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醋酸联合靛胭脂染色诊断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胃癌的诊断主要依赖胃镜下活检行组织病理学检查,但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内镜下常缺乏特异性表现,使得活检有一定的盲目性.色素染色法可显示胃黏膜微小病变的形态特征,有利于及时发现病灶,为钳取黏膜标本提供准确目标.我们对110例胃黏膜异常者进行醋酸联合靛胭脂染色,探讨该方法对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
胃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我国许多地区胃癌发生率和死亡率仍占恶性肿瘤的前3位。当前提高胃癌治疗效果的有效方法是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胃镜是检出早期胃癌的最佳手段,但早期胃癌的形态往往缺乏特异性,缺乏早期胃癌诊断经验的医师容易漏诊。近期日本学者报道使用靛胭脂加醋酸的染色方法标记早期胃癌效果较好,为此我们对醋酸靛胭脂染色方法标记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效果进行了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内镜下醋酸联合靛胭脂染色对胃黏膜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常规内镜下发现胃黏膜异常的门诊患者27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醋酸联合靛胭脂染色组,每组各136例.对照组患者采取肉眼判断病灶并内镜下活检,染色组采取染色后活检,对比两组一般情况、镜下表现、活检病理、安全性等.结果 对照组检出早期胃癌4例(2.9%)、重度不典型增生3例(2.2%)、轻中度不典型增生11例(8.1%)、肠上皮化生35例(25.7%)、胃炎83例(61.0%),染色组分别为13例(9.6%)、12例(8.8%)、22例(16.2%)、54例(39.7%)及35例(25.7%).染色组对早期胃癌、重度不典型增生、肠上皮化生、胃炎的检出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醋酸联合靛胭脂染色可提高普通胃镜下黏膜异常的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等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内镜下靛胭脂.美兰双重染色法对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就诊病人行常规内镜检查,发现可疑病灶者随机分为2组,染色组行内镜下靛胭脂-美蓝染色后活检;对照组不染色,肉眼判断病灶,常规活检。结果共人选240例,染色组和对照组各120例,染色组中检出早期胃癌25例、上皮内瘤变58例,对照组中分别检出8例、20例,两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染色组65例出现明显染色分界区,早期胃癌和上皮内瘤变检出率分别为35.4%和63.1%,无明显染色分界区(55例)的检出率分别为3.6%和30.9%,出现明显染色分界区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检出率均明显高于无明显染色分界区(P〈0.05)。结论内镜下靛胭脂-美兰双重染色可显著提高早期胃癌和癌前病变的检出率,明显的染色分界区对于早期胃癌和癌前病变诊断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富士能智能染色内镜(FICE)在早期胃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2010年2月至2011年3月经普通胃镜检查后疑似早期胃癌的患者67例,分别行电子放大内镜、FICE染色放大内镜、靛胭脂染色放大内镜检查。对疑似病灶的胃黏膜腺管及微血管形态的清晰程度进行评分比较,并对疑似部位进行靶向活检,比较3种内镜诊断早期胃癌的敏感度、特异度以及与病理组织学的符合率。结果67例患者中,经病理组织学检查诊断为早期胃癌17例。FICE染色放大内镜与电子放大内镜、靛胭脂染色放大内镜在观察腺管结构显示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观察微血管形态方面,FICE染色放大内镜明显好于电子放大内镜、靛胭脂染色放大内镜(P〈0.05)。在诊断早期胃癌的敏感度、特异度以及与病理组织学的符合率方面,FICE染色放大内镜分别为94.1%(16/17)、98.0%(49/50)、97.0%(65/67),靛胭脂染色放大内镜分别为88.2%(15/17)、96.0%(48/50)、94.0%(63/67),电子放大内镜分别为58.8%(10/17)、84.0%(42/50)、77.6%(52/67),FIEC染色放大内镜均明显高于电子放大内镜(P〈0.05),且均与靛胭脂染色放大内镜相近(P〉0.05)。结论FICE染色放大内镜可以更方便地提供清晰的血管图像,有助于早期胃癌的诊断,提高活检检查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内镜下碘染色在诊断食管癌及癌前病变中的价值.[方法]在我市食管癌高发地区对239例40~69岁人群进行内镜下食管碘染色,观察食管黏膜染色情况,并取碘染异常区或贲门脊根部活检送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239例接受内镜检查者其中有92例碘染色后出现不着色区或淡染区,病检示食管癌5例,检出率为2.09%,不典型增生病变46例(其中轻度不典型增生17,中重度不典型增生29例),检出率为19.25%,慢性炎症33例,正常鳞状上皮8例.[结论]内镜下食管碘染色结合黏膜活检有助于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且操作简便,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内镜下美蓝染色对胃癌前病变和早期胃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内镜下有胃黏膜异常表现的57例,用0.5%的美蓝均匀喷洒于胃黏膜,然后在染色的部位取活检送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有36例存在肠化和不典型增生,4例为早期胃癌,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病灶仅限于黏膜层,且无淋巴结转移。结论内镜下美蓝染色可明显的提高胃癌前病变和早期胃癌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内镜下美蓝染色图像类型和组织学诊断的关系。方法对我院接受胃镜检查发现胃黏膜局限性充血、肿胀、糜烂、小溃疡、粗糙或微隆起病灶至少一项者,采用直接喷洒0·2%美蓝染料染色。染色图象分为4类:Ⅰ类:黑色或深蓝色,不易退色,周边黏膜浸润性改变明显;Ⅱ类:浅蓝色,介于深淡之间,周边黏膜无明显浸润性改变;Ⅲ类:淡蓝色,多发性弥漫状;Ⅳ类:隐约着色或不染。检查后按上述标准记录分类。病灶黏膜活检送病理学诊断。将染色后图象类别同组织病理学诊断进行对照,统计学分析。结果胃癌和异型增生分布在Ⅰ、Ⅱ类图像中者占82.92%,符合美蓝染色形成不同图象的原理和规律。结论美蓝染色形成的不同图象类别与组织病理学诊断密切相关,癌变程度所分泌的坏死物的多少是形成各类图象的原因。美蓝染色有助于早期胃癌的筛选、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且易于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胃癌是消化道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通过采用放大染色内镜使早期病变的诊断和内镜下治疗成为现实,超声内镜(EUS)能清晰显示消化道管壁的层次结构,病变与周围邻近脏器的关系,有效判断浸润深度。  相似文献   

10.
<正>食管癌是原发于食管的恶性肿瘤,以鳞状上皮癌多见。临床上以进行性吞咽困难为其最典型的症状。我国是世界上食管癌的高发国家,年平均死亡率为1.3/10万~90.9/10万。食管癌的发生与地区的生活条件、饮食习惯、存在强致癌物、缺乏一些抗癌因素及有遗传易感性等有关。中晚期食管癌的病理形态分型可分为髓质型、蕈伞型、溃疡型、缩窄型和未定型等。早期食管癌及时根治预后良好,手术切除5年生存率90%。内镜检查与活组织检查是发现与诊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白光下胃镜所见发红黏膜与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关系。[方法]回顾比较80例白光下胃镜所见发红黏膜病理结果与其未发红黏膜病理结果。[结果]80例中9例拒绝活检,45例发红黏膜在胃窦,13例在胃体,8例在胃角,3例在窦体交界,2例在胃底,未发红黏膜均取自同一患者发红黏膜旁。发红黏膜病理结果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7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2例,腺癌1例,炎症61例,未发红黏膜病理结果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1例,炎症70例。[结论]胃镜下发红黏膜癌前病变和癌变率高,需要重视。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内镜下直接喷洒低浓度美蓝染色对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常规内镜检查发现胃黏膜有以下至少1项异常者:①微隆起,②糜烂,③小溃疡,④粗糙不平,⑤色泽改变,将其随机分为2组,各58例,染色组内镜下直接喷洒0.2%美蓝染色后活检;对照组不作染色按肉眼判断常规活检.[结果]染色组中检出早期胃癌3例、不典型增生15例、肠上皮化生17例;对照组中分别检出0、6、0例.2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内镜下直接喷洒低浓度美篮染色可显著提高早期胃癌和癌前病变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放大胃镜+窄带成像(ME-NBI)鉴别早期胃癌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12月至2022月6月在我院检查60例可疑胃早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腹部增强CT检查、普通白光内镜(WLE)检查和ME-NBI检查,并以病理活检为金标准,分析三种检查手段对早期胃癌的诊断价值。结果 60例可疑胃早癌患者中病理检出胃癌患者23例(38.33%),萎缩性胃炎并肠化患者34例(56.67%),慢性胃炎患者3例(5%)。ME-NBI对萎缩性胃炎并肠化患者的检出率高于腹部增强CT和WLE(腹部增强CT0例,WLE检查24例,ME-NBI检查31例,P<0.05)。腹部增强CT检查早期胃癌阳性患者17例,阴性患者43例;WLE检查早期胃癌阳性患者20例,阴性患者40例;ME-NBI检查早期胃癌阳性患者21例,阴性患者39例。腹部增强CT特异度、灵敏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以及准确度均低于WLE和ME-NBI,P<0.05。WLE和ME-NBI检查早期胃癌的阴性预测值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E-NBI检查早期胃癌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准确度均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内镜下黏膜染色联合经内镜黏膜切除术对胃黏膜上皮不典型增生及早期胃癌诊断价值.方法将145例患者随机分为内镜下黏膜染色联合经内镜黏膜切除术组(实验组)和单纯染色活检组(对照组),实验组用0.5%美蓝溶液染色后对异常着色区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并送病检;对照组美蓝溶液染色后对异常着色区域常规方法取活检.结果实验组发现不典型增生31例(43.7%),早期胃癌8例(11.3%);对照组发现不典型增生23例(31.1%),早期胃癌4例(5.4%),实验组不典型增生、早期胃癌发现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下黏膜染色联合经内镜黏膜切除术可进一步提高胃黏膜上皮不典型增生及早期胃癌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15.
对比法美蓝染色诊断早期胃癌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探讨美蓝染色对胃部病变的良恶定性和判定癌浸润深度的价值,将0.03%美蓝用喷雾管经内镜直接在病变处喷洒染色。共48个病灶,其中Ⅰ型2个,Ⅱa9个,Ⅱa+Ⅱc6个,Ⅱc23个,Ⅲ型2个,Ⅱc+Ⅲ6个;粘膜内癌20个病灶,粘膜下癌28个病灶。染色后粘膜内癌正确判定浸润深度为85.0%,粘膜下癌为82.1%。结果提示低浓度美蓝对比法染色能使病变更加清晰,增加立体感,补充肉眼观察的不足,对鉴别良恶性和判定癌浸润深度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效果及继发出血独立危险因素,为后续临床防治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01-2017-12期间行ESD治疗的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患者共122例临床资料,记录临床疗效及继发出血情况;采用χ~2检验和Logistic多因素回归模型分析继发出血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2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ESD,整块切除率达100.00%(122/122),治愈性切除率为91.80%(112/122);手术用时27~132(76.50±10.78)min;ESD继发出血共22例,发生率为18.03%,未见穿孔发生。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变部位、操作时间及术后病理类型与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患者ESD继发出血有关(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贲门-胃底部病变、早期胃癌及操作时间过长是导致患者继发出血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行ESD治疗效果及安全性良好;其中贲门-胃底部病变、早期胃癌及操作时间≥60min患者继发出血风险更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正常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和早期胃癌中抑癌基因PTEN的蛋白表达,探讨PTEN表达在胃癌早期发生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共收集57例病变,按病理级别分为慢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14例,异型增生27例,早期胃癌16例,另取20例正常胃黏膜作为对照.采用En Vision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各组黏膜中PTEN蛋白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PTEN在正常胃黏膜和肠上皮化生中全部表达,在异型增生和早期胃癌中的阳性率分别为92.6%(25/27),75.0%(12/16).PTEN在正常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三组间的表达无显著差异,在早期胃癌中的表达较前三组明显降低(P<0.05).PTEN表达强度与病理级别呈明显的负相关(r=-0.488,P<0.01).PTEN蛋白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病变部位及H pylori感染无关(P>0.05),但与血清CEA水平显著相关(P=0.001).结论:作为一种具有磷酸酶活性的抑癌基因,PTEN蛋白低表达在胃癌早期发生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估经口牵引辅助下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前胃癌及癌前病变的疗效和价值。方法2013年7月至2014年8月经胃镜及超声胃镜检查判断局限于黏膜层、未侵及固有肌层的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患者44例,其中22例采用经口牵引辅助下ESD治疗(牵引组),22例采用常规ESD治疗(对照组),评估2组在病灶开始标记至完整剥离时间、黏膜暴露至完整剥离时间、单位时间切除率、操作困难部位切除时间、一次性整块切除率、一次性完整切除率、出血发生率、穿孔发生率等情况。结果牵引组较对照组,病灶开始标记至完整剥离时间[(48.13±14.65)min比(65.07±29.07)min,P〈0.05]、黏膜暴露至完整剥离时间[(37.47±14.17)min比(54.93±28.16)min,P〈0.05]、操作困难部位切除时间[(33.17±10.65)min比(54.53±46.92)min,P〈0.05]均明显缩短,单位时间切除率[(23.60±14.73)mm。/min比(13.62±8.11)mm。/min,P〈0.05]明显提高。2组一次性整块切除率、一次性完整切除率、出血发生率、穿孔发生率及容易操作部位切除时间相似(P〉0.05),随访均未见局部复发。结论经口牵引辅助下ESD治疗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可提高切除效率,对治疗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靛胭脂染色内镜检查在诊断大肠微小腺瘤和息肉中的价值。方法将31个大肠微小息肉分别行普通内镜及靛胭脂染色内镜检杏的结果与组织学检查结果比较,并比较2种内镜检查方法对大肠微小腺瘤和息肉的诊断准确率。结果靛胭脂染色内镜对大肠微小腺瘤和息肉的诊断准确率显著高于普通内镜,D组与A组、C组比较差异有娃著性(55.2%vs12%、10%),P〈0.05;D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i55.2%(腺瘤13.8%)VS50%(腺瘤10%)],P〉0.05。结论靛胭脂染色内镜检查可提高大肠微小腺瘤和息肉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全结肠靛胭脂染色内镜在大肠癌高风险人群肠镜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500例准备接受结肠镜检查的大肠癌高危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行常规肠镜检查,试验组行全结肠0.2%靛胭脂喷洒染色肠镜检查,主要对比分析2组间息肉、腺瘤患者的发现率。结果研究期间72例因肠道准备差、肠镜检查失败、炎症性肠病、缺血性肠病等原因被剔除,最终共428例纳入数据分析,其中试验组209例、对照组219例,2组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息肉发现率更高[61.2%(128/209)比43.8%(96/219),P<0.001],腺瘤发现率更高[35.9%(75/209)比26.0%(57/219),P=0.027];且直径<5 mm息肉发现率试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27.8%(58/209)比15.5%(34/219),P=0.002],直径<5 mm腺瘤发现率试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24.9%(52/209)比12.8%(28/219),P=0.001]。结论全结肠靛胭脂染色内镜用于大肠癌高风险人群的肠镜检查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有助于提高结肠息肉、腺瘤的检出,尤其是小的结肠病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