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检索建国以来针刺得气临床文献,采用数据挖掘方法,从文献角度探索得气与疗效的关系。方法:建立针刺得气临床文献数据库,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文献进行收集、筛选、提取数据、统计分析和关联分析,总结得气与疗效的关系。结果:得气与否与疗效关系的研究中,82.1%(46/56)的研究认为得气与疗效相关,17.9%(10/56)的研究认为得气与疗效不相关;痛经、面瘫文献中,得气与疗效相关的支持度为100%;痛证文献中,72%(18/25)的研究认为得气与疗效相关,28%(7/25)的研究认为得气与疗效不相关。得气特点与疗效关系的研究中,60.7%(65/107)的研究认为传导感与疗效呈正相关;得气感强度与疗效关系的研究有21项,涉及病种分散,其与疗效的关系和病种相关;痛经文献中传导感与疗效呈正相关的研究最多,达58.3%(7/12);面瘫文献中,得气感弱与疗效呈正相关的研究最多,达50%(3/6);痛证文献中,传导感与疗效呈正相关的研究最多,为63%(34/54)。结论:多数文献显示,针刺得气可提高临床疗效,不同得气特点与疗效的关系和病种密切相关。建议对针刺疗效显著的病种开展更多高质量的得气与疗效的关系研究,以便更好地总结得气规律。  相似文献   

2.
通过比较得气、气至、针感概念的区别,总结古今关于得气与针刺疗效关系的认识,分析得气对针刺疗效影响试验设计的关键和难点,并归纳其中需要思考的若干问题,以资为今后得气试验设计提供借鉴。传统针灸理论认为得气可能促进针刺疗效,现代针灸学研究对得气与针刺疗效的关系尚无统一结论。将针感视作得气或将达到一定强度的针感视作得气是目前得气判断的两种思路。得气判断的特点在于需要细化针感成分、强度、持续时间、传导距离;需要兼顾患者和医者两端;需要结合主客观评价工具。得气与针刺疗效关系研究设计应考虑纳入患者的年龄、研究的角度、经穴效应间的交互作用、疾病自然病程、结局指标的客观性及纳入的样本量。得气与针刺疗效的关系试验设计难点在于针刺过程的标准化、随机分组的实现方法、对照组的设计和干预方式的选择。得气问题的研究,涉及传统针灸学理论的核心内容,很多相关概念本身并无清晰的理解和明确的结论,为其现代研究造成了诸多障碍。  相似文献   

3.
针灸学理论认为,得气是影响针刺疗效的重要因素之一。得气与否的判断(定性)和得气强弱程度的判断(定量)是得气与效应相关性试验研究中的关键环节之一。该文通过分析国内外相关文献发现,得气定性多以得气感的有无为依据,另有少数研究是以自行划定的得气临界值或范围进行判断;得气定量则分别采用因子分析法、以指数平滑法为基础的MASS指数、加权平均法、得气感得分之和等方法进行判断。该文认为,可将得气分为整体得气和得气感感觉成分两方面,前者主要用于判断得气与否及程度如何,后者主要用于判断该得气感包含哪种感觉成分及其程度。在目前的得气与效应关系研究中,可分别从单穴一次针刺和多穴多次针刺入手,全方位开展得气的定性定量研究,以寻求既能契合针灸学理论又不违背临床实际的得气定性定量判断方法。  相似文献   

4.
现今临床普遍认同“针感”等同于“得气”,并将之视作针刺取得疗效的标准。本文从中医学基础,临床疗效,现代研究的角度,阐述了得气与针感的关系,即有针感一定得气,得气不一定有针感。  相似文献   

5.
该文从患者的体质、针刺部位及病种3个方面,探讨针刺得气的影响因素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认为患者的心理状态和针刺的适应能力较传统中医虚实体质对"得气"的影响更大;腧穴的深度及所在部位对得气感的性质与强弱有重要影响;得气与病种有关,并非得气越强则疗效越好。  相似文献   

6.
“针感”为近代提出的词汇,为“得气”的客观化表现。“针刺疗效”为针刺后产生的客观化结果。众多医家认为,只有产生“针感”才会有临床疗效;但临床发现,无“针感”的情况下也有疗效。因此,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归纳总结“针感”与临床疗效的相关研究并发现,有无“针感”均可以产生临床疗效,但二者之间的临床疗效具有显著差异,有“针感”的临床疗效更优,然而,显性针感与隐性针感的临床疗效之间却无明显差异,并对影响针感的因素进行了总结,以期为临床提高针刺疗效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7.
本文结合朱勉生教授时空针灸论针感、得气反应与得气效应。得气应包括得气反应和得气效应,得气反应是患者自身出现的与疗效相关的一些表现。得气效应主要是指患者通过针刺治疗后产生临床疗效。针感是针刺后病人的感觉,不完全等同于得气。得气效应易出现在一些特殊心静的人群中。临床上治神、"场效应"、医生的自身修养、手法等都与良好的得气反应和得气效应相关。  相似文献   

8.
潘慧  赵雨  李佳  文谦  李宁 《中国针灸》2015,(1):67-71
目的:明确医学生对针刺得气感的认识,揭示得气感定性与定量的规律,了解其是否为影响针刺疗法临床运用的因素。方法:以随堂问卷的形式对华西临床医学班的86名健康学生针刺合谷穴或足三里穴前后理解和体会到的得气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1得气是一种较为复杂的复合性感觉,具有胀痛、胀满感、疼痛等多种感觉特性;2得气是一种轻中度的感受,麻省总医院针感量表(MASS)10分制评分中只有胀痛感(4.69±2.83)、胀满感(4.39±2.91)、酸胀感(3.93±2.93)达到中度5分左右的感受分值,而其余刺痛(1.89±2.02)等感觉多在2分左右,为轻度的感受;3针刺前后刺痛感、胀痛感、胀满感、酸胀感等得气定量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针刺得气感是一种以"胀、酸、痛、麻"为主的轻中度复杂感觉;作为侵入性治疗,毫针刺入机体会对受试者心理造成一定影响,这种主观感受可能成为患者选择针刺治疗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
针灸在欧洲发展迅速,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其科研、教学与临床都逐步完善。得气是针灸治疗的关键,从地理环境、体质及文化差异入手,讨论中欧人群对针刺得气的认识、了解和感知的差异性,使对得气的认识更加深入,以更合理地为欧洲人群解释针刺得气感,此举将更有利于针灸临床工作在欧洲的开展。  相似文献   

10.
得气作为影响针灸疗效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已有大量关于得气的客观化与量化研究。在量化研究中,得气量表使用广泛,而涉及到的得气感评分和得气阈值选取等内容尚无统一标准,并且对阈值的设定缺乏依据。本文通过对目前得气量化相关研究进行分析,提高对得气量化的认识,阐明得气量表应确保其效度、信度、灵敏度及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同时提出量表设计应注意内容和条目不能过于繁琐,必须具有科学性、客观性等建议,以期进一步探索针刺得气量化的标准方法。  相似文献   

11.
从"气至而有效"切入,认为得气、气至、针感都不能同时包含针刺的效应属性、部位属性、表现属性,需寻找更加合适,用以判断得气、临床疗效的标准。受"得气为神应,神应而有效"启发,笔者提出以"神应"一词统括得气众多外在表现,统筹得气、气至、针感3个概念分别具有的属性。石学敏院士以"神应而有效"指导临床,重视治神以提高临床疗效、以神应判定针刺是否成功。  相似文献   

12.
针刺得气的客观化研究成为针灸领域热点,而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是观察得气在脑部活动反应最常用的技术之一。本研究通过对近年来国内外针刺得气引起中枢响应的fMRI研究进行整理,以探讨针刺得气对脑中枢作用的可能机制。目前研究认为,得气的中枢响应主要表现为边缘-旁边缘脑区结构的负激活,针刺得气可引起部分脑区的显著激活效应并参与针刺疗效机制;此外,不同性质的得气感在脑区的反应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3.
目的:深入思考和探索古典针法在现代临床中的特殊作用和疗效。方法:通过1例卵泡黄素化综合征(LUFS)患者在B超监测下采用苍龟探穴法针刺子宫并辅以普通针刺治疗的病例分析,对近年来针刺治疗LUFS的临床研究进行文献回顾,重点关注针灸治疗LUFS的选穴规律、针刺的角度与得气感。结果:针灸能有效降低LUFS发生率,而其中针刺的角度和得气感起着关键作用。另外,苍龟探穴以其针刺角度多、得气感强的特点,能行气、催气,促进排卵。结论:苍龟探穴针法对于促排卵具有明显疗效,为古法新用提供了更多的临床证据。  相似文献   

14.
得气、针感与疗效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规划教材《针灸学》称得气是“指将针刺入腧穴所产生的经气感应 ,又名得气”。《实验针灸学》又根据《内经》对得气的论述将其分为受针者的针感和医者手下感两种。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得气与针感同义 ,可分别为患者和术者所检验。至于其与疗效的关系 ,《灵枢·小针解》曾明确指出 :“为针之要 ,气至而有效”。《标幽赋》进一步将其释为 :“气速至而速效 ,气迟至而不治”。后世医家受此影响 ,对于得气与疗效的关系不断有所阐发 ,并创用一系列催气、行气的方法来促使得气的出现或促其强化 ,以追求理想的疗效。针灸理论及临床医师几乎均认为常用…  相似文献   

15.
激发经络感传 提高针刺疗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任达甫 《中国针灸》1996,16(6):43-44
激发经络感传提高针刺疗效任达甫(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医院,210001)主题词循经感传.激发;得气针感,即得气,是针刺疗效的保证。循经感传现象的出现,关系到疗效的提高、针刺麻醉的成功率以及针刺原理、经络实质的研究。经络循行的路线在《灵枢》中早有详载,后世...  相似文献   

16.
传统针灸理论认为得气是针灸治疗的重要环节,与疗效密切相关。结合在Pubmed上检索到的英文文献,笔者对国外学者研究针刺得气的概况进行了归纳总结。目前,国外学者主要从得气的定性定量,得气与临床疗效的关系,以及运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观察得气的脑中枢效应等方面展开研究。首先,一些学者制定出了能将得气区分和量化的量表,同时就心理因素、以往经验、文化背景对得气的影响做了研究。其次,得气与针刺临床疗效是否存在相关性尚存在争议。再次,运用fMRI技术观察针刺得气后的脑部血氧合水平依赖信号的转变,部分研究报道得气时大脑边缘叶-旁边缘叶-新皮层系统等处呈现负激活现象,岛叶和体感区皮层呈现正激活现象,并且发现效应脑区同内在的脑功能网络区域有联系。随着各种量表和fMRI技术的使用,对得气的评估更加客观,有助于进一步揭示其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7.
针感是针刺得气的重要标志之一,与临床疗效关系密切。本文通过系统梳理得气针感与不同组织结构(皮肤,结缔组织,肌肉,神经、血管)关系的相关研究,认为得气针感是穴区多种组织结构共同参与的产物,主要与神经系统关系密切。而医者手下的得气感,即滞针感可能是运针过程中引起的穴区肌肉收缩所致。通过系统梳理,提出了基于不同穴区组织结构及其脑功能响应系统探讨不同运针手法在产生得气针感中的作用的研究新思路,以期为阐明得气针感的科学机制及其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机体相关因素对针刺得气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针刺得气的影响因素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资讯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和Pubmed数据库,对30篇针刺得气的机体影响因素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机体因素在针刺得气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主要影响因素包括个体体质、病症类型、机能状态、腧穴功能特异性、耐受性、心理因素,应引起针灸从业者和研究者的重视.结论:机体对针刺得气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目前研究多停留在对现象的肯定上,应进一步深入开展针刺得气的机体相关影响因素研究,寻求针刺得气科学而客观化的指标,从而提高针刺治疗及临床研究水平.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得气、针刺手法对针刺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的影响,探讨手法、得气与针刺镇痛疗效三者之间关系。方法:对90例原发性痛经患者按照完全随机的方法分成针刺手法组和针刺非手法组。对患者得气感觉的程度按照0~4分的量度进行评估。记录针刺治疗前后患者的疼痛程度(VAS)、疼痛持续时间及伴随症状来评估疗效。结果:手法组的有效率显著高于非手法组(P<0.001)。两组在疼痛程度、疼痛持续时间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得气指标与痛经疗效指标之间呈正相关(R=0.654,P<0.001)。结论:得气对针刺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疗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通过施行手法,可以使患者的得气感增强,从而进一步提高针刺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针感是临床上常见现象。多数医者认为针感与得气或气至同义,即针刺过程中出现针感说明预期治疗效果较好,无针感预示着疗效差。可目前也有学者提出相反的观点。通过查询古籍文献以及清华同方、重庆维普和PubMed上相关文献,在分析针感一词的演化过程和现代研究的基础上对针感与得气和气至进行了辨析认为:针感一词是针刺与现代医学相结合而产生的新名词,反应的是受术者的机能状态;针感不同于得气和气至,但三者的关系密切,是进行补泻获得气至、得气状态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