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摘 要:[目的] 探讨超声评价甲状腺结节最大纵横比在诊断甲状腺癌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56例甲状腺癌患者病灶的超声影像资料,将癌结节按大小分为2组:A组121个结节,直径≤1cm;B组51个结节,直径1.1~2.0cm。通过癌结节超声测量的前后、上下及左右最大径,计算结节最大纵横比对于甲状腺癌诊断准确率的差异。[结果] 甲状腺癌结节超声纵横比≥1在不同癌结节大小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A/Tc≥1诊断甲状腺癌的准确率高于A/Tl≥1。甲状腺癌结节直径在1.1~2.0cm之间,纵横比对甲状腺癌的诊断价值逐渐下降。[结论] 甲状腺结节纵横比≥1可作为初步筛选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的合适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讨甲状腺微小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甲状腺微小癌病例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62例病例中,术前B超确诊35例,诊断符合率56.5%(35/62);术中冷冻切片确诊60例,诊断符合率96.8%(60/62).58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1~62个月,1例残余甲状腺并颈部淋巴结内癌复发,1例单纯颈部淋巴结内癌复发,无甲状腺癌相关死亡.初步研究结果提示,对甲状腺微小癌,术前B超及术中冷冻病理检查能有效提高早期诊断率,积极的手术治疗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甲状腺癌的B超与CT检查表现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B超及CT检查对甲状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89例甲状腺癌患者的B超及CT检查,了解甲状腺癌在B超及CT检查中的表现,并比较两者的优缺点。结果:B超及CT检查对甲状腺肿快的检出率为100%,B超诊断TC的符合率为50.7%,CT为81.6%,CT诊断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符合率为51.4%,B超为74.0%。结论:CT对甲状腺癌定性诊断正确率高于B超检查,B超发现颈部淋巴结转移要优于CT,B超应作为检查颈部肿块的首选办法。  相似文献   

4.
江玉芳  徐栋 《肿瘤学杂志》2015,21(8):694-696
摘 要:[目的] 探讨超声和CT检查在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34例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癌患者的超声表现及CT检查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检查结果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比较。[结果] 超声检查诊断符合率为61.8%(21/34),CT检查诊断符合率为67.6%(23/3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联合CT诊断符合率为88.2%(30/34),明显高于单独使用超声或CT检查(P均<0.05)。[结论] 超声和CT检查对定性诊断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癌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两者联合可明显提高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癌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联合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超)和计算机断层扫描(CT)检查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颈部微小转移淋巴结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肿瘤医院108例颈部淋巴结临床触诊阴性且同时行颈部彩超和CT薄层扫描检查的PTC患者资料,将其按影像学检查结果分为淋巴结阳性组和阴性组,比较两组之间的实际淋巴结转移率,并结合病理及随访结果,比较联合彩超和CT检查与单一检查方法的诊断符合率。结果:阳性组实际转移发生率为54.2%(26/48侧),阴性组隐匿性转移发生率为22.7%(15/66侧),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阳性组中彩超诊断符合率为62.5%(25/40侧),CT诊断符合率为68.6%(24/35侧);联合彩超和CT诊断符合率为85.2%(23/27侧),彩超联合CT同时检查的符合率与两者单独检查的符合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彩超和CT薄层扫描检查对PTC颈部微小转移淋巴结的诊断优于单一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影像学检查在甲状腺微小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复习142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甲状腺微小癌的影像学资料,总结其影像学特征和不同影像学诊断的敏感性.结果:B超、CT及SPECT诊断甲状腺微小癌的敏感性分别为90.8%、33.1%和40.8%.结论:B超是诊断甲状腺微小癌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近年来浙江台州市甲状腺癌的临床流行病学新特点,探讨其发病趋势及防治措施。方法对台州市立医院2004-2009年手术治疗的320例甲状腺癌临床资料分类,按性别、年龄、病理类型等进行描述性分析,用SPSS 12.0软件进行χ^2检验。结果男女性别比为1∶2.4。发病年龄〈40岁患者,2004-2006年共21例(18.3%),2007-2009年共69例(33.7%),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00例术前B超提示甲状腺癌,术后确诊166例,诊断符合率占83.0%。甲状腺乳头状癌303例(94.7%)。96例伴发甲状腺良性疾病(30.0%),其中合并桥本甲状腺炎44例(13.8%)。微小癌167例(52.2%),前后3年间所占比率分别为44.3%和5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台州地区甲状腺癌发病女性高于男性。发病年龄呈提前趋势,病理类型仍以乳头状癌为主,甲状腺癌合并良性结节以桥本甲状腺炎为主,微小癌检出率明显增高,B超发现甲状腺癌起关键作用。对此应有针对性地采取综合性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8.
倪佳 《肿瘤学杂志》2014,20(12):1031-1034
[目的]探讨甲状腺结节合并钙化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40例甲状腺结节患者的彩色超声资料与病理诊断结果。[结果 ]240例甲状腺结节中,甲状腺良性疾病钙化率为23.3%(38/163),而甲状腺乳头状癌中钙化率达75.3%(58/7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947,P〈0.001)。钙化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11(95%CI:0.750~0.871)。微钙化患甲状腺乳头状癌的风险是非微钙化者的5.348倍(95%CI:2.804~10.200),而粗钙化患甲状腺乳头状癌的风险是非粗钙化者的4.000倍(95%CI:1.564~10.230)。[结论]钙化尤其是微钙化对于诊断甲状腺癌的特异性较高。当彩超发现甲状腺结节中有微小钙化时应提高警惕,尤其是微钙化,应进一步做针吸细胞学检查。  相似文献   

9.
甲状腺癌是头颈部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占全身肿瘤的0.2%(男性)~1.0%(女性)。1928年Graham首次报道了关于静息甲状腺癌的临床概念后,关于甲状腺癌的研究日渐增多。甲状腺微小癌( thyroid micro carcinoma,TMC)的概念也逐渐被各国学者熟知。甲状腺微小癌是指甲状腺癌肿直径小于或等于10 mm的甲状腺癌[1]。以往,TMC患者大多因其他甲状腺疾病进行手术治疗,在术后常规病理检查中被偶然发现,甚至有些患者在因其他疾病死亡后的尸检中发现。世界各地尸检中TMC的发现率为1.5%~35.6%。以前部分学者认为,甲状腺微小癌因其癌灶直径较小,与直径较大的甲状腺癌相比,其侵袭性较低,故对其的治疗应采用临床观察等相对保守的方法[2]。近年来,随着超声技术的进步、细针穿刺病理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对甲状腺疾病重视程度的增加, TMC的检出率明显上升。但是,对于TMC的治疗方法尚无统一标准,因此这一问题成为近些年的研究热点。与其他恶性肿瘤相似,甲状腺微小癌的病因仍不是很明确,目前普遍认为其发病可能与放射线接触史、体内碘水平异常、遗传因素以及基因突变等因素有关。甲状腺癌有不同的病理类型及生物学特点,甲状腺微小癌亦是如此,其病理分型包括乳头状腺癌、滤泡状腺癌、髓样癌及未分化癌。甲状腺微小癌的特点是起病缓慢、隐匿,可长期处于无进展的亚临床状态,也可与其他甲状腺疾病共存,易误诊、漏诊。但是,也有部分TMC表现出恶性肿瘤的特点,癌细胞分化不成熟、浸润破坏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并且可以发生转移。 TMC主要的转移途径为淋巴结转移,第一站多为颈部Ⅵ区淋巴结,即中央组,一旦发生转移,患者多出现颈部淋巴结肿大等临床症状,此时多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Andreas等[3]关于甲状腺微小髓样癌生物相关性的研究中得出甲状腺微小髓样癌有较高的淋巴结转移风险。甲状腺微小癌整体发病率不断攀升的大背景下,乳头状微小癌比例的上升尤为突出。未来,我们将会面临更多的微小癌患者,所以,对于TMC的诊断及治疗应予重视。利用更加先进的技术手段,如基因诊断细化其危险分层,制定更加合理的(积极或保守)个体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 探讨甲状腺微小癌(TMC)的高频声像图及彩色多普勒血流特征,评估彩色超声对TMC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经病理证实的67个甲状腺小肿块高频声像图及彩色多普勒血流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 TMC的高频声像图具备多种恶性特征,其中肿块内微小钙化是TMC的重要特征,另外脉冲多普勒(PD)频谱阻力指数(RI)≥0.70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的血流分级≥T2级亦具有很好的阳性预告意义。结论 使用高频二维超声结合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较准确诊断TMC。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TSH)水平对18F-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luorodeoxyglucose,18F—FDG)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影术(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eomputed tomograpby,PET/CT)诊断甲状腺球蛋白(thyroglobalin,TG)阳性而131I-诊断剂量全身显像(131I-diagnos—ticwhole—body scanning,131I-dWBS)阴性的分化型甲状腺癌(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rcinoma,DTC)失分化后复发和转移灶的影响。方法征得患者同意后,将60例欲行18F-FDG PET/CT检测的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患者(TG阳性而131I-dWBS阴性)随机分为低TSH组(30例)和高TSH组(30例)。以术后组织病理学或至少6个月的临床和影像学随访结果为诊断病灶性质的标准,得出其阳性预测值(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PPV),比较TSH水平高低对18F—FDG PET/CT检测结果的影响;分析TG水平与放射性浓聚病灶的标准摄取值(standardized uptake Value,SUV)间的关系。结果高TSH水平及低TSH水平下18F—FDG PET/CT诊断DTC复发和转移灶的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6.7%和80.0%(P〈0.05);患者TG水平与SUV呈正相关。结论18F—FDG PET/CT对于TG阳性而131I-dWBS阴性DTC患者复发和转移灶的诊断,在高TSH水平下较低TSH水平有更高的敏感性与特异性,此可能与TSH刺激肿瘤组织对18F—FDG的摄取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大剂量131I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后131I-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08年1月-2010年3月本院221例次术后分化型甲状腺癌大剂量131I治疗后4-7天行131 I全身扫描和病灶部位的131I-SPECT断层加同机CT融合显像,探讨断层融合显像的特点和临床价值。结果:断层融合显像能够获得直观的断层融合显像和三维立体图像,发现颈部转移淋巴节部位更准确、直观,更容易区分术后残余甲状腺与转移淋巴结;发现更多的病灶及更准确的判断病变部位;准确鉴别病灶和生理显影或污染;定位CT可以发现无摄碘功能的病灶。结论:大剂量131I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后行131I-SPET/CT断层融合显像检测131I在体内的分布,从而进行特异性诊断及疗效检测,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FNAC)在甲状腺癌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对比分析63例甲状腺结节细针穿刺后行手术治疗患者的细胞病理学与组织病理学诊断结果。结果:细针穿刺细胞学结果与术后组织病理学诊断结果比较,诊断总符合率为90.48%(57/63),kappa=0.883(P〈0.05)FNAC判断甲状腺良恶性结节性质的敏感性、特异性和诊断准确率分别为78.95%、95.45%和90.48%。结论:FNAC对甲状腺癌诊断价值较高,与组织病理学检查总体诊断符合率较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术前确诊手段。  相似文献   

14.
18F-FDG PET/CT显像在胃癌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周海中  于明明  段钰 《肿瘤学杂志》2012,18(10):738-739
[目的]评价18F-FDG PET/CT显像在胃癌诊断中的应用.[方法]49例经胃镜和病理确诊的胃癌患者进行18F-FDG PET/CT显像,其诊断结果与病理学检查、其他影像学检查及临床随访比较.[结果] 49例患者18F-FDG PET/CT阳性44例,阳性率89.8%;39例有淋巴结转移患者中18F-FDGPET/CT显像发现32例,灵敏度为82.1%(32/39); 12例有远处转移患者中18F-FDG PET/CT显像发现11例,灵敏度91.6%(11/12).[结论]18F-FDG PET/CT显像对胃癌原发灶、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具有较高的灵敏度,18F-FDG PET/CT显像在胃癌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
楼军  包凌云  雷志锴 《肿瘤学杂志》2013,19(12):981-985
[目的]评价超声和CT检查对结节性甲状腺肿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取52例患者共137个病灶,术前均行常规超声和CT检查,两种检查时间相隔0~14d,主要对结节性甲状腺肿良恶性病灶和颈部淋巴结转移进行对比分析,所有病灶均经手术病理证实,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比较两种方法的诊断准确性。[结果]超声对甲状腺恶性结节诊断的灵敏度、特异性及准确率分别为74.55%、83.95%和79.56%,CT的灵敏度、特异性及准确率分别为64.29%、76.54%和71.53%,超声对恶性结节的诊断准确率显著高于CT(χ2=4.000,P=0.046);超声和CT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86和0.704,两种方法结合后曲线下面积为0.802;结节合并有粗大钙化时,CT诊断准确率(96.00%)要高于超声(72.00%),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67,P=0.041);在颈部中央组(Ⅵ区)淋巴结转移方面,CT检查显示率(68.75%)高于超声检查(43.75%),两者间无显著性差异(χ2=1.500,P=0.221)。[结论]超声对结节性甲状腺肿恶性结节的诊断准确率高于CT,但对于合并有粗大钙化及颈部中央组(Ⅵ区)转移方面的诊断,CT在一定程度上优于超声,是超声的有力补充,两者结合是有效提高诊断准确性的良好方法,对术前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用131I—SPECT/CT融合显像方法对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术后患者是否有转移病灶的临床诊断意义。方法:156例DTC术后患者在随诊的不同阶段行常规核医学全身131I平面显像,对所见的异常摄取灶再进行131I—SPECT/CT融合显像,比较这两种显像方法的诊断符合率、灵敏度及特异性。结果:全身131I平面显像发现DTC术后异常摄取灶的阳性率为57.05%(89/156),其中61例有颈部摄取患者中,131I—SPECT/CT融合显像提高了对该区域复发和转移的诊断符合率、灵敏度和特异性,在其余颈部以外区域有摄取灶的28例患者中,131I—SPECT/CT融合显像亦可对颈部以外区域可疑摄取灶做出准确定位及定性诊断。结论:131I—SPECT/CT融合显像与常规核医学平面显像相比,在对DTC术后患者随访时有更高的诊断价值,对DTC术后患者的诊疗决策亦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叶慧  李杨  莫逸 《肿瘤学杂志》2012,18(10):734-737
[目的]评价18F-脱氧葡萄糖(148F-FDG)PET/CT显像在胰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疑似胰腺癌患者的全身18F-FDG PET/CT及CT平扫加增强的影像学资料,比较两者对胰腺癌的诊断价值.[结果] 46例疑似胰腺癌患者中,44例经手术、腹腔镜取病理确诊,其中胰腺癌38例,慢性胰腺炎6例,另2例PET/CT发现多处肝转移或肺转移,因而放弃手术,经临床随访1年后确诊为胰腺癌.18F-FDG PET/CT检查阳性37例,灵敏度92.5%,特异性83.3%,准确率为91.3%;CT平扫加增强检查,灵敏度75.0%,特异性66.7%,准确率为73.9%.PET/CT对胰腺癌诊断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率均明显高于CT,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8F-FDG PET/CT对胰腺癌的诊断与分期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螺旋CT对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探讨食管癌转移淋巴结的分布规律。方法 11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食管癌患者术前行CT扫描,判断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评估CT对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重点观察记录CT、病理同时检出的74例食管癌患者转移淋巴结的分布特征。结果 CT对117例食管癌患者淋巴结转移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86.0 %、80.6 %、84.6 %。食管癌转移淋巴结胸上段以最上纵隔组[8/14(57.1 %)]、气管旁组[4/14(28.6 %)]最多;胸中段以气管旁组[21/41(51.2 %)]、主肺动脉窗组[17/41(41.5 %)]、隆突下组[15/41(36.6 %)]为最多;胸下段以贲门旁[7/19(36.8 %)]、胃左动脉旁[5/19(26.3 %)]为最多。结论 螺旋CT检查可以较准确地评估食管癌转移淋巴结的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99mTc-depreotide受体显像在分化型甲状腺癌转移灶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67例接受131I治疗的分化型甲状腺癌(DTC)随访患者,以甲状腺球蛋白增高阈值〉10ng/ml为标准分为实验组(n=32)和对照组(n=35),常规行131I全身扫描(WBS),同时以99mTc-depreotide作为显像剂行肿瘤生长抑素受体显像。以核素显像感兴趣区(ROI)技术,测定肿瘤/非肿瘤(T/NT)比值,进行定量分析。比较99mTc-depreotide受体显像及131I全身显像在诊断甲状腺癌转移灶灵敏性、特异性、准确性的差异。结果:实验组99mTc-depreotide肿瘤受体显像和131I全身显像T/NT比值分别为4.45±0.44和2.14±0.51;对照组T/NT比值分别为1.13±0.21和1.42±0.16。两种方法的灵敏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95.45%、50.00%、87.04%和81.82%、80.00%、81.48%。结论:99mTc-depreotide肿瘤受体显像可提高诊断分化型甲癌转移灶灵敏性,但特异性低于131I全身显像,99mTc-depreotide肿瘤受体显像可作为Tg、131I全身显像等分化型甲癌随访常规方法的有效补充。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99m^Tc-MIBI显像对甲状腺单发结节鉴别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甲状腺99m^TcO4-核素显像为单个"冷结节"的患者进行99m^Tc-MIBI显像,采集15min、30min及2h三时相的静态图像,将显像结果进行定量分析并与病理结果比较。结果:甲状腺癌组三时相的99m^Tc-MIBI摄取比值皆高于良性病变组(P〈0.001);RI无显著性差异(P〉0.05);T/N1组与T/N2组摄取比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以甲状腺癌组摄取比值的(-x±s)为判断阈值,99m^Tc-MIBI显像对甲状腺癌诊断的灵敏度为75.00%-100.00%,特异性为81.25%-93.75%,准确性为84.09%-93.18%。T/N1组与T/N2组定量分析的灵敏度、特异性与准确性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99m^Tc-MIBI显像对甲状腺单发结节良恶性鉴别诊断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