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委中,又名血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1]、胭中(《灵枢·经脉》)、郄中(《素问·刺腰痛论篇》)、委中央(《灵枢》),系足太阳膀胱经之合穴、下合穴.因其穴在胭窝中央,屈膝定位,故名.笔者结合个人及他人临床典型案例,浅析委中穴刺络放血的临床应用. 1 丹毒 杨某,男,51岁,工人,2005年8月6日初诊.双下肢片状红疹3d,加重1d.  相似文献   

2.
<正>内关被誉为"诸穴之冠",首载于《灵枢·经脉》篇,《针灸穴名解》曰:"阴溢为内关,内关不通,死不治[1]。"也就是说阴气闭塞于内,不得与阳气交通,继而阴气逆行于上,致使胸中疾患,本穴可以治之,故名内关。历代医家对内关的应用进行了广泛的载录,文献众多,诸如《针灸大成·玉龙歌》记载:"腹中气块痛难当,穴法宜向内关防。八法有名阴维穴,腹中之疾永安康。"[2]《普济方·心烦闷》云:"凡心虚则心烦穴内  相似文献   

3.
"应穴"的理论基础来源于《内经》。《灵枢·终始》载:"阴盛而阳虚,先补其阳,后泻其阴而和之;阴虚而阳盛,先补其阴,后泻其阳而和之。"又《灵枢·周痹》载:"痛从上下者,先刺其下以遏之,后刺其上以脱之;痛从下上者,先刺其上以遏之,后刺其下以脱之。"金元时期针刺手法盛行,如窦汉卿、王国瑞是手法派的代表医家。元·王国瑞所撰《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载穴120个,包括经穴108个,奇穴12个,选穴配穴规律与窦氏《流注指要赋》  相似文献   

4.
四关穴临床应用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和生 《江苏中医药》2003,24(11):43-44
四关穴 ,即指二合谷穴、二太冲穴 ,其名称出自金元时代针灸医家窦汉卿的《标幽赋》 ,其文曰 :“寒热痹痛 ,开四关而已之。”明代针灸医家徐风在其《针灸大全》卷二中注曰 :“寒者 ,身作颤而发寒也 ;热者 ,身作潮而发热也 ;痛 ,疼痛也 ;痹 ,麻木也。四关者 ,五脏有六腑 ,六腑有十二原 ,十二原出于四关 ,太冲、合谷是也。”《针灸大成》曰 :“四关穴 ,即两合谷、两太冲是也。”并把四关穴列为奇穴。四关穴之主治功能在古代医籍中已有不少载述 ,如《席弘赋》的“手连肩脊痛难忍 ,合谷针时要太冲” ,《杂病穴法歌》的“鼻塞、鼻痔及鼻渊 ,合谷太…  相似文献   

5.
远道取穴法是在距离病痛较远的部位(一般肘膝以下)取穴而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也叫远道刺。它的临床运用历代文献都有详细记载。如《内经》中有"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腰者取之腘"。如《针灸甲乙经》云:"足不仁刺风府"。《类经图翼》云:"申脉治腰背强痛不可俯仰"。《四总穴歌》云:  相似文献   

6.
1 "经验效穴"溯源 "经验效穴"现代针灸辞典解释:即取穴法之一,对于某些病症医生根据本人或他人的临床实践经验而选定有关穴位进行治疗,如癫痫取腰奇,小儿疳积刺四缝等.专业古籍著作中对经验效穴无直接记载,近现代针灸辞典中也未统一录入,笔者查阅《中国针灸大辞典》《新编针灸大辞典》《实用汉英针灸辞典》等辞典中均无此词条.根据其含义推查,最早相关雏形应源于明代李梃《医学入门》中"治病要穴"一词,该书中针灸篇总结治病要穴一节,分部列举出临床对症经验要穴:头部:百会、上星等9穴;胸腹部:膻中、巨阙等15穴;背腰部:大杼、神道等19穴;手部:肩井、肩髃等21穴;腿部:环跳、风市等26穴.  相似文献   

7.
委中刺血配合鸡鸣散治疗急性腰扭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委中穴为四总穴之一,属足太阳经,在《针灸资生经》中又称“血郄”,位于胭窝两筋正中,为治太阳经腰痛之要穴。鸡鸣散出于《伤科补要》,方由当归尾、桃仁(去皮尖)、酒蒸大黄组成,各等量共研细为散或水煎服。笔者在多年临床中以委中刺血配合鸡鸣散内服治疗急性腰扭伤,疗效较好,介绍如下。检查患者自觉疼痛部位及压痛部位,如在脊柱两侧1.5~3寸的足太阳经走行线路上时以此法治疗则效果最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运用关联规则挖掘《针灸甲乙经》《针灸大成》两书腰痛的症穴知识结构,为针灸古医籍进行以病种为关联发现症穴配伍提供科学的方法学参考,同时探讨关联规则在针灸古医籍整理中的可行性及科学性。方法:筛选和规范《针灸甲乙经》《针灸大成》"腰痛"的症穴条文,建立病症穴事务数据库,在Weka3.9.0平台采用Apriori算法对有关"腰痛"的条文进行"病—症""症—穴"的二维关联分析。结果:两书共有153条提及腰痛症状及针灸治疗的条文,腰痛伴随症状频次从高到低依次为脊痛31.68%、形寒肢冷25.74%;使用腧穴的频次从高到低依次为委中17.60%、肾俞9.60%、昆仑6.40%;腰痛症穴配伍中位于前三的依次为腰痛伴脊痛取委中,腰痛伴形寒肢冷取肾俞,腰痛目眩取昆仑;腧穴配伍方面,委中-肾俞最高,支持度为30.40%。结论:腰痛的伴随症状多有脊痛、形寒肢冷等足太阳膀胱经和督脉的经脉病症;取穴多为足太阳膀胱经和督脉的腧穴以及特定穴;针灸古医籍在治疗腰痛中症状分明、穴位精简。  相似文献   

9.
总结针灸古代文献中窦汉卿针灸处方特点和规律,为研究窦汉卿学术思想以及现代针灸临床提供参考。对窦氏针灸处方的文献进行收集、整理、录入,建立窦汉卿针灸处方数据库,对处方中的腧穴进行频次分析,并采用Apriori算法分析处方用穴规律。共收录窦汉卿针灸处方446个,针灸处方最多用穴12个。治疗病种以内科病症、头面躯体痛症及五官科病症最多。窦汉卿所有处方中总共用穴205个,包括25个奇穴。窦汉卿针灸处方中关联程度较强的穴对有7组,分别为合谷-足三里、足三里-中脘、合谷-曲池、合谷-委中、曲池-肩井、委中-曲池和委中-足三里。选穴原则以近部选穴和远部选穴为主;配穴方法以上下配穴、本经配穴和表里经配穴为主;注重刺灸法与腧穴的配合,注重针刺顺序。  相似文献   

10.
芍药甘草汤加味在痛证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仲景芍药甘草汤,《伤寒论》中并未提到有止痛作用。但是后人渐将此方用于治疗一些痛证。如《类聚方广义》曰:“治腹中挛急而痛者,……亦有奇效。”《古今医统》曰:“芍药甘草汤治小儿热腹痛,小便不通,及痘疹之肚痛。”《医学心悟》更进一步提出:“芍药甘草汤止腹...  相似文献   

11.
“腰背委中求”语出“四总穴歌”。初录于明代针灸家徐凤编著的《针灸大全》,以后《类经图冀》、《针灸大成》等都相继载入。“腰背委中求”是指凡腰背病证,都可取委中治疗,具有舒筋通络,散瘀活血,清热解毒的作用。一、主治范围 1、腰背疼痛:《素问·刺腰痛论》说:“足太阳脉令人腰痛,引项脊尻背如重状,刺其郄  相似文献   

12.
委中穴,又名郄中。《针灸大成》称为血郄,是针灸四大要穴之一。系足太阳膀胱经之合穴,足太阳膀胱经为少气多血之经,是刺血较为理想的穴位。多年来,我们在临床上常以  相似文献   

13.
透刺法浅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针透两穴(或两穴以上)的一种针刺法,称透刺法,是刺灸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临床为针灸医师所习用。笔者浅析之,管窥之见,敬请斧正。1 溯本来源 早在《灵枢·官针》中就有九刺、十二刺、五刺等刺法,如“直针刺者,引皮乃刺之,以治大寒气之浅者也”;“浮刺者,傍入而浮之,以治肌急而寒者”;“恢刺者,直刺傍之,举之,前后恢筋急,以治筋痹也”;“合谷刺者,左右鸡足,刺于分肉之间,以治肌痹”等隐见透刺法之义。宋·马丹阳《杂病歌》中提及担法(即透刺法)。金·窦汉卿著《针经指南》提及透刺法,惜佚于兵燹。元·王国瑞的《扁鹊神应针灸玉龙歌》更注重透刺法应用,“偏正头风难医……沿皮向后透率谷”。明·杨继洲《针灸  相似文献   

14.
王君 《河南中医》2001,21(4):60-61
因歌赋具有文字简练、便于记诵的特点 ,所以历代针灸医家常将针灸理论及临床经验以歌赋的形式总结出来 ,以便记忆和掌握。较著名的有《金针赋》、《百症赋》、《标幽赋》、《席弘赋》、《玉龙赋》、《通玄指要赋》、《灵光赋》、《拦江赋》、《玉龙歌》、《胜玉歌》、《杂病穴法歌》等。笔者以为这些歌赋简明扼要、重点突出 ,实为作者经验之总结 ,不少方法用之临床仍收卓效 ,应认真加以总结和应用。1 刺承浆风府治落枕项强《玉龙歌》载 :“头项强痛难回顾 ,牙痛并作一般看 ,先向承浆明补泻 ,后针风府即时安。”介绍了一种先刺承浆 ,后针风…  相似文献   

15.
中医文献上有关针灸治疗腰痛的记载是相当丰富的,如:内经的刺腰痛论(按手足三阴三阳,阴维、阳维脉等取穴);针灸大成载:“足少阴别络大钟,虚则腰痛,补之。”“肾俞把腰痛而泄尽”(通玄指要赋);“忽然咳嗽腰疼痛,身柱由来灸便轻。”(玉茏歌);“腰脊强痛交信憑……”(肘后歌);“腰连脚痛怎生医,环跳行间与风市。”(杂病穴法歌);“腰脚疼痛:委中、人中,肾虚腰痛:肾俞、委中、太谿、白环俞;挫闪腰肋痛:尺泽、委中、人中。”(治症总要);“三焦俞主…腰脊强不得俯仰…;气海俞主腰痛针三分、灸五壮;大肠俞主…腰痛腹中气胀;关元俞主风劳腰痛;中膂俞  相似文献   

16.
潘星星  何扬子 《陕西中医》2010,31(3):361-362
针灸治疗急症,在我国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长期的临床实践证明,针灸在急症的治疗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从春秋战国到清代时期的医籍和针灸专著中都有相关记载,且至今仍指导着临床实践。如《灵枢》:“厥心痛,痛如锥刺其心……取之然谷,太溪。”《伤寒杂病论》也有针灸治疗急症的记载,如“阳明疾下血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刺期门”。  相似文献   

17.
华佗夹脊穴刍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1夹脊穴的命名夹脊,原指挟于脊柱两旁的经穴,又作“挟脊”、“侠脊”,最早见于《素问·刺疟篇》“十二疟者……又刺项以下侠脊者必已”,《素问·缪刺论》也有“邪客于足太阳络,令人拘挛背急,引胁而痛,刺之从项始数脊椎背脊,疾按之应手如痛,刺之旁三宥,立已。”...  相似文献   

18.
风府,又名鬼林、舌本,属督脉,在"项后入发际一寸,大筋内宛宛中",其应用范围广泛,《素问·骨空论》载:"大风颈项痛,刺风府。"《针灸大成》载:"主中风,舌缓不语,振寒汗出,身重恶寒,头痛,项急不得回顾。"《普济方·针灸》载:"督脉阳维之会。治头痛,颈急不得回顾,目眩,鼻衄,喉咽痛,狂走目妄视。"风府穴既可单穴应用,也常与风池、哑门、承浆、太冲、百会等配穴应用,《行针指要歌》载:"或针风,  相似文献   

19.
正腰痛,又称"腰脊痛",是以自觉腰部疼痛为主症的临床常见疾病。针灸作为治疗腰痛的首选疗法[1],治疗时多取足太阳膀胱经穴和阿是穴,较少取足阳明胃经穴。治腰痛取足阳明最早见于《素问·刺腰痛》所载:"腰痛上寒不可顾,刺足阳明",宋代《针灸资生经·第六》记载:"三里……主腰痛不可顾",《针灸神书·琼瑶真人十段锦周流气上气下秘诀二十一》曰:"冷痹肾俞三里提",明代《通玄指要赋》引《针灸神书》载:"冷痹肾败,取足阳明之土",均强调足三里治疗腰痛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交经缪刺是一种交错健侧取穴的针灸方法。明代针灸医家杨继洲《针灸大成》注解《标幽赋》日:“交经缪刺,左有病而右畔取。缪刺者,刺络脉也。右痛而刺左,左痛而刺右,此乃交经缪刺之理也。”缪刺法最早见于《素问·缪刺论》:“左右交刺,谓之缪刺。”因取穴简单,疗效显著,临床常用于一些疼痛性病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