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基于CT灌注成像(CTP)评估的侧支循环对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患者取栓前后脑梗死进展及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自2018年5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110例发病24 h以内的急性前循大动脉闭塞患者的资料。所有患者均完成取栓手术,采用区域性软脑膜侧支(rLMC)评分对四维CT血管造影(4D-CTA)上的全时相融合像(tMIP)进行侧支循环评估;根据CTP的核心脑梗死体积和术后1周内头颅MR的DWI影像结果,计算进展梗死体积;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患者术后3个月时预后情况。结果(1)侧支循环好组患者56例,侧支循环差组患者54例。年龄(OR=0.951,95%CI:0.910~0.993,P=0.023)、心功能不全(OR=0.116,95%CI:0.018~0.731,P=0.022)、基线空腹血糖(OR=0.788,95%CI:0.646~0.961,P=0.019)、觉醒性卒中(OR=0.093,95%CI:0.023~0.380,P=0.001)及颈内动脉段闭塞(OR=7.604,95%CI:2.650~21.821,P=0.000)是侧支循环的独立影响因素。(2)侧支循环评分(95%CI:-2.947~-1.474,P=0.000)、缺血半暗带体积(95%CI:0.065~0.126,P=0.000)、脑组织水肿评分(95%CI:2.952~7.600,P=0.000)、出血转化(95%CI:8.966~23.114,P=0.000)及24 h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95%CI:0.606~1.248,P=0.000)是进展梗死体积的独立影响因素。(3)预后良好组患者共59例,预后不良组患者共51例。出血转化(OR=0.019,95%CI:0.001~0.275,P=0.004)及进展梗死体积(OR=0.824,95%CI:0.756~0.897,P=0.000)是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取栓患者远期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基于4D-CTA的rLMC侧支循环评分对发病24 h内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取栓患者的进展梗死体积有良好的预测作用,并可通过进展梗死体积进一步预测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合并大动脉闭塞(LAO)时经CT脑灌注(CTP)成像后在动态CT血管造影(CTA)中的多段血凝块(MSC)征象对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2018年9月在本院诊断为AIS的住院患者共115例,所有患者均连续接受灌注治疗并且有完整的CTA和CTP影像学资料; MSC征象定义为从CTP数据导出的动态CTA上存在多段血凝块。用改良的Rankin量表作为评估预后的标准:评估为优的定义为发病后90 d内评分在0~3分。结果 共纳入73例符合标准的患者,32例(43.8%)患者出现MSC征象,相比于没有MSC征象的患者,预后评估为优(46.3% vs. 62.5%,P=0.026)。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SC征象是再灌注治疗后良好预后(OR=2.836,95%CI=1.176~5.858; P =0.029)的独立预测因子之一。结论 CTA结合CTP在治疗AIS中MSC征象是脑组织再灌注后良好预后的评估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3.
脑侧支循环的建立是脑缺血后的一种继发性代偿机制,影响着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发展、治疗和预后。良好的侧支循环可以减少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增加可逆性脑缺血区的血液供应,保护脑组织,使脑梗死面积减少,改善预后,准确而完整地评估侧支循环有助于判断脑梗死患者的预后,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及闭塞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责任血管范围侧支循环及磁共振灌注状态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7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行CT血管成像检查诊断单侧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及闭塞的急性脑梗死患者79例,根据侧支循环情况分为侧支循环良好组及侧支循环不良组,均行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检查,比较灌注参数情况、入院时与治疗7 d后NIHSS评分及出院3个月后的MRS评分、出院3个月内终点事件情况。结果(1)侧支循环良好组患侧rCBV增加,rTTP、rMTT延长(P均<0.01); 侧支循环不良组患侧rTTP、rMTT延长,患侧rCBF降低(P<0.01);(2)侧支循环不良组患侧rMTT、rCBV低于侧支循环良好组(P<0.05);(3)侧支循环良好组入院时、治疗7 d后NIHSS评分、出院3个月后MRS评分、出院3个月内终点事件发生率均较侧支循环不良组低(P<0.05)。结论 良好的侧支循环及脑灌注状态对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及闭塞导致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预后改善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多时相CTA联合CTP全脑灌注成像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侧支循环影像学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6年3月-2019年3月本院收治的83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观察对象,经ASPECTS侧支评估法实施侧支循环分级,将得分0~3分患者纳入侧支循环不良组,将得分4~5分者纳入侧支循环良好组; 通过NIHSS评分判定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分析侧支循环和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侧支循环良好组患者的梗死核心区rMTT、rCBV、rTTP均高于侧支循环不良组(P<0.05); 2组患者梗死核心区rCBF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侧支循环良好组、侧支循环不良组患者的缺血半暗带rMTT、rCBV、rTTP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侧支循环良好组患者的缺血半暗带rCBF高于侧支循环不良组(P<0.05); 侧支循环良好组、侧支循环不良组患者入院时NIHSS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侧支循环良好组患者入院2周后、随访3个月后的NIHSS评分均低于侧支循环不良组(P<0.05)。结论 多时相CTA联合CTP全脑灌注成像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侧支循环影像学诊断中能评估侧支循环水平,而建立良好的侧支循环能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6.
脑卒中是当今世界上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三大疾病之一,是首位致残因素.其中,缺血性脑卒中占全部卒中的70%以上.颈动脉狭窄与脑梗死的关系密切,其狭窄程度越重脑梗死发病的风险就越大[1].侧支循环不仅可以降低脑梗死的发生率,甚至可以减轻脑梗死后的缺血再灌注损伤,挽救缺血半暗带,有效防止溶栓并发症的发生[2].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颅内大动脉狭窄性卒中患者在不同时间点脑血流灌注各参数的变化情况及探讨侧支循环的功能评价。方法收集2017年3月至2018年4月就诊于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的45例颈内动脉颅内段或大脑中动脉中重度狭窄/闭塞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所有患者均于发病7d内行CT灌注(CTP)检查,其中20例患者在3个月、15例患者在6个月、10例患者在12个月复查CTP。对不同随访时间点进行对比分析患侧脑血流量(CBF)参数、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及CTP各参数包括相对脑血流量(rCBF)、相对脑血容量(rCBV)、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MTT)、相对达峰时间(rTTP)和相对延迟时间(rDelay)。结果 3个月复查时有50%的患者CBF参数无明显改变,甚至有30%的患者CBF在进行性下降,仅有20%的患者CBF参数增加;6个月复查时,有47%的患者CBF无明显改变,有20%的CBF在进行性下降,有33%的CBF增加;12个月复查时,有40%的患者CBF无明显改变,有20%的CBF在进行性下降,而有40%的CBF增加。且在12个月时患者mRS评分有所下降(P 0.05)。3个月访视组CTP各参数表现为缺血半暗带区rCBV、rTTP、rDelay均较发病时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6个月时CTP表现为缺血半暗带区rMTT、rTTP和rDelay均较发病时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2个月时CTP表现为缺血半暗带区rCBF增多,rMTT、rTTP和r Delay均较发病时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 CTP中CBF参数在不同时间点均有增加及下降的改变;不同时间点CTP各参数变化不同,TTP、Delay、MTT时间参数变化较早,CBF和CBV参数变化较晚,且在12个月复查CTP中CBF增加最明显,且患者预后较好,更能间接反应侧支循环建立及预后情况。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基线侧支循环状态与再灌注治疗预后的关系,并比较阿尔伯特早期卒中计划评分(ASPECTS)、多期CTA评分(mCTAs)和软脑膜侧支评分(rLMCs)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87例接受再灌注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ASPECTS、mCTAs和rLMCs评分评定基线侧支循环情况.根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MCA)闭塞患者脑侧支循环建立情况及其对脑灌注的影响。方法 46例单侧MCA闭塞患者,均行320排CT血管成像(CTA)联合CT灌注成像(CTP)检查,根据侧支循环分布状况分为侧支循环丰富组和侧支循环减少组,获取双侧MCA供血区的各项脑灌注参数值,即局部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volume,CBV)、局部脑血容量(cerebral blood flood,CBF)、达峰时间(time to peak,TTP)及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用Rcbv、Rcbf、Rttp、Rmtt表示患侧与健侧各灌注参数的比值。对比分析健患两侧的脑灌注差异及两组患者脑灌注的不同。结果相比健侧,患侧MCA供血区TTP明显延长(P0.05),CBV、CBF略升高(P0.05),MTT略延长(P0.05)。侧支丰富组Rcbv、Rcbf均高于侧支减少组(P0.05),Rmtt低于侧支减少组(P0.05),Rttp高于侧支减少组(P0.05)。结论丰富的脑侧支循环可以有效地改善闭塞MCA远端缺血区脑组织的血流灌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磁共振T2-液体衰减反转恢复(T2-FLAIR)序列中高信号血管征(HVS)联合三维动脉自旋标记(3D-ASL)脑灌注成像技术中动脉穿行伪影(ATA)在评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侧支循环及临床预后中的价值。方法收集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自2017年9月至2019年11月收治的101例AIS患者进入研究。根据血管狭窄程度将101例患者分为大脑中动脉(MCA)阳性组(狭窄程度≥50%)(60例)及阴性组(狭窄程度<50%)(41例),并根据是否出现ATA征象将MCA阳性组患者进一步分为ATA(+)组(33例)及ATA(-)组(27例)。记录不同组别患者缺血半暗带(IP)区脑血流灌注值(CBF),入院及出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并计算相对脑血流灌注量(rCBF)及出院时NIHSS评分降度,对比分析2种征象与临床预后的关系。结果MCA阳性组与MCA阴性组患者HVS分级、rCBF、出入院NIHSS评分及评分降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60例MCA阳性组患者中HVS分级为0级16例,Ⅰ级14例,Ⅱ级17例,Ⅲ级13例,不同分级患者中rCBF及NIHSS评分降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VS级数越高,患者rCBF及NIHSS评分降度越大。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HVS分级与rCBF呈高度正相关(rs=0.808,P=0.000),与出院时NIHSS评分降度呈中度正相关(rs=0.737,P=0.000)。ATA(+)组患者rCBF、NIHSS评分降度大于ATA(-)组患者,出院时NIHSS评分低于ATA(-)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ATA与rCBF及出院NIHSS评分降度之间呈中度正相关(rs=0.403,P=0.001,rs=0.550,P=0.000);rCBF及出院NIHSS评分降度呈高度正相关(rs=0.827,P=0.000)。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显示ATA与HVS对评估脑血流灌注改变的敏感度分别为83.3%与66.7%,特异度分别为52.1%与89.6%,二者联合评估的敏感度为83.3%,特异度为64.6%。结论HVS征象联合ATA征象可有效评估IP区血流灌注情况及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多时相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联合计算机断层扫描灌注成像(CTP)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收集来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江北院区就诊的临床高度怀疑的患者160例,采用多时相CTA和CTP对患者进行检查,分析CTP与多时相CTA对缺血性脑卒中检查的影像学特征及临床诊断价值,然后对梗死区与半暗... 相似文献
12.
缺血性脑血管病源于局部脑组织血流低于某阚值所致,局部脑组织的血流是由供血动脉的病变程度和侧支循环状况共同决定的,两者是影响血流动力学状况的关键因素。一般认为,血管狭窄程度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率相关,侧支循环的建立可增加脑血流量、防止脑缺血的发生。侧支循环血管可以来自硬膜内、硬膜及硬膜外血管,大致可分为原发性侧支循环(即基底动脉环,又称Willis环)和继发性侧支循环(皮质软脑膜支吻合、脑外代偿等)。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重度颈动脉狭窄颅内侧支循环代偿状态与缺血性脑卒中(IS)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00例合并重度颈动脉狭窄的IS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前交通动脉(ACOA)开放、后交通动脉(PCOA)开放、眼动脉(OA)开放等侧支循环情况、治疗前和治疗2周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入院时和发病6个月时改良Rankin评分(mRS)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治疗2周时,单纯ACOA开放、单纯POCA开放和多支侧支循环开放患者的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t=4.328、4.226、6.133,P0.05),其中,多支侧支循环开放的患者NIHSS评分最低,其次为单纯ACOA开放或单纯POCA开放的患者,而单纯OA开放或无侧支循环开放患者最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3.237~5.636,P0.05);发病6个月时,单纯ACOA开放、单纯POCA开放和多支侧支循环开放的患者mR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t=3.244、3.057、3.675,P0.05),其中,多支侧支循环开放、单纯ACOA开放或单纯POCA开放的患者mRS评分显著低于单纯OA开放或无侧支循环开放的患者(q=2.987~3.732,P0.05)。结论多重侧支循环或颅内主要动脉侧支循环的建立可显著降低IS患者的神经功能损害程度,改善患者近期预后,利于康复。 相似文献
14.
多模式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包括CT平扫(non-contrast CT,NCCT)、
CT灌注成像(CT perfusion,CTP)、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可以对急性缺血性卒中后侧支
循环进行全面评估,评估脑灌注状态,了解脑侧支循环建立或开放情况,判断临床预后,在急性缺血
性卒中的诊疗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多模式CT在缺血性卒中中的应用进行综述,以期使患
者获益更多。 相似文献
15.
侧支循环功能与缺血性脑血管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脑动脉闭塞后,脑组织缺血或梗死的范围和神经功能缺损的程度与下列因素有关:机体当时的机能状态,动脉闭塞发生的快慢,闭塞动脉的大小,侧支吻合的多少,侧支吻合开放的速度,提供侧支循环通路的动脉情况,Willis环的发育,脑缺血或梗死局部的化学变化等。其中侧支循环的代尝情况起着重要作用。研究显示侧支循环在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时对脑缺血有保护作用,因此,[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17,(9)
目的探讨磁共振血管成像(MRA)、计算机断层摄影血管成像(CTA)评估脑侧支循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6年12月就诊于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神经内科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明确为单侧颈内动脉(ICA)或大脑中动脉(MCA)M1段重度狭窄或闭塞的患者64例,其中同期行MRA和DSA检查57例,CTA和DSA检查12例,CTA和MRA检查5例,采用Kappa一致性检验分别评估MRA原始图像(MRA-SI)与DSA、CTA原始图像(CTA-SI)与DSA及MRA-SI与CTASI结果的一致性。结果 MRA-SI与DSA(K=0.269,P0.05)、MRA-SI与CTA-SI(K=0.282,P0.05)评估脑侧支循环结果的一致性均较差。CTA-SI与DSA评估脑侧支循环呈中度一致(K=0.444,P0.05)。结论(1)DSA仍是评估脑侧支循环的金标准,不能被MRA和CTA取代;(2)无法行DSA检查时,可考虑行CTA检查予以初步评估。 相似文献
17.
多模式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重要性逐
渐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在脑缺血超急性期,CT平扫可对脑出血或其他脑部疾病进行鉴别,CT血管
造影可评估血管梗死部位和侧支循环状态,CT灌注成像可以通过毛细血管的实际灌注情况来评估
脑组织的活力,并通过计算血脑屏障的表面通透性(permeability surface,PS)判断血脑屏障的完整
性,进一步指导临床医生溶栓及血管性治疗方案的制定,也可以预测卒中后患者发生出血转化的风
险。临床诊疗过程中,结合多模式CT提供的信息,可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出现出血转化和临床预后
进行全面评估。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的责任病变血管及侧支循环主要方式。方法对110例脑梗死患者行牛津郡社区卒中项目(OCSP)分型,进行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判定梗死的责任血管、侧支循环是否存在及方式。结果各型患者,病变血管共137条,其中颈内动脉(ICA)54条(39.4%)、锁骨下.椎动脉(SUB—VA)42条(30.7%)、大脑中动脉(MCA)29条(21.2%)、颈总动脉(CCA)和基底动脉(BA)各4条(各2.9%)、无名动脉2条(1.5%)、大脑前动脉(ACA)和大脑后动脉(PCA)各1条(各0.7%);责任血管ICA49条(44.5%)、MCA27条(24.5%)、SUB—VA19条(17.3%)及CCA3条(2.7%)、IA2条(1.8%),余3支血管各1条(均占0.9%)。7例(6.4%)未发现异常。经软脑膜支吻合代偿59例,Willis环代偿49例,来自各种颅外代偿计27例,两种及以上方式联合代偿19例,罕见代偿3例,未发现代偿6例。结论脑动脉病变最多位于ICA、SUB-VA主干,其次位于MCA;前循环病变较后循环病变具有更高的梗死发生率。侧支循环代偿以Willis环最充分,软脑膜支吻合最常见;脑梗死的类型和预后受血管病变和侧支循环状态的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19.
正卒中是全球第二位的致死病因[1],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的特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但无论其病因或发病机制如何,侧支循环在其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保护性侧支血管通路在初始动脉狭窄所导致的供血不足、血栓栓塞、血流动力学减低等情况下,能够起到稳定脑血流量,减轻缺血对脑组织的损伤并改善预后的作用[2]。此外,具有良好侧支循环的患者对缺血后血管再灌注治疗反应较好,治疗后出血的风险相对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64排CT灌注成像在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44例发病6h内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行头部CT平扫及CT灌注成像检查,计算各灌注参数值。结果 44例患者中38例头部CT灌注成像发现与临床症状相应的低灌注区,进行了溶栓治疗;6例患者头部CT灌注成像未发现与临床症状相应的低灌注区,后MR I证实为急性基底节区脑梗死。结论 CT灌注成像能够快速、准确反映缺血部位及范围,对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