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观察比索洛尔在控制永久性心房纤颤心室率方面的疗效。方法:选择临床中各种心脏病引起的永久性心房纤颤患者,心室率为90~120/min,心功能为Ⅰ~Ⅲ级的患者60例,将其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32例)口服比索洛尔控制心房纤颤的心室率,对照组(28例)口服地高辛控制心房纤颤的心室率。观察两组在控制心房纤颤心室率方面的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患者心房纤颤心室率控制的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比索洛尔能有效控制心房纤颤的心室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β受体阻滞剂单用及联合应用对扩张型心肌病(DCM)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95例DCM患者随机分为ARB组(A组)32例,给予厄贝沙坦150 mg,1次/d,无不良反应,渐增量300 mg;β受体阻滞剂组(B组)30例,给予比索洛尔1.25 mg,1次/d,无不良反应,每1~2周剂量倍增至患者能耐受;ARB和β受体阻滞剂联合组(AB组)33例,以上两药联合应用至患者能耐受的最大剂量.三组均长期维持治疗,疗程12个月.结果 A、B、AB三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4.37%、80.40%、93.93%,AB组与A、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4.95、3.95,均P<0.05),三组治疗后6 min步行距离、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射血分数(LVEF)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与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与A组及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ARB与β受体阻滞剂联合治疗DCM疗效优于单用ARB或β受体阻滞剂,且耐受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实施比索洛尔联合厄贝沙坦治疗对心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2020年2月我院诊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60例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的治疗方式分组,将实施厄贝沙坦治疗的30例患者临床资料归为对照组,将实施比索洛尔与厄贝沙坦联合治疗的30例患者临床资料归为研究组,对比两组治疗前、4周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硝苯地平联合厄贝沙坦片与比索洛尔联合硝苯地平对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效果,探讨其临床适用性。方法选择2012年3月~2013年3月于我院就诊治疗的20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为实验组100例和对照组10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比索洛尔联合硝苯地平口服治疗,实验组患者则采用硝苯地平联合厄贝沙坦片口服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血压控制的有效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服药后的治疗有效率达97.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03,P0.05)。结论硝苯地平联合厄贝沙坦片可以起到很好的降压效果,临床上与比索洛尔联合硝苯地平按照患者的具体临床表现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对慢性心衰行比索洛尔+厄贝沙坦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5年2月~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94例慢性心衰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各47例.对照组服用比索洛尔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服用厄贝沙坦联合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治疗效果以及各项心功能指标.结果:实验组治疗有效率(93.62%)显著高于对照组(72.34%),实验组各项心功能指标的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慢性心衰行比索洛尔+厄贝沙坦联合治疗,不仅能够改善各项心功能,还能提高治疗有效率,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厄贝沙坦联合富马酸比索洛尔治疗中青年单纯舒张期高血压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入选168例初发单纯舒张期高血压患者,年龄30~55岁,平均年龄(40.3±5.5)岁,予厄贝沙坦片及富马酸比索洛尔片治疗8周,观察血压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舒张压(103.6±5.7)mmHg,治疗后舒张压(88.0±4.8)mmHg,总有效率93.33%,治疗前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厄贝沙坦联合富马酸比索洛尔治疗中青年单纯舒张期高血压效果满意,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7.
马丽霞  彭乱顺  宫蕊 《河北医药》2012,34(18):2752-2753
目的 探讨厄贝沙坦和比索洛尔联合治疗老年慢性心功能不全SD大鼠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前后血浆脑钠肽(BNP)水平变化.方法 SD大鼠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慢性心力衰竭(CHF)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手术对照组(A组),厄贝沙坦治疗组(Q1组),比索洛尔组(Q2组)和厄贝沙坦、比索洛尔联合治疗组(Q3组),另设假手术组(S组).造模4周后药物灌胃6周,检测血浆BNP值浓度.结果 与S组比较,A组大鼠血浆BNP值升高100~200 pg/ml(P<0.05).经过药物治疗后,Q1、Q2、Q3组大鼠血浆BNP均有显著改变,血浆BNP浓度显著降低(P<0.05).且Q3组较之Q1、Q2组血浆BNP浓度下降更为显著.结论 厄贝沙坦联合比索洛尔可以有效降低CHF大鼠的血浆BNP浓度.  相似文献   

8.
倪树平  余传银 《海峡药学》2012,24(9):142-143
目的探讨比索洛尔联合厄贝沙坦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方法选择我院2008年2月至2011年11月扩张型心肌病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6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均给予常规强心、利尿、扩血管、抗心衰等治疗组。对照组加服厄贝沙坦1次75mg~150mg,1日1次;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比索洛尔初始剂量1次1.25mg,1日1次,根据患者可以耐受程度8周内逐渐增加剂量,每周增加1.25mg,增加到最大剂量为1次10mg,1日1次。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比索洛尔联合厄贝沙坦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充血性心力衰竭,临床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观察比索洛尔和厄贝沙坦氢氯噻嗪治疗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患者分为比索洛尔组和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组,分别采用口服富马酸比索洛尔片与口服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治疗,评估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比索洛尔组临床显效48例(64.86%),有效22例(29.73%),无效4例(5.41%),总有效70例(94.59%);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组临床显效42例(56.76%),有效26例(35.13%),无效6例(8.11%),总有效68例(91.89%),两组比较,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比索洛尔和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均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是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胺碘酮联合厄贝沙坦治疗高血压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的临床效果。方法 108例高血压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3例)和观察组(55例)。对照患者应用胺碘酮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应用厄贝沙坦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3及6个月后的转复维持效果、血压、心率、左心房舒张末期容积(LAEDV)、左心房内径(LAD)、左心房射血分数(LAEF)。结果治疗3个月后,两组转复维持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转复维持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6个月后,观察组舒张压、收缩压及心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两组LAEDV、LAD、LAEF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患者LAEDV(142.3±69.4)ml、LAD(32.4±1.8)mm小于对照组的(178.6±63.2)ml、(37.5±2.6)mm, LAEF(0.35±0.40)%大于对照组的(0.25±0.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胺碘酮联合厄贝沙坦治疗高血压合并阵发性房颤效果显著,可降低心脏负荷,延缓心肌重构,对阵发性房颤患者窦性心律维持效果优于单独应用胺碘酮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培哚普利联用胺碘酮在持续性心房颤动转复后维持窦性心律的作用及对左心房功能的影响。方法102例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经药物或电复律后随机分为两组,Ⅰ组52例给予胺碘酮0.2g,1次/d;Ⅱ组50例给予培哚普利4mg,1次/d,胺碘酮0.2g,1次/d;两组均连服6个月。分别于治疗后第1周、2周,1、2、4及6个月复查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观察心房颤动复发情况;复律后次日及6个月后做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左心房功能变化。结果共89例完成治疗。随访6个月,心房颤动复发Ⅰ组为34.1%(15/44),Ⅱ组为13.3%(6/4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Ⅱ组复律后次日及治疗6个月后,超声测量左心房内径由(42±12)mm缩小为(34±11)mm,治疗前与治疗6个月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Ⅰ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培哚普利联用胺碘酮在持续性心房颤动转复后维持窦性心律,较单用胺碘酮更有效,长期服用培哚普利可逆转左心房扩大,降低左心房压,有利于消除心房颤动复发的基础因素。  相似文献   

13.
胺碘酮联合厄贝沙坦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爱琴 《安徽医药》2011,15(11):1421-1423
目的观察胺碘酮联合厄贝沙坦治疗阵发性房颤的疗效。方法选择2008年5月~2010年5月期间该院83例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胺碘酮+厄贝沙坦)和对照组(单用胺碘酮),疗程均为一年。结果治疗组窦性心率维持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左房内径亦有显著性缩小(P<0.05)。结论厄贝沙坦具有抑制心房电重构和解剖重构,降低房颤复发率及阻止房颤持续的作用,胺碘酮联合厄贝沙坦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维持窦性心率的疗效优于单用胺碘酮,且能抑制左房扩大。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左旋氨氯地平对阵发性房颤并高血压患者左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房颤发作情况的影响。方法将阵发性房颤并高血压患者1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n=50)和对照组(n=50)。降压药物治疗组给予左旋氨氯地平,对照组给予坎地沙坦,随访1年,观察治疗前后LAD、LVEDD、LVEF、房颤发作情况。结果至随访结束,在长期应用胺碘酮的患者中,对照组房颤复发17例,占81.0%,治疗组房颤复发22例,占95.7%,两组之间没有差别(χ2=1.122,P〉0.05)。未长期应用胺碘酮的患者,对照组、治疗组在7~12个月时房颤发作次数均较治疗前减少(t=2.823,P〈0.01;t=2.655,P〈0.05),两组之间没有差异(t=0.594,P〉0.05)。与治疗前比较,对照组、治疗组的LAD、LVEDD均降低、LVEF增加(t=2.421~3.814,P〈0.05),治疗后两组之间的LAD、LVEDD、LVEF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F=0.029~3.644,P〉0.05)。结论左旋氨氯地平和坎地沙坦均可减少阵发性房颤并高血压患者房颤的复发,降低LAD、LVEDD,升高LVEF,两者之间没有差异。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右心耳 (RAA)、冠状窦远端 (DCS)、右房双部位 (右心耳加冠状窦口 ,DSA)和双房 (右心耳加冠状窦远端 ,BiA)起搏对阵发房颤 (PAf)患者心房激动时间的影响。方法 2 2例接受心脏电生理评价试验的PAf患者在窦性心律下行心房不同部位起搏 ,同步记录 12 -导心电图 ,测量最大P波时限。结果与窦性P波时限相比 ,RAA起搏明显延长P波时限 (P <0 0 1) ,DCS、DSA及BiA起搏则明显缩短P波时限 (P <0 0 1)结论DCS、DSA及BiA起搏明显缩短心房激动时间 ,减少心房电活动的离散度 ,有利于PAf的防治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高血压伴有阵发性心房颤动(AF)的患者应用缬沙坦在AF复律后维持窦性心律的疗效。方法:选择2007年6月~2008年12月沈阳市红十字会医院心内科80例高血压伴有阵发性AF患者,AF转复后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在口服胺碘酮的基础上,对照组40例给予常规降压药物[除外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Ⅱ拮抗剂(ARB)类药物],治疗组40例给予缬沙坦降压,1个疗程观察18个月。结果:治疗组左房内径明显小于对照组,窦性心律维持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胺碘酮联合应用缬沙坦治疗高血压伴阵发性AF可在降低血压的同时有效维持窦性心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房颤患者hs-CRP及同型半胱氨酸与左房内径的关系。方法选择房颤患者93例为房颤组,根据患者病情分为阵发性房颤亚组、持续性房颤亚组和永久性房颤亚组。选择同期在医院体检的健康体检者50例为对照组。比较各组hs-CRP、Hcy、左房前后径、左心室射血分数差异,分析hs-CRP、Hcy与左房前后径的相关性。结果对照组hsCRP、Hcy、左房前后径均显著低于房颤组[(2.2±0.7)mg/L vs(4.0±1.1)mg/L;(18.0±2.1)μmol/L vs(21.7±3.7)μmol/L;(38.8±2.7)mm vs(45.2±6.8)mm,P〈0.01];永久性房颤组水平最高,其次为持续性房颤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或P〈0.05)。hs-CRP、Hcy与左房内径呈显著正相关(r=0.943、0.870,P均〈0.01)。结论房颤患者hs-CRP、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显著升高,并且与左房内径呈显著正相关,提示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参与了房颤的发生和发展,并且与心房重构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地尔硫 卓艹 对窦性心动过缓并阵发性心房颤动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经临床诊断为窦性心动过缓并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病人 2 8例。口服地尔硫 卓艹 ,观察 12周 ,经动态心电图复查。判定标准 :转复窦律或房颤减少 90 %以上 ,为有效。结果  2 8例病人中 16例有效 ,无药物不良反应 ,心率无明显改变。结论 口服地尔硫 卓艹治疗窦性心动过缓并阵发性心房颤动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心房颤动持续时间对左心房内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心房颤动(房颤)持续时间与左心房大小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78例阵发性房颤、48例持续性房颤、22例永久性房颤患者,利用入院后首次超声心动图检测其左心房收缩末内径及左心室射血分数.结果 阵发性房颤组患者左心房内径24~41(36.3±5.8)mm,增大2例(2.6%);持续性房颤组患者左心房内径29~49(43.7±6.8)mm,增大26例(54.2%);永久性房颤组左心房内径32~50(49.8:±5.6)mm,增大18例(81.8%).从阵发性房颤组、持续性房颤组到永久性房颤组左心房内径逐渐增大;持续性房颤组与阵发性房颤相比,及永久性与阵发性房颤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阵发性房颤组、持续性房颤组及永久性房颤组左心室射血分数分别为(58±10)%、(54±25)%、(50±15)%,随房颤持续时间而逐渐下降.持续性房颤组、永久性房颤组分别与阵发性房颤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房颤是左心房扩大的原因之一,房颤持续时间越长,左心房扩大越显著.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effect of three types of atrial fibrillation on left atrial size and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trial fibrillation and left atrium. Methods Totally 78 patients of 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 48 patients of persistent atrial fibrillation and 22 patients with permanent atrial fibrillation were analyzed by echocardiography. Left atrial end systolic diameter and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were measured.Results Of the three groups of patients, the largest left atrial dimension was found in and the left atrial dimension in group of 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 was the lowest ( P < 0.05 ). Meanwhile the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was the highest in the group of permanent atrial fibrillation(P <0.05). Conclusions Atrial fibrillation is one of the causes of left atrial enlargement. The longer the duration of atrial fibrillation is, the more significant enlargement left atrium showes.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稳心颗粒在阵发性心房颤动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76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8例。对照组单纯给予胺碘酮治疗;实验组则给予胺碘酮+稳心颗粒治疗。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LVEDD和LAD变化情况、生化指标水平。结果实验组的房颤复发病例和发作次数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首次复发时间明显迟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的总有效率为78.95%,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55.26%,实验组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6个月后的LVEDD、LAD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后的Pmax、Pd、VA、LAVmax、LAEF指标水平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床应用胺碘酮+稳心颗粒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