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朱培芳  张洪彬  赵静峰 《中药材》2006,29(10):1042-1045
目的:三种鬼臼毒素类化合物鬼臼毒素、苦鬼臼毒素和异鬼臼苦酮在液相色谱上很容易混淆,甚至误认,为此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使这三种化合物在不同的色谱条件下可以彼此分离,用于鬼臼类植物桃儿七化学成分判定。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结论:鬼臼毒素、苦鬼臼毒素和异鬼臼苦酮在液相色谱上可以互相分离,实验用鬼臼类植物桃儿七中含有该三种化学成分。  相似文献   

2.
藏药桃儿七与小叶莲HPLC分析及其毒性差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比较桃儿七、小叶莲化学成分的异同,分析桃儿七、小叶莲的化学成分与毒性的关系,为建立鬼臼毒素类藏药的指纹图谱提供依据。方法:利用HPLC分析方法,分析桃儿七、小叶莲化学成分的差异,结合急性毒性实验方法测定桃儿七和小叶莲的LD50值,比较两药毒性差异,分析桃儿七、小叶莲鬼臼成分与毒性的关系,为桃儿七、小叶莲的质量标准提供依据。结果:标定了桃儿七与小叶莲的14个共有峰;桃儿七药材中鬼臼毒素、4’-去甲鬼臼毒素含量明显高于小叶莲,桃儿七、小叶莲LD50分别为0.088 7,0.909 8 g·mL-1。结论:桃儿七、小叶莲化学成分基本相同,但化学成分含量差异较大。桃儿七鬼臼毒素含量更高,毒性更强,在制定药材质量标准时应严格控制鬼臼毒性成分的含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马蹄金素衍生物的体外抗肿瘤活性.方法:采用MTT法检测3个马蹄金素衍生物对人肝癌细胞株HepG2和正常肝细胞L02细胞的生长增殖影响.结果:3个化合物对肝癌细胞株HepG2的细胞毒性IC50分别为51.59、29.51、6.37μg/mL,而对正常肝细胞L02细胞的细胞毒性IC50分别为247.0、191.6、60.6μg/mL.3个化合物在给药质量浓度≥10μg/mL时,对这两种细胞增殖影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个化合物对正常肝细胞L02和肝癌细胞HepG2均有抑制作用,对L02细胞毒性较低,而对肝癌细胞HepG2具有较强的增殖抑制作用,并且呈现出剂量-效应关系.其中Y26对肝癌细胞HepG2的细胞毒性最高,IC50为6.37μg/mL.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鸡胚绒毛尿囊膜(CAM)实验模型,观察鬼臼毒素及其衍生物对CAM新生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鸡胚孵育7d后,将无水乙醇溶解的鬼臼毒素及其衍生物的明胶海绵载体植入CAM上,并孵化72h。剪下CAM,解剖镜下拍照,计数血管,分析其对于血管生成的影响。结果:去氧鬼臼毒素、苦鬼臼毒酮、苦鬼臼毒素和鬼臼毒素具有明显抑制CAM血管生成作用,鬼臼毒酮和异苦鬼臼毒素抑制作用不明显。结论:鬼臼毒素及其衍生物抗肿瘤活性可能与其抑制新生血管的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5.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鬼臼提取物中鬼臼毒素、苦鬼臼酮、鬼臼酯酮、4’-去甲基鬼臼毒素的含量,回收率分别为鬼臼毒素100.4%、苦鬼臼酮101.5%、鬼臼酯酮99.3%、4’-去甲基鬼臼毒素98.6%,相对标准偏差(RSD)均小于3.2%,为控制鬼臼树脂的内在质量提供了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从NF-κB信号通路着手探讨半边旗活性物质5F诱导非小细胞肺癌NCI-H460细胞凋亡发生的机制。方法MTT法检测5F对NCI-H460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用半定量RT-PCR方法检测NCI-H460细胞IκKβ、IκB、p65及p50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5F抑制NCI-H460细胞的生长,其效果与5F的质量浓度和作用时间相关,24、48、72h的IC50分别为:21.40、4.52、1.02μg/mL;100μg/mL5F作用NCI-H460细胞6h后能引起IκKβ和IκB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p65和p50mRNA水平在作用3h就发生明显减少(P0.05)。结论5F诱导NCI-H460细胞凋亡的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7.
《中成药》2021,(9)
目的研究小叶莲Sinopodophyllum hexandrum(Royle) Ying中木脂素类成分。方法小叶莲95%乙醇提取物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ODS、AB-8大孔吸附树脂柱、制备型HPLC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中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naphtho[2, 3,d]-1,3-dioxole-6-carboxylic acid (1)、methyl podophyllotoxinate (2)、6,7-去亚甲基-去氧鬼臼毒素(3)、6,7-去亚甲基鬼臼毒素(4)、6,7-去亚甲基-4′-去甲鬼臼毒素(5)、去氧鬼臼毒素(6)、4′-去甲-去氧鬼臼毒素(7)、4′-去甲鬼臼毒素(8)、鬼臼毒素(9)、4′-去甲异苦鬼臼毒酮(10)、α-足叶草素(11)、去氢鬼臼毒素(12)、4′-去甲-去氢鬼臼毒素(13)、(-)松脂酚(14)。结论化合物1~2、5、11、14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4、8、12~13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8.
八角莲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研究八角莲Dysosma versipellis根茎的化学成分。方法运用硅胶、凝胶及RP-HPLC等多种色谱技术对八角莲根茎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八角莲根茎95%乙醇提取物的醋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部位分离并鉴定了14个化合物,其中木脂素类化合物10个,分别为4′,5′-二去甲基鬼臼毒素(4′,5′-didemethylpodophyllotoxin,1)、鬼臼毒素(podophyllotoxin,2)、4′-去甲基鬼臼毒素(4′-demethylpodophyllotoxin,3)、山荷叶素(diphyllin,4)、鬼臼毒酮(podophyllotoxone,5)、苦鬼臼毒素葡萄糖苷(picropodophyllotoxin-4-O-β-D-glucoside,6)、4′-去甲基鬼臼毒素葡萄糖苷(4′-demethylpodophyllotoxin-4-O-β-D-glucoside,7)、山荷叶素葡萄糖苷(diphyllin-4-O-β-D-glucoside,8)、鬼臼毒素葡萄糖苷(podophyllotoxin-4-O-β-D-glucoside,9)、八角莲醇(dysosmarol,10);黄酮类化合物3个,分别为山柰酚(kaempferol,11)、槲皮素(quercetin,12)、山柰黄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kaempferol-3-O-β-D-glucoside,13);甾醇类化合物1个,为β-谷甾醇(β-sitosterol,14)。结论化合物1为新天然产物,化合物7和8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紫玉盘内生真菌节菱孢Arthrinium sp.A092发酵菌丝体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凝胶柱、HPLC等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进行化合物结构鉴定;以肝癌细胞Hep G-2、乳腺癌细胞MCF-7、大细胞肺癌细胞NCI-H460和神经胶质瘤细胞SF-268为供试细胞株,采用SRB法对化合物进行细胞毒活性测试。结果从节菱孢菌丝体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4,5-trimethyl-6-methoxy-8-hydroxyisocoumarin(1)、decarboxycitrinone(2)、4-hydroxy-17R-methylincisterol(3)、3-甲氧基-4-羟基苯甲酸(4)、邻苯二甲酸二丁酯(5)、flemingipanic acid(6)、吲哚-3-羧酸(7)、过氧化麦角甾醇(8)、对羟基苯甲酸(9)、4-羟基苯甲醛(10);化合物3对SF-268和MCF-7的IC50值分别为63.8和57.2?mol/L,化合物8对SF-268、MCF-7和NCI-H460的IC50值分别为50.6、32.3、39.0?mol/L。结论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节菱孢异香豆素A,化合物3~5、7~10均为首次从该属真菌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和8具有一定的细胞毒活性。  相似文献   

10.
桃儿七组织培养体系的建立及鬼臼毒素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栗孟飞  李唯 《中草药》2010,41(8):1366-1370
目的建立桃儿七组织培养体系及其鬼臼毒素的提取检测方法。方法以桃儿七成熟分离胚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浓度激素、活性炭(AC)对无菌苗诱导的影响;以桃儿七无菌苗切除后约2.0 cm的根茎为材料,考察不同浓度激素对根继代及生长发育的影响,并定期对继代根、叶(叶柄)及培养基进行鬼臼毒素的提取及HPLC法检测。结果分离胚在MS+2.0%蔗糖+0.4%琼脂+1.0 mg/mL GA3+1.0 g/L AC的培养基培养20 d后,无菌苗诱导率为92.0%,无菌苗生长发育良好;切除后约2 cm的根茎接种在MS+2.0%蔗糖+0.4%琼脂+1.0 g/LAC+1.0 mg/mLIBA继代40 d后,根长11.59 cm,植株生长发育良好;对继代根、叶(叶柄)及培养基进行鬼臼毒素的提取及HPLC法检测显示,鬼臼毒素量大小依次为根培养基叶(叶柄),50 d后分别为33.17、12.97、4.55μg/mL。结论本研究建立了桃儿七组织培养体系,证明了利用桃儿七根培养生产鬼臼毒素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沉香挥发性成分与其体外抗肿瘤活性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 GC-MS法分析4种沉香三氯甲烷提取物的挥发性成分,磺酰罗丹明B(SRB)比色法测定其对Hep G-2、SF-268、MCF-7、NCI-H460细胞株的IC50,再通过灰色关联度分析成分峰面积相对含有量与相应IC50的相关性。结果沉香挥发性成分主要有倍半萜、色酮、甾体,对4种肿瘤细胞株的IC50在11.11~58.55μg/m L之间。与抗肿瘤活性关联度大于0.70的18个挥发性成分中,有6个2-(2-苯乙基)色酮、3个甾体、8个倍半萜。保留时间202.3 min的2-(2-苯乙基)色酮和豆固酮表现出较强的抗肿瘤活性,与4种肿瘤细胞株的IC50关联度均在0.8以上。结论沉香挥发性成分中的2-(2-苯乙基)色酮化合物在其抗肿瘤活性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腺梗豨莶抗风湿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腺梗豨莶中的抗风湿活性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等技术分离化合物,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运用波谱技术鉴定结构。结果:从石油醚部位分离得到4个化合物,分别为二十四碳酸(1)、β-谷甾醇(2)、熊果酸(3)、N-(N-苯甲酰基-L-苯丙胺酰基)-O-乙酰基-L-苯丙氨醇(4)。化合物1~3对LPS诱导巨噬细胞释放NO具有明显的抑制活性,IC50分别为13.1μg/mL,13.9μg/mL,5.9μg/mL,优于阳性药物氢化可的松。熊果酸还对巨噬细胞释放TNF-α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IC50为1.6μg/mL。结论:化合物3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广藿香内生真菌Cerrena sp.A593的次级代谢产物及其细胞毒活性,采用正、反相硅胶柱、Sephadex LH-20凝胶柱、HPLC等色谱方法从菌株A593发酵液中分离得到8个倍半萜类化合物,经波谱数据分析,分别鉴定为chloriolin B(1),chloriolin C(2),pleurocybellone A(3),dihydrohypnophilin(4),cucumin F(5),antrodin A(6),10α-hydroxyamorphan-4-en-3-one(7),connatusin A(8),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Cerrena属真菌中分离得到。体外细胞毒活性结果显示:化合物1~3对Hep G-2,SF-268,MCF-7,NCI-H460 4种肿瘤细胞株具有抑制活性,其IC50在20.33~63.13μmol·L~(-1)。  相似文献   

14.
目的:测定红树林共生真菌Paecilomycessp.Tree 1-7代谢产物对人肝癌细胞HepG2的杀伤作用。方法:实验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和代谢产物组,采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的代谢产物对人肝癌细胞HepG2的杀伤作用。结果:代谢产物中化合物secalonic acid A对人肝癌细胞HepG2的IC50为2.0μg/ml,tenellic acid A对HepG2的IC50为62.1μg/ml,alternin对HepG2的IC50为7.0μg/ml。结论:红树林共生真菌Paecilomycessp.Tree 1-7代谢产物中secalonic acidA和alternin对人肝癌细胞HepG2具有较强的细胞毒性,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菲牛蛭提取物对肿瘤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方法 1进行细胞毒性检测:采用MTT法检测菲牛蛭提取物对小鼠成纤维细胞L-929的细胞毒性作用,计算致半数细胞毒性所需要浓度(CC50);2采用MTT法,以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评价抗肿瘤活性强度的指标,分别对BEL-7402人肝癌细胞、Lo Vo人结肠癌细胞、Hela人宫颈癌细胞、TCA-8113人舌鳞癌细胞、MCG-803人胃癌细胞、NCI-H460人肺癌细胞等6种不同来源部位的常见人恶性肿瘤细胞进行抗肿瘤活性的筛选。结果菲牛蛭提取物对正常细胞L-929的CC50值为165.159ATU/ml;对BEL-7402、Lo Vo、Hela、TCA-8113、MCG-803、NCI-H460肿瘤细胞的IC50值分别为2.9105,7.5605,5.2885,10.331,1.7815,2.7825ATU/ml。结论菲牛蛭提取物对6种以上肿瘤细胞的增殖均具有抑制作用,但对正常细胞L-929毒性作用较弱。  相似文献   

16.
华桑茎皮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对桑科植物华桑Morus cathayana茎皮进行化学成分研究。方法利用色谱方法进行化学成分分离和纯化,采用波谱和化学等方法鉴定结构;并对分离得到的部分化合物进行细胞毒活性筛选。结果分离并鉴定了11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粗毛甘草素F(glyasperin F,1)、broussoflavonol F(2)、胡枝子黄烷酮C(lespe-dezaflavanone C,3)、异甘草黄酮醇(4)、桑根醇B(sanggenol B,5)、sanggenol L(6)、sanggenol D(7)、sanggenol G(8)、sanggenol A(9)、二氢槲皮素(10)、槲皮素(11)。结论化合物1~3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得。化合物2、4~6和9对5种人癌细胞表现出细胞毒活性,其IC50值为0.41~7.2μg/mL。  相似文献   

17.
《中成药》2015,(11)
目的研究甘草药渣中黄酮类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为其资源再利用提供依据。方法甘草药渣提取液中的黄酮成分采用硅胶、C18中压反相柱色谱和重结晶进行分离纯化,波谱分析进行结构鉴定,然后其抗氧化活性采用1,1-二苯基-2-苦肼基(DPPH)自由基清除及酪氨酸酶抑制实验来测定。结果从中分离鉴定出10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为甘草查尔酮甲(1)、异甘草素(2)、甘草黄酮C(3)、甘草黄酮(4)、甘草异黄酮乙(5)、光甘草酮(6)、甘草素(7)、半甘草异黄酮B(8)、甘草异黄酮甲(9)、芒柄花素(10)。其中,化合物1、2、5、6清除DPPH自由基作用相对较强,IC50分别为27.9、61.0、18.2、26.0μg/m L;化合物1~3能较显著地抑制酪氨酸酶,IC50分别为60.3、4.9、54.9μg/m L。结论甘草药渣中仍含有多种具抗氧化活性的黄酮类化合物,应进一步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从 NF-κB 信号通路着手探讨半边旗活性物质 5F 诱导非小细胞肺癌 NCI-H460 细胞凋亡发生的机制。方法 MTT 法检测 5F 对 NCI-H460 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用半定量 RT-PCR 方法检测 NCI-H460 细胞 IκKβ、IκB、p65 及 p50 mRNA 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 5F 抑制 NCI-H460 细胞的生长,其效果与 5F 的质量浓度和作用时间相关,24、48、72 h 的 IC50 分别为:21.40、4.52、1.02 μg/mL;100 μg/mL 5F 作用 NCI-H460 细胞 6 h 后能引起 IκKβ 和 IκB mRNA 表达水平显著降低 (P<0.05);p65 和 p50 mRNA 水平在作用 3 h 就发生明显减少 (P<0.05)。结论 5F 诱导 NCI-H460 细胞凋亡的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核因子-κB (NF-κB) 信号通路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9.
《中成药》2021,(10)
目的研究白楸Mallotus paniculatus(Lam.) Muell. Arg.的化学成分及其体外抗HBV活性。方法白楸70%乙醇提取物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利用HepG2.2.15细胞系对其进行体外抗HBV活性测试。结果从中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β-香树脂酮(1)、高根二醇-3-醋酸酯(2)、软木三萜酮(3)、8-[1-(3,4-二羟基苯基)乙基]-槲皮素(4)、鞣花酸(5)、乙酰基油桐酸(6)、4-O-甲基没食子酸(7)、没食子酸(8)、异它乔糖苷(9)、mananthoside I(10)、洋芹素-7-O-β-D-(6″-O-乙酰基)-葡萄糖苷(11)、turpinionoside A(12)、corymboside(13)、hovetrichoside A(14)、1,6-二-O-没食子酰基-β-D-葡萄糖(15)。化合物4、8对HepG2.2.15细胞分泌表面抗原HBsAg有一定抑制作用,IC_(50)分别为(95.8±2.6)、(82.7±3.1)μg/mL;化合物15对细胞分泌E抗原HBeAg的分泌有显著抑制作用,IC_(50)为(12.9±1.7)μg/mL。结论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4、8、15有一定的体外抗HBV活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金丝草的化学成分及其体外抗HBV活性。方法金丝草70%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和正丁醇部位采用AB-8大孔树脂、硅胶、Sephadex LH-20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HepG2.2.15细胞模型法测其体外抗HBV活性。结果从中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6,8,4'-三羟基-7,3'-二甲氧基异黄酮(1)、槲皮素-7,4'-二甲醚-5-O-β-D-吡喃葡萄糖苷(2)、8-[1-(3,4-二羟基苯基)乙基]槲皮素(3)、金圣草素-7-O-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4)、山柰酚-3-O-(2″,3″-二-O-E-p-香豆酰基)-α-L-吡喃鼠李糖苷(5)、1,3,7-三羟基呫吨酮-2-C-β-D-吡喃葡萄糖苷(6)、木犀草素-6-C-β-D-吡喃波依文糖苷(7)、木犀草素-6-C-β-D-吡喃葡萄糖苷(8)。化合物3、5、7、8对细胞分泌表面抗原(HBsAg)有一定的抑制作用,IC50分别为96.6、127.1、72.4、54.5μg/m L;化合物7、8对细胞分泌e抗原(HBe Ag)有一定的抑制作用,IC50分别为81.0、61.3μg/m L。结论化合物1~6为首次从金发草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5、7、8有一定的体外抗HBV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