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悬灸法治疗痔瘘术后尿潴留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宁  何洪波  王成伟 《中国针灸》2010,30(7):571-573
目的:通过比较温和悬灸、局部热敷与远红外线照射治疗痔瘘术后尿潴留的疗效差异,为艾灸疗法的推广与运用提供临床证据。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方法将痔瘘术后出现尿潴留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温和灸组、热敷组和远红外线组,各20例。温和灸组悬灸气海、中极;热敷组热敷下腹部耻骨联合上膀胱部位;远红外线组采用MF-C701型多源远红外线治疗仪照射下腹部耻骨联合上膀胱部位。所有患者均在出现术后尿潴留时介入治疗1次,取治疗后24h内各组安插尿管导尿的例数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温和灸组导尿2例(10.0%),热敷组10例(50.0%),远红外线组9例(45.0%),温和灸组导尿率低于其他两种治疗方案(均P0.05)。结论:温和悬灸治疗痔瘘术后尿潴留较下腹局部热敷治疗及远红外线照射治疗能更有效地降低安插导尿管的几率。  相似文献   

2.
热敏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不同灸量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热敏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不同灸量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60例IBS患者随机分为饱和灸量组(30例)和传统灸量组(30例)。两组均采用热敏灸治疗,选择热敏灸感最强的腧穴实施艾条温和悬灸,饱和灸量组艾灸时间以热敏灸感消失为度,传统灸量组每次15min,两组均每日2次,共治疗5天,第6天起每日1次,连续治疗25次,共治疗30天。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评分变化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结束后,饱和灸量组愈显率为75.0%(21/28),传统灸量组愈显率为44.4%(12/27),饱和灸量组疗效优于传统灸量组(P0.05);两组患者腹泻、腹胀、腹痛临床症状评分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均P0.05),饱和灸量组腹泻、腹胀症状评分较传统灸量组降低更明显(0.87±0.13vs 1.27±0.21,P0.01;1.12±0.41vs 1.32±0.26,P0.05)。结论:消敏饱和灸量艾灸治疗IBS疗效优于传统灸量艾灸治疗,消敏定量是个体化的动态灸量,因人而异,是热敏灸取得最佳疗效的关键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
热敏灸不同灸量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随机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热敏灸不同灸量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CSA)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60例CSA患者随机分为饱和灸量组和常规灸量组,每组30例。两组均采用热敏灸治疗,选择热敏灸感最强的2个穴位上实施艾条温和悬灸,饱和灸量组艾灸时间以热敏灸感消失为度,常规灸量组每穴灸15min,两组均每日治疗2次,共治疗4天,第5天起每日1次,连续治疗10次,共治疗14天。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及治疗后6个月随访症状与功能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饱和灸量组治疗后愈显率为56.7%(17/30),6个月后随访时愈显率为60.0%(18/30),均优于常规灸量组的26.7%(8/30)与30.0%(9/30)(P0.01,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及随访时临床症状与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均P0.01);饱和灸量组治疗后及随访时症状与功能评分均较常规灸量组升高更明显(治疗后:22.32±4.64vs 17.43±3.21,随访:23.01±4.76vs 18.32±2.13,均P0.01)。结论:消敏饱和灸量艾灸治疗CSA近期及远期疗效均优于传统灸量艾灸治疗者。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温和灸治疗混合痔术后并发症及促进创面愈合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混合痔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5例,治疗纽(A)术后第2天起,采用高锰酸钾稀释液熏洗后,予以温和灸创面局部以及长强穴30min,常规换药;对照组(B)术后第2天起,采用高锰酸钾稀释液熏洗后,予以常规换药。观察两组术后创面愈合时间以及术后疼痛及水肿情况。结果:经统计学分析,术后第1d、2d、3d、7d疼痛积分,术后第7d、2w水肿积分以及创面愈合时间(d),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结论:温和灸能有效缓解混合痔术后疼痛、肛门水肿等并发症,能促进术后创面愈合。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艾烟熏灸疗法在促进肛周脓肿术后创口愈合及改善换药疼痛方面的疗效。方法将100例符合本临床研究条件的肛周脓肿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两组患者在术后均接受肛肠科专科护士的换药操作。在此基础上,患者在换药后,治疗组采用艾烟熏灸创口30 min,对照组接受微波治疗仪照射创口30 min,共治疗14次。观察两组患者创口愈合时间,术后第1、2、3、7、14天患者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及口述描绘评分法(VRS)评分。结果治疗组患者创口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第1天患者VAS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2、3、7、14天患者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第1、2、3、7、14天患者VR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艾烟熏灸治疗可促进肛周脓肿患者术后创口的愈合,降低患者术后换药疼痛感,且对此种疼痛改善作用具有持续性。  相似文献   

6.
艾灸治疗战士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玲  邹怡  杨一玲 《中国针灸》2012,32(7):597-601
目的:为解决部队战士背部肌筋膜疼痛症状提供一套艾灸自治互治方法。方法:将58例患者随机分为艾灸组(30例)和膏药贴敷组(28例)。艾灸组悬灸阳陵泉15min,再用艾灸按摩器艾灸按摩疼痛区域,在医生指导下自行治疗或互相治疗;膏药贴敷组使用狗皮膏贴敷疼痛局部,均每天1次,治疗5天。采用临床症状评分、临床体征评分、功能障碍表现评分、功能障碍指数、综合经济效益等指标对两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艾灸及膏药贴敷两种治疗方法对战士背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均有一定疗效,均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体征及功能障碍(P<0.01,P<0.05),且艾灸组优于膏药贴敷组(P<0.01,P<0.05);在综合经济效益指标方面,艾灸组优于膏药贴敷组;艾灸组总有效率为96.7%(29/30),膏药贴敷组为35.7%(10/28),艾灸组疗效优于膏药贴敷组(P<0.01)。结论:艾灸自治互治方法治疗部队战士背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较好,并且可以降低常规医疗的成本,减少军队的医疗开支,适合在部队开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中药坐浴及美皮康银离子辅料换药对肛周脓肿术后康复的影响。方法:将肛周脓肿术后患者7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36例。治疗组采用中药煎剂坐浴后美皮康银离子辅料伤口换药,对照组用1∶5 000高锰酸钾溶液坐浴后用呋喃西林纱条换药。比较2组疗效及术后第1、3、7天换药时疼痛情况和伤口渗液情况,住院时间。结果:治疗组治愈率为87.5%,对照组为63.9%,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平均住院时间为(7.50±1.01)天,较对照组(8.44±1.12)天短(P0.05);治疗组术后第1、3天换药时伤口疼痛评分及渗液量均较对照组轻(P0.05),术后第7天2组换药时伤口疼痛评分、渗液量比较无差异(P0.05);换药过程中时间因素是缓解伤口换药疼痛及渗液量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去除时间因素后两种方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肛周脓肿术后采用中药坐浴及美皮康银离子辅料换药能提高临床疗效,更好地缓解恢复过程中伤口疼痛和伤口渗液等症状、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针刺、电针和艾灸治疗膝骨关节炎(KOA)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84例KOA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电针组和艾灸组,每组28例。针刺组予毫针针刺,取穴为患侧的内膝眼、犊鼻、鹤顶、血海、梁丘、足三里、阿是穴,每次30 min;电针组予电针治疗,取穴同针刺组,采用电针治疗,每次30 min;艾灸组予艾灸箱进行膝关节局部治疗,每次60 min;各组治疗均为每两天1次,连续4周,共14次。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观察3组患者疼痛数字评分(NRS)和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OMAC)并在治疗4周后进行疗效评定。结果:与本组治疗前比较,3组患者治疗后NRS评分、WOMAC疼痛评分、WOMAC僵硬评分、WOMAC功能评分及WOMAC总分均显著降低(P0.05);与针刺组比较,电针组和艾灸组上述评分显著下降(P0.05);与电针组比较,艾灸组上述指标显著下降(P0.05)。针刺组、电针组和艾灸组有效率分别是39.29%(11/28)、60.71%(17/28)和78.57%(22/28),电针组和艾灸组显著高于针刺组,艾灸组显著高于电针组(P0.05)。结论:3种刺灸法均可缓解患者膝关节疼痛、僵硬和功能障碍的症状,艾灸疗效优于电针,电针优于针刺。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仙方消毒汤联合温和灸对肛瘘术后创面恢复的有效性以及对血清表皮生长因子(EGF)和直肠分泌物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 A)水平的影响。方法:将134例肛瘘术后患者随机按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67例。两组均采用基础治疗,包括术后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静脉滴注,0.4 g/次,1次/d,共用3 d;口服痔宁片,4片/次,3次/d。对照组术后第2天采用高锰酸钾液熏洗,20 min/次,1次/d,常规换药;治疗组采用仙方消毒汤内服,1剂/d,常规水煎煮2次,同时局部创面及长强穴温和灸疗法,20 min/次,1次/d,常规换药。两组疗程均为2周。记录两组患者术后创面疼痛、创面渗出和创面肿胀评分,记录创面愈合天数、创面面积、创面纵径,检测两组患者血清EGF和SIg A水平。结果: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7.01%,对照组为83.58%,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第7天和第14天患者的创面疼痛、创面渗出和创面肿胀评分分别低于对照组术后第7天和第14天(P0.01);治疗组治疗后患者的创面面积和创面纵径均明显小于对照组,愈合时间也少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术后14 d患者血清EGF和SIg A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术后14 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仙方消毒汤联合温和灸治疗肛瘘术后创面恢复可减轻创面疼痛,减少创面渗出和水肿,促进创面愈合,其作用可能与升高血清EGF和SIg A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针刺与灸大椎、关元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在临床功能、腰腹肌力学方面的效应差异。方法:将40例患者随机分为艾灸组、针刺组,每组20例。艾灸组隔天轮流温和灸大椎、关元穴,每次灸1h,每天1次;针刺组,针刺病变腰椎相应的夹脊穴、肾俞、大肠俞、环跳等,每次30min,每天1次,均3周为一疗程,治疗1个疗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L4左右两侧脊旁肌、腹直肌表面肌电图情况及JOA下腰痛评分。结果:①JOA评分:两组患者主观症状评分、日常活动评分及总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P0.05);针刺组治疗后主观症状评分、日常活动评分及总分优于艾灸组(6.95±0.94vs 5.50±0.89,10.90±1.86vs 8.90±1.92,22.50±2.82vs19.35±2.70,均P0.05)。②表面肌电图检查:两组治疗后均能降低前屈位、后伸位、直立位、左右侧弯位及飞燕式体位上的表面肌电均方根(RMS)值(P0.05,P0.01),在前屈位、左右侧弯体位上,针刺组降低幅度明显大于艾灸组(P0.05);两组治疗后均能提高坐位、前屈位、后伸位、直立位、左右侧弯位、飞燕式七个体位上的中位频率(MF)值(P0.05,P0.01),在前屈位上针刺组治疗后电极中位频率提高更明显(P0.05)。结论:常规针刺和艾灸大椎、关元穴治疗均能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肌肉功能,缓解肌肉疲劳,增加肌肉耐疲劳能力,增强腰椎的稳定性,改善其主观症状,提高其日常活动能力,但针刺治疗效果更优。  相似文献   

11.
热敏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目的:对比传统艾灸法与热敏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差异.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热敏灸组和传统艾灸组,每组60例.热敏灸组在腰背部及下肢热敏化高发区寻找热敏穴,实施灸疗,每日1次;传统艾灸组温和灸夹脊穴、次醪、秩边、环跳、委中、阳陵泉、昆仑,每日1次.两组疗程均为7天,疗程结束及半年后随访观察其疗效及复发率.结果:经治1疗程后,热敏灸组愈显率为65.0%,优于传统艾灸组的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效以上患者半年后随访,热敏灸组愈显率为62.3%、复发率为26.4%,传统艾灸组分别为34.2%、46.3%,热敏灸组疗效优于传统艾灸组且复发率低于传统艾灸组(均P<0.05).结论:热敏灸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疗法,其疗效稳定、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艾灸的光因素和热因素在膝骨关节炎(KOA)治疗中发挥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16例KOA患者随机分为传统艾灸组(72例,脱落8例)、艾灸光组(72例,脱落9例)和艾灸热组(72例,脱落10例)。采用特制"光热分离灸罐",传统艾灸组患者接受全艾灸治疗,艾灸光组接受艾灸光治疗,艾灸热组接受艾灸热治疗,3组治疗取穴均为内膝眼、犊鼻、足三里,每次治疗20min,每周3次,连续治疗4周,并于治疗结束后4周及8周进行随访。观察3组患者治疗前,治疗2、4周及两次随访时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OMAC)和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并于治疗4周及第2次随访时参照总体疗效评价(PGA)标准评定各组疗效。结果:3组患者治疗2、4周及第1次随访时WOMAC疼痛、僵硬、活动障碍评分及总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第2次随访时传统艾灸组及艾灸热组WOMAC疼痛、僵硬、活动障碍评分及总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艾灸光组WOMAC僵硬、活动障碍评分及总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4周时传统艾灸组WOMAC疼痛、活动障碍评分及总评分均低于艾灸光组...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不同艾灸时间温和灸治疗浅表性胃炎(脾胃虚寒型)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4例脾胃虚寒型浅表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温和灸20min组、温和灸40min组和药物组,每组28例,温和灸组选择足三里、中脘、脾俞、胃俞温和灸20、40min,对各组治疗前后、随访的临床症状评分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3组均有疗效,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1个月,温和灸20min、40min组与药物组疗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治疗后及治疗结束后1个月,3组浅表性胃炎症状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与药物组比较,温和灸40min组上腹部胀满症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温和灸20min组纳呆症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1个月与药物组比较,温和灸20min组胃脘疼痛、纳呆症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温和灸40min组上腹部胀满、纳呆症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在远期疗效上,灸法组明显优于雷尼替丁组;改善患者症状方面,灸法组在近期疗效和远期疗效方面都明显高于雷尼替丁组。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艾灸和针刺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的临床症状疗效、疗效差异和疗法特点,为临床选择艾灸或针刺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将50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按组间均衡原则随机分为艾灸治疗组(25例38只膝关节)和针刺治疗组(25例34只膝关节),两组患者均选取患病膝关节周围腧穴(阳陵泉、阴陵泉、梁丘、血海、内外膝眼、足三里、阿是穴)分别进行温和灸和毫针针刺治疗,通过JOA表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的变化及变化差异,并进行疗法特点的问卷调查。结果:艾灸组和针刺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均减轻,JOA表康复评定差值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艾灸组和针刺组比较,针刺组的总体疗效好于艾灸组,差值有统计学意义(P<0.05)。艾灸组和针刺组治疗结束后,疗法特点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艾灸组掌握率为96%,针刺组掌握率为0%,艾灸组患者对治疗方法的掌握明显高于针刺组。结论:艾灸和针刺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均有有效治疗作用,但针刺治疗疗效优于艾灸治疗,而艾灸组患者大多学会艾灸治疗方法,所以,在针灸防治KOA临床运用中,医务工作者可根据患者情况的不同,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选择推荐并教授患者自行艾灸(温和灸)的方法进行治疗,也可选择针刺(或包含针刺在内的综合手段)治疗以取得更好的临床疗效,从而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不同层次和不同方面的医疗保障需求。  相似文献   

15.
艾灸治疗男性不育症临床疗效与穴区温度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艾灸神阙、关元穴治疗男性不育症的临床疗效与穴区温度的相关性。方法:将102例男性不育症患者随机分为艾灸组50例与安慰灸组52例,选取神阙、关元穴,艾灸组行真艾灸治疗12周,安慰灸组行安慰艾灸治疗12周,两组均在首次艾灸和末次艾灸时检测两穴灸前、灸后的穴区温度。结果:经治疗12周后,艾灸组患者配偶怀孕率高于安慰灸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结束后随访10个月,艾灸组配偶怀孕率显著高于安慰灸组(P 0. 05),且艾灸组疗效显著优于安慰灸组疗效(P 0. 05);治疗12周后,艾灸组精子浓度优于安慰灸组(P 0. 05),而两组a级精子活力、a+b级精子活力差异无明显改善(P 0. 05);两组神阙穴和关元穴灸后温度均高于各自的灸前温度(P 0. 05),而经12周治疗后两组两穴灸前温度与首次治疗时灸前温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 0. 05)。结论:艾灸可显著提升患者的精子浓度,提高患者配偶受孕机率,对男性不育症有明显的治疗效果;研究尚未发现艾灸治疗男性不育症的临床疗效与穴位温度之间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翳风穴电热艾灸法治疗风寒外袭型贝尔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1例风寒外袭型贝尔麻痹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31例、艾灸组30例、电热艾灸组30例。3组患者在20天的治疗周期内均进行同样的针刺、休息治疗,此外,针刺组不再进行其他治疗,艾灸组治疗第1~4天、第8~20天在针刺结束后于翳风穴行艾灸30min,电热艾灸组治疗第1~4天、第8~20天在针刺结束后于翳风穴行电热艾灸30min。于治疗前、治疗20天进行House-Brackmann评分及疗效评定。临床资料收集完成后,采用IBM SPSS 22.0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3组均能降低House-Brackmann评分(P0.05),艾灸组与电热艾灸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均优于针刺组(P0.05)。针刺组愈显率为9.68%,艾灸组愈显率为23.33%,电热艾灸组愈显率为23.33%,3组疗效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翳风穴艾灸法、电热艾灸法均能改善风寒外袭型贝尔麻痹症状。(2)风寒外袭型贝尔麻痹患者进行翳风穴灸法时,电热艾灸可考虑作为艾灸的替代疗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温和灸调脂、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41只雄性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4组,空白组(10只)、模型组(10只)、艾灸组(10只)和药物组(11只)。空白组予普通饲料喂养,其余各组采用高脂饲料喂养联合注射牛血清白蛋白法建立家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造模后模型组不予治疗干预;艾灸组行温和灸治疗,取双侧"足三里""神阙"穴,每日每穴灸治10min,连续治疗4周;药物组用洛伐他汀胶囊按3.6mg/kg的剂量行灌胃治疗,连续治疗4周。4周后测定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等血脂水平及CD40配体(CD40L)、可溶性CD40L(sCD40L)含量、核因子κB(NF-κB)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艾灸组、药物组均能有效减少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含量(均P0.05);降低sCD40L水平[模型组(8.310±1.221)ng/mL,艾灸组(7.097±0.846)ng/mL,药物组(7.354±0.631)ng/mL)],降低CD40L的表达[模型组(0.235±0.179)mm2,艾灸组(0.072±0.079)mm2,药物组(0.039±0.015)mm2];NF-κB的表达亦明显减少[模型组(0.145±0.052)mm2,艾灸组(0.052±0.012)mm2,药物组(0.036±0.013)mm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01),艾灸组和药物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温和灸具有良好的调脂、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下调CD40-CD40L的表达是艾灸发挥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的可能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验证热敏灸治疗膝骨性关节炎(KOA)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KOA患者随机分为热敏灸组和常规艾灸组,每组30例,均选取犊鼻、阳陵泉、足三里及患侧鹤顶穴,热敏灸组进行回旋、雀啄、往返、温和灸,常规艾灸组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距离皮肤2~3cm进行温和灸。采用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表评价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关节疼痛、晨僵、关节肿胀、步行能力评分。结果:两组治疗后关节疼痛、晨僵、关节肿胀、步行能力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均P<0.05),热敏灸组以上各指标较常规艾灸组改善更明显(均P<0.01)。热敏灸组有效率为90.0%(27/30),常规艾灸组为73.3%(22/30),热敏灸组有效率明显优于常规艾灸组(P<0.01)。结论:热敏灸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疗效优于常规艾灸疗法,能更好地改善KOA患者的症状和体征。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温和灸法及药物洛伐他汀对慢性高脂血症并动脉粥样硬化家兔模型免疫功能的影响,初步阐明温和灸对免疫功能的调节规律。方法:将32只日本雄性大耳白兔随机分出8只作为空白组,其余24只均采用内皮损伤并高脂饲料饲养家兔方法制备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空白组普通饲料喂养,自由饮水;另24只造模10周后再随机分为模型组、艾灸组、药物组,每组8只。艾灸组于"神阙""后三里"穴给予每天每穴10min艾灸治疗;药物组采用洛伐他汀胶囊以每天3.6mg/kg灌胃给药。治疗结束取血清,用生化比色法测定血清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C),评价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I);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4(IL-4)。结果:①模型组血清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C)均高于空白组、艾灸组与药物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艾灸组AI(1.683±0.486)远低于模型组(20.301±4.022,P0.01);②艾灸组、药物组Th1/Th2比值均显著低于模型组(0.569±0.143vs 0.917±0.255,0.445±0.079vs 0.917±0.255,均P0.01),而艾灸组与药物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灸干预动脉粥样硬化能够通过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指数,影响辅助性T细胞的漂移偏向,调整机体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平衡,使人体恢复到相对免疫平衡的状态,从而减缓了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以及血栓破裂进程。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热敏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并与传统艾灸法对比.方法:将120例病人随机分为热敏灸组和传统艾灸组各60例.热敏灸组在腰背部及下肢热敏化高发区寻找热敏穴,实施灸疗,每日1次;传统艾灸组温和灸常规穴位,每日1次.疗程均为14天.结果:治疗1个疗程后,热敏灸组显愈率为70.0%,传统艾灸组为46.7%,经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