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4 毫秒
1.
患者官××,男性,24歲,干部,1959年6月9日出診。 6月2日晚精神受了一些刺激,复感受風寒頓觉头昏眼花,精神不支。呼之无聞,問之不答,指手划足,啼笑反常,臉色蒼白,四肢厥冷,精神痴呆,茫然无知。次日經某老中医診断为“中風”治療无效,后经保健站某医师断为“脑神經病”给服西藥并針刺  相似文献   

2.
(1)戴××’性別:男,年齡:35歲,籍貫:南安,住址:詩山,职業:轂員。病已三日,經某医診断为惡性瘧,服藥沒有進步,热仍稽留不退,神昏不省人事。症狀:身大热,神昏,項背强直,角弓反張,四肢抽搐,鼻孔噴射血水,眼球結膜充血,脉搏頻数而滑。 診断:疑似乙型腦炎。在中医診断原則上,認为肝经邪热引动內風。  相似文献   

3.
針灸疗法,在治疗头痛方面,具有一定效果的。由于头痛种类很多,以及針治原則各家不同,所以在学术及临床治疗上,也多不一致,为了将某些观点方法,提供讀者参考,特将我院針灸治疗脑神經痛47例分析如下: 一、治疗原則 1.病例选择: 47例中,不論与脑神经痛有关的全身症状合併与否,尤以明显的“头部”突出疼痛做为主要选择对象。并将已經診断的神經性头痛,机  相似文献   

4.
我院于一九六一年开始試用“枳实蓖麻仁游子透入治疗了胃下垂18例”,疗效較为滿意,初步报导如下: 診断依据: 我院診断是根据曾氏报导之标准,即是,“病程在一年以上有明显之临床症状并經X錢钡餐透視查见胃蠕动減弱,张力低下,胃下极位置在两侧髂骨前上嵴連綫下(以下簡称髂前綫下)5Cm以下,确診为胃下垂”。  相似文献   

5.
王連珍,性别女,年龄50岁,门診号:11391,本市通二机厂工人。1963年4月6日、8日、11日、先后經我院外科檢查,确診为丹毒,4月23日来我科要求中药治疗。当时中医診断:脈弦細,苔淡黄,舌质隐隐有青色。左腿丹毒,自膝以下至足背泛发紫紅色,肿痛不便步履,迄今二年未愈,頗为所苦,初次跛行来診,自訴本月20日左足疼痛益甚,并开始恶寒发热,头痛有汗。胃痛不思飲食,向有胃病史。檢查体溫38.5℃。属血寒凝濇,营卫流行不暢所致。  相似文献   

6.
我院于1964年7—9月期間,共收治流行性乙型脑炎(以下簡称脑炎)23例,现将临床資料分析总結于下,并談談中医辨症治疗的經过和我們的初步体会。 (一)診断依据因本院設备条件有限,不能做病毒分离及血清学診断,但所有病例均符合下列标准: 1.流行季节。  相似文献   

7.
慢性腎炎多半是由急性迁延未愈而成,治疗較为棘手,近几年来,我們治疗慢性腎炎,疗效尚称滿意,茲特初步总結13例,提供参考,糾謬正誤,有待于方家。一、临床资料 1.病例选择:本文經治的13例慢性腎炎,均为住院病例,系經西內科診断,邀請中医会診,同时病历記載比較完整,而又經过追訪者。 2.診断标准:除經本院西內科各項检查确診为慢性腎炎外,并根据中医理論体系,“四診”、“八纲”的原則,分析病情,达到理論和实践相結合的目的。所治13例慢性腎炎的患者,都具有下列一些特点: (1) 有明显的症状,如高度水肿、气急、腹胀、乏力貧血、头暈、胃納不馨、有时呕吐下痢。 (2) 伴有高血压,及胸膜积液等。  相似文献   

8.
阿狄森氏病的中医中药治驗报导,目前尚不多見,茲将我們治疗本病二例的經过和体会簡介如下,以供同道参考。例一:楊××,女,30岁,干部,門診号80108。1961年3月28日就診。患者起病已三年多,經瀘州市某医院診断为“阿狄森氏病”。就診前曾在四川医学院附属医院检查,心电图呈  相似文献   

9.
祖国医学对破伤風的认识張仲景云:“病者身热足寒,頸項强直,惡寒,时头热面赤,独头动搖,卒口噤,背反張者,痙病也”。又云:“痙为病,胸滿口噤,臥不着席,脚攀急,必齘齿”。巢氏病源云:“風邪伤人,令腰背反折,不能俛仰,似角弓者,由邪入諸陽經故也”。又云:“夫腕折伤,皮肉作瘡者,慎不可当風自扇,若風入瘡内犯諸經絡,即至痙,痙者脊背强直口噤不能言也”。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文献报导根据中医辨証論治原則治疗慢性肝炎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本文作者近两年来先后診治慢性肝炎40多例,摒棄診断可疑者外,其中32例均有明确的肝炎接触史,病程多在半年以上,有胃納不振、胁痛等自觉症状,辨証多呈热与湿的錯綜症象,肝脾肿大或肝功能有一項以上不正常,經过了长期治疗和随訪。茲就这些病例的情况,談談清热化湿二法的应用,請同道們指教。  相似文献   

11.
陈××,女,18岁。1964年8月21日就診。門診号4260。主訴:发病已五天,初觉咽部微疼,继即兼发寒热,咽痛加重,吞嚥困难。經服药未效,病反加剧,本晚上咽痛难忍,故来院急診。患者精神倦怠,表情痛苦,检查咽部見右側扁桃体肿突,局部紅赤,并有多数白点散布,舌苔微黃燥,脉浮数有力。体温(口腔)39℃。診为外感風邪,風火上迫而生单乳蛾之症,治宜疏風清热为主。处方:荆芥一錢牛,桔梗三錢,元参二  相似文献   

12.
一、患者朱×月,23岁,家庭妇女,門診号03188,1964年3月2日就診。产后数天不慎受風,初起恶寒发热,自汗,头痛,现恶寒虽罢,尚有午后发热,其他症狀仍在。舌薄白,脉带数。此系产后气血暴虛,营卫俱弱,外感風邪所致。治宜疏風固卫。处方:黑荆芥三錢,防風、生黃芪、白朮各二錢。3月3日二診:热退汗止,自觉头尚輕微胀痛,鼻塞,噴  相似文献   

13.
我院針灸科采用单刺四神聪穴治疗癲癇病三例,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从治疗的病例看来,用单刺四神聪穴确能加速症状的好轉,縮短治疗日期。茲将治疗情况报告如下: 一、这三例患者是經我院儿科依据发作病史診断为癲癇症,曾經用各种药物治疗无效,轉来我科。患者病史最长者八年,最短者一年。发作时立即丧失意识和昏瘚,呈现强直性的痙攣、眼斜、口吐涎沫、咬舌等症状。每次发作时約半小时至一小时左右觉醒,发作次数不等、一般一月发作2—3次、其中一例每日发作2—3次,患者多在白天发作、有时夜間也发作。二、經穴定位:四神聪穴是經外奇穴中的  相似文献   

14.
在1963—1964年夏季一年內,我們在哮喘专科門診中,应用鴨掌散加味治疗支气管哮喘进行临床观察,(鴨掌散原名压掌散,今从李时珍《本草纲目》收为鴨掌散)取得一定效果。现将有临床資料記載,并通过一年余門診随訪的50例資料,初步整理介紹如下: 一、材料与方法 (一)病例来源:本組50例病人,均經确診支气管哮喘后,门診經治三次以上(就診一、二次,未經随訪者不作統計),并通过一年以上观察的患者。其中由哮喘专科門診治疗者38例;  相似文献   

15.
林××,男,35岁,农民,住仙游县残老院,門診:57505号,1964年3月20日就診。 訴于1963年农历六月初旬,因农活汗出之后,入溪沐浴,是夜寒热交作,头暈胀重,一身困楚,两膝焮肿疼痛,昏睡不起。經当地西医診断为風湿性关节炎,注射西药,寒热漸平,但两膝肿痛越来越重。又服湯药、青草、单方、秘方及施針灸等,均未見效,致两足残废,不能走路,迄今已九个月。  相似文献   

16.
我們采取針药并用,治疗卵巢囊肿一例获效,特报导如下: 患者陈姓,女,29岁,化驗員,門診号3055,1959年9月24日初診。患者初觉右侧小腹按之有痛,长沙妇幼保健院診断为双側卵巢囊肿,須行手术切除,患者拒絕手术遂来我院就医。診見面色蒼白,头昏乏力,經行腰痛,脉沉細,右小腹触到硬块如鹅蛋大,按之不痛,左小腹未触及。宗《內經》“結者散之,留者攻之”方法,以消瘀、活血、攻坚为主,針药并用,以加速疗效。  相似文献   

17.
急性胆囊炎为常見急腹症之一。我院內科自1961年1月至1963年8月,住院病例中确診为本病而病史記录齐全者共69例(其中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5例),全部病例均系急診入院。診断标准除依据病史、症状、体征、化驗及X綫等綜合資料外,并从病程观察过程中除外其他急腹症,且以出院时最后診断为标准。該69例分中医、西医及中西医綜合三組进行治疗,各組病例病情輕重不加选择。今将治疗总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患者:戴春芳,女性,39岁,职业:教师,住址:高邮县城南小学,住院号:87526,门診号:565555。病历摘要主訴:颈部活动受限,件有疼痛两月余。 現病史:患者于1963年4月份,感觉头痛,眩暈,眼花,当时没有引起重視,約經兩月后头痛已減,續增頸部活动欠利,伴有疼痛,項强不能左顧右盼,也不能前俯后仰,不久涉及左侧肩部亦痛,故前往上海广慈医院診治,经X光摄片診断为:頸椎脫臼,并来治疗。于同年10月份來我院骨科住院治疗,又經摄片檢查为第四頸椎轻度向前沿脫,骨科認为需要进行牽引  相似文献   

19.
(甲) 診察中医妇科对月经病的診察,在传统上除注意局部症状外,經常都是綜合整体的变化来診断的。 (一) 月經的色澤:朱丹溪說:“经水者,……其色紅。……色淡者,虛也。……紫者,气之热也。黑者,热之甚也。今人但见其紫者,黑者,作痛者,成块者,举皆指为风冷,而行溫热之剂,則禍不旋踵矣。良由“病源”論月水诸病,皆曰风冷乘之,宜其相习而成俗也。或曰黑者,北方水色也,紫淡于黑,非冷而何?予曰經云:“亢則害,承乃制。热甚者,必兼水化,所以热則紫,甚則黑也”。叶天士說:“血黑属热,此其常也;亦有风  相似文献   

20.
我所于1960年以来,应用蒸餾水穴位注射治疗百日咳,收效尚好;今将記录較完整之24例簡介于下,以供参考。 1.病例选择:本文病例均經市内各医院内科确診为百日咳的患儿。其診断为百日咳的主要根据是:①有百日咳接触史。②有典型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