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正>目前卒中已成为我国致残、致死率第一位的疾病,其中由于颅内大血管闭塞导致的急性缺血性卒中病情危重,静脉溶栓疗效不理想,自2015年以来,多项研究均有力地证明了血管内治疗(Endovascular therapy, EVT)对于急性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治疗的有效性,但仍有多达26%~49%的患者临床预后不理想[1]。影响血管内治疗预后的因素众多,例如核心梗死体积的大小、闭塞血管的及时有效再通及症状性颅内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等。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急性大血管闭塞性轻型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5月行血管内治疗的急性大血管闭塞性轻型卒中(NIHSS评分
≤5分)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术后血管成功再通率(mTICI≥2b级)、围手术期并发症、90 d良好预后率
(mRS评分≤2分)等。
结果 共纳入13例患者,平均年龄58.7±14.5岁,男性11例(84.6%)。术后血管成功再通率100%;围
手术期并发症2例,假性动脉瘤1例、无症状性颅内出血1例;90 d良好预后率100%。
结论 急性大血管闭塞性轻型卒中行血管内治疗可能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急性大血管闭塞性轻型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5月行血管内治疗的急性大血管闭塞性轻型卒中(NIHSS评分 ≤5分)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术后血管成功再通率(mTICI≥2b级)、围手术期并发症、90 d良好预后率 (mRS评分≤2分)等。 结果 共纳入13例患者,平均年龄58.7±14.5岁,男性11例(84.6%)。术后血管成功再通率100%;围 手术期并发症2例,假性动脉瘤1例、无症状性颅内出血1例;90 d良好预后率100%。 结论 急性大血管闭塞性轻型卒中行血管内治疗可能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颈动脉夹层引起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9年1-12月在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连续行急诊血管内治疗的前循环大血管
闭塞患者,根据血管闭塞病因分为动脉夹层组和非动脉夹层组。血管再通效率指标为穿刺-血管再通
时间和影像学上血管成功再通(mTICI≥2b级),主要的疗效评价指标为90 d良好预后(mRS评分≤2
分),主要安全评价指标为术后24 h内症状性颅内出血。
结果 共纳入56例,平均年龄58.5±9.7岁,男性42例(75.0%),12例为动脉夹层引起的血管闭塞,
44例为非动脉夹层引起的血管闭塞。两组患者90 d良好预后率(83.3% vs 61.4%,P =0.189)、24 h症
状性颅内出血率(25.0% vs 31.8%,P =0.738)、血管成功再通率(91.7% vs 93.2%,P>0.99)均无统计
学差异,动脉夹层组穿刺-血管再通时间长于非动脉夹层组(124.5 min vs 83 mi n,P =0.008)。
结论 颈动脉夹层引起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行血管内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颈动脉夹层引起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9年1-12月在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连续行急诊血管内治疗的前循环大血管 闭塞患者,根据血管闭塞病因分为动脉夹层组和非动脉夹层组。血管再通效率指标为穿刺-血管再通 时间和影像学上血管成功再通(mTICI≥2b级),主要的疗效评价指标为90 d良好预后(mRS评分≤2 分),主要安全评价指标为术后24 h内症状性颅内出血。 结果 共纳入56例,平均年龄58.5±9.7岁,男性42例(75.0%),12例为动脉夹层引起的血管闭塞, 44例为非动脉夹层引起的血管闭塞。两组患者90 d良好预后率(83.3% vs 61.4%,P =0.189)、24 h症 状性颅内出血率(25.0% vs 31.8%,P =0.738)、血管成功再通率(91.7% vs 93.2%,P>0.99)均无统计 学差异,动脉夹层组穿刺-血管再通时间长于非动脉夹层组(124.5 min vs 83 mi n,P =0.008)。 结论 颈动脉夹层引起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行血管内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卒中患者预后指数(SPAN)对早期血管内治疗前循环急性大血管闭塞性卒中(ALVOS)患者临床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 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在晋中市第一医院就诊并行早期血管内治疗的ALVOS患者138例,根据术后90d改良Rankin量表(mRS)分为预后良好组(mRS≤2分,n=63)和预后不良组(...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院内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血管内介入治疗延误的影响因素。
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4年10月-2019年7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期间发生AIS并接受血
管内介入治疗的患者,根据发病至股动脉穿刺时间(onset-to-puncture time,OTP)是否超过120 min,将
患者分为延误组和非延误组。收集两组患者相关临床资料,观察两组预后情况,良好预后定义为
90 d mRS评分≤2分,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院内延误的影响因素。
结果 共纳入53例院内卒中患者,平均年龄64.43±12.46岁,男性29例(54.72%)。中位OTP为150
(115~200)min,其中延误组31例,非延误组22例。非延误组良好预后比例高于延误组(63.64%
vs 35.48%,P =0.04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发病后立即启动绿色通道(OR 0.061,95%CI
0.007~0.532,P =0.011)及高危科室发病(OR 0.108,95%CI 0.014~0.821;P =0.031)与院内卒中血管
内介入治疗延误呈独立负相关;而家属决策时间延长(OR 1.527,95%CI 1.114~2.094,P =0.008)与院
内卒中血管内介入治疗延误呈独立正相关。
结论 家属决策时间长是院内卒中血管内介入治疗延误的独立危险因素,发病后立即启动绿色通
道及高危科室发病是院内卒中血管内介入治疗延误的独立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院内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血管内介入治疗延误的影响因素。 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4年10月-2019年7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期间发生AIS并接受血 管内介入治疗的患者,根据发病至股动脉穿刺时间(onset-to-puncture time,OTP)是否超过120 min,将 患者分为延误组和非延误组。收集两组患者相关临床资料,观察两组预后情况,良好预后定义为 90 d mRS评分≤2分,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院内延误的影响因素。 结果 共纳入53例院内卒中患者,平均年龄64.43±12.46岁,男性29例(54.72%)。中位OTP为150 (115~200)min,其中延误组31例,非延误组22例。非延误组良好预后比例高于延误组(63.64% vs 35.48%,P =0.04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发病后立即启动绿色通道(OR 0.061,95%CI 0.007~0.532,P =0.011)及高危科室发病(OR 0.108,95%CI 0.014~0.821;P =0.031)与院内卒中血管 内介入治疗延误呈独立负相关;而家属决策时间延长(OR 1.527,95%CI 1.114~2.094,P =0.008)与院 内卒中血管内介入治疗延误呈独立正相关。 结论 家属决策时间长是院内卒中血管内介入治疗延误的独立危险因素,发病后立即启动绿色通 道及高危科室发病是院内卒中血管内介入治疗延误的独立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前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ischemicstroke,AIS)患者在血管内治疗(endovascular treatment,EVT)围手术期进行抗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尚未明确。现有研究表明,在EVT术前使用抗凝药物并不会增加患者出血或不良预后的风险。而EVT术中抗凝虽然无法显著提高血管再通率,但对于改善患者的长期预后可能有积极作用。此外,EVT术后抗凝可以预防颅内动脉再闭塞的发生,并可能有改善脑部微循环的作用。因此,对于抗凝指征更加明确的、伴有心房颤动的AIS患者是否可以尽早开始抗凝值得进一步探索,今后仍需开展更多临床研究来评估AIS患者EVT围手术期抗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 血管内治疗的效益具有时间依赖性,120急救系统(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EMS)通过院前预通知卒中中心可以缩短起病到治疗的时间。本研究旨在观察EMS院前预通知流程(prehospitalnotification procedure,PNP)能否减少急性大血管闭塞(large vessel occlusion,LVO)患者血管内治疗的院内延误时间,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连续收集的行血管内治疗的LVO患者临床和影像资料。通过EMS入院并提前通知溶栓小组为PNP组,通过EMS入院但未通知溶栓小组为Non-PNP组,通过其他方式入院为Non-EMS组。预后良好定义为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2分。比较PNP组、Non-PNP组和Non-EMS组入院到再灌注时间(door to reperfusion time,DRT)和临床结局的差异。结果 共纳入110例患者[平均年龄(68±12)岁,女性49例,占44.5%],91例(82.7%)通过EMS入院,其中21例(19.1%)为PNP组。与Non-PNP组相比,PNP组的DRT更短(145 min vs 180 mi n,t =-2.065,P =0.043);与Non-EMS组相比,PNP组的DRT有更短的趋势(145 min vs 194 mi n,t =2.260,P =0.055),而Non-PNP组与Non-EMS组的DR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80 min vs 194 mi n,t =0.663,P =0.510)。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校正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Scale,NIHSS)、基线收缩压、高血压病史后,PNP是预后良好的独立影响因素[优势比(odds ratio,OR)3.653,95%可信区间(confi dence i nterval ,CI )1.085~12.301,P =0.037)。若将DRT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DRT是预后良好的独立影响因素(OR 0.981,95%CI 0.968~0.994,P =0.005)。结论 PNP可以缩短急性缺血性卒中LVO患者血管内治疗的DRT,并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比前循环大动脉急性闭塞性卒中患者行桥接治疗和直接血管内治疗(dEVT)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7年5月于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神经外科行血管内治疗的231例前循环大动脉急性闭塞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接受桥接治疗(静脉溶栓+机械取栓)119例(桥接治疗组),接受dEVT 112例(dEVT组)。应用脑梗死溶栓(TICI)分级评估术后血管再通程度。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患者的预后。结果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入院时NIHSS评分、卒中病因、既往病史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dEVT组的发病至就诊时间显著大于桥接治疗组(P〈0.001)。两组就诊至CT检查时间、就诊至穿刺时间、就诊至再通时间、穿刺至再通时间、取栓次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桥接治疗组和dEVT组的血管有效再通率(91.6%对比84.8%)、症状性颅内出血的发生率(12.6%对比14.3%)、病死率(16.0%对比15.2%)以及90 d预后良好率(52.1%对比50.0%)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桥接治疗和dEVT对于前循环大血管急性闭塞性卒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相似。但这一结论仍需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进一步明确。  相似文献   

13.
卒中是国人致死、残疾的首要病因,我国目前脑血管病患者人数为1000余万,且正以8.7%的速度逐年递增,其中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ischem icstroke,AIS)约占70%~80%。对于伴有大血管闭塞(large vessel occlusion,LVO)的AIS患者,重残及病死率高达70%以上,标准的静脉溶栓治疗效果不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急性大血管闭塞性卒中(acute large vascular occlusion stroke,ALVOS)早期成功再通后恶性脑水肿(malignant brain edema,MBE)的发生率、影响因素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19年2月在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行早期血管内治疗后血管成功再通的前循环ALVOS患者149例,年龄(68±11)岁,其中男性85例(57.0%)。收集入组患者的基线数据、围手术期参数及90 d预后信息。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探讨MBE与患者预后的关系以及引起MBE的危险因素。结果:149例患者中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16(13,20)分,基线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9(8,10)分,发病-置鞘时间(248.3±61.3)min,发病-再通时间(312.4±69.7)min。其中发生MBE患者23例(15.4%,23/149);发生MBE患者90 d功能独立[90 d改良Rankin量表评分≤2分]率明显低于无MBE患者[分别为17.4%(4/23)、61.1%(77/126),χ2=14.985,P<0.001],且90 d病死率明显高于无MBE患者[分别为43.5%(10/23)、14.3%(18/126),χ2=10.861,P=0.003]。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MBE是影响90 d良好预后(调整OR=12.078,95%CI 1.934~75.443,P=0.008)和死亡(调整OR=4.146,95%CI 1.060~16.216,P=0.041)的独立危险因素;而脑侧支循环状态是影响前循环ALVOS患者早期血管内治疗血管再通后MBE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2级侧支循环比0级侧支循环,调整OR=0.109,95%CI 0.021~0.563,P=0.008)。结论:MBE是影响ALVOS患者90 d良好预后和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ALVOS患者,即使早期血管内治疗后闭塞血管已获成功再通,但MBE仍不少见,而脑侧支循环状态是影响ALVOS患者早期血管内治疗血管再通后MBE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桥接治疗和直接血管内治疗对急性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多中心研究方法,应用Epidata数据库,收集2020年1月—2021年12月江苏省4家医疗中心急性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患者动脉取栓数据,根据治疗方式分为桥接治疗组(急诊血管内治疗前给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和直接血管内治疗组。收集患者一般基线数据和结局指标,比较两组患者基线特征和治疗后预后情况。使用术后90 dmRS评分评估患者预后,0~2分为预后良好,3~6分为预后不良;主要有效性结局指标为90 d mRS评分和90 d血管性死亡率;主要安全性指标为术后48 h内出现症状性颅内出血(symptomatic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sICH)、再灌注损伤、造影剂渗漏。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后循环取栓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共纳入125例急性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患者,其中接受桥接治疗28例,直接血管内治疗97例。入院时,桥接治疗组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13.9(11.3~23.2)U...  相似文献   

16.
院内卒中(in—hosital stroke)是指发生在患者住院期间的卒中。容易引起医疗纠纷,因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回顾分析我院2003年1月~2007年12月住院的卒中患者2938例,发现有21例患者于人院后发病,现将其临床情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桥接治疗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01—2020-12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73例接受桥接治疗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后患者是否出现转化性出血分为出血性组(21例)和非出血性组(52例)。比较2组患者性别、年龄、是否吸烟、是否合并高血压、是否合并糖尿病、是否合并房颤、是否合并高脂血症、血小板相关数值、肝肾功能、凝血功能、NIHSS评分等指标,采取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结果 出血组患者年龄>70岁(P=0.027)、血小板计数<185×109个/L(P=0.029)、APTT>30.3 s(P=0.014)、NIHSS评分>18分(P=0.015)是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转化性出血的危险因素。结论 年龄大、血小板计数低、APTT时间延长、NIHSS评分均可能会影响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的疗效,增加术后转化性出血的发生率,是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患者转化性出血的危险因素,应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缺血性院内卒中(in-hospital stroke,IHS)患者溶栓治疗的疗效。方法收集近5年缺血性IHS患者临床资料,按是否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溶栓治疗分为溶栓组和非溶栓组,比较两组出院时预后良好[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odified Rankin scale,mRS)0~2分]比例。结果本研究共收集缺血性IHS患者121例,其中溶栓组6例,非溶栓组115例。出院时预后良好(mRS 0~2分)患者溶栓组6例(占100%),而非溶栓组42例(占36.5%),溶栓组预后良好比例显著高于非溶栓组(P0.05)。结论缺血性IHS患者r-tPA溶栓治疗可显著改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究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血管内治疗(Endovascular treatment,EVT)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END)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2018年6月-2020年6月本院收治的164例行EVT治疗的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后END的发生情况将患者分为END组(29例)和非END组(135例),比较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病灶部位和后循环血管情况; 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EVT后END的因素; 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并评价其预测效能。结果 2组患者的性别、高血压病、糖尿病、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脑桥梗死、椎动脉V4段狭窄、基底动脉狭窄、大脑后动脉P1段狭窄均有明显差异(P<0.05); 高龄女性、高血压病、糖尿病、基线NIHSS评分≥22分、脑桥梗死、椎动脉V4段狭窄、基底动脉狭窄、大脑后动脉P1段狭窄均是导致患者EVT后END的危险因素; 列线图预测模型预测的区分度和校准度较好,有较高的预测价值。结论 分析影响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EVT后END的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为临床上风险因素的识别和治疗提供参考价值,对提高患者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正血管内治疗5大临床研究的发布,改写了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指南~([1-2]),急性缺血性卒中进入了血管内治疗的时代。然而,指南的更新和改变并不意味着这一技术的成功着陆,也不代表取栓技术应该大干快上,我们更应该清醒和理智地看待这一技术。对于急诊取栓技术来说,目前仍然有一些问题没有明确的结论,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回答。这些问题包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