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 毫秒
1.
徐栋  钱超文  陈丽羽 《中国肿瘤》2013,22(12):961-965
射频消融治疗已成为肝癌最常用的非手术治疗方法,其创伤小、见效快,可以重复治疗,在临床有很好的应用前景,但射频消融术后较高的复发率仍是临床关注的焦点。肝癌射频消融治疗要进行充分的术前评估,通过三维适形、数字建模及多种疗法的联合应用,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及策略,从而有效降低复发,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比较射频消融治疗老年和非老年肝癌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比较2004年3月~2007年8月77例老年和非老年肝癌患者射频消融的治疗效果,年龄≥60岁者为老年组(n=31),<60岁者为非老年组(n=46)。结果 老年组与非老年组比较,肿瘤完全清除率87.1%vs 82.6%(P=0.832),1~3年复发率分别为44.4%、59.8%、71.3%vs 56.4%、70.7%、78.1%(P=0.464)。1~3年生存率分别为89.6%、63.8%、35.9%vs 78.9%、46.6%、20.1%(P=0.114)。并发症的发生比率分别为29.0%vs 26.1%(P=0.776)。肿瘤个数、初治时是否复发及治疗后是否再复发是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而年龄、肿瘤直径不是预后的影响因素。结论 对于老年肝癌患者PRFA治疗可以获得与非老年患者相当的长期生存率,而其微创、重复性好的优势更适合老年肝癌患者,尤其是复发癌患者。  相似文献   

4.
射频消融与手术再切除治疗复发性肝癌的比较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目的: 比较射频消融和手术再切除治疗原发性肝癌手术切除后复发癌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 分析比较2002年5月至2007年10月76例原发性肝癌手术切除后复发癌患者射频消融(n=45)和手术再切除(n=31)的临床疗效,引入COX比例风险模型初步分析探讨影响再复发和复发后患者生存期的可能因素。 结果: 消融组与再手术组比较,肿瘤完全清除率分别为88.9%和100%(P=0.147),1、2、3、5年复发率分别为45.2%、71.6%、80.1%、86.7%和39.6%、60.9%、77.6%、83.2%(P=0.711),1、2、3、5年复发后生存率分别为81.8%、60.1%、40.3%、24.2%和82.9%、64.7%、46.4%、34.8%(P=0.599)。复发间期(复发癌距初次手术切除的时间)及复发癌结节个数是影响再手术切除和消融治疗后再复发的危险因素(P=0.035,P=0.005),复发癌结节个数及再复发时间是影响复发后患者生存期的危险因素(P=0.006,P=0.000)。消融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3.3%,再手术组为29.0%(P=0.091)。消融组患者无需输血而再手术组需输血的比率为35.5%(P=0.000)。住院时间消融组为7.0天±0.8天,较之再手术组21.9天±1.6天明显缩短(P=0.000)。 结论: 对于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后复发癌患者射频消融术亦可以获得与手术再切除相当的长期生存率,而且具有微创、经济、重复性好的优势,适合于复发癌患者的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皮射频消融(PRFA)与手术切除治疗小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120例小肝癌患者临床资料,按照不同的治疗方法,分为射频组以及手术组,各60例。射频组患者采取经皮射频消融术治疗,手术组患者实施手术切除治疗,随访3年,最后对比2组患者的生存率、复发率、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1年、2年、3年的生存率分别为96.67%、86.67%、63.33%,与对照组的95.00%、83.33%、61.67%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的肿瘤直径≤3 cm、肿瘤3~5 cm患者复发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射频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0.00%,明显低于手术组的2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直径≤5 cm的小肝癌PRFA治疗效果确切,近远期疗效与手术切除相近,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可作为小肝癌的首选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6.
肝癌的现代治疗仍然是采取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模式,尤其是诸如冷冻、微波、激光及射频等微创手术的介入,使得肝癌的治疗有了更多的选择。其中,射频消融技术(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由于设备及方法上的改进,已成为比较效的有肿瘤局部治疗手段之一。该项技术于1999年获得FAD  相似文献   

7.
Dong BW  Wen CY  Liang P  Yu XL  Su L  Yu DJ  Xia HT 《中华肿瘤杂志》2006,28(1):39-42
目的 对比研究微波消融与手术切除治疗原发性小肝癌(PHC)对癌细胞播散入血及外周血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符合条件的40例患者,分为微波组19例,手术组21例,于治疗前、治疗后30min、1d及7d采静脉血,实时定量巢式RT-PCR检测外周血甲胎蛋白(AFP)mRNA,并检测CD3、CD4、CD8、CD4/CD8及肝功能。结果 手术组和微波组患者术后血清ALT及AST均升高,手术组升高较微波组显著;与术前相比,微波组患者术后7d内CD3、CD4、CD8和CD4/CD8无明显变化(P〉0.05),手术组CD3、CD4和CD4/CD8较术前降低;实时定量巢式RT-PCR检测两组患者外周血标本,治疗前67.5%(27/40)患者可检测出AFP mRNA拷贝数,治疗后表达量增高,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患者1~16个月,其外周血中AFP mRNA持续表达者,复发转移的可能性大。结论 微波消融或手术切除原发性小肝癌,可造成患者外周血中脱落肝癌细胞增多,患者外周血细胞免疫功能手术后降低,而微波消融后得以很好保护,微波消融对肝功能的损伤较小,此方法治疗PHC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射频消融在小肝癌治疗中的地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Chen MS  Li JQ  Zhang YJ 《癌症》2007,26(5):449-452
射频消融是目前最先进和最有效的肝癌局部消融技术之一,在临床的应用也逐渐广泛,为小肝癌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新的治疗模式.射频消融已被认为是小肝癌继外科切除术和肝脏移植术之后的根治性治疗方法.本文回顾了射频消融的原理及其发展:总结和评价了射频消融在小肝癌临床治疗中的疗效、安全性和综合应用情况,并与手术切除进行了对比;提出了射频消融存在的问题,展望了其进一步发展方向.笔者认为射频消融治疗小肝癌安全性高、并发症少、适应证广,疗效与手术切除相近,但评价其长期疗效还需要更长时间的随访观察和更多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相似文献   

9.
肝癌是世界上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 ,每年至少有一百万新增患者 ,在我国其死亡率仅次于肺癌和胃癌。除淋巴结以外 ,肝脏也是其他恶性肿瘤最易转移的脏器。手术切除治疗是最好的方法 ,但由于患者的全身和肝功能状况以及肿瘤的大小、数目及部位等原因 ,仅 5 %~ 1 5 %的患者适合于手术。全身和肝动脉灌注化疗效果不甚理想[1,2 ] 。射频消融( 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治疗肝癌是近年发展的一项新技术 ,已初步证明较其他微创的局部治疗手段如经皮注射无水乙醇疗法 ( percutaneousethanol injection therapy,PEIT)和经皮微波凝固疗法…  相似文献   

10.
射频消融在治疗肝癌方面取得显著疗效,并成为肿瘤直径小的肝癌的一线治疗方法和肝癌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浅述射频消融的基本原理、适应证及禁忌证,通过回顾近年来国内外相关研究,对射频消融与手术切除及几种常用的局部消融治疗方法进行对比等来评述肝细胞肝癌射频消融治疗的现状及进展.  相似文献   

11.
50例小肝癌外科治疗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50例小肝癌诊治表明,手术切除后复发率57.1%(28/49),1年复发60.7%(17/28),2年复发85.7%(24/28),28例复发病人中,肝门型16例,非肝门型12例,不同类型的复发时间有显著性差异(x^2=5.25,P〈0.025)。肝内复发24例中按Matasumata分型:Ⅰ型3例,Ⅱ型12例,Ⅲ型9例,Ⅱ、Ⅲ型占87.5%(21/24)。切除术后3年及5年生存率分别为67%及5  相似文献   

12.
肝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病死率高,预后差。微小肝癌和小肝癌的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能够有效提高肝癌患者的生存率。目前国内外针对微小肝癌和小肝癌的病因、临床表现、检查和治疗进行了大量研究,达成了许多共识,但在选择最佳的检查方式和治疗手段等方面尚存分歧。针对这些共识和分歧,作者查阅相关文献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宫颈小细胞癌临床诊治体会。方法:对19例宫颈小细胞癌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内容包括临床影像检查结果、病理诊断结果、治疗方案、治疗效果以及随访结果等。结果:19例宫颈小细胞癌患者中,全部患者病理检查标本均对Syn标记结果呈阳性,73.68%的患者医学影像检查结果可知体内肿瘤形态呈菜花型,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13例患者实施手术治疗,所有患者均实施新辅助化疗(NAC),其中6例患者接受了同步放、化疗治疗方案。6例患者治疗后发生淋巴结转移,复发部位大多为肺部,其中2例患者出现1枚淋巴结转移、4例患者出现2~6枚淋巴结转移。结论:对宫颈小细胞癌患者进行全面检查并准确判断病情,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可有效延长患者生存期。  相似文献   

14.
王红军 《陕西肿瘤医学》2011,(12):2496-2498
目的:总结残胃癌的临床诊断和改进残胃癌的外科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1995年1月-2005年12月间收治的36例残胃癌的发病情况、临床表现及治疗结果。结果:首次胃切除病因以消化性溃疡为主(35例,占97.2%),首次手术B-Ⅱ式29例,占80.6%。确诊残胃癌距首次胃切除手术时间平均为17.5年。残胃癌发生于胃肠吻合口者占58.0%,发生于残胃小弯者占35.9%,发生于贲门者占6.1%,根治性切除手术占58.3%(21例)。结论:良性胃十二指肠病变行胃切除手术治疗时应以B-Ⅰ式或Roux-en-Y吻合为首选,B-Ⅱ式吻合需加Braun吻合较为合理。对残胃癌高危人群应定期行胃镜检查,早期诊断、早期根治性手术切除是提高残胃癌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肝癌自发破裂出血的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5年1月-2007年5月间收治的29例肝癌自发破裂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开腹手术16例,其中行肝脏部分切除10例,单纯缝扎3例,局部填塞2例,缝扎加肝动脉结扎1例。介入治疗9例,其中3例术后再行开腹手术治疗。保守治疗4例。结果:死亡5例,其中开腹手术1例,介入治疗1例,保守治疗3例。开腹手术患者1年生存率43.8%(7/16),介入治疗33.3%(3/9),保守治疗0.0%(0/4)。结论:积极手术及介入治疗可增加抢救成功机会,合理选择治疗方案是提高远期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残胃癌的临床诊断和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红军 《现代肿瘤医学》2011,19(12):2496-2498
目的:总结残胃癌的临床诊断和改进残胃癌的外科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1995年1月-2005年12月间收治的36例残胃癌的发病情况、临床表现及治疗结果。结果:首次胃切除病因以消化性溃疡为主(35例,占97.2%),首次手术B-Ⅱ式29例,占80.6%。确诊残胃癌距首次胃切除手术时间平均为17.5年。残胃癌发生于胃肠吻合口者占58.0%,发生于残胃小弯者占35.9%,发生于贲门者占6.1%,根治性切除手术占58.3%(21例)。结论:良性胃十二指肠病变行胃切除手术治疗时应以B-Ⅰ式或Roux-en-Y吻合为首选,B-Ⅱ式吻合需加Braun吻合较为合理。对残胃癌高危人群应定期行胃镜检查,早期诊断、早期根治性手术切除是提高残胃癌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回顾性分析经肝脏CT引导下经皮微波消融(CT-MWA)治疗膈顶区域复发性小肝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009年8月至2015年2月共15例位于膈顶部位复发性小肝癌患者的小病灶(<3 cm)进行CT引导下经皮微波消融术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总结微波消融治疗膈顶复发性小肝癌的1、3年生存率、完全消融率、局部进展率、术中及术后并发症、不良反应。结果:本研究15个小病灶进行CT-MWA治疗成功率和完全消融率分别为93.33%(14/15)和86.67%(13/15)。术中疼痛发生率为46.67%(7/15)。术后常见不良反应为肝区疼痛(33.33%)、胃肠道反应(46.67%)、发热(13.33%)、肝功能异常(13.33%),无肝功能衰竭、胆瘘、感染、出血等严重并发症,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15例患者平均存活时间为42个月。术后3个月、6个月、1年及1年以上的肿瘤局部进展率分别为6.67%(1/15)、6.67%(1/15)、13.33%(2/15)、13.33%(2/15)。1、2、3年生存率分别为86.67%(13/15)、66.67%(10/15)、46.67%(7/15)。结论:经皮CT-MWA 治疗膈顶区域复发性小肝癌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值得扩大样本量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Abstract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causes of cancer-related mortality worldwide. Unfortunately, only 20% of HCC patients are amenable to curative therapy (liver transplantation or surgical resection). Locoregional therapies such as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RFA), percutaneous ethanol injection, microwave coagulation therapy, and 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sation play a key role in the management of HCC. The choice of the treatment modality depends on the size of the tumour, tumour location, anatomic considerations and the number of tumours present and liver function. RFA therapy for HCC can be performed safely using a percutaneous, laparoscopic, or an open approach, even in patients with poor functional reserve. Since the introduction of RFA, several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s and non-randomised studies comparing RFA and other therapies for HCC have been conducted. In addition, in the last decade there have been technical advances in RFA therapy for HCC, resulting in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in the prognosis of HCC patients treated with this modality. In this review, we primarily focus on percutaneous RFA therapy for HCC and refer to current knowledge and future perspectives for this therapy. We also discuss new emerging ablation techniques.  相似文献   

19.
20.
胸腺癌是发病率较低的胸腺上皮肿瘤,较为罕见,侵袭力强,恶性程度高,但临床表现缺乏特征性,术前诊断与恶性胸腺瘤鉴别困难。治疗多采取手术、放疗、化疗的综合治疗,完整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辅助治疗方案多样化,缺乏规范和共识。本文对近年来胸腺癌的分类、分期、分子特征以及临床诊治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