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多层螺旋CT在腮腺良性肿瘤中的诊断价值(附84例分析)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目的回顾分析84例经病理证实的腮腺良性肿瘤MSCT扫描影像特征,探讨MSCT在腮腺良性肿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8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腮腺良性肿瘤的MSCT检查资料,所有病例术前均进行CT平扫和双期增强扫描。影像评价:病灶数目、位置,密度、双期增强程度和方式;静脉期与动脉期相比,增强动态变化程度:增高、无变化、减低和混合型,双期增强方式:均匀、不均匀,是否存在不强化的囊变坏死区。结果单发混合瘤40例;腺淋巴瘤29例(6例多发,2例为双侧多发病灶);基底细胞瘤10例(1例为单侧两个病灶);肌上皮瘤5例。肿瘤平扫都表现为大小约1~5cm的边界清楚的软组织密度肿块,部分病例有囊变。增强方式显著不同:腮腺混合瘤动脉期无强化或轻度强化,静脉期呈轻度强化,较动脉期略明显,CT值约升高20Hu;腮腺腺淋巴瘤绝大多数病灶位于浅叶后下极,动脉期显著强化,静脉期呈轻度强化,较动脉期明显减低;腮腺基底细胞瘤动脉期和静脉期均有较显著强化,两者无显著差别,CT值约升高40Hu;腮腺肌上皮瘤动脉期和静脉期均有轻度强化,两者无显著差别,CT值约升高20Hu。结论不同类型的腮腺良性肿瘤的CT平扫和增强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CT增强检查对于肿瘤的定性诊断有更大帮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腮腺基底细胞腺瘤和混合瘤的MSCT特征和鉴别诊断要点。方法:选取2015年4月至2016年8月我院病理证实为腮腺基底细胞腺瘤和混合瘤患者各10例,全部患者均接受多层螺旋CT(MSCT)检查,对其临床和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腮腺基底细胞腺瘤和混合瘤的MSCT特征以及CT定量测量结果。结果:平扫图像基底细胞瘤呈现出不均匀的等密度结节,病灶囊变率高达80%,高于混合瘤的60%,但两者不具有统计学异常(p=0.329)。增强扫描时,基底细胞腺瘤在动脉期和静脉期均为明显强化,其强化幅度值明显高于混合瘤,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腮腺基底细胞腺瘤与混合瘤MSCT特征具有一定差异性,MSCT能对两者进行有效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腮腺基底细胞腺瘤的CT表现,尤其是增强特征以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9例腮腺基底细胞腺瘤的CT表现:9例均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观察病灶形态学特征及强化方式,测量肿瘤平扫及双期增强CT值,计算净强化值,并与16例多形性腺瘤和16例腺淋巴瘤进行对照分析。结果腮腺基底细胞腺瘤CT平扫均表现为腮腺内单发的类圆形病灶,边界清楚,呈均匀的稍高密度,平均CT值约(38.2±9.1)HU,与多形性腺瘤及腺淋巴瘤的平扫CT值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增强扫描,肿瘤实质部分呈明显强化,动脉期净强化值约(54.9±8.6)HU,静脉期强化程度持续增加,净强化值约(63.0±10.7)HU。动脉期:肿瘤实质部分的强化程度高于多形性腺瘤(P<0.01),但与腺淋巴瘤无统计学差异(P>0.05);静脉期:肿瘤实质部分的强化程度均高于多形性腺瘤及腺淋巴瘤(P<0.01)。结论腮腺基底细胞腺瘤的CT表现为腮腺单发病灶,多发生于浅叶,边缘规则,增强扫描明显强化,且呈"快进慢出"持续、渐进性强化特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在腮腺占位性病变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搜集我院2013年10月—2015年3月收治的经病理证实66例腮腺占位性病变(共69个病灶)进行回顾性研究,所有病例于术前均行64层螺旋CT平扫和双期增强扫描,分析腮腺肿瘤在不同增强时相的强化特征和强化程度,测量病灶在平扫和双期增强扫描时图像的CT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64例腮腺占位性病变67个病灶中多形性腺瘤30例共30个病灶,腺淋巴瘤18例共21个病灶,基底细胞瘤8例共8个病灶,肌上皮瘤4例共4个病灶,恶性肿瘤4例,其中粘液表皮样癌1例,腮腺细胞癌1例,涎腺导管癌2例。平扫时所见病灶均为等密度或稍低密度,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期增强扫描腮腺肿瘤强化特点为:多形性腺瘤的表现是缓慢渐进强化,增强后动脉期无强化或轻度强化,静脉期轻、中度强化,较动脉期明显。腺淋巴瘤早期显著强化和快速流出呈"快进快出"的强化特征;基底细胞瘤增强后动、静脉期均有显著强化,两者无明显差别;腮腺肌上皮瘤增强后动、静脉期有轻度强化,两者无明显差别;恶性肿瘤呈延迟显著渐进强化特点。腺淋巴瘤在动脉期的CT值明显高于其他的肿瘤,腮腺各类型肿瘤在动脉期和静脉期扫描测量的CT值差异均具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腮腺不同类型的占位性病变在CT增强扫描中具有一定特征性表现,因此64层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能为腮腺占位性病变定性诊断和鉴别提供较多依据,其应用价值不容否定,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腮腺多形性腺瘤与腺淋巴瘤的CT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选取2017年3月12日至2020年2月18日收治的65例疑似腮腺多形性腺瘤患者,设为多形性腺瘤组;选取同期65例疑似腺淋巴瘤患者,设为腺淋巴瘤组。两组患者均进行CT检查及病理活检检查。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CT检查对腮腺多形性腺瘤、腺淋巴瘤的诊断价值,比较两组患者的CT影像学特征、静脉期强化幅度、动脉期强化幅度、平扫CT值。结果CT诊断腮腺多形性腺瘤的灵敏度、特异度、漏诊率、误诊率分别为96.23%、91.67%、3.77%、8.33%。CT诊断腺淋巴瘤的灵敏度、特异度、漏诊率、误诊率分别为96.30%、90.91%、3.70%、9.09%。两组的部位、扫描强化程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形性腺瘤组的静脉期强化幅度、动脉期强化幅度、平扫CT值均低于腺淋巴瘤组(P<0.05)。结论腮腺多形性腺瘤和腺淋巴瘤虽具有较多相似特征、影像特点,但也有各自较为明显、典型的CT影像特征,临床需结合CT检查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分析腮腺多形性腺瘤与基底细胞腺瘤的MSCT征象,提高术前诊断准确性。方法:搜集我院2015年1月至2021年6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多形性腺瘤51例,基底细胞腺瘤26例病例资料,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及病灶位置、数目、最大径、密度及血管贴边征等征象,采用ROC曲线分析对比MSCT双期增强对两者鉴别诊断的临床价值。结果:腮腺多形性腺瘤与基底细胞腺瘤患者年龄及病灶最大径、密度及血管贴边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者平扫、动脉期和静脉期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扫以41Hu为阈值,敏感度61.5%,特异度74.5%;动脉期以60.5Hu为阈值,敏感度88.5%,特异度72.5%;静脉期以97Hu为阈值,敏感度65.4%,特异度90.2%。MSCT双期增强模式:37例多形性腺瘤呈流入型,14例呈平台型;15例基底细胞腺瘤呈流入型,7例呈平台型,4例呈流出型。结论:MSCT动脉期CT值作为腮腺多形性腺瘤与基底细胞腺瘤的鉴别指标效能优于平扫与静脉期,MSCT双期增强特征结合临床资料,可为二者鉴别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对腮腺常见良性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经病理证实的腮腺良性肿瘤患者的CT资料,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和增强,对多形性腺瘤、腺淋巴瘤及基底细胞腺瘤的CT表现进行对照,分析评价其影像学表现特征。 结果 30例患者中,多形性腺瘤16例,腺淋巴瘤10例,基底细胞腺瘤4例。多形性腺瘤表现为特征性的渐进性强化;腺淋巴瘤表现为典型的“快进快出”;基底细胞腺瘤动脉期和静脉期均有较显著强化。3者增强方式不同,其强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腮腺良性肿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多层螺旋CT在腮腺良性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腮腺肿瘤CT增强扫描特点。方法:经病理证实30例,CT增强扫描早期30 s和延迟期120 s,对肿瘤实质部分行密度测量。结果:30例良性18例,恶性12例。腮腺腺淋巴瘤早期病灶明显强化,延迟期下降,腮腺混合瘤和腮腺癌早期强化不及腮腺腺淋巴瘤,延迟期持续强化。结论:CT增强强化形式有助于辨别肿瘤良恶性和组织学分类。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腮腺良性肿瘤的CT表现,提高对腮腺肿瘤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5例腮腺良性肿瘤患者的多排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表现。结果10例腮腺基底细胞腺瘤患者中,2个病灶密度相对均匀,8个病灶密度不均匀。43例腮腺淋巴瘤患者中,43个病灶密度较均匀,18个病灶密度不均匀。31例腮腺多形性腺瘤患者中,16个病灶密度均匀,15个病灶密度欠均匀,CT增强扫描6例明显强化,余25例轻度强化。1例鳃裂囊肿表现为类圆形的低密度结节,CT值19 HU,边缘清楚光滑,密度均匀,增强检查囊内容物不强化,囊壁可轻度增强。增强扫描动脉期,CT值增加幅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基底细胞腺瘤、腺淋巴瘤、多形性腺瘤、鳃裂囊肿。基底细胞腺瘤双期CT增强幅度大于其他种类疾病(P<0.05)。结论多排螺旋CT能对腮腺肿瘤进行有效定位,双期增强扫描对诊断及鉴别诊断良性肿瘤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64层螺旋CT多期动态增强扫描诊断腮腺常见肿瘤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对临床常见的腮腺淋巴瘤、多形性腺瘤及恶性肿瘤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 对经病理证实的30例腮腺肿瘤共32个病灶进行回顾性研究,所有病例于术前均行Siemens Sensation 64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检查,分析评价其CT多期动态增强表现特征(强化方式及强化程度).结果 在32个病灶中包括腺淋巴瘤5例(7个病灶),多形性腺瘤14例,恶性肿瘤11例.腺淋巴瘤表现为典型的"快进快出";多形性腺瘤表现为特征性的渐进性强化;恶性肿瘤在增强早期快速强化,强化峰值在静脉期(90 s);三者中腺淋巴瘤强化程度最高.结论 64层螺旋CT多期动态增强扫描能为腮腺肿瘤的定性诊断提供较多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对盆壁肿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的分析,提高对其CT诊断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盆壁肿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其中转移瘤10例,神经源性肿瘤5例(其中神经鞘瘤2例,神经纤维瘤1例,神经纤维瘤病2例),软骨肉瘤2例,脊索瘤1例,骨巨细胞瘤1例,骨软骨瘤1例.结果 盆壁肿瘤的主要征象包括骨质破坏、软组织肿块,转移...  相似文献   

12.
胰岛素瘤的MSCT和MRI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胰岛素瘤的MSCT和MRI特征,提高对该肿瘤的定位和定性诊断能力.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8例胰岛素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对12例行CT检查,1例仅行CT平扫,7例仅行三期动态增强扫描,4例同时行平扫和增强检查;16例行MR检查,其中4例同时行三期动态增强扫描;9例同时行CT和MR检查.结果 18例均为单发胰岛素瘤;8例发生在胰头(5例在钩突部),1例在胰颈,5例在胰体,4例在胰尾.CT平扫均为阴性;三期动态增强检查,11例中9例呈富血供表现,1例呈乏血供表现,1例漏诊.MR平扫肿瘤在T1WI上呈低信号,T2WI上呈等、稍高或混杂信号;4例行MR动态增强检查,均呈富血供表现.所有肿瘤边界清楚,均无血管、胰管和胆管受侵及肝转移表现.结论 胰岛素瘤有较为典型的MSCT和MRI表现,MSCT及MR检查对胰岛素瘤的定位和定性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杨丽  时高峰  许茜  李如迅  王琦  王亚宁  李月考 《临床荟萃》2012,27(23):2053-2055
目的 评价多排螺旋CT(MSCT)双期增强扫描对胰岛细胞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胰岛细胞瘤的临床和MSCT影像资料.患者均于术前行MSCT平扫及动脉期、门静脉期双期增强扫描,造影剂注射剂量1.5 ml/kg,速率3.0 ml/s,延迟时间分别为30秒、70秒.结果 14例胰岛细胞瘤均被检出,其中功能性胰岛细胞瘤5例,直径均≤2 cm,平扫呈等密度或稍高密度,于动脉期呈明显均匀强化.无功能性胰岛细胞瘤9例,平扫表现为较大肿瘤,直径3~12 cm,平均8.6 cm;其中7例可见囊变坏死,内可见分隔及壁结节,增强扫描壁结节及囊壁呈中度至明显强化.结论 多层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对胰岛细胞瘤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可在术前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4.
螺旋CT评估射频消融治疗肾癌的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评估射频消融术(RFA)治疗肾癌的疗效的价值。方法 分析37例患者共39个肾癌癌灶于行射频消融治疗术前、术后1个月及术后1年的增强CT图像上肿瘤最大截面积及其CT值的变化。结果 RFA后1个月肿瘤最大截面积较术前明显增大(P<0.05),RFA后1年肿瘤区域最大截面积较术前明显缩小(P<0.05)。RFA后1个月和1年肿瘤最大截面的CT值增强量(即增强扫描动脉相较平扫相上肿瘤区域CT值的增加量)较术前明显减小(P<0.05),而术后1年肿瘤CT值增强量与术后1个月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9)。RFA后1个月和1年肿瘤最大截面的CT值增强量95%CI分别为(3.26~6.22)HU、(2.62~6.82)HU,两者上限均<10 HU。结论 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可作为射频消融治疗肾癌术后肿瘤区是否毁损完全的可靠的评价指标,完全毁损的标准为术后肿瘤区域CT值增强量<10 HU。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在卵巢恶性肿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1例卵巢恶性肿瘤的多层螺旋CT影像学表现及诊断准确性.结果 多层螺旋CT清楚显示61例卵巢恶性肿瘤病变;术前多层螺旋CT诊断卵巢恶性肿瘤53例,符合率为86.9 %.其中浆液性囊腺癌35例(66 %),黏液性囊腺癌15例(28 %),浆液-黏液混合性囊腺癌1例(1.8 %),子宫内膜样癌3例(5.7 %),胚胎癌2例(3.8 %),未成熟畸胎瘤5例(9.4 %).结论 多层螺旋CT能较清楚地显示卵巢恶性肿瘤的特征,有助于临床诊断,并为卵巢恶性肿瘤治疗方案的选择及预后的判断提供更为全面的信息.  相似文献   

16.
多层螺旋CT诊断肝癌合并动脉门脉瘘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肝癌合并动脉门脉瘘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及肿瘤的生长方式、大小与动脉门脉瘘 (APF)的关系,评价MSCT在诊断APF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6例肝癌患者的MSCT和DSA表现.结果①86例肝癌患者MSCT检查发现APF 36处,DSA检查发现33处.与DSA相比,MSCT检查的敏感度为90.9%,特异度为88.7%,阳性预测值为83.3%,阴性预测值为94%;②肝癌合并APF的几率与肿瘤的生长方式有相关性,与肿瘤的大小无相关性.结论 MSCT对肝癌合并APF的正确诊断很有价值,可作为肝癌治疗前进行综合评估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运用多层螺旋CT(MSCT)获取肾癌灌注图像,并与其分子病理学特征相对照,探讨MSCT灌注成像在肾癌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42例疑有。肾肿瘤的患者行MSC灌注扫描,获得伪彩色的血流灌注参数图,包括血流量(BF)、血容量(BV)、表面通透性(PS)及平均通过时间(MTT)图。在瘤体及瘤旁正常肾皮质选取感兴趣区并记录相应的各项参数值。所有患者均经手术病理证实。采用免疫组化方法(SP法)检测肾肿瘤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及微血管密度(MVD)。结果肾细胞癌的BF、BV和PS值均明显低于正常肾皮质,且Ⅲ级肾癌与I、Ⅱ级相比,其BF、BV和PS值明显增高。肾癌的BF、BV、PS值与其VEGF平均光密度值呈正相关(P〈0.05),MTT值与VEGF平均光密度值呈负相关(P〈0.05)。肾癌的MVD值与VEGF值呈正相关(P〈0.05)。结论MSCT灌注成像能定量评价肿瘤血管生成、血流灌注及血管通透性改变,有助于肾细胞癌的术前分级,并在肾癌的定性诊断和鉴别诊断方面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胰岛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附10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胰岛细胞瘤较少见,目前对胰岛细胞瘤的CT表现报道较多,MRI表现报道较少。本研究分析胰岛细胞瘤的CT及MRI表现,着重探讨MRI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例胰岛细胞瘤的CT及MRI表现。结果10例胰岛细胞瘤中,8例为功能性胰岛细胞瘤,2例为无功能性胰岛细胞瘤,其中4例为恶性。胰岛素瘤普通CT多表现为等密度,轻度强化,较易漏诊。MRI多表现为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常规增强后轻度强化,动态MRI增强早期可明显强化。功能性胰岛细胞瘤体积多较小,无功能性或恶性胰岛细胞瘤体积多较大。恶性胰岛细胞瘤多伴肝脏或淋巴结转移。结论胰岛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MRI较常规CT能提供更多的诊断信息.尤其是动态增强MR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