周炎100例,女62,男38,年龄30~70岁;病史2~8个月41例,1~2年39例,3年15例;急性外伤5例;属重度者48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用1%利多卡因20ml与1%的丁卡因4ml混合液,肩关节被动活动无痛时,缓慢由前向上、向后旋转肩关节,活动中可听到松解粘连的嘶拉声,10h后,继续作功能锻炼,必要时服舒筋活络和抗  相似文献   

13.
<正> 200例患者采用肌间沟法与腋路法联合应用作臂丛神经阻滞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男性180例,女性20例,年龄18~65岁,术前药安定10mg、阿托品0.3mg肌注。 1.2 麻醉方法 先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局麻药为0.8%盐酸利多卡因与0。25%的布比卡因混合液20ml(内含1:40-20万肾上腺素)阻滞,待麻醉阻滞平面出现后20分钟再行腋路法神经阻滞。局麻药为0.8%盐酸利多卡因与0.25%地卡因20ml(内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联合臂丛神经阻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以改善单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不全的现象。方法80例前臂和手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采用单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和联合臂丛神经阻滞的方法,观察、记录麻醉效果。结果臂丛阻滞的完善率分别为82.5%和97.5%。结果肌间沟、腋路联合臂丛神经阻滞完善了麻醉效果,提高了麻醉质量和病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实时超声引导锁骨上入路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上肢手术患者62例,接受超声引导锁骨上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局麻药为2%利多卡因和0.5%布比卡因1:1混合液。给药后30min内测定各末梢神经的阻滞起效时间和完善时间,统计阻滞完善率,评价术中麻醉效果,记录麻醉持续时间、不良反应等。结果局麻药用量为(26.7±3.9)ml。桡神经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明显短于正中神经、尺神经和前臂内侧皮神经(P<0.01)。桡神经、肌皮神经阻滞完善率高于正中神经、尺神经和前臂内侧皮神经。麻醉总有效率为93.5%(58例),持续时间为(7.8±1.9)h。结论实时超声引导锁骨上入路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确切,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神经刺激仪引导后入路臂丛神经阻滞的可行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是上肢手术常用的麻醉方法,常规采用肌间沟入路法,该入路穿刺路径较短,不利于术后连续臂丛神经阻滞镇痛的实施,而对于肥胖或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肌间沟难以定位,不宜采用.后入路臂丛神经阻滞骨性解剖标志明显,易于定位,且穿刺路径相对较长,有利于术后连续臂丛神经阻滞镇痛时导管的固定[1].本研究拟探讨神经刺激仪引导后入路臂丛神经阻滞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经C7横突方向入路臂丛神经阻滞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斜角肌间沟臂丛阻滞为前臂手术的主要麻醉方法之一,但常出现尺神经阻滞不全。我们在临床中发现,经C7横突方向入路穿刺并分两次给局麻药,与通常方法相比可使阻滞成功率明显提高。资料和方法ASAⅠ~Ⅱ级,选择前臂手术病人400例,男224例,女176例,年龄12~68岁。手术种类包括锁骨骨折切开固定术35例,肩关节切开复位61例,肱骨骨折切开复位88例,肘关节切开复位87位,尺、桡骨切开复位及手部外伤清创缝合129例,并随机分为两组。改进组200例(经C7横突方向穿刺),对照组200例(按常规肌间沟阻滞[…  相似文献   

18.
腋路臂丛阻滞适用于肘关节以下的手术,我院对腋路阻滞的定位进行了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为加速臂丛神经阻滞作用的尽早出现,增强神经阻滞的完善效果,在臂丛阻滞时,除注射局部麻药外由原穿刺针头处再立即注入CO210ml,记录麻醉作用出现时间及麻醉作用完善时间(强化组,n=30)与未注射CO2者(对照组,n=30)比较,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表明CO2对局部麻药的作用有加速及增强的效能。  相似文献   

20.
我科自1980年1月至1983年5月共行小儿臂丛神经阻滞51例。年龄1(1/2)~12岁,手术包括手和前臂手术35例,显微外科手术16例。手术时间1~5小时37例,5~10小时9例,10小时以上5例。麻醉均采取腋路,其中6例连续法应用头皮静脉针留置。麻醉效果完善者46例(占90.57%),5例桡神经阻滞不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