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ESSENCE和TIMIⅡB试验显示,依诺肝素皮下给药并与阿斯匹林合用,可降低不稳定型心绞痛/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UA/NSTEMI)患者的死亡率及减少严重心脏缺血事件的发生。激活全血凝固时间(ACT)是目前行经皮冠脉介入(PCI)时肝素抗凝治疗的标准凝血功能监测指标,而抗Xa活性用于监测低分子肝素抗凝水平。该研究通过观测依诺肝素抗凝时ACT及抗-Xa水平,探讨了在UA/NSTEMI患者中使用依诺肝素抗凝治疗时ACT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低分子肝素治疗实验室监测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急性冠脉综合征及静脉血栓栓塞等广泛领域低分子肝素正在逐步取代普通肝素成为主要主要抗凝药物。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是否需要以及如何进行监测,近几年已成为争论的焦点。普通的抗凝治疗可通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活化凝血时间(ACT)来监测。但APTT与ACT对常规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并不敏感而不能用于其剂量的监测。对于严重肾功能不全、肥胖、妊娠妇女、婴幼儿等特殊的患者人群的抗栓治疗,低分子肝素给予固定剂量或按公斤体重调整剂量疗效均不可靠,而抗Xa因子活性检测可提供有关低分子肝素药代动力学方面的一些信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活化凝血时间(ACT)监测在老年患者体外循环术后行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CRRT)肝素抗凝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别监测ACT对老年体外循环术后CRRT肝素抗凝管理(观察组18例)和经验性抗凝管理(对照组17例)患者ACT、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含量。观察两组疗效,分析ACT对出血风险的预测价值。结果观察组滤器管道平均使用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P<0.05),肝素用量、出血率、滤器管道凝血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CRRT治疗期间ACT、APTT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ACT预测出血风险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39。结论ACT监测技术可提高CRRT治疗安全性,评估肝素抗凝疗效和预测出血风险具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心房颤动(房颤)射频导管消融术中经验性抗凝活化凝血时间(ACT)达标情况及短期术后血栓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 顺序入选2011年我院行射频导管消融治疗的阵发性或持续性房颤患者87例,术中均依据经验肝素抗凝(即首次穿刺房间隔后予负荷量肝素100 U/kg,术中每小时追加1000 U),术中定时监测ACT,如ACT≥250 s即为抗凝达标,ACT≥300 s则抗凝效果较好.观察ACT达标情况.随访终点:术后1个月脑卒中及严重出血情况(颅内出血、穿刺口血肿、皮肤黏膜出血).结果 87例患者测定ACT总体达标率为74.1%,未达标25.9%.ACT全程达标患者共45例,达标率为51.7%.术中术后无血栓及出血事件发生.结论 虽然房颤消融术中经验性抗凝多数患者可以全程达标抗凝,但仍有部分患者部分时间ACT未达到抗凝标准,存在潜在血栓及出血不良事件发生风险,建议遵循指南进行术中ACT监测指导抗凝.大体重的阵发性房颤患者,术中经验性抗凝不易达标,需要加强抗凝,提高达标率.  相似文献   

5.
3.4术后抗凝术后24h内不用抗凝药,激活凝血时间(ACT)维持在(150±10)s,24h后使用肝素抗凝仍维持ACT在上述水平.至引流管拔除之后或术后5d抗凝方法同所有其他使用人工心脏瓣膜患者,唯Quick值维持在25%左右.  相似文献   

6.
肝素具有强大的抗凝作用,体内半衰期(t 1/2)短,是目前临床常用的抗凝药物。为提高对DIC等病症的疗效,一般认为,肝素治疗应大量、尽早给予并维持足够的时间。本法为全面监测肝素血中浓度变化及肝素药理学研究提供了一个简便易行的手段。监测血浆肝素浓度的常用方法目前均为测定肝素的抗凝效应,如: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激活全血凝固时间(ACT)、凝血时间(CT)等。它们受体内多种凝血因  相似文献   

7.
激活全血凝固时间(简称ACT)是体外循环手术时正确指导肝素抗凝和鱼精蛋白拮抗的重要监测手段。由于操作简便,易于掌握,应用日益广泛。我院自1980年开展ACT监测,先从三种硅藻土中选用性能稳定的西德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国产注射用比伐卢定和普通肝素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术中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入选95例择期行PCI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肝素组(n=49)和比伐卢定组(n=46),其中肝素组脱落3例,比伐卢定组脱落5例,比伐卢定组和肝素组各剔除6例。根据分组不同术中分别采用国产注射用比伐卢定或肝素抗凝。分别在用药前、用药后5 min、首次用药后30 min、停药后1 h及6 h检测活化凝血时间(ACT)。比较首次给药5min后和30min后的ACT达标率。结果:2组患者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术前凝血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伐卢定组和肝素组用药后ACT值迅速升高,2组5min和30minACT达标率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结束后比伐卢定组ACT值下降迅速,用药结束后1hACT值较肝素组显著降低,2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结束后6 h,2组ACT值下降至与基线相当,2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素组用药后5 min、30 min和1 h,ACT值的标准差均大于比伐卢定组。结论:与常规肝素抗凝相比,比伐卢定在PCI术中可以获得更稳定的抗凝效果,其作为抗凝剂用于PCI术中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长疗程低分子量肝素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68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AP)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 I),二者发病的病理及病理生理基础相似。对ACS使用常规抗凝治疗方案,口服阿司匹林和静脉滴注普通肝素1周,能明显减少UAP急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但该治疗方案须常规监测活化的全血凝固时间(ACT)或活化的部  相似文献   

10.
我院自1980年建立激活全血凝固时间(ACT)监测方法以来,一直用肝素剂量-ACT反应曲线作为指导体外循环肝素用量以及鱼精蛋白拮抗肝素的用量指标。但发现用此法计算的鱼精蛋白量输入后ACT值常离基础值较远。1983年Gandhi在临床上进行了鱼精  相似文献   

11.
静脉内滴注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后,继续静脉内肝素抗凝已被证明与提高冠脉再通率有关。由于对肝素反应有非常大的个体差异,因此,必须定期给予抗凝监测防止抗凝剂量不足或抗凝过度。部分激活凝血时间(aptt)是评价肝素抗凝的基本方法。为评价床旁抗凝监侧仪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预期通过GUSTO-1研究以比较用床旁监测仪和  相似文献   

12.
PCTA中,有时不易从股动脉套管中取得动脉血样,故常用静脉血测定活化凝血时间(ACT)来监测肝素的抗凝作用。48例接受PTCA的病人入选,年龄60岁±11岁,其中女性9例,男性39例。在测定了基础ACT  相似文献   

13.
瓣膜替换术后的抗凝治疗是至关重要的。临床上通常以凝血酶原时间(PT)监测抗凝治疗,由于抗凝条件受限,血栓栓塞率在主动脉瓣替换组大约2%人年,二尖瓣替换组大约4%人年。通过30人次激活全血凝固时间(ACT)监测与PT监测对比观察,认为ACT较PT方便,是降低抗凝治疗并发症的有效监测方法。  相似文献   

14.
冠状动脉再狭窄家猪模型中普通肝素用量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低、中度肝素化在冠状动脉再狭窄家猪模型中的应用效果,探讨该模型合理的普通肝素用量.方法 根据普通肝素用量将24只健康家猪随机分为低度肝素化组(100 U/kg)和中度肝素化组(150 U/kg)各12头.分别测定基础促凝时间(ACT)和静脉注射肝素后不同时间点ACT.比较两组的抗凝效果,术后压迫止血情况及术中、术后24 h的安全性.采用SPSS 10.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中度肝素化组和低度肝素化组在静脉推注普通肝素后5 min ACT达到峰值(245.3±93.64 s对241.0±37.29 s,P=0.824),20 min时两组维持较高ACT值(191.8±53.06 s对184.6±42.82 s,P=0.707).30 min时中度肝素化组ACT值(193.9±58.95 s)无显著变化,而低度肝素化组ACT值(154.0±28.20 s)明显回落,与前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中度肝素化组术后徒手压迫止血时间显著长于低度肝素化组(17.7±2.96 min对14.3±4.44 min,P=0.042).两组术中和术后24 h均未发生冠状动脉事件.结论 在家猪冠状动脉再狭窄模型中,若手术时间控制在20min内,则低度肝素化(100 U/kg)既可保证手术的安全性又可缩短压迫止血时间.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急性心肌梗塞静脉溶栓并急诊PTCA术后行抗凝治疗13例.采用肝素静滴100mg/日,3~7天,阿斯匹林口服300mg/日.术后监测ACT为258(170~345)秒,CT为60分钟.随访观察仅1例术后3天局部创口轻度渗血,未发生冠脉急性闭塞,2年内冠脉再狭窄率为27.3%,说明溶栓及/或PTCA术后小剂量短程肝素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无论是否行溶栓或冠脉介人治疗(PCI),应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已成为常规,低分子肝素对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凝血时间(ACT)、部分激活的凝血活酶时间(APTT)值影响较小,本文采用纤维蛋白肽A(FPA)来分析ACS患者应用抗凝药物前后指标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在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中,按常规或经验给予肝素和鱼精蛋白的方法,有时因用药量不准确,易给患者带来不良影响。术中监测激活全血凝固时间(简称ACT)指导肝素和鱼精蛋白用量,具有减少术后渗血,防止鱼精蛋白过量等优点。1983~1984年我们对14例行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的患者应用国产Q/HG硅藻土测定ACT,并以37例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目前心房颤动(房颤)射频导管消融术中抗凝方案的有效性和不同抗凝药对术中凝血状态的影响。方法:筛选2015年12月至2017年3月于我院行房颤射频导管消融术的患者163例,其中158例术前接受有效抗凝治疗的患者均纳入研究。根据患者服用不同药物分为三组:华法林组86例、达比加群酯组51例和低分子肝素(LMWH)组21例。分析患者房间隔穿刺后首剂肝素后活化凝血时间(ACT)达标率(First-ACT达标率)、穿间隔后1 h ACT达标率(1 h-ACT达标率);比较三组间基础ACT值、First-ACT达标率、1 h-ACT达标率、ACT首次达标耗时、术中肝素总量情况。结果:158例患者中基础ACT结果:华法林组最接近有效范围,且三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达比加群酯组及LMWH组比较,华法林组的First-ACT达标率及1 h-ACT达标率明显升高,而ACT首次达标耗时和术中肝素总量明显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达比加群酯组及LMWH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目前临床上参考体重和ACT监测给予肝素的术中抗...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非维生素K拮抗剂口服抗凝药(NOAC)对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射频消融术中活化凝血时间(ACT)的影响,为制定更优的肝素负荷方案,提高ACT达标率提供一定依据。方法 按入选排除标准纳入自2019年10月至2021年11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行射频消融术的房颤患者。术前抗凝方案为达比加群酯(110 mg, 2次/天)、利伐沙班(15 mg, 1次/天)。患者均给予100U/Kg首剂肝素,在肝素给药前及初始肝素给药后30min(30min-ACT)及其后每30min测定ACT值。按30min-ACT分为:达标组(ACT≥250 s),未达标组(ACT<250 s)。按基础ACT分为基础ACT≤145 s; 145 s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体外循环手术前后,活化凝血时间(ACT)与激活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指标,在反应患者体内肝素实际浓度方面的价值。方法:采用观察性研究,选取因心脏瓣膜疾病需要进行体外循环下瓣膜置换手术的患者39例,于手术过程中和术后24小时内间断抽取血样进行ACT及APTT监测,并保存血浆进行活化凝血因子抗FIIa因子及抗F_(Xa)因子定量检测,作为肝素实际浓度的指标。结果:在体外循环手术过程中全身肝素化,体内肝素浓度与ACT呈明显正相关(F_(Ⅱa)因子r=0.397,P<0.001;F_(Xa)因子r=0.461,P<0.001),停止体外循环后中和肝素,体内肝素浓度与ACT无相关(F_(Ⅱa)因子r=0.242,P=0.057;F_(Xa)因子r=0.300,P<0.001),与APTT正相关(F_(Ⅱa)因子r=0.397,P=0.008;F_(Xa)因子r=0.391,P=0.010)。结论:体外循环过程中ACT是良好的体内肝素浓度评价指标,肝素中和后APTT及ACT都不能完全准确反应体内肝素浓度,APTT与实际肝素浓度的相关性要优于AC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