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先看体质 最近专家提出吃水果要先明白自己的身体是属于哪种体质,也就是吃水果要对“质”来吃,否则乱吃水果会致病。 中医把人的体质分为寒、热、虚、实四类,把食物分为“寒、热、温、凉”四种(不温不热,不寒也不凉则属“平”性)。中医强调寒热均衡、阴阳调和。体质偏寒的人应多吃热性食物。体质偏热的人应多吃寒凉性食  相似文献   

2.
黄帝内经     
《家庭医学》2014,(7):64-64
厥论篇第四十五黄帝问曰:厥之寒热者何也?岐伯对曰: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帝曰:热厥之为热也,必起于足下者何也?岐伯曰:阳气起于足五指之表,阴脉者集于足下,而聚于足心,故阳气盛则足下热也,帝曰:寒厥之为寒也,必从五指而上于膝者何也?岐伯曰:阴气起于五指之里,集于膝下而聚于膝上,故阴气盛,则从五指至膝上寒,其寒也,不从外,皆从内也。帝曰:寒厥何失而然也?  相似文献   

3.
<正> 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是阴阳两个方面保持着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的结果,阴和阳通过相互制约和互相消长取得动态时,人即处于正常生理状态;如果阴阳失调就会导致阴和阳的偏盛偏衰而发生疾病。阴阳偏胜则实,阴胜则寒,阳胜则热。阴阳偏衰则虚,阴虚则热,阳虚则寒。  相似文献   

4.
<伤寒论>广泛应用寒、热二字来描述病因、病性、病机,很少用寒、热来描述治则治法,譬如"热者寒之,寒者热之"等未见.文中亦少用"邪"字来描述病因.在文中,寒热有时未取其本义,而是代指邪气,代言致病因素,有时热意反为寒,有时寒意反为热,这不能仅用<内经>、<难经>理论去理解,还要结合上下文及方药来推断.了解这一点,有利于我们学习和研究<伤寒论>原文及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5.
《家庭医学》2014,(4):64-64
黄帝问曰:风之伤人也,或为寒热,或为热中,或为寒中,或为疠风,或为偏枯,或为风也,其病各异,其名不同,或内至五藏六府,不知其解,愿闻其说。岐伯对曰:风气藏于皮肤之间,内不得通,外不得泄。风者善行而数变,腠理开则洒然寒,闭则热而闷,其寒也则衰食饮,其热也则消肌肉,故使人快栗而不能食,名曰寒热。  相似文献   

6.
据中医理论,食物有四气之分,四气即温、热、寒、凉。热为温之最,寒为凉之极。食物的寒热,应配合身体状况,如本身脾胃属热者,应避免进食温热的食物,这就是戒口的原则。 通常,蔬菜瓜果皆偏于凉,而肉类则偏于温,一般人所说体质的“寒”、“热”,通常是指脾胄而言。因食物进入体内,首当其冲的脏腑就  相似文献   

7.
所谓药膳,遵循的是辨证施治的基本原则,即辨证施膳"热者寒之"、"寒者热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中医食疗法则,药膳以中药材为主要原料,按照一定的组方与特定的食物原则相配伍,再予以合理的烹调方法而制成的色香味形皆佳所谓药膳,遵循的是辨证施治的基本原则,即辨证施膳"热者寒之"、"寒者热之"、"虚则补之"、  相似文献   

8.
反治法是针对疾病在错综复杂过程中辨明假象而施治的一种治疗方法,首见《素问·至真要大论》:“逆者正治,从者反治,从少从多,观其事也,帝曰:反治何谓?岐伯曰: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其始则同,其终则异。”然而任何疾病变化产生病理产物又与痰饮,水湿,瘀血,七情内伤,饮食失常,房事失节,邪正之间斗争、消长,盛衰,阴阳盛衰,表里转化,寒热转化,寒极似热,热极似寒,至虚有盛候,大实有羸状等息息相关。必须抓住发病因素本质新旧缓急标本,从错综复杂证候群加以分析,辨证求因,…  相似文献   

9.
《伤寒论》广泛应用寒、热二字来描述病因、病性、病机,很少用寒、热来描述治则治法,譬如“热者寒之,寒者热之“等未见。文中亦少用“邪“字来描述病因。在文中,寒热有时未取其本义,而是代指邪气,代言致病因素,有时热意反为寒,有时寒意反为热,这不能仅用《内经》、《难经》理论去理解,还要结合上下文及方药来推断。了解这一点,有利于我们学习和研究《伤寒论》原文及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0.
辨证论治是中医防治疾病的指导原则,即在临床治疗时要根据具体病情结合病人的体质、气候、环境等因素,综合分析,因人、因地、因时施治。药膳食疗亦应遵守这一原则,辨证择膳。否则食不对证,不但无益,反而有害。正如《金匮要略·禽兽鱼虫禁忌并治》所说:“所食之味,有与病相宜,有与身为害,若得宜则益体,害则成疾。”按中医理论凡有病之人,各有偏虚、偏实、偏寒、偏热之不同。实施“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热者寒之”、“寒者热之”的治疗原则:虚性患者以其阴阳气血不同之虚,分别给予补阴、补阳、补气、补血的膳食品治之;…  相似文献   

11.
察体质辨寒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医强调阴阳调和,体质偏热的人要多吃寒凉性食物.即“热者寒之”,体质偏寒的人,自然要多吃温热性的食物,即“寒者热之”。你是什么体质?你该怎么吃?  相似文献   

12.
养阴清肺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燥,有燥气和燥邪之分。中医认为秋季是燥气当令,而燥气过盛则成燥邪。燥邪为“六淫”之一,可致人体疾病,临床表现有目赤、口鼻干燥、唇焦(多属脾胃实热,或见于秋燥、热病伤津的内燥证)、干咳、胁痛等。其偏热者为温燥,偏寒者为凉燥。治疗燥的原则是养阴润燥。  相似文献   

13.
进补7忌     
《科学健身》2011,(9):170-171
<正>1忌无病乱补无病乱补,既增加开支,又害自身。如服用鱼肝油过量可引起中毒,长期服用葡萄糖会引起发胖,血中胆固醇增多,易诱发心血管疾病。2忌虚实不分。中医的治疗原则是虚者补之,不是虚症病人不宜用补药,虚症又有阴虚、阳虚、气虚、血虚之分,对症服药才能补益身体,否则适得其反,会伤害身体。保健养生虽然不像治病那样严格区别,但应按用膳对象分为偏寒偏热两大类。偏寒者畏寒喜热,手足不温,口淡涎多,大便溏,小便清长,舌质淡。偏热者,则手足心  相似文献   

14.
现代科学讲究食物的营养成分,祖国医学则讲究食物的性味。其实,“医食同源,药食同行”,两者都讲究才有利于祛病健身。中医根据食物的性质,将其分为寒、热、温、凉、平;根据食物的味道,将其分为甘、酸、苦、辛、咸。然后再根据人的体质和疾病的偏热、偏寒等情况,安排合理的饮食。这样,既可防病治病,起保健作用,又能增加营养,促进食欲,不失为养身之妙法。  相似文献   

15.
看天进膳     
<黄帝内经>告诉我们:干燥的天气容易伤肾脏;偏热偏寒的天气容易伤心肺;多风和大风天气容易伤肝脏;寒湿或湿热天气则易伤脾胃.同时,中医认为调节生活规律,适应四时气候之变化,能有效地保养身体,防御疾病的侵害.一年四季气候不同,饮食也应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16.
虽然立春代表春天的来临,但冬季的低温并不会立刻回升,需要至少10~15天的过渡时间。在这期间,气温变化较大,如果过早脱掉棉衣,头部、下肢、手部、咽喉等都很容易在一冷一热的气温变化中,因为不适应而受寒,从而导致感冒、气管炎、关节炎等疾病。当然",捂"会依各人体质而有所不同,老人、小孩或体质偏寒者可多捂几天,而体热的人则可以少捂几天。具  相似文献   

17.
现代科学讲究食物的营养成分,祖国医学则讲究食物的性味。其实,“医食同源,药食同行”,两者都讲究才有利于祛病健身。中医根据食物的性质,将其分为寒、热、温、凉,平;根据食物的味道,将其分为甘、酸、苦、辛、咸。然后再根据人的体质和疾病的偏寒、偏热等情况,安排合理的饮食。这样,既可防病治病起保健作用,又能增加营养,促进食欲,不失为养身之妙法。粮豆类:温性的有面粉、豆油、菜油、酒、醋等;平性的有糯米、粳米、玉  相似文献   

18.
历代医家在治疗疾病时,除了予以服药外,还重视饮食的调养作用,通过饮食调理来调养正气,祛尽余邪,恢复健康。现将点滴体会报告如下。 1 掌握食物的四性,做好辩证施护祖国医学认为,食物与药物一样,有其性味偏性,即食性。食性可分为四气、五味,也就是寒、热、温、凉,辛、甘、酸、成、苦。温与热,寒与凉分别具有它们的共同性和差异性。如果能做到药食相须、寒温相宜、五味相适,则可提高疗效。反之,如果药食相忤、  相似文献   

19.
甲印望诊辨别寒热体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依次减少到2毫米左右)。甲印边缘整齐、清晰,中部凸出显得饱满。此种甲印多见于身体健康无恙者,说明气血冲和,脏腑阴阳平衡。(见图1) 寒型甲印 甲印偏小或有甲印的指数减少,均属寒型甲印。按程度不同又可分为偏寒、寒、大寒3类。甲印变小在1~2毫米之间,或个别手指甲印消失(两手共有3~7个甲印),为偏寒类;仅两拇指有甲印,余8指均无甲印为寒类;10指均无甲印为大寒类(图2~4)。寒型甲印是体内阳气虚衰而阴气寒盛的表现。此种病人脏腑功  相似文献   

20.
陈冉  章怡祎 《家庭医生》2021,(20):28-29
秋天寒热交际,天干物燥、草木萧瑟,古人称之为"秋刑",并称秋燥为"次寒". 秋燥虽属阴邪,但"同于火热",多见口面干燥、皮肤皲裂、干咳等. 秋燥伤肺,因而多见呼吸道疾病.而中医还认为,肺和大肠表里关联,故而秋季也是胃肠道疾病的高发季节. 随着空调、暖气、供暖等设备的普及,人们已经可以"掌控"居室环境,尤其是北方,秋寒凛冽,人们已经开始"猫"在暖气房内,燥意更甚. 秋燥调养,应充分考虑到这个因素,不能"一概而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