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祠语解释(各2分,共20分): 1.证候2.孤府3.‘肺生皮毛.,皮毛‘宣肺气”4.动气5.气化6.便肠垢7.肝藏血8.风为百病之长9.中寒(“中”,注音Zhong)1。·毒气. 二、娜空(IQ分).璐- 三、是非皿(每小厄2分,共20分)(要求:在括号中标示判断持号,对密打“了’,错者打 ‘x’.分的部分,于其下方以找经划出,不共求改正。) 1.五行.相乘.是‘相生”的反向,五行‘相侮,是口相克,的反向,二者都是事物间关系失却正常协调的表现.() 2.心主血脉,推动血行脉中,而血渗为津,津化为血.所以,津液之输布还与心的功能有关。 ()3.五脏分主五神:心藏神,肺藏魄,肾藏精,…  相似文献   

2.
<正> 一、以阴阳的概念回答下列问题答:1.就脏腑分阴阳,应是:五脏为阴,六腑为阳。(按脏腑功能特点分) 2.就五脏分阴阳应是:从位置上区分,心、肺位于膈上,上为阳故属阳;肝、脾、肾位于膈下,下为阴故属阴。按五行属性分则心(火)、肝(木)属阳;肺(金)脾(土)、肾(水)属阴。  相似文献   

3.
七情内伤致病因素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表现,叫做七情。是人体对外界环境刺激的一种生理反映。如果外界刺激超越了人体的正常情志活动范围,便会成为致病因素而发生疾病,称为七情内伤。  相似文献   

4.
三、脾主运化生理功能{{水谷水湿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与情志和其它组织器官的联系主升清统摄血液主肌肉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液为涎,与胃湘表里。2,脾的生理了.,、弋‘|2、l、主运化水谷化(转运为精微,输送和,输布全消化吸身。收)。运化水谷运化水液食物经胃的腐熟,小肠的泌别清浊,脾的转输和散精—再通过心肺的气化作用,把水谷精微输布全身。即脾为胃行其津液。吸收的水谷精微,经脾的转输,肺的宣降,肾的温化,三焦的通调,膀肤的气化一清者,布散周身,润养脏腑组织;浊者,多余的水分,经肺、肾化为汗尿排出。二者同时进行,至…  相似文献   

5.
第一节五脏:结构一心脏充满血液与脉管相连功能一推动血液,营养全身)心脏是血液在}脉管内运行的,动力心气旺盛一推动血行,血脉充盈一脉和缓、有力、 面色红润心阳虚一鼓动无力一脉虚等等心阴虚一脉道不充一脉细等等心阴阳两虚一血亏气行不均一脉结代 心血淤阻r.夕、l、 足 一、 了 气 乙 心藏神一心主血脉,血液是产生精神思维活动的基础心-一位于胸控 。‘包络卫护其外表{{里1卜 小肠__~厂心血不足一心悸、健忘、失眠、多梦 一L血热扰心一沾妄、昏迷、不省人事。 1工,口…卜、|l尸z 心开窍于舌一心经上行于舌,心的气血上通于舌正常一舌体柔…  相似文献   

6.
五、肾.( ’肾的生理“能花藏精,主生长发育、主水液代谢主纳气生殖飞脏腑阴阳之本, {生命之源,故 ,称先天之本。肾与神志和其它组织器官的联系{主骨,生髓;开窍于二阴和耳;其华在发。在志为恐,在液为唾;与膀胧相表里。叮口肾的生理功能节水代谢,靠肾的气化)干开一代谢多余水液得以排出L合~机体所需水液得以贮存肾阳为水液代谢的动力~{脾运、肺宣降、三焦决读、小肠主液。大肠主津等皆赖肾阳为根本。肾阳不足,气化失常厂一小便清长,夜尿频多。匕.一水液储留~尿少,尿闭,水肿。肾主纳气{肾阳充足,摄纳有权~助肺气下归于肾~气道通畅,呼吸调匀。…  相似文献   

7.
绪论、卜素唯物论<魏攀番豁霜玺翁、,招互联系,确立整体观。辩证法思想一、朴素唯物 辩证法思想时代的贡献有医学价位,且汀哲学方而的贡献。局限性一一笼统和直观。二、内医学的基 本特点‘’整体、念<炎鹭苦褒鼻鸽墨葬藐一寸:!。辨证论治生理上/认识疾病和解决疾病的过程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掌握三因制\宜,了解辨证和辨病关系;同病异舫,异病同洽。维持协调平衡,进行生命活动。\//相互资助\相互制约几,t..Jll比|…认”月儿卑整体性的形成内月矛U 联系、森厂 !{刁、肠!甩胃大肠 ~(表里关系)「吩胧耳!骨鼻|皮门|肉日l筋舌!脉病理上/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8.
《中医学基础》是介绍中医基本理论的一门课程,它对以后的经典课和临床各科的学习都将起到十分重要作用。主要内容有绪论、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病因病机、诊法、辨证、予防与治则等。全书旁连多种学科,内容十分广泛,尤其大量的引经据典更增加了学习的难度。为了使新学习的同志少走一些不必要弯路,现仅就个人的学习和教学体会,谈一点参考意见。开篇诸论部分。以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特  相似文献   

9.
中医学是以整体观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为理论核心,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独特的理论体系。归纳起来有两个特点,即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1、整体观念:整体就是完整性、统一性。中医学认为:人体本身存在着统一性、而且人与自然界之间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由十二个中医学院集体编写的《中医学基础》(1974年3月由北京中医学院印),是近二年来各中医院校普遍使用的中医学基础教材。这个教材系统地总括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比文化大革命以前的《内经讲义》虽没有彻底改革,但由于做了些删繁就简的工作,还切合实际,有很多优点。但在阴阳五行一章里,存在着一些问题,值得讨论。主要的问题是,五行学说应当去掉,还是应当保留呢?看法有分歧。我认为五行学说在  相似文献   

11.
朝百脉(袋会) 全身血液,通过经脉而聚会于肺,通过肺的呼吸交换气体,然后输布全身。 J合是皿液运行的动力,而肺主气夕辅佐心脏调节血液运行。rl,、三..‘ 肺主呼吸一一人体呼吸是有节奏的一呼一吸,随着肺呼吸运动,治理和调节全身的气机。 随着气的升降出人~辅佐心脏,推动和调节血液运行。肺的宜降,治理和调节津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了..,IJ、11‘、尹!!1 1 .1,百’脉治节 治节(治理调节)l!1 wese、朝主与情志和其他‘组织器官的联系:1·在志为J、{肺主气,忧愁、口悲伤易:伤;。耗气。肺虚一产生悲。、的情绪变化。2.在液为涕{鼻粘膜分泌的…  相似文献   

12.
以《中医学基础》中药总论1个课时教学为例,通过引入日常现象提示法、一药贯穿连接法、常用中药举例法、小问答穿插法,克服学时少、内容杂的困难,在有限课堂时间内使得学员掌握中药学的基础知识,为中药各论的学习打下基础,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用事物属性的五行分类法和生克乘侮的变化规律,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现象指导临床诊断治疗。  相似文献   

14.
第一章阴阳五行学说第一节阴阳学说阴阳的基本概念: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一、阴阳的特性普遍性——阴阳存在于一切事物或现象之中。可分性——“一阴一阳之谓道”,事物具有无穷可分性。相对性——阴阳代表事物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的两方面。(见阴阳归属表)互相转化——一定条件下阴阳双方可以相互转化。  相似文献   

15.
第四节经络的功能及应用一、经络的基本功能经络的基本功能,称为“经气”。(一)经络入里出表,通上达下,纵横交错络属脏腑,网络全身,使其成为有机的整体。(二)通行气血,抗御外邪,保卫机体。二、经络的应用(一)说明病理变化:①经络是疾病发生和传变的通路。邪气传变的一般规律是:外邪→皮肤→孙络→络脉→经脉→脏腑。②经络可反应脏腑病变于体表一定部位。脏腑病变常在经络所循行的体表部位  相似文献   

16.
祖国医学是我们古代医家在长期的实践中反复总结发展起来的。几千年来,为保障人民健康和民族繁衍起着重要作用。中医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因此,要学好中医,就要对这个理论有一个深入的理解。笔者认为,学好《中医学基础》(以下简称中基),是十分重要的。中基是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和基  相似文献   

17.
了……|了{居于胸腔华盖一位置录高厂主要生理功能…/‘||了、les|、左右各一娇脏一不耐邪侵(肺如钟,挂则鸣)与情志和其他组织器官白勺联系厂1.|﹄!!l!…又主气,司呼吸主宣降通调水道朝百脉主治节辅佐血液运行肺上通喉咙外合皮毛在志为忧在液为涕与大肠相表里生理功能:呼吸之气”肺的节律呼吸,吸清(O:),呼浊(CO:) ‘实现气体交换。气吸主呼肺司 …一…宗气的生成,‘呼吸之气(在肺交换)i笼}聚t水谷之气(由肺气宣发)声于胸中子上出喉咙,司呼吸贯心脉,以行血气矛l之l|1.|||r.肺的生理功能调节全身气机~肺的节律呼吸, 升降出入。调节全身之气…  相似文献   

18.
学习《金匮要略》应注意哪些问题? 本书是东汉作品,书中常看到论述病证有运用省文、倒装、借宾定主等文法。在汤方中,常提出;“主之”“可与某方”“宜某方”“某方亦主之”等不同字样各有涵义。对文法和字义应注意理解,才能掌握本书精神。有关篇与篇的内容,常有联贯性和共通性,必须相互结合,两相对照,进行比较区别,就可得出辨证的真义。本书原系简略节本,又从蠹简中检出,虫鼠剥蚀,有的部分已失去本来面目。所以篇内叙述详略参差,或有或无,其中有病原不详的,征候过简的,治法未备的,既不具体也有  相似文献   

19.
《金匮要略》对方剂的运用,药物的配伍如何? 本书组方精密,运用灵活。同种疾病,但由于人体体质或病机上的差异,及部位不同,治法上就不同。例如同为胸痹病,如阳气未虚者,可用枳实薤白桂枝汤,阳气已虚者,则当用人参汤。本书用肾气丸者有的五:1.治脚气上入,入腹不仁;2.治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3.治短气微饮当从小便去者;4.治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者; 5.治妇人烦热不得卧,但有饮食如故之转胞不得溺者。以上五病,虽症状不同,但病机皆属于肾阳虚衰,气化功能减退,故均可用肾气丸  相似文献   

20.
1.“五实”、“五虚”证预后好坏的关键是什么?其道理何在? 答:“五实”、“五虚”证,语出《素问》。《素问·玉机真藏论》:“脉盛,皮热,腹胀,前后不通,闷瞀,此谓五实.脉细,皮寒,气少,泄利前后,饮食不入,此谓五虚”。五实证是病邪壅实,脏气阻绝,虽攻泻无能为力;五虚证是正气虚极,虽补养亦无济于事,所以都是不易挽救的危证,即所谓“五实死,五虚死”也。然而,在下列情况下,“五实”、“五虚”证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