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正1概述太溪穴,又称吕细(《针灸大成》),为足少阴原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即《针灸甲乙经》所言"在内踝后跟骨上动脉陷中"。《九针十二原》说:"肾也,其原出于太溪穴,太溪二。"《会元针灸学》云:"太溪者,山之谷通于溪,溪通于川。肾藏志而喜静,出太深之溪,以养其大志,故名太溪。"《经穴解》云:"穴名太溪者,肾为人身之水……溪乃水流之处,有动脉则水之形见,故曰太溪。溪者,水之见也;太者,言其  相似文献   

2.
张德英 《中国针灸》2002,22(12):44-52
足少阳胆经的第 8穴为率谷 ,其读音 ,诸版 (如第五、第六版 )针灸学教材均注为 :Shu劋ig摮 ,对其含义 ,《经穴释义汇解》解释为 :“肉之大会曰谷。率 ,循也。因喻穴循耳上而为肉会 ,故名率谷。”即 :率为循行 ,谷为肉会。《高等中医院校教学参考丛书·针灸学》(1989年版 )云 :“率 ,循也。山间之凹陷处为谷。穴在耳上入发际 1寸 5分 ,循按穴处凹陷若谷 ,故而得名。”意为 :率为循按 ,谷 ,比作山谷之凹陷。即 :循按之凹陷如山谷。此两种解释 ,余以为均不够确切。《千金翼方》曰 :“凡诸孔穴 ,名不徒设 ,皆有深意。”据此 ,穴位名称应满…  相似文献   

3.
<正> "郤门"穴别名"四白"穴属手厥阴心包经(特定穴之郤穴).在《新针灸学》则属于上肢部前正中线(掌面正中线).考《铜人俞穴针灸图经》云:"手厥阴郤去腕五寸",此与《针灸甲乙经》以及后世的《针灸大成》甚同.又《医学入门》结合该穴之定义述其取穴曰:"在大陵后五寸".然根据我们的临床体会,是穴宜在腕横纹上5寸,掌长肌腱与桡侧屈肌腱之间取之较合适.其下解剖内含正中  相似文献   

4.
承山是足太阳膀胱经的下肢腑穴,因穴在腓肠肌两肌腹分开的下端凹陷处.其形若山谷而得名。《针灸甲乙经》说:“承山,一名鱼腹,一名肉柱,在兑肠下分内间陷者中”。《会元针灸学》则释其义曰:“承山者,承于上阳气之起伏,内峰之高秀.得山川之美.通谷达野,故名承山;又名鱼腹者.盲腿肚如鱼腹之状,经肠藏其中也;又言肉柱者.腿后如肉相抱之柱也”。其为历代医家常用的有效穴,笔者有验于临床。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现行五版教材《针灸学》[1 ] 在第 19页专门列表说明全身各部常用骨度分寸。前臂的骨度分寸仅仅简单表述为肘横纹至腕横纹为 12寸。但是从肘横纹上哪一点到腕横纹上哪一点相距 12寸且可以作为定位的标准呢 ?即它的起止点在哪里 ?又如要定位前臂外侧 (即手背一侧 )穴位 ,该如何应用此骨度分寸呢 ?为使骨度分寸定位法更加严密、完备 ,结合临床实际 ,笔者认为应作如下补充说明 :前臂内侧 ,上端为肘横纹中 ,肱二头肌肌腱尺侧 (即曲泽穴的定位 ) ,下端为腕横纹中 ,掌长肌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肌腱之间 (即大陵穴的定位 )。前臂外侧 ,上端为尺骨鹰嘴 ,…  相似文献   

6.
解溪穴新悟     
正解溪穴名出自《灵枢·本输》,为足阳明胃经经穴,《针灸甲乙经》记载:"热病汗不出,善噫,腹胀满,胃热谵语,解溪主之。"其功效为舒筋活络,清胃化痰,镇惊安神。解溪"解",意指散解之意;"溪",乃小肉之会,言其流溢四方也,别名鞋带,解之则开~([1])。《金针梅花诗钞》谓其:"解溪足腕跗纹横,退热安神汗可通,吐利忽然成霍乱,喘攻气逆眩生风,胃胀腹膨肠下  相似文献   

7.
足厥阴肝经的第 2穴 ,即荥穴“行间”。诸版 (如第五、第六版 )高等院校中医专业用《针灸学》教材均注音为X姫ngji仭n。余以为注音不妥。《千金翼方》云 :“凡诸孔穴 ,名不徒设 ,皆有深意。”若读X姫ngji仭n ,其意若何 ?1989年版《高等中医院校教学参考丛书·针灸学》云 :“因喻脉气行于两指间” ,意即“经气行于此间”之意。但经气行于“指间”及“趾间”者远不止此一条经 ,何以独命名于此穴 ?如此 ,则命名既缺乏了个性特点 ,又无深意可谈。亦有《针灸穴名解》认为 :“足之用为行 ,病愈为病间” ,意即愈行走之病。但此说亦缺乏…  相似文献   

8.
风池穴为足少阳胆经经穴,位于顶后枕骨下胸锁乳突肌上端与斜方肌上端之间凹陷处,风池穴在临床眼病治疗中运用极为广泛,本文试从风池穴的穴性和临床运用对其进行初步探讨。1 穴性探讨 风池穴最早见于《灵枢·热病》,属于少阳胆经经穴。《经穴释义汇解》日:“穴在颞颥后发际陷中,穴处似池,为治风之要穴,故名风池。”《医经理解》曰:“风池,在脑空后,大筋外发际陷中,夹风府旁二寸,风所从入之地也”;《经穴命名浅解》曰:“风为阳邪,其性轻扬,头顶之上,惟风可利,风池穴在颞颥发际陷者中,手足少阳阳维之会,主中风偏枯,少阳头痛,乃风邪蓄积之所,故名风池”。历代文献详细记载了该穴的定位,  相似文献   

9.
1本神(ben shen)本神穴最早载《针灸甲乙经》,别称直耳。该穴隶属足少阳胆经,位置当胆经和阳维脉两经交汇之所。本神穴的命名解释较为费周折,按《会元针灸学》:本神,本于脑系,通于目系,与足太阳交汇于神庭之系。本于视觉,会意神经。国医语云:肝气痛者,凡有经络筋之处,皆能蹿到,  相似文献   

10.
<正>内关被誉为"诸穴之冠",首载于《灵枢·经脉》篇,《针灸穴名解》曰:"阴溢为内关,内关不通,死不治[1]。"也就是说阴气闭塞于内,不得与阳气交通,继而阴气逆行于上,致使胸中疾患,本穴可以治之,故名内关。历代医家对内关的应用进行了广泛的载录,文献众多,诸如《针灸大成·玉龙歌》记载:"腹中气块痛难当,穴法宜向内关防。八法有名阴维穴,腹中之疾永安康。"[2]《普济方·心烦闷》云:"凡心虚则心烦穴内  相似文献   

11.
1长强(Changqiang)长强是督脉的第一穴,穴名最早见于《灵枢·经脉》,经中所言督脉起于下极之腧,从经脉起止上讲,此“下极之腧”应该指的是长强穴(《针灸经穴概要》)。又有气之阴郄、穷骨、龟尾、橛骨、气郄等别名。《甲乙》曰:长强,一名阴之郄,在脊骶端,督脉别络,少阴所结……。指出长强为督脉的络穴,督脉由起始之处分出一条支脉连络于少阴肾经。《会元针灸学》:长强者,长于阳而强于阴,其督脉与任脉之长共九尺。由会阴入胞中四寸而分为任督,其气通于天而化督脉,其质造形而通于地异化任脉。督脉为督辖诸阳之经而长于阳。长强为纯阳初始,使脏…  相似文献   

12.
现代针灸学研究证实,腧穴的作用规律主要是由神经节段性联系决定的,包括腧穴-靶器官相关的中枢(脊髓)机制、腧穴-靶器官相关的外周(轴突反射)机制。《针灸甲乙经》不但是第一部针灸学专论,而且是第一部按照头、面、颈、肩、胸、腹、背、肢体等以部论穴的针灸学著作。《针灸甲乙经》以部论穴的方式被后世所忽视,但在现代针灸学视域下,以部论穴正是《针灸甲乙经》的科学价值所在。以部论穴在本质上与现代针灸学按照神经节段支配区论穴的方式有相近之处,对于针灸临床选穴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3.
正金元针灸大家窦汉卿撰写的《标幽赋》以歌赋的形式将针灸学深奥的理论标而明之,其全面阐述了针灸理论与应用,是历代学者针灸学习的入门之作。《标幽赋》曰:"岂不闻脏腑病,而求门、海、俞、募之微。"窦汉卿认为门、海、俞、募是治疗脏腑病的要穴。俞穴与募穴为脏腑之气输注与汇聚之处,治疗脏腑病不言而喻;海为气血所归,亦可治疗脏腑病。从主治  相似文献   

14.
风池及其配穴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风池穴出自《灵枢·热病》,另名热府,属足少阳胆经,为手、足少阳、阳维之会。《穴名释义》解释:“风”为百病之长,停水日“池”,此穴在项平风府穴处,当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凹陷处。意指穴处为风邪犯人,停蓄之处,故名风池。  相似文献   

15.
正手三里属手阳明大肠经上的腧穴,又名三里、鬼邪、上三里,其穴名最早见于《针灸甲乙经》:"手三里,在曲池下二寸,按之肉起兑肉之端。"《经穴释义汇解》云:"里,可作居解,穴为手阳明大肠脉之腧穴。因距手臂肘端三寸而居,故名手三里。"里,可作寸解。若屈肘作置,取手阳明经经穴,手三里即在肘端(肱骨外上髁)下3寸处,故名。1手三里治疗腹的来源及记载目前手三里多用于治疗局部病变。临床上主要用  相似文献   

16.
睛明穴,在《针灸甲乙经》、《铜人俞穴针灸图经》、《针灸大成》等书中又称为泪孔。睛明穴的定位多定于目内眦旁0.1寸。如《针灸甲乙经》记载在目内眦外,手足太阳足阳明之会,《西方子明堂灸经》记载为目内眦头外,一分宛腕中,现行全国高等中医院校《针灸学》教材(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邱茂良主编,1985年10月第1版,下简称《针灸学》五版教材)则云:“目内眦旁0.1寸”。由上可见睛明穴定位多明确而统一在目内眦旁0.1寸。而对睛明穴的针刺深度历来就存在明显的分歧。  相似文献   

17.
膈俞穴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一般情况 膈俞穴出自<灵枢·背输>,为足太阳膀胱经第17号穴;背俞穴之一;八会之血会穴.别名七焦之间.<会元针灸学>云:"膈俞者……即横膈之所系于背,膈者过也,足太阳之所过,故名膈俞".很得体地说明其内应横膈,横膈自此系于背,又主膈肌之病,故而命名为膈俞.  相似文献   

18.
<正> "下合穴"作为一组特定穴的称谓,始见于1964年南京中医学院主编的《针灸学讲义》.笔者认为对这组俞穴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现试以古今文献对"下合穴"有关问题进行考正,提出自己的看法,以求同道教正.问题的提出迄今为止的教材与辞书关于下合穴的诠释存在着概念不甚明确的问题.现以1979年版南京中医学院主编的《针灸学》为例,该书在经络俞穴篇中写道:下合穴是指手三阳经下合于足阳经的俞穴.如"大肠合于巨虚上廉;小肠合于巨虚下廉;三焦合于委阳."故又称"手  相似文献   

19.
正近月,得到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朱兵教授厚爱,受领了朱教授亲笔签名亲手赠送的新著《系统针灸学─复兴"体表医学"》(以下简称《系统针灸学》),读来爱不释手,其涉猎之广博,图文之并茂,内容之广泛,内涵之丰富,思考之深刻,正如其书与其人之厚重,引发了无限的思索与感触,这是一本独具匠心而又独树一帜的针灸学著作。正如作者相信的那样:"读懂并理解这本书,可以成为学贯中西的针灸医  相似文献   

20.
对《针灸学》教材胸椎部背俞穴“斜刺”操作提出商榷。通过对胸椎部背俞穴的起源、针刺深度、针刺角度与方向等溯源,说明《针灸学》教材胸椎部背俞穴为了避免伤及内部脏器的斜刺操作,有违于《黄帝内经》背俞穴的形态、经脉循行走向的本义,不符合足太阳膀胱经的经脉针刺深度以及针刺操作规范。通过对胸椎部背俞穴针刺深度的现代研究,指出背俞穴针刺操作必须要掌握内脏准确的解剖位置以及规范的针刺深度与方向,才能避免针刺伤及内部脏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