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枸骨根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冬青科冬青属植物枸骨Ilex cornuta根中的化学成分。方法运用硅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对枸骨根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通过理化常数、质谱和核磁技术鉴定化合物。结果从枸骨根中分离并鉴定了11个化合物,分别为β-谷甾醇(1)、羽扇豆醇(2)、白桦酸(3)、常春藤皂苷元(4)、3β-乙酰基-28-羟基-乌苏醇(5)、乌苏酸(6)、19α-羟基乌苏酸(7)、3β-乙酰基-乌苏酸(8)、23-羟基-乌苏甲酯(9)、庚酸(10)、β-胡萝卜苷(11)。结论化合物4、5、8、9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南蛇藤Celastrus orbiculatus Thunb.茎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和ODS柱色谱方法进行化合物的分离和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南蛇藤茎的乙酸乙酯部位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经鉴定分别为:3β-hydroxy-2-oxoolean-12-ene-22,29-lactone(1),2,6-二甲氧基苯醌(2),3-氧代齐墩果酸(3),24-去甲基齐墩果烷-12-烯-28-酸-3-酮(4),白头翁酸(5),香草酸(6),23-羟基齐墩果烷-12-烯-28-酸-3-酮(7),丁香酸(8),齐墩果酸(9),β-谷甾醇(10),β-胡萝卜苷(11)。结论:化合物1为新三萜化合物,化合物2-5和7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8和9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3.
Zeng XJ  Hu Y  Wen XQ  Hong AH  Cen YZ 《中药材》2012,35(2):223-225
目的:研究瑶药铁包金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色谱技术进行分离,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从铁包金根的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正十六烷酸(1)、正十八烷酸(2)、β-谷甾醇(3)、豆甾醇(4)、羊齿烯醇(5)、大黄酚(6)、大黄素甲醚(7)、floribundiquinone D(8)、2-乙酰大黄素甲醚(9)。结论:化合物1~4、7~9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2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4.
秋鼠曲草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群  陆叶  吴双庆  姚士  张健 《中药材》2012,(4):566-568
目的:研究鼠曲草属植物秋鼠曲草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硅胶柱色谱、ODS反相柱色谱、Sephadex LH-20等手段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秋鼠曲草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二十四烷酸(1)、5-羟基-3,6,7,8-四甲氧基黄酮(2)、β-谷甾醇(3)、5-羟基-3,6,7,8,4'-五甲氧基黄酮(4)、5-羟基-3,6,7,8,3',4'-六甲氧基黄酮(5)、芹菜素(6)、木犀草素(7)、槲皮素(8)、木犀草素-4'-O-β-D-葡萄糖苷(9)、槲皮素-4'-O-β-D-葡萄糖苷(10)。结论: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5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5.
《中药材》2015,(4)
目的:研究碱蓬的化学成分。方法:运用多种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碱蓬的乙酸乙酯部位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正二十四烷酸(1)、β-amyrin-n-nonyl ether(2)、β-谷甾醇(3)、β-胡萝卜苷(4)、槲皮素(5)、木犀草素(6)、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7)、异鼠李素(8)、东莨菪内酯(9)、豆甾醇(10)。结论:其中,化合物1、2、6~10为首次从碱蓬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5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6.
鹅胆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毕丹  宋月林  张梁  陈东  屠鹏飞 《中草药》2009,40(10):1543-1545
目的 研究鹅胆Anseranser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各种现代色谱手段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利用理化性质结合光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分离鉴定了10个化合物,分别为正四十二烷酸(Ⅰ)、胆甾醇(Ⅱ)、正十六烷酸(Ⅱ)、十六烷酸甘油酯(Ⅳ)、methyl-3α,7α-dihydroxy-5β-cholan-24-oate(Ⅴ)、3α,7α-二羟基-5β-胆甾烷-24-酸(V1)、烟酰胺(Ⅶ)、n-butyl-3α,7α-dihyaroxy-5β-cholan-24-oate(Ⅷ)、正十八烷酸(Ⅸ)、3α,7α-dihydroxy-5β-cho-lan-oic acid N-(2-sulfoethyl)amide(Ⅹ).结论 化合物Ⅰ~V、Ⅶ~X为首次从该属动物胆汁中分离得到,并首次报道了化合物Ⅷ的波谱数据.  相似文献   

7.
《中药材》2010,(11)
目的:研究大接骨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多种色谱分析手段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从大接骨丹的树皮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β-谷甾醇(1)、7-羟基-3-乙基苯酞(2)、3β-甲氧基-豆甾-7-烯(3)、谷甾烷(4)、(E)-对甲基苯丙烯醛(5)、豆甾-7-烯-3-醇(6)、邻,对-二甲氧基苯甲酸(7)、β-胡萝卜苷(8)、熊果酸(9)、正十八烷酸(10)、二十二烷酸(11)、软脂酸(12)。结论:所有化合物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7、10~12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8.
《中药材》2016,(11)
目的:研究川芎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硅胶、大孔吸附树脂、反相C18、Sephadex LH-20柱色谱、制备薄层色谱、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对川芎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运用MS、NMR等波谱手段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川芎乙酸乙酯和正丁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了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苄醇β-D-葡萄糖苷(1)、4-甲氧基-3-羟基苯甲酸(2)、正丁基-β-D-吡喃果糖苷(3)、绿原酸(4)、阿魏酸(5)、5-羟甲基糠醛(6)、α-羟基二十四烷酸(7)、邻苯二甲酸二丁酯(8)。结论:其中,化合物2、3和7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3、7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
佟小静  陈重  李夏  李笑然  许琼明  杨世林 《中草药》2011,42(10):1936-1938
目的研究山茶科山茶属植物油茶Camellia oleifera根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硅胶柱色谱法、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法、中压柱色谱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分离纯化;通过核磁共振谱、质谱等光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油茶根中分离并鉴定了10个化合物,分别为22α-当归酰基-玉蕊醇A1(1)、21β,22α-二当归酰基-玉蕊醇R1(2)、21β,22α-二当归酰基-玉蕊皂苷元C(3)、正十五烷酸(4)、邻苯二甲酸二丁酯(5)、间羟基苯甲酸(6)、原儿茶酸(7)、对羟基苯甲酸(8)、β-谷甾醇(9)、β-胡萝卜苷(10)。结论化合物1~6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0.
《中药材》2019,(2)
目的:研究独子藤茎乙酸乙酯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反相硅胶和凝胶等柱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化合物的波谱学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从独子藤茎乙酸乙酯部位中共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对甲氧基苯甲酸(1)、大子五层龙酸(2)、2-氧代-3-羟基-木栓烷-3-烯-29-酸(3)、3β-羟基-27-乙酰氧基-木栓烷-28-酸(4)、3,4-开环-木栓烷-3,28-二酸(5)、3β,22α-二羟基齐墩果烷-12-烯-29-酸(6)、wilforol B(7)、3-氧代-木栓烷-27,28-二酸(8)、直楔草酸(9)、wilforol A(10)、21-O-β-D-吡喃葡萄糖基-2α,3β,21β,23-四羟基-齐墩果烷-12-烯-28-酸(11)。结论:其中,化合物1、3、4、5、7、11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4、5、7、11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1.
王秀茹  沈彤 《中草药》2012,43(4):661-663
目的研究菊科天名精属植物金挖耳Carpesium divaricatum全草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和反相硅胶等色谱技术对金挖耳全草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通过理化常数及光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金挖耳全草中分离并鉴定了9个化合物,分别为天名精内酯酮(1)、天名精内酯醇(2)、11αH-桉烷-4(15)-烯-12,8β-内酯(3)、特勒内酯(4)、1-酮-桉烷-11(13)-烯-12,8α-内酯(5)、5α-羟基4-表旋覆花内酯(6)、5,6α-环氧桉烷-12,8β-内酯(7)、β-谷甾醇(8)、β-胡萝卜苷(9)。结论化合物5~7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7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2.
刘赟  周欣  龚小见  赵超  陈华国 《中草药》2010,41(11):1780-1781
目的研究鬼箭羽Euonymus alatus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大孔树脂、制备高效液相色谱仪等柱色谱及重结晶等方法分离纯化,通过理化常数测定和光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β-羟基-21αH-何帕-22(29)-烯-30-醇(1)2、α,3β-二羟基乌苏-12烯-28-酸(2)、1,30-三十烷二醇(3)、正辛烷(4)、正壬烷(5)、正二十四烷酸(6)、β-胡萝卜苷(7)、羽扇豆醇(8)、山柰酚(9)、2,4-二羟基-3,6-二甲基苯甲酸甲酯(10)。结论化合物1~6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得到,其中化合物1~5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3.
《中药材》2015,(3)
目的:研究唇形科蜜蜂花属植物香蜂花叶的化学成分。方法:用柱色谱法对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核磁共振等现代波谱方法确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香峰花叶中分离得到1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原儿茶醛(1)、三对节酸(2)、香草醛(3)、2α,3β-二羟基乌苏-12-烯-28-酸(4)、乌苏酸(5)、齐墩果酸(6)、胡萝卜苷(7)、2α,3β,23,29-四羟基齐墩果-12-烯-28-酸-29-O-β-D-吡喃葡萄糖苷(8)、木犀草素(9)、迷迭香酸(10)、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11)、β-谷甾醇(12)、十六烷酸(13)。结论:其中,化合物1~8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4、8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4.
《中药材》2015,(1)
目的:研究粗叶悬钩子石油醚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和Sephadex LH-20柱色谱技术对粗叶悬钩子根和茎的石油醚部位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运用波谱分析技术分离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粗叶悬钩子根和茎中分离得到了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大黄酚(1)、大黄素甲醚(2)、β-谷甾醇(3)、3-oxotirucalla-7,24-dien-21-oic acid(4)、杨梅二醇(5)、19-α-羟基-3-乙酰乌索酸(6)、N-benzoylphenylalaninyl-N-benzoylphenylalaninate(7)、橙酰胺乙酸酯(8)、蔷薇酸(9)。结论:其中,化合物1、4~8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4~8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罕见地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到一个四环三萜类化合物(化合物4)和两个苯丙胺类生物碱(化合物7、8)。  相似文献   

15.
《中药材》2010,(2)
目的:研究雪松松针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硅胶柱色谱及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雪松松针石油醚和正丁醇萃取部位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分别为:9-羟基-十二烷酸(Ⅰ)、十二烷酸乙酯(Ⅱ)、十八烷酸乙酯(Ⅲ)、3β-羟基-齐墩果酸甲酯(Ⅳ)、β-谷甾醇(Ⅴ)、莽草酸(Ⅵ)、甲基松柏苷(Ⅶ)、阿魏酸-β-D-吡喃葡萄糖苷(Ⅷ)。结论:化合物Ⅰ~Ⅳ、Ⅵ~Ⅷ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Ⅴ为首次从该植物针叶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6.
陈铭祥  关睿  廖泽纯  宋晶晶  胡爱娣  郑明彬 《中草药》2020,51(11):2895-2899
目的研究独子藤Celastrusmonospermus根皮醋酸乙酯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反相硅胶和凝胶等柱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学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独子藤根皮醋酸乙酯部位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美登木酸(1)、对羟基苯甲酸(2)、4-羟基-3-甲氧基苯甲酸(3)、大子五层龙酸(4)、3-氧代-2β-羟基木栓烷-29-酸(5)、雷公藤红素(6)、3α,22β-二羟基齐墩果烷-12-烯-29-酸(7)、直楔草酸(8)、21-氧代-2α,3α,22β-三羟基-29-降-木栓烷-24,2β-内酯(9)、2,3-二氧代-6α,10-二羟基-24-降-木栓烷-4,7-二烯-29-酸(10)、2α,3β,19α,23-四羟基-齐墩果烷-12-烯-28-酸(11)、2α,3β-二羟基-齐墩果烷-12-烯-23,28,30-三酸(12)。结论化合物1、3、7、10~12为首次从本植物中分离得到,3、11、12为首次从本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7.
《中药材》2016,(8)
目的:研究化香树果序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各种色谱方法分离纯化,通过光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化香树果序的氯仿部位和乙酸乙酯部位分离鉴定了11个化合物,分别为:正三十二烷(1)、熊果酸(2)、二十六烯(3)、β-谷甾醇(4)、胡萝卜苷(5)、2,5,8-三羟基-3-甲氧基-1,4-萘醌(6)、3,3'-二甲氧基鞣花酸(7)、鞣花酸(8)、4'-羟基异黄酮-7-O-β-D-半乳糖苷(9)、3,3'-二甲氧基鞣花酸-4'-O-β-D-木糖苷(10)、没食子酸(11)。结论:其中,化合物1、3~6、9、10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6、9、10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8.
中华猕猴桃根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陈晓晓  杨尚军  白少岩 《中草药》2011,42(5):841-843
目的研究中华猕猴桃Actinidia chinensis根中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中华猕猴桃根中分离并鉴定了11个化合物,分别为γ-奎尼酸内酯(1)、硬脂酸葡萄糖苷(2)、胡萝卜苷(3)、表-儿茶素(4)、2α,3α,24-三羟基-12-烯-28-乌苏酸(5)、表科罗索酸(6)、熊果酸(7)、正丁基果糖苷(8)、蔗糖(9)、二十四烷酸(10)、β-谷甾醇(11)。结论化合物1为首次获得的新天然产物,化合物2、8和10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9.
巴天酸模根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Liu J  Xia ZT  Zhou GR  Zhang LL  Kong LY 《中药材》2011,34(6):893-895
目的:研究蓼科酸模属植物巴天酸模根部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分离纯化巴天酸模根部的化学成分,并通过理化性质与光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结构。结果:从巴天酸模根部共分离得到7个单体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酸模素(1)、酸模素-8-O-β-D-葡萄糖苷(2)、大黄酚-8-O-β-D-葡萄糖苷(3)、大黄素-6-O-β-D-葡萄糖苷(4)、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5)、1,3,5-三羟基-7-甲基蒽醌(6)、大黄素甲醚-8-O-β-D-葡萄糖苷(7)。结论:其中,化合物1为首次从巴天酸模中分离得到,化合物6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白背三七Gynura divaricata的地上部分进行分离、鉴定。方法应用反复硅胶柱色谱、薄层制备色谱、葡聚糖凝胶等色谱技术分离纯化,应用波谱技术确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白背三七地上部分分离得到了11个化合物,分别为山柰酚(1)、紫云英苷(2)、烟花苷(3)、山柰酚-3,7-O-双-β-D-吡喃葡萄糖苷(4)、山柰酚-5-O-(6″-O-乙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5)、4-羟基-5-羟甲基-γ-丁内酯(6)、β-谷甾醇葡萄糖苷-6′-O-十七烷酸酯(7)、β-谷甾醇(8)、豆甾醇(9)、胡萝卜苷(10)、正二十烷(11)。结论化合物4~7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2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