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评价针刺中药康复综合方案治疗中风弛缓性肢体功能障碍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4中心、单盲、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240例患者按1∶1比例随机分为综合组、针刺组、康复组、中药组,每组60例.综合组给予针刺、中药、康复综合方案治疗,其中针刺疗法包括取顶中线、顶旁1线、顶旁2线等行单式徐疾补泻法的头针疗法和取患肢拮抗肌群穴行捻转补泻法的体针疗法;中药疗法根据中医辨证属肝肾阴虚、风阳上扰证者服用中风协方Ⅰ号,气虚血瘀、脉络瘀阻证者服用中风协方Ⅱ号,痰瘀互结、阻滞脉络证者服用中风协方Ⅲ号;康复疗法为良肢位摆放加以促通技术为主的康复技术.针刺组、康复组、中药组分别采用综合组中的单纯针刺、单纯康复、单纯中药疗法治疗.以中医证候、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晕针反应、过敏反应等为指标评价治疗措施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①治疗后4组患者中医证候、肢体运动功能、肢体平衡功能、日常生活能力4项指标均较治疗前得到显著改善(均P<0.01).②综合组患者上述4项指标的改善程度均较其他3组更显著(P<0.01,P<0.05);针刺组、中药组患者中医证候的改善较康复组显著(均P<0.05);针刺组上肢运动功能的改善较康复组、中药组显著(均P<0.05).结论:以针刺、中药、康复疗法组成的综合方案治疗中风弛缓性肢体功能障碍安全有效,且较其中任一单一疗法治疗更具疗效优势.  相似文献   

2.
烧山火手法治疗中风肢体功能障碍49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笔者用烧山火针法,治疗中风肢体功能障碍49例,取得较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一般资料观察组49例,其中男30例,女19例;年龄41~50岁6例,51~60岁13例,61~70岁18例,71~80岁10例,81~90岁2例;病程9~90天24例,3~6月18例,0.5~1年5例,1~3年2例;脑出血12例,脑梗塞37例。对照组49例,其中男33例,女16例;年龄42~50岁8例,51~60岁12例,61~70岁20例,71~79岁9例;病程9~90天26例,3~6月16例,0.5~1年4例,1~3年3例;脑出血13例,脑梗塞36例。以上两组病人均为住院病人,经CT确诊,并同时加服中药补阳还五汤。治疗方法1.观察组 主穴取极泉、涌泉;配穴…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了探讨中医手法康复治疗及护理训练对提高中风偏瘫病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影响。方法:我科于2004~2005年对住院的66例中风患者进行了以中医手法为主的康复治疗,56d后比较治疗前后患者肢体运动功能(MAS)、ADL分值及步行能力情况。结果:中医手法康复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中医手法康复治疗和护理训练能使中风偏瘫病人的肌力、MAS较快恢复,有效提高ADL水平。  相似文献   

4.
电针治疗中风后尿失禁: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电针治疗中风后尿失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中风后尿失禁患者204例随机分为电针组(136例)、留置导尿组(68例).电针组穴取曲骨、中极、水道、气海、百会等,行电针疗法,每周治疗5次;留置导尿组给予留置导尿,每2~4 h放尿1次,定期给予膀胱冲洗,配合膀胱康复训练,4周后评定疗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排尿日记(每次排尿间隔时间、夜尿次数、排尿不畅、尿失禁程度)、膀胱容量、病人满意度等,并评定两组疗效.结果:电针组总有效率为96.2%(125/130),优于留置导尿组的87.5%(56/64,P<0.05);治疗后除留置导尿组夜尿次数无改变外,两组排尿日记各项评分与总分均显著改善(均P<0.001),且电针组均优于留置导尿组(P<0.001,P<0.05);治疗后两组病人满意度、膀胱容量均显著改善(均P<0.001),电针组亦优于留置导尿组(均P<0.001).结论:电针治疗中风后尿失禁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尿失禁症状,增加膀胱容量,疗效优于常规留置导尿.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燔针劫刺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疗效.方法:84例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随机对照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传统针灸方法治疗,治疗组采用燔针劫刺法治疗,治疗20天后,以改良的Ashworth痉挛量表和痉挛指数(CSI)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7%,对照组为66.7%,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痉挛程度,两组组治疗后痉挛程度,两组痉挛指数的差值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治疗组改善肢体痉挛状态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燔针劫刺发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性瘫痪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地黄饮子治疗脑卒中恢复期肢体瘫痪46例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任向毅 《河北中医》1999,21(1):36-37
笔者用地黄饮子治疗脑卒中恢复期肢体瘫痪病人46例,效果满意,介绍如下。1 一般资料1.1 一般情况 本组46例中,男36例,女10例;年龄最大71岁,最小51岁;病程最短20日,最长6个月;合并高血压病31例,高脂血症12例;全部病例均经头颅CT确诊,其中脑出血恢复期18例,脑梗死恢复期28例。1.2 临床表现 神志恍惚4例,意识清晰42例;右侧偏瘫或行动不便27例,左侧偏瘫或行动不便19例;感觉异常(四肢麻木或疼痛或肌肉动)29例;失语或语言不利24例;口眼斜16例;均有口干不欲饮,头晕,舌质稍红或黯,苔薄白或根部浮腻,脉沉缓或沉细或沉弱。肌力在0~级7例,+~…  相似文献   

7.
8.
9.
目的:探讨中医手法康复治疗中风后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中风瘫痪患者6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观察组采用中医手法康复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中医治疗,评价两组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均有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中医手法康复治疗中风瘫痪能够有效提高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具有操作简便、见效快、安全有效等特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脑卒中是临床上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死亡率特点的疾病,痉挛性偏瘫为脑卒中后恢复过程中的必然过程,其出现代表肢体肌力的恢复,若停留在此阶段,会影响患者进一步的功能恢复,甚至导致肢体挛缩,功能完全丧失。针刺疗法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治疗中风偏瘫的重要方法,但研究针刺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的文献报道较少。笔者根据近10年来文献,现将针刺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的疗效及机理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深刺崇骨穴为主治疗中风后吞咽困难:随机对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Zhang ZL  Zhao SH  Chen GH  Ji XQ  Xue L  Yang YQ  Chen H  Zhang X 《中国针灸》2011,31(5):385-390
目的:探讨针刺崇骨穴不同深度对中风后吞咽困难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盲法原则,将283例中风后吞咽困难患者随机分为崇骨深刺组(99例)、崇骨浅刺组(94例)和传统针刺组(9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崇骨深刺组、崇骨浅刺组均取崇骨、廉泉穴,崇骨深刺组崇骨针刺60~75 mm,崇骨浅刺组崇骨针刺30 mm,并通以电针;传统针刺组穴取风池、翳风、完骨、廉泉等,3组均留针30 min,每天2次,共治疗30天.以洼田氏饮水试验评价量表、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SA)、中风后吞咽障碍中医评价量表进行临床疗效评定.结果:崇骨深刺组总有效率为97.0%(96/99),优于崇骨浅刺组的64.9%(61/94)及传统针刺组的70.0%(63/90)(均P<0.05).各组内治疗前后分值比较,崇骨浅刺组仅中医评价量表评分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崇骨深刺组及传统针刺组洼田氏饮水试验评分、SSA评分、中医评价量表评分均下降明显(均P<0.01);各组间治疗后分值比较,崇骨深刺组各项评分均较崇骨浅刺组、传统针刺组分值下降更明显(P<0.05,P<0.01).结论:针刺崇骨能有效改善中风后吞咽功能障碍,是治疗中风后吞咽困难安全而有效的方法,但必须深刺.  相似文献   

12.
管慧丽  范德花 《光明中医》2012,27(7):1443-1444
中风患者急性期过后,病情处于稳定和恢复期时,瘫痪的肢体不能自主活动,并且早期因神经、血管、营养障碍,常有水肿,如果持续压迫可形成褥疮,长期则可形成废用性肌萎缩、挛缩畸形、关节强直或脱位.因此,对患者实施正确的运动模式,坚持足量长期的运动功能训练在康复护理中很重要,而康复护理不同于一般的护理,具有自身特点[1].  相似文献   

13.
脑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成为严重影响人类生活质量的问题,中医在肢体功能恢复上有较好的优势,一些穴位更有特殊的功效,本文旨在探讨极泉穴位的解剖特点,结合临床上的针刺效应,探释极泉穴位的特殊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早期针刺干预颅脑创伤后肢体瘫痪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浆白细胞介素-6(IL-6)、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神经生长因子(NGF)的影响,探讨该疗法的有效性和作用机制。方法:将70例颅脑创伤后肢体瘫痪患者随机分为西药组和针药组,每组35例。西药组予常规西药治疗,共治疗28 d。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针药组于伤后72 h针刺关元、百会、水沟及患侧丰隆、足三里、风池等穴,每次30 min,每天1次,共治疗28 d。治疗前后评价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FMA)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量表Barthel指数法(ADL-BI)评分;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浆IL-6、BDNF和NGF含量;头颅CT扫描监测脑挫裂伤病灶体积。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GCS评分明显升高(P<0. 05),治疗28 d后及治疗结束后60 d随访时FMA、ADL-BI评分明显升高(P<0. 05),且针药组较西药组FMA、ADL-BI评分上升更明显(P<0. 05)。两组治疗28 d后脑挫伤病灶体积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明显缩小(P<0. 05),治疗14 d及28 d后针药组较西药组缩小更明显(P<0. 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3 d后IL-6含量开始下降(P<0. 05),治疗后3 d及7 d针药组较西药组下降更明显(P<0. 05),而治疗14 d后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3 d后BDNF含量开始升高(P<0. 05),治疗3、7及14 d后针药组较西药组升高更明显(P<0. 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3 d后NGF含量均开始升高(P<0. 05),治疗3、7及14 d后针药组较西药组升高更明显(P<0. 05)。结论:早期针刺治疗可以提高颅脑创伤后肢体瘫痪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从而改善预后。针刺的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炎性反应、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有关。  相似文献   

15.
补缓泻急针刺法治疗中风痉挛性瘫痪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痉挛性瘫痪为中风后恢复过程的一个阶段,代表肢体肌力的恢复,若停留在此阶段,会影响患肢功能的进一步恢复,甚至导致肢体挛缩,功能丧失。近年来,采用补缓泻急针刺法治疗该症,并与常规体针组进行对比观察,疗效满意。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80例患者均来自本院脑病科病房,全部病例均经过头颅CT或MRI诊断为中风病(包括脑出血与脑梗死)。排除严重心肺肾疾患及感染性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  相似文献   

16.
《医门法律》云:“中风一证,动关生死安危,病之大而且重,莫有过于此者。”中医学中“中风”又称“卒中”,是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半身不遂,舌强语謇,口眼歪斜为主证的病症。因其起病急骤,证见多端,变化迅速,与风性善行数变的特征相似,故以中风名之[1]。包括现代医学的脑梗死、脑出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多种脑血管病。  相似文献   

17.
针刺治疗女性绝育术后功能性肢体瘫痪38例临床经验总结100094北京军区第二六一医院针刺癔瘫中心田亚琴一般资料:388例患者中年龄25~45岁。职业:农民345例,占88.9%;工人36例,占9.3%;干部7例,占1.8%。文化程度;文盲259例,占...  相似文献   

18.
邱泽亮 《新中医》1992,24(7):31-32
小儿瘫痪(包括中枢性及周围性)属中医惊风、痿证范畴,多数病例经早期药物治疗后留下残疾。本人自1987~1991年3月采用多针速刺法治疗该类疾病150例,获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9.
《中药药理与临床》2016,(5):113-116
目的:研究治疗地震脑损伤肢体功能障碍的中西医结合综合康复方案。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合格受试者随机分为对照组(64例)和治疗组(63例),分别给予单纯康复方案和针刺、康复技术相结合的中西医结合综合康复方案治疗,评价其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治疗2月后,2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等指标均得到显著改善。在改善的程度上,治疗2月后治疗组患者上肢及下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改善程度较对照组更显著;治疗结束后6月随访,治疗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继续改善程度较对照组更为显著。结论:以针刺、康复技术相结合的中西医结合综合康复方案治疗地震脑损伤肢体功能障碍安全有效,较单纯康复方案治疗疗效更突出。  相似文献   

20.
针刺治疗中风上肢瘫痪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针刺治疗中风后上肢瘫痪的最佳方法和介入时机。方法将符合病例纳入标准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采用头穴久留针加电针神经干法,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阳明经穴法。同时用简化Fugl-Meyer(FMA)运动量表作为疗效评定标准进行上肢功能针刺效应评定。结果两组患者在入组时,上肢的运动功能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疗程(4星期)后治疗组和对照组上肢的运动功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运用头穴久留针加电针神经干的方法治疗早期中风上肢瘫痪效果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