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评估维得利珠单抗(Vedolizumab, VDZ)作为一线生物制剂治疗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2月至2022年5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使用VDZ治疗IBD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既往未使用生物制剂治疗的患者与既往使用生物制剂治疗患者使用VDZ的治疗效果。结果 共32例使用VDZ治疗IBD患者纳入研究,其中VDZ为一线生物制剂组占43.8%(14/32),VDZ为后线生物制剂组占56.3%(18/32)。在第6周、14周、22周、52周时,两组临床应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22周、52周时,VDZ为一线生物制剂组临床缓解率均高于VDZ为后线生物制剂组(P<0.05)。在22周、52周时,两组内镜应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22周时,VDZ为一线生物制剂组内镜缓解率高于VDZ为后线生物制剂组(P=0.009)。随访期间仅VDZ为后线生物制剂组出现1例过敏性皮疹。结论 VDZ作为一线生物制剂在短期内对IBD具有较好的诱导临床及内镜缓解作...  相似文献   

2.
背景:乌司奴单抗(UST)对炎症性肠病(IBD)患者的疗效已在国外研究中得到证实,但在我国的使用时间较短,其疗效和安全性方面缺乏报道。目的:探讨UST治疗IBD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纳入2020年11月—2022年6月于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使用UST治疗的IBD患者,收集其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筛选出46例使用UST治疗的IBD患者,其中克罗恩病(CD)患者41例,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5例。治疗第8、16、24、56周时,CD患者的临床应答率分别为51.2%、75.6%、97.4%、100%,临床缓解率分别为2.4%、22.0%、59.0%、86.5%。治疗第24、56周时,CD患者内镜应答率分别为89.7%、97.3%,内镜缓解率分别为38.5%、70.3%。治疗第16周时,UST作为一线生物制剂治疗CD患者的临床缓解率为71.4%,明显高于UST作为非一线生物制剂治疗的临床缓解率(26.5%,P=0.035),其余时间点UST作为一线和非一线生物制剂的临床应答率、内镜应答率、内镜缓解率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第56周时,5例UC患者均取得...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估维得利珠单克隆抗体(Vedolizumab, VDZ)治疗活动性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的短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0年11月至2022年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科收治的使用VDZ诱导治疗的活动性UC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采用改良Mayo评分和内镜Mayo评分(Mayo endoscopy score, MES)评估患者疾病活动度,分析VDZ治疗后第6周和第22/30周的临床和内镜缓解率,并比较分析第0周和第22/30周的白蛋白、血红蛋白、CRP、ESR和粪钙卫蛋白的差异。结果 共纳入39例UC患者,41.0%患者既往使用生物制剂治疗失败。VDZ诱导治疗6周时,69.2%(27/39)患者达到临床缓解,82.1%(32/39)的患者有临床应答。第30周时,76.9%(30/39)的患者达到临床缓解,84.6%(33/39)的患者有临床应答。第22/30周内镜下黏膜愈合率为50.0%(16/32)。随访至30周时,7例(17.9%)患者停用VDZ治疗,其中4例因治疗无效且疾病加重行全结肠切除术。5例(12.8%)患者对VDZ...  相似文献   

4.
目的初步观察维得利珠单抗(VDZ)治疗活动性克罗恩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纳入2021年3月至2022年10月于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接受VDZ治疗的22例活动性克罗恩病患者, 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相关实验室指标、影像学和内镜检查结果, 评估VDZ用药0、2、6、14周疾病活动情况、相关炎症指标变化情况、临床缓解率、临床应答率, 同时评估VDZ用药14周后的内镜应答率与内镜缓解率, 进一步分析影响VDZ疗效的相关因素。统计学方法采用Kruskal-WallisH检验和Mann-WhitneyU检验, 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VDZ用药后临床缓解的相关因素。结果 VDZ治疗0、2、6、14周活动性克罗恩病患者的克罗恩病活动指数(CDAI)分别为181.01分(160.11分, 231.56分)、148.45分(134.88分, 200.52分)、127.46分(91.44分, 163.62分)、82.35分(63.50分, 121.84分), 超敏C反应蛋白分别为5.72 mg/L(3.59 mg/L, 11.10 mg/L)、2.86 mg/L(0.86 mg/L,...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英夫利西单抗(IFX)治疗克罗恩病(CD)的有效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8年1月1日至2022年7月1日于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的IFX治疗的CD住院患者375例,收集患者IFX治疗前基线资料及用药第54周随访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病程、蒙特利尔分型、手术史、既往用药史、身高、体重、克罗恩病疾病活动度评分(CDAI)、简化克罗恩病内镜评分(SES-CD),评估IFX治疗1年CD患者的临床和内镜应答率、缓解率。利用卡方检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发现影响IFX治疗CD有效性的关键因素。结果 375例CD有352例为IFX药物治疗,23例为回肠造口术后启用IFX治疗。352例CD患者中,72.7%患者治疗1年后达临床应答(ΔCDAI≥70),61.4%达临床缓解(第54周CDAI<150),56.3%达内镜应答(ΔSES-CD≥50%),37.6%达内镜缓解(SES-CD≤2)。23例回肠造口术后CD患者中,4.3%达内镜缓解(Rutgeert评分相似文献   

6.
背景: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反复复发的胃肠道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选择性阻断白细胞与肠道血管内皮细胞黏附的维多珠单抗(VDZ)对活动性IBD有较好疗效。目的:系统评价VDZ对活动性IBD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Google Scholar 2018年8月前发表的VDZ治疗IBD的随机安慰剂对照试验,检索语言仅限英文。应用Rev Man 5. 3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8项涉及3 159例活动性IBD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纳入研究。Meta分析显示,对于活动期UC,VDZ组临床反应率、临床缓解率、内镜缓解率均优于安慰剂组(RR=1. 62,95%CI:1. 33~1. 97,P 0. 000 01; RR=2. 45,95%CI:1. 56~3. 83,P 0. 000 1; RR=1. 75,95%CI:1. 29~2. 37,P=0. 000 3),缓解期临床缓解率亦优于安慰剂组(RR=2. 43,95%CI:1. 73~3. 41,P 0. 000 01)。对于活动期CD,VDZ组临床反应率、临床缓解率同样优于安慰剂组(RR=1. 47,95%CI:1. 21~1. 79,P=0. 000 1; RR=1. 87,95%CI:1. 37~2. 56,P 0. 000 1),但亚组分析显示VDZ仅在未经抗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治疗者中具有诱导缓解作用。仅1篇文献描述了VDZ对缓解期CD的维持缓解情况,结果显示VDZ疗效优于安慰剂。除鼻咽炎外,VDZ引发的不良事件并不多于安慰剂。结论:VDZ用于活动性IBD的诱导和维持缓解安全、有效,但对抗TNF-α治疗失败的CD患者可能无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英夫利昔(Infliximab,IFX)单药治疗和英夫利昔联合硫唑嘌呤(Azathioprine,AZA)治疗中重度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6月至2014年5月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消化科进行治疗的47例中重度CD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IFX组29例和IFX+AZA组18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第14周和第30周的实验室指标(WBC、ESR、CRP、ALB)、克罗恩病活动度指数(CDAI)、临床缓解率、克罗恩病简化内镜评分(SESCD)、黏膜愈合率以及不良反应的情况。结果第14周时,IFX组和IFX+AZA组的临床缓解率分别为:58.6%(17/29)vs 72.2%(13/18),(P0.05);黏膜愈合率分别为:51.7%(15/29)vs 55.6%(10/18),(P0.05)。两组患者的WBC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BMI和ALB水平显著升高。第30周时,IFX组和IFX+AZA组的临床缓解率分别为:75.9%(22/29)vs 88.9%(15/18),(P0.05);部分患者在第30周复查内镜,两组的黏膜愈合率分别为:47.1%(8/17)vs 83.3%(5/6),(P0.05)。两组患者的WBC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BMI和ALB水平升高。结论 IFX和IFX+AZA两种方法均可有效诱导和维持中度CD患者临床缓解和黏膜愈合,但后者疗效有更优趋势。  相似文献   

8.
炎症性肠病85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吕小平  王丽莎  詹灵凌  陈兰  唐星火 《内科》2011,6(3):202-206
目的总结分析炎症性肠病(IBD)的临床特点,探讨诊治策略。方法对1998年1月至2009年7月354例炎症性肠病住院患者和2003年1月至2009年7月504例炎症性肠病门诊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资料显示我院近12年来IBD发病呈逐年上升趋势,溃疡性结肠炎(UC)明显多于克罗恩病(CD)。本组IBD患者中男女之比为1.28∶1。IBD平均发病年龄(41.07±16.07)岁。UC发病高峰年龄为30~49岁,CD发病高峰年龄为20~39岁。本组住院患者中UC和CD两组民族构成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肠镜检查中UC以直肠和乙状结肠病变为主,CD以回盲部及回肠末端病变为主。本组患者IBD病理组织学检出率为41.5%,UC误诊率为17.0%,CD误诊率为25.0%。治疗以氨基水杨酸类及类固醇激素为主。结论炎症性肠发病数呈逐年上升趋势;IBD诊断主要依靠内镜及病理。IBD呈慢性复发性发作过程,应长期维持治疗。  相似文献   

9.
昆明市炎症性肠病多中心临床资料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回顾性调查昆明市近10年炎症性肠病(IBD)患者的发病状况.方法:调查1998年1月-2007年3月七家综合性医院430例住院IBD患者,其中溃疡性结肠炎(UC)379例,克罗恩病(CD)51例.接受结肠镜、组织病理学和钡剂灌肠检查者在UC和CD患者中分别为98.2%和56.2%、2.6%和72.5%、78.4%和31.4%.对IBD患者的年龄、性别、职业、临床表现、内镜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UC患者平均年龄为(46.9±15.8)岁,以30~39岁和50~59岁年龄段患者最多,呈双峰状分布;CD患者平均年龄为(41.6±17.2)岁,以20~29岁年龄段患者最多.UC和CD患者均以男性为主,UC患者中脑力劳动者多见.UC患者以腹泻(302,79.7%)、腹痛(285,75.2%)、血便(290,76.5%)为主.CD患者常见腹痛(44,86.3%)、腹泻(28,54.9%)、体重减轻(28,54.9%).UC患者内镜检查、病理检查、钡剂灌肠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8.4%(329/372)、24.4%(52/213)、4/10,CD患者分别为86.5%(32/37)、27.5%(11/40)、75%(12/16).UC患者100%为活动期,其中轻、中、重度分别为38.3%、42.2%和19.5%.CD患者活动期占92.2%,缓解期占7.8%,其中轻、中、重度者分别为15.7%、43.1%41.2%.结论:了解10年来昆明市的IBD发病情况及临床特征将有助于临床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0.
背景:炎症性肠病(IBD)发病率呈逐年升高的趋势,部分IBD患者合并肠外表现(EIM),且EIM对IBD治疗产生一定的影响。目的:总结合并EIM的IBD患者临床特征,并评价英夫利西单抗(IFX)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20年12月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诊断为IBD且同时合并EIM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IFX的治疗效果。结果:811例IBD患者中,50例(6.17%)合并EIM。EIM以关节炎(78.00%)、结节性红斑(26.00%)最为常见。52.00%的IBD患者合并1种EIM。合并EIM的UC患者中病变范围累及以E3最常见(68.42%),CD患者以L3最常见(50.00%)。共21例患者接受IFX治疗,用药后第2周HB、ALB明显上升,ESR、CRP、PLT明显下降;第22周83.33%的UC患者转为轻度,70.00%的CD患者进入缓解期。应用IFX后关节炎首次消失时间明显短于未应用IFX组(2.50 d对10.50 d,P<0.05)。CRP升高者关节炎首次消失中位时间亦明显短于CRP正常者(3.00 d对9.00 d,P<0.05)。结...  相似文献   

11.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与炎症性肠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楠 《山东医药》2011,51(16):8-9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组反复发作的慢性非特异性的肠道炎症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近十年来有关临床报道及系统分析研究表明IBD病例数量上升了约3.1倍,其中UC患病率约为11.6/10万,而CD患病率则为1.38/10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炎症性肠病(IBD)患者首次接受糖皮质激素(激素)治疗的疗效及疾病转归。方法收集2002年1月-2010年12月我院收治的首次使用激素治疗的IBD患者890例,对激素治疗30 d及随访1年的临床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90例IBD患者中,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401例,克罗恩病(CD)患者489例,其中共有81例(81/401,20.2%)UC及154例(154/489,31.5%)CD患者使用口服或静脉滴注激素,激素治疗30 d时,UC患者完全缓解57例(57/81,70.4%),部分缓解22例(22/81,27.2%),无效2例(2/81,2.5%);CD患者完全缓解94例(94/154,61.0%),部分缓解45例(45/154,29.2%),无效15例(15/154,9.7%)。随访1年末,UC患者持续应答53例(53/79,67.1%),激素依赖26例(26/79,32.9%);CD患者持续应答102例(102/151,67.5%),激素依赖26例(26/15,17.2%),手术23例(23/15,15.2%)。激素短期及远期疗效的风险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合用硫唑嘌呤/6-巯基嘌呤(AZA/6-MP)与CD患者激素治疗的远期疗效相关(P=0.03)。结论大部分IBD患者对激素治疗有效,UC患者激素治疗总有效率优于CD,随访1年32.9%UC及17.2%CD患者呈激素依赖,15.2%CD患者需手术切除病变肠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HMGCS2、PPARγ在溃疡性结肠炎(uc)及克隆恩病(CD)中的表达情况,通过对UC、CD及健康对照组比较,分析其在IBD发生发展的分子学基础。方法收集南方医院消化科病房及门诊2010年2月-2011年1月间所行常规全结肠镜检查后内镜下活检的73例UC、42例CD、89例健康对照者的肠黏膜。比较UC组和CD组之间一般临床特点和检查资料的差异。结果73例UC中发生在直肠的28例(38.4%),发生在直乙状结肠9例(12.3%),发生在左半结肠的11例(15.1%),发生在全结肠的25例(34.2%);42例CD患者有29例发生在回末和小肠(69.0%)。HMGCS2、PPARγ在73例UC患者肠黏膜中阳性表达分别为48例(65.8%)和36例(49.3%);在42例CD患者肠黏膜中阳性表达分别为37例(88.1%)和30例(71.4%);在89例正常对照组肠黏膜阳性表达占82例(92.1%)和66例(74.2%)。结论HMGCS2、PPARγ在UC、CD、健康对照组均有表达,在UC患者肠黏膜明显下调,而在CD和健康者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血红素氧化酶-1(HO-1)在炎症性肠病(IBD)中的表达及其与疾病活动度的关系。方法 选择2020年1月至2022年3月四川绵阳四〇四医院收治的76例IBD患者纳入研究组,其中溃疡性结肠炎(UC)有40例(设为UC组),克罗恩病(CD)有36例(设为CD组);另选择同期在该院体检的50名健康志愿者纳入对照组。收集所有受试者的外周血样本和肠黏膜组织,采用ELISA法测定外周血HO-1的表达水平,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ABC法测定肠黏膜组织中HO-1的表达水平。采用ROC曲线分析IBD患者外周血和肠黏膜组织中HO-1的表达水平对疾病的诊断效能。根据改良Mayo内镜评分(IMES)评估UC患者疾病活动度,根据克罗恩病活动指数(CDAI)评估CD患者疾病活动度。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法分析IBD患者外周血和肠黏膜组织中HO-1的表达水平与疾病活动度的相关性。结果 UC组和CD组外周血和肠黏膜组织中HO-1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联合外周血和肠黏膜组织中HO-1的表达水平诊断IBD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和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回顾性分析糖皮质激素治疗炎症性肠病(IBD)1个月的疗效及1年后的转归.方法 1998年1月至2006年9年确诊为克罗恩病(CD)患者55例,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154例,评估口服糖皮质激素治疗1个月和1年后的疗效.Logistic回归分析决定预后的影响因子.结果 共有21例(38.2%)CD患者和20例(13.0 %)UC患者口服糖皮质激素(2例UC患者失访).经1个月治疗后,21例CD患者中完全缓解15例(71.4%),部分缓解3例(14.3%),无效3例(14.3%);18例UC患者中,完全缓解15例(83.3%),部分缓解3例(16.7%).随访1年时,21例CD患者中,维持完全或部分缓解11例(52.4%),激素依赖6例(28.6%),被迫接受外科手术者4例(19.0%),18例UC患者中,维持完全或部分缓解11例(61.1%),激素依赖3例(16.7%),手术4例(22.2%).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发病时血清白蛋白水平与1年后的疗效有关(OR=1.320,95%CI:1. 032~1.690,P=0.027).结论 IBD患者对首次激素治疗有效,近期疗效良好.但无法长期维持缓解状态,亦无法降低手术风险.其预后与血清白蛋白水平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我国炎症性肠病(IBD)患者血清维生素D(VitD)和骨密度状况以及评估IBD患者骨密度状况的血清骨代谢指标。方法收集57例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52例克罗恩病(CD)患者及48例正常对照者的临床资料,检测所有受试者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3)、钙(Ca)、磷(P)、血清碱性磷酸酶(ALP)、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PINP)、β-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CTX),检测IBD患者骨密度。结果 UC组和CD组患者血清25OHD3水平较正常组分别下降27.88%和15.31%(P<0.001、P=0.047)。UC患者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发病率分别为22.81%和3.51%,CD患者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发病率分别为23.08%和3.85%。UC组、CD组和正常组间PINP、ALP、β-CTX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IBD患者骨量正常组和骨量减少和(或)骨质疏松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25(OH)D3水平及骨密度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IBD患者存在VitD缺乏,易出现骨量减少/骨质疏松,但血清骨代谢指标PINP、ALP、β-CTX并非评估和监测我国IBD患者骨密度状况的理想指标。  相似文献   

17.
背景: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病因未明且反复发作的慢性炎性肠道疾病,包括克罗恩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近年我国IBD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目的:回顾性分析IBD患者的人口资料。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7月~2011年6月上海瑞金医院766例IBD住院患者的性别、年龄、居住地、家族聚集性等人口资料。结果:IBD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CD和UC患者的男女比分别为2.02∶1和1.36∶1。CD患者确诊时的平均年龄明显低于UC患者[(33.30±14.76)岁对(40.10±17.55)岁,P<0.0001]。CD患者发病高峰年龄较UC早。IBD城市患者多于农村患者。1.14%的CD患者和1.68%的UC患者存在家族史。结论:2002~2011年间IBD的新发例数呈明显上升趋势,且CD发病率的增幅明显大于UC;CD和UC患者均以男性多见;UC患者平均诊断年龄高于CD患者,两组IBD患者均未见明显年龄双高峰;CD和UC以城市患者多见,且均缺乏家族聚集性特征。  相似文献   

18.
炎症性肠病诊断和预后的随访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目的:采用统一的诊断标准,通过随访来评价我院就诊的炎症性肠病(IBD)患者的诊断及预后,方法:采用1993年全国慢性非感染性肠道疾病研讨会(太原会议)制定的标准,对1980-1999年在我院就诊的100例溃疡性结肠炎(UC)和15例克罗恩病(CD)在诊断1-16年后,通过采用调查表、电话、见面等方式随访忠者病情和预后,并对原始诊断进行评价。结果:在115例原诊断IBD患者中,40例失访,能供评价的患者仅有75例(65%),在64例原诊断UC患者中,46例与随访诊断相同,9例诊断可能相同,诊断基本符合率为865,9例改变原诊断,误诊率为14%,11例原诊断CD的患者中,7例与随访诊断相同,2例诊断可能相同,诊断基本符合率为82%。在诊断符合的55例UC中,3例(5%)死亡,其中1例的并发症可能与IBD有关。余52例在随访中37例(71%)复发,随访诊断的10例CD患者中,1例(10%)因并发症死亡。余9例CD在随访中7例(78%)复发,对疾病预后的判断结果显示,UC的症状缓解和改善率为885,CD为675,UC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较CD好(P=0.025)。结论:大多数UC(86%)和CD(82%)的原诊断确立,仍有14%UC和18%CD患者误诊,UC复发率为71%,CD为78%,UC的症状缓解和改善率(88%)高于CD(67%)。大多数UC与CD患者能继续工作,UC的生活质量明显好于CD。  相似文献   

19.
炎症性肠病的抗生素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凤 《胃肠病学》2010,15(9):568-570
炎症性肠病(IBD)主要包括克罗恩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近年越来越多的证据提示肠道细菌在其发病中发挥重要作用.虽然目前尚未发现特异性细菌与IBD的发病相关,但随着现代微生物学的发展以及肠道细菌与IBD研究的进展,发现肠道细菌可能是参与IBD始动和持续的因素.因此,采用抗生素治疗IBD可能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措施.本文就抗生素对活动期CD,CD肛周病变、CD术后复发以及活动期UC和囊袋炎的疗效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究炎症性肠病(IBD)患者肠黏膜组织中miR-129与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4(PDCD4)的表达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17年7月至2020年1月万宁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76例活动期IBD患者设为IBD组,其中94例为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设为UC组),82例为克罗恩病(CD)患者(设为CD组);另选择同期在该院就诊的100例结肠息肉患者设为对照组。在IBD组患者行肠镜检查时取肠黏膜病变组织,在对照组患者行肠镜下息肉切除术时取距息肉>5 cm的回肠或结肠黏膜活体组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肠黏膜组织中miR-129和PDCD4的表达水平,并分析两者的相关性,以及其与患者疾病活动度的关系。采用ROC曲线评估肠黏膜组织中mi R-129和PDCD4诊断IBD的效能。结果 IBD组肠黏膜组织中miR-129、PDCD4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82±0.23、0.67±0.19,均低于对照组(1.36±0.35、1.02±0.27),2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轻度UC组、中度UC组、重度UC组的miR-129和PDCD4表达水平依次降低,轻度C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