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间断和持续肝缺血再灌注后线粒体功能的改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实验观察间断性和持续性肝缺血再灌注后大鼠肝线粒体功能的改变,并将其予以比较,结果表明,持续性肝缺血再灌注后大鼠肝粒体呼吸控制比率、磷氧比值和氧化磷酸化效率均显著降低,间断性缺血再灌注后上述参数无明显异常改变,提示间断性肝缺血有利于防护线粒体合格的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间断性和持续性阻断肝血流对线粒体功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方法 实验大鼠分为持续阻断组、间断阻断组和假处理组,检测其肝线粒体功能、肝组织内钙和脂质过氧化物(LPO)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结果 与间断性阻断肝血流相比,持续性缺血再灌注后大鼠肝线粒体呼吸控制比率(RCR)、磷氧比值(P/O)、氧化磷酸化效率(OPR)和SOD活性均显著下降,其值分别为3.04±0.17对2.0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热休克蛋白70(HSP70)在肝血流间断和持续阻断再灌注后的表达及作用。方法:将实验大鼠分为持续阻断组,间断阻断组和假处理组,用免疫金银法观察再灌注1h后肝组织中HSP70的表达,并检测肝细胞及线粒体功能。结果:HSP70面肝持续性缺血再灌注后无表达,肝细胞和线粒体功能均显著下降,间断性血流阻断组则有HSP70的合成表达,该组与假处理组的肝细胞和线粒体功能指标的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HSP70在间断性肝血流阻断再灌注后的早期合成,有利于保护肝细胞和线粒体功能。  相似文献   

4.
热休克蛋白70对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及机制探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孙经建  吴孟超 《消化外科》2002,1(3):175-177
目的 探索热休克蛋白70(Heat shock protein 70,HSP700)对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实验大鼠分为持续阻断组,间断阻断组和假处理组。用免疫金银法观察再灌注1h后肝组织HSP70蛋白的表达,并检测其肝细胞及线粒体功能,肝组织内钙和脂质过氧化物(Lipid peroxide,LPO)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结果 HSP70蛋白在持续性缺血再灌注后无表达,肝细胞功能,线粒体功能和SOD活性均显下降,而肝组织内钙和LPO值均显升高。间断性血流阻断组则有HSP70蛋白的合成表达,该组与假处理组的上述各项指标的差异均无显意义。结论 HSP70蛋白在肝缺血再灌注后的诱导产生有利于保护肝细胞有线粒体的功能,该效应与细胞内钙稳定和SOD活性增高有关。  相似文献   

5.
热休克蛋白70对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及机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热休克蛋白70(Heat shock protein 70,HSP70)对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实验大鼠分为持续阻断组、间断阻断组和假处理组。用免疫金银法观察再灌注1h后肝组织HSP70蛋白的表达,并检测其肝细胞及线粒体功能、肝组织内钙和脂质过氧化物(Lipid peroxide,LPO)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ase,SOD)活性。结果 HSP70蛋白在持续性缺血再灌注后无表达,肝细胞功能、线粒体功能和SOD活性均显著下降,而肝组织内钙和LPO值均显著升高。间断性血流阻断组则有HSP70蛋白的合成表达,该组与假处理组的上述各项指标的差异均无显著意义。结论HSP70蛋白在肝缺血再灌注后的诱导产生有利于保护肝细胞及线粒体的功能,该效应与细胞内钙稳定和SOD活性增高有关。  相似文献   

6.
参麦注射液抗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研究参麦注射液对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37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对照组(SOC)、缺血再灌注组(I/R)、缺血再灌注加参麦组(I/R+shenmai)。通过阻断大鼠肝门30min后再开放建立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在肝脏再灌注90min时测肝组织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测血ALT、AST、LDH,并取肝组织作光镜及电镜观察。结果:再灌注90min时I/R+Shenmai组的肝组织MDA生成,SOD消耗,血清ALT、AST、LDH升高值均少于I/R组(P<0.01),且I/R+Shenmai组的肝细胞显微、超微结构损害的改变较I/R组轻。结论:参麦注射液能清除肝缺血再灌注过程中产生的氧自由基,对鼠肝缺血再灌注所致肝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异丙酚对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犬肝细胞线粒体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20只杂种犬随机分为4组(n=5):假手术组(S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小剂量异丙酚组(P1组)及大剂量异丙酚组(P2组)。以10ml/min速率静脉输注6%羟乙基淀粉150~200ml,同时从股动脉缓慢放血100~150ml,使平均动脉压(MAP)不低于85mmHg。S、I/R组静脉注射3%戊巴比妥钠30mg/kg、维库溴铵0.3mg/kg麻醉诱导,P1、P2组依次静脉注射异丙酚6mg/kg、维库溴铵0.3mg/kg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后控制呼吸。S、I/R组间断静脉注射戊巴比妥钠维持麻醉,P1、P2组以血浆靶浓度6、12μg/ml靶控输注异丙酚维持麻醉30min后麻醉维持同S组。缺血期间回输自体血,维持MAP不低于80mmHg。I/R、P1组、P2组气管插管后30min制备肝缺血(缺血30min)再灌注模型。分别于缺血前即刻、缺血30min、再灌注60min抽取静脉血,测定血浆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及肝细胞线粒体Na^+-K^+-ATP酶活性,并在透射电镜下观察肝细胞线粒体的超微结构。结果肝缺血再灌注可导致血浆ALT、AST活性升高,肝细胞线粒体Na^+-K^+-ATP酶活性降低,肝线粒体损伤,异丙酚可减弱肝缺血再灌注导致的上述改变,以大剂量效果较好。结论异丙酚可减轻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犬肝细胞线粒体损伤,呈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8.
1转基因技术在供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 缺血再灌注损伤是供肝早期功能损害甚至失活的一个重要原因。将表达过氧化物岐化酶的基因转入供肝,清除氧自由基,可以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用腺病毒载体,使小鼠供肝表达线粒体过氧化物酶,可明显减轻肝细胞缺血再灌注损伤。这与抑制氧化还原反应,激活NFkb和AP1转录因子有关。Amersi等将血红素加氧酶-1(HO-1)转入遗传性肥胖的Zucker大鼠,能减轻冷保存供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存活率由对照组的40%提高到80%。  相似文献   

9.
利用猫体外循环模型观察心肌缺血后温血停搏液再灌注对线粒体功能的影响。结果发现,心肌缺血6Omin时,线粒体功能呈现下降趋势,但与正常组相比,相差不显著。单纯再灌注组恢复正常血供60min后,线粒体功能进一步下降,同正常组或缺血组相比,相差非常显著。而温血停搏液再灌注可保护线粒体功能,同单纯再灌注组相比,两者相差显著表明心肌急性缺血后温血停搏液再灌注可减轻心肌线粒体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10.
联合应用超氧化物歧化酶,阿魏酸钠抗肝缺血再灌注损伤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研究联合应用外源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与阿魏酸钠(SF)对肝缺血再灌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32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SF保护组、SOD保护组和SF与SOD联合保护组。通过阻断大鼠肝门1h后再开放建立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在肝缺血前及肝再灌注2h时测肝组织丙二醛(MDA),SOD和测血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并取肝组织作光镜及电镜观察。结果再灌注2h时SF保护组与SOD保护组的肝组织MDA生成,SOD消耗,血清ALT,AST升高值均高于SF与SOD联合保护组(P<0.01或P<0.05),且SF和SOD联合保护组的肝细胞显微、超微结构损害的改变较SOD或SF保护组轻。结论SF与SOD联合保护组清除氧自由基(OFR)的作用强于SOD或SF保护组,对鼠肝缺血再灌注所致肝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损伤的保护作用比单独使用SOD或SF强。  相似文献   

11.
亚低温对兔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应用冰毯导致亚低温对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30只兔随机均分为3组:常温组、亚低温组和对照组。组织气体分析仪持续测定兔肝组织氧压(PtiO2);光镜及电镜观察肝脏病理改变;全自动生化仪测定血清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T)。结果:亚低温组与常温组兔在肝缺血30min、再灌注30min和60min期间的PtiO2值、血清ALT值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亚低温组较常温组肝缺血再灌注的理性损伤明显改善。结果:常温下入肝血流阻断可以导致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亚低温能显著减轻肝缺血再灌注后肝细胞功能障碍和病理损害程度,其作用机制与亚低湿能降低缺血期肝细胞的耗氧量、减轻再灌注后的微循环障碍和防治肝细胞线粒体的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银杏叶提取液对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制作兔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动物模型,实验分对照组,再灌注组和治疗组,检测骨骼肌三磷酸腺苷(ATP)水平并观察线粒体超微结构的变化,测定线粒体丙二醛(MDA),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和线粒体Ca含量。结果:再灌注组和对照组比较,以上各项指标差异显著(P<0.01,P<0.05),银杏叶提取液促进骨骼肌能量代谢,维持线粒体结构完整性,降低线粒体MDA含量,提高线粒体GSH水平并抑制线粒体Ca超载,治疗组各项测定指标较再灌注组比较明显改善(P<0.05,P<0.01),结论:银杏叶提取液对缺血再灌注骨骼肌线粒体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王成友  倪勇  刘琰  郑树森 《肝胆外科杂志》2002,10(6):471-472,470
目的 观察兔肝缺血 /再灌注损伤不同时相肝组织氧压及线粒体形态变化 ,研究常温下肝脏缺血 /再灌注的损伤及其机制。方法  4 0只兔随机分为 2组即缺血组和对照组。组织气体分析仪持续测定兔肝组织氧压 (Hepatic tissue oxygeonpressure Ptio2 ) ;电镜观察肝脏病理及线粒体形态改变 ,图像分析仪对线粒体的立体形态计量分析。结果 缺血组兔在肝脏缺血后肝 Ptio2值开始下降 ,再灌注 6 0 min时肝 Ptio2仍未恢复正常 (P<0 .0 5 )。电镜观察发现 :肝缺血 30 min,线粒体肿胀、内质网扩张 ,再灌注 6 0 m in后线粒体肿胀进一步加重 ,部分线粒体破坏 ,结构不清 ,线粒体空泡变性。兔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肝细胞线粒体与对照组相比 ,其比表面减小、平均体积增大 (P<0 .0 5 )。结论 常温下入肝血流阻断可以导致肝脏缺血 /再灌注后肝细胞功能障碍和病理损害。其作用机制与缺血期肝细胞缺氧、再灌注期肝脏微循环障碍和肝细胞线粒体的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14.
肝移植手术过程中移植肝不可避免地要经历缺血再灌注损伤阶段。S腺苷蛋氨酸(SAM)为甲基供体和生理性巯基化合物的前体,参与体内许多重要的氧化还原反应。我们利用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模型,以线粒体为研究对象。旨在探索SAM预处理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缺血预处理(IPC)对大鼠离体心脏心肌线粒体功能的影响。方法SD大鼠72只,随机分为4组(n=18):对照组(CON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缺血预处理组(IPC组)和5-羟葵酸(5-HD)拮抗IPC组(5-HD+IPC组)。采用Langendorff装置建立大鼠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模型,IPC组在全心停灌前,给予2次缺血预处理,每次缺血5min,间隔5min;5-HD+IPC组预处理前灌注5-HD 10min。各组于平衡末、缺血前、再灌注30min各取6个心脏,分离心肌线粒体并测定线粒体呼吸控制率(RCR)、磷氧比(ADP/O2)、NADH氧化酶(NADH-OX)、琥珀酸氧化酶(SUC-OX)、细胞色素C氧化酶(CYTC-OX)的活性。结果与CON组比较,IR组、IPC组和5-HD+IPC组再灌注30min RCR、ADP/O2、NADH-OX、SUC-OX和CYTC+OX的活性降低(P〈0.05);与IR组比较,IPC组和5-HD+IPC组再灌注30min上述各指标升高(P〈0.05);与IPC组比较,5-HD+IPC组再灌注30min上述各指标降低(P〈0.05)。结论缺血预处理可改善大鼠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时心肌线粒体的功能,其机制与mitoKATP的激活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不同肝动脉复流时机对大鼠肝内胆管上皮细胞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 建立大鼠原位部分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54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O)、肝动脉先复流组(IAR)和门静脉先复流组(IPR),IAR组、IPR组分别于复流后0.5、2.0、4.0、12.0h时取材,用透射电镜观察肝内胆管上皮细胞的超微结构,通过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对线粒体形态计量分析。结果 (1)随着缺血再灌注后时间的延长,IAR组与IPR组肝内胆管上皮细胞损伤均有加重趋势,表现为线粒体肿胀、嵴模糊或消失、微绒毛减少等超微结构改变。(2)IPR 0.5h组、IPR 2h组胆管上皮细胞与IAR组相应时间点比较,超微结构损害无明显加重,线粒体平均面积、平均周径及数密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IPR 4h组、IPR 12h组与IAR组相应时间点比较,超微结构损害加重,线粒体平均面积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线粒体平均周径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IPR 12h组线粒体数密度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门静脉先复流相比较,肝动脉先复流对大鼠肝内胆管上皮细胞缺血再灌注后的超微结构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甲基强的松龙对家兔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作者测定了各组动物肝缺血再灌注前后肝组织及血中丙二醛(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变化,并行组织学、硝酸镧示踪和超微结构观察。结果表明:肝缺血再灌注后有氧自由基的产生及抗氧化酶的抑制,并发生缺血再灌注损伤。白细胞浸润、氧自由基的产生及肝窦内皮细胞,Kupffer细胞的损伤可能在这一过程中起重要作用。MP可减轻这种损伤。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氧自由基对肌皮瓣的损伤及机体对自由基的清除过程,以及维生素C等抗氧化剂的作用规律。方法以大白兔为动物模型,形成缺血再灌注肌皮瓣,动态测定缺血、再灌注不同时间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丙二醛(MDA)变化及静脉滴注维生素C对其影响。结果缺血再灌注损伤在缺血期已经开始,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而加重,再灌注时损伤进一步加重,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羟自由基(·OH)于再灌注后不久即被清除,脂质过氧化物的清除需要较长时间,维生素C对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结论在组织移植中应争取最短的缺血、最快的再灌注,应用药物抗氧化时应于缺血前用药并持续至再灌注后数天。  相似文献   

19.
盐酸氟桂利嗪对再灌注损伤时鼠肝细胞线粒体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盐酸氟桂利嗪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香肝细胞线粒体的影响。方法: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2只。A组为对照组,B组缺血/再灌注组组,C组为盐酸氟桂利嗪组。其中B,C两组均阻断肝门造成肝脏完全缺血30分钟后再灌注90分钟。测定各组动物血清中ALT,LDH含量,肝细胞线粒体脂质过氧化物(LPO)含量、行超微结构的观察。结果 与A组比较,B组血清ALT,LDH活性显著加(A,B二组,AL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缺血后处理对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30只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每组8只:A组,假手术组;B组,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组;C组,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肠缺血后处理组,实验结束后取小肠标本进行小肠上皮细胞形态和呼吸功能指标测定。结果A、C两组线粒体的数目、周长均大于B组,A、C两组问比较,A组较大(P〈0.05)。A、C两组线粒体的面积、最大直径、最小直径、等效直径均小于B组(P〈0.05),A、C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线粒体的体积密度小于A组,面积密度、比表面和粒子数密度均小于其余两组(P〈0.05)。A、C两组间三维平面形态计量学各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组线粒体呼吸控制比率(RCR)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比较,B组下降更为明显(P〈0.05)。结论小肠缺血后处理对缺血再灌注损伤肠上皮细胞线粒体形态和功能均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