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1.试述湿温病初起的证候特点和湿温病的治疗禁忌。答:湿温病致病的主因是感受湿热病邪,其邪从外而受。但其发病则与人体脾胃的功能状态有密切关系,薛生白说:“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另一方面,由于湿为阴邪,重浊粘腻,蕴结化热较缓,湿与热合,蕴蒸不化,胶着难解,故本病初起的证候特点,表现为表里同病和湿重于热,以湿重为主,故症见恶寒,身热不扬,午后热象较显,头重如裹,身重肢倦,胸闷脘痞,不饥或恶心呕吐,口不渴,苔白腻,脉濡缓。此为湿遏卫气,内外合邪,以湿重为主候。这就充分说明本病初  相似文献   

2.
9.温病斑疹、白(疒咅)的形态、病机、治法怎样? 答:斑疹、白(疒咅)是温病过程中较为常见的体征。但它们各自的形态、病机、治法则不同,现分述如下: 斑的形态是点大成片,抚之不碍手,不高出皮肤之上,压之不退色,视之斑斑如锦纹,平摊于肌肤之上。斑退后无皮屑脱落。疹的形态呈琐碎小粒,形如粟米,抚之碍手,高出皮肤之上,此疹点已透。若如云头隐隐,不高出皮肤之上,抚之而无感触,这是疹点初透。疹退后,  相似文献   

3.
11.昏谵的含义是什么?温病过程中引起昏谵的原因有哪几种?如何辨证施治? 答:昏谵是神昏谵语的简称。即是神志异常。临床中神志异常的主要表现为:烦躁不安,神志不清,语无伦次,重则意识丧失。温病过程中出现昏谵一症,是病情严重的一种表现,其引起的原因主要有因邪热内馅心包、热入营分、热入血分、湿热郁蒸不解、胃肠实热、血蓄下焦等六种原因,侵扰心神而出现神志异常,因心主神明,又主言语之故也。由于引起昏谵的原因及病机各不相同,故其各自  相似文献   

4.
本刊从今年第一期起为配合教育部“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办法”的逐步推行,特开设“温病问题解答”一栏,就广州中医学院历届中医本科班、西学中、进修班、省、市、地区中医晋升及研究生班对温病学科考试题,共集20余题,答案将逐一选登,以供学习参考。  相似文献   

5.
2.温病的概念是什么?温病有哪些特点?试以风温为例加以说明。答:温病是由温热病邪引起的多种急性外感热病的总称。温病包括现代医学中的多种急性传染病和某些急性感染性疾病。温病具有以下几个共同特点: (1) 病因是外感温热病邢温病的病因与外感风寒不同,与内伤杂病也有很大区别,其基本界限就在于致病原因是外感温热病邪。此为一种阳邪,易化燥化火损伤人体阴液。(2) 有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温病大多具有不同程度的传染性,可以通过口鼻皮毛等途径在人群中传播,甚至造成流行。各种温病的发生又  相似文献   

6.
7.温病舌质红、绛、紫各主什么病? 答:温病是感受温热病邪所致,而热邪容易化燥化火内传营血,邪入营血反映在舌质的变化,则表现为红、绛、紫三色。故舌红、绛、紫是温病邪热亢盛,传入营血时的常见舌色,它们所主的病候各有所异,请见下述。温病舌质红是指比常人的舌色稍深一些的舌质变化。在温病舌质红,多为热邪已渐入营的表现。但温病邪在卫、气分时,热势亢盛,也可见舌红,不过它多表现在舌的边尖部位,且舌面多有苔垢,这与热入营分全舌纯红而苔少,或无苔,自有不同。除此之  相似文献   

7.
19.试分析暑温的发病特点。答:暑温是夏月感受署热病邪而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其发病特点表现为: (1)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暑温是发生于夏季的急性外感热病。《内经》曰:“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2)暑温发病急骤,热势亢盛,传变迅速,容易入心动风。这是与暑热病邪的性质分不开的。暑为热  相似文献   

8.
14.如何理解叶香岩所说的“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并举例加以说明。答:这是叶氏根据温病发病过程中“卫气营血”证候的不同病理机转而确定的治法。换句话说,温病“卫、气、营、血”证候的治疗方法,原则上,卫分证,治宜辛凉解表,以透邪外出。因卫分证,病位浅,病情轻,属表证之故也;气分证,治宜清气泄热。因气分证为邪已入里,病势较重,里热蒸腾也;营分证,治应清营透热,以使邪热透出气分而解。因营分证,为邪已深入,病势更重,热灼营阴,心神被扰;血分证,治疗方法则须凉血散血。因血分证是较营分证更深一层,病势最为严重,此时热盛动血耗血也,故须凉血散血。  相似文献   

9.
16.如何理解:“暑病首用辛凉,继用甘寒。终用甘酸敛津,不必用下。”答:“暑病首用辛凉,继用甘寒,终用甘酸敛津,不必用下。”是前人对暑温治法的概括。首用辛凉叶天士说:“夏暑发自阳明”,由于暑温发病急骤,传变迅速,一起病即见阳明气分热盛证候,治疗上必须用辛凉重剂的白虎汤以清暑泄热、生津,故曰首用辛凉。继用甘寒暑热病邪易伤津气,暑温容易出现津气耗伤的证候,治疗上必须用甘寒之品以清热、益  相似文献   

10.
4.营分证是否就是热入心包?为什么? 答:营分证不能说是热入心包。在病情上,热入心包较营分证为重,营分证只有在邪热内陷心包时,才是热入心包。但由于心主血属营,故热入心包一证,可以归属营分阶段。上述的说法,是因为营分证与热入心包的病机、证状、治疗都各不相同。营分证是在温热病邪内传入营分时出现的,它的病机是热入营分,灼伤营阴,心神被扰,血分受累。故临床表现为身热夜甚,心烦不寐,时有谵语,口干而不甚思饮,或见斑疹隐隐,舌绛脉细数,治以清营泄热,滋养营阴,方用清营汤为  相似文献   

11.
经典医著题解,81年32题,82年41题,故本期题序从题74开始。题74.《灵枢,决气篇》日"六气者……然五谷与胃为大海也",而张隐庵却说"言此大气,主于心肾"。对此应如何理解? 答:经日六气,是指精、气、津、液、血、脉。  相似文献   

12.
《新中医》1983,(11)
18.少阴寒化证与太阴病有何不同之处?为何可有相同的治法?答:太阴病与少阴寒化证均是虚寒证,但分属《伤寒论》所论述的外感疾病的不同发展阶段。在外感疾病的发展过程中,若脾胃受损,以至脾阳虚弱运化失职,寒湿内阻升降失常,证见腹满、呕吐、下利、纳差、时腹自痛等,属太阴病;若病情  相似文献   

13.
吴有性,字又可,江南吴县人,明末居太湖中洞庭山。崇祯辛己(公元1641年),南北直隶、山东、浙江大疫,吴氏推究病源,根据经验,著“温疫论”三卷(前有崇祯壬午——公元1642年——自序),说伤塞自毫窍入,中于脉络,从表入里,所以传经有六,自阳至阴,以次而深;温疫自口鼻而入,伏于膜原,其邪在不表不里之间,其博变有九,或  相似文献   

14.
察舌:温病的舌诊,有其一定的重要性,根据温病的各种证状,参照舌苔的变化,可以鉴别邪在卫气营血,也可以分辨寒热虚实;还有一些舌苔的变化,可以作为预后的参考;对于处方用药,具有指示的作用。清末叶霖“脉说”所附察色节要中的舌诊,是温证论舌诊部分的摘要,叶霖加以自己临床的体会,很有精意。今以叶霖之说为主,取温证论诸书相比较,以考其本源,并略加补充如次:1.白色:“温邪初感,发热而微恶寒,舌苔白润而薄者,邪在卫分。”(叶霖)按温证论说:“舌白而薄者,外感风寒也,当疏散之。”这是较轻的风寒,不是重证的温邪。“不恶寒而发热,舌苔白而厚或兼干,则邪已到气  相似文献   

15.
今以吴通温病条辨为主要依据,并着重于不挟湿邢的温病,分为上焦温病、中焦温病和下焦温病三个部分叙述如下: 上焦温病上焦温病主要在肺与心的领域,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故上焦温病可以分为卫、气、营、血四大类。卫分温病上焦卫分温病主要是桑菊饮证和银翹散证。桑菊饮证:温病条辨说:“太阴风温,但欬,身不甚热,微渴者,辛凉轻剂桑菊饮主之”。并在方后指出:“二、三日不解,气粗似喘,燥在气分者,加石羔、知母;舌绛,暮热甚,燥邪人营,加元参、犀角;在血分者,去薄荷,加麦冬、细生地、玉竹、丹皮;肺甚热,加黄芩;渴者,加花粉。”从这里可以看出:①桑菊饮证属上焦卫分温病的轻证,其证微热(多不恶寒),微渴而欬,是因肺卫温邪轻微而津伤未甚所致,桑菊饮(桑叶、菊花、连翹、苇根、桔梗、杏仁、薄荷、甘草)属辛凉轻剂,故能主治本  相似文献   

16.
三、温病所包含的疾病从温病的內容进行分析,我們知道它包含了若干种急性热病。这在古人也已經有所叙述,如吳鞠通“温病条辨”卷一第一条說:“温病者:有風温,有温热,有温疫,有温毒,有暑温,有湿温,有秋燥,有冬温,有温瘧。”吳氏指出温病有九种,而王孟英在“温热經緯”中又增加了若干种,如在“仲景湿温篇”中收入“湿家之为病”等条文;在“仲景疫病篇”中增入陽毒、陰毒、百合病、狐惑等疾病。  相似文献   

17.
11.湿温湿温:是由湿热病邪引起、初起具有身热不扬,身重肢倦,胸闷脘痞,苔黄腻,脉缓等主要症状的急性热病。”中气虚则病在太阴”:是指素体中阳偏虚者,则邪从湿化而病变偏于太阴脾。“中气实则病在阳明”:是指素体中阳偏旺者,则邪从热化而病变偏于阳明胃。“湿土之气同类相召”:湿热为土之气,脾胃属土,湿土一属,同类相召,是指湿热致病多以脾胃为病变中心。“外内相引”:是指外复感时令之湿,内不能运化水谷之湿,内外湿相合而致病。“白瘩”:是湿热病邪留恋气分,蕴酿淹缠,郁蒸卫表,形成于皮肤的细小白色痦疹。“暑温挟湿”:是指暑温  相似文献   

18.
湿温上焦篇(温疫同法,暑温、伏暑附)湿温初起,头痛恶寒,身重疼痛,面色淡黄,舌白不渴,胸闷不饥,午后身热,脉弦细而濡,是邪在上焦气分,三仁汤主之。(吴上焦43条原注:“按湿温病发表则神昏,攻下则洞泄,滋阴则湿愈重,只能以辛开淡渗徐徐疗治,勿求急功,以湿邪柔腻,势虽缓而难速愈也。”)湿温恶寒足冷,服温散药,其寒更甚者,阳为  相似文献   

19.
下焦温病下焦温病主要在肾与肝的领域。其病是因温邪深入下焦,伤及肾阴,阴虚不能潛阳,甚至引动肝风所致。治疗主要不外三法,即:①育阴法;②潛阳法;③定风法。温病条辨说:“温病最善伤精,三阴实当其冲。如阳明结则脾阴伤而不行,……有急下以存津液一法;土实则水虚,浸假而累及少阴矣;……水虚则木强,浸假而累及厥阴矣。……此由上及下、由阳入阴之道路,学者不可不知。”这可以说是中、下焦温病的纲领。中焦温病胃府结实而脾阴尚未大伤的,当用急下存阴法,如三承气汤等;若胃府结实而脾阴已大受伤的,当用增水行舟法,如增液汤等。假使中焦温  相似文献   

20.
各论第一章风温风温:是感受风热病邪所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肺卫见症:发病初起有发热、微恶风寒、咳嗽、口微渴、脉浮等见症者。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是吴鞠通提出的治疗上焦心肺病变的治疗原则,采取以轻清宣透之品清宣肺卫之邪的治疗方法。辛凉平剂:银翘散为辛凉解表方剂,因银翘散中有荆芥、豆豉辛散透表之品,合于辛凉药物中其解表力较胜,故称为“辛凉平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