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价N0期食管鳞癌三野根治术后放疗价值及预后因素分析。方法分析1993年1月至2006年11月我院食管癌患者行下颈、右胸、上腹三野淋巴结清扫根治术,术后病理诊断证实均为鳞癌,无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N0期患者756例,其中单纯手术665例,术后放疗91例。术后3~4周开始放疗,照射中位总剂量50 Gy,分25次,2 Gy/次,5次/周,5周完成。结果全组1、3、5、10年生存率分别为93.7%、82.2%、74.1%和65.4%,5年生存率手术组和术后放疗组分别为73.7%和76.8%(χ2=0.134,P=0.714)。分层分析术后放疗较单纯手术可提高pT4期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81.6%对50.4%(χ2=3.919,P=0.048),并能降低pT4期瘤床复发率;而对于病变长度≤5 cm患者5年生存率反而降低,分别为69.5%和74.3%(χ2=4.336,P=0.037);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和pT分期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术后预防性放疗可明显提高pT4期的生存率和降低pT4期瘤床复发率,年龄和pT分期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2.
影响胸段食管癌切除术后的预后因素的Cox模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影响胸段食管癌切除术后患者的预后因素.方法:对217例经"三野"淋巴结清除根治术的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选择9个可能对食管癌切除术后预后产生影响的特征性临床病理因素,通过计算机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预后分析.结果:全组淋巴结清除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2.6%、59.8%和48.8%.影响预后的单因素分析表明肿瘤浸润深度、分化程度、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个数、淋巴结转移区域数、年龄对预后有影响,而性别、肿瘤长度和肿瘤部位与预后无关.影响预后的Cox模型多因素分析表明,肿瘤浸润深度、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区域数和肿瘤部位对预后有显著的影响.随着食管癌淋巴结转移区域数的增加,患者生存率逐渐下降(P=0.0284).结论:淋巴结转移尤其是淋巴结转移区域数是胸段食管癌切除术后影响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应常规行"三野"淋巴结清扫术,以提高患者5年生存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120例食管癌根治术患者术后中远期生存率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4月我院治疗的120例食管癌患者病历资料,分析食管癌根治术后患者中远期生存率及预后危险因素。结果食管癌根治术患者术后3、5年生存率分别为45%(54/120)、29.17%(35/120);预后良好组、预后不良组肿瘤长度、临床分期、分化程度、浸润程度、淋巴结转移及术后感染构成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长度、临床分期、分化程度、浸润程度、淋巴结转移及术后感染是食管癌根治术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肿瘤长度、临床分期、分化程度、浸润程度、淋巴结转移以及术后感染均为食管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临床应密切关注其变化并进行干预,以便提高患者术后生存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N0期食管鳞癌三野根治术后放疗价值及预后因素分析。方法分析1993年1月至2006年11月我院食管癌患者行下颈、右胸、上腹三野淋巴结清扫根治术,术后病理诊断证实均为鳞癌,无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N0期患者756例,其中单纯手术665例,术后放疗91例。术后3~4周开始放疗,照射中位总剂量50Gy,分25次,2Gy做,5次/N,5周完成。结果全组1、3、5、10年生存率分别为93.7%、82.2%、74.1%和65.4%,5年生存率手术组和术后放疗组分别为73.7%和76.8%(Х^2=0.134,P=0.714)。分层分析术后放疗较单纯手术可提高pT4期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81.6%对50.4%(Х^2=3.919,P=0.048),并能降低pY4期瘤床复发率;而对于病变长度≤5cm患者5年生存率反而降低,分别为69.5%和74.3%(Х^2=4.336,P=0.037);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和Fr分期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术后预防性放疗可明显提高pT4期的生存率和降低—T4期瘤床复发率,年龄和pT分期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食管癌淋巴结转移数量与生存率的相关性及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4 132例食管癌患者临床资料,有淋巴结转移5 930例为阳性组,无淋巴结转移8 202例为阴性组;阳性组依据淋巴结转移数量分为N1(1~2个区域淋巴结转移)3 210例、N2(3~6个区域淋巴结转移)1 654例、N3(≥7个区域淋巴结转移)1 066例;记录患者生存状况,分析年龄、性别、浸润深度、病理类型等与生存结局的关系,评价预后影响因素。结果阳性组1a生存率(43.66%)高于阴性组(14.12%),3、5a生存率(37.15%,19.19%)低于阴性组(45.39%、40.4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阳性组N3患者1a生存率(82.46%)高于N2患者(59.79%)和N1患者(22.4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浸润程度、分化程度、肿瘤部位、肿瘤直径与食管癌淋巴结转移有关,性别与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50岁(HR=2.850,P=0.004)、低分化程度(HR=2.160,P=0.001)、食管下段肿瘤(HR=2.040,P=0.000)、肿瘤直径3cm(HR=1.620,P=0.000)是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结论食管癌淋巴结转移数量与患者生存状态有关;年龄50岁、低分化程度、食管下段肿瘤、肿瘤直径3cm是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 方法回顾性研究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行食管癌根治术的患者150例,记录患者的病历资料、术后病理资料,分析年龄、性别、病变部位、肿瘤分化程度、肿瘤浸润深度、肿瘤长度(肿瘤长径)等可能与食管癌淋巴结转移有关的危险因素,对这些因素进行单因素χ2检验及logistic多因素分析。 结果150例食管癌患者中,淋巴结转移患者为60例,转移率为40%。单因素χ2检验显示,在不同肿瘤分化组和肿瘤长径组,淋巴结转移患者和无淋巴结转移患者例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928,P<0.001;χ2=12.06,P=0.002);淋巴结转移患者和无淋巴结转移患者在年龄、性别、病变部位、肿瘤浸润深度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分化程度和肿瘤长径是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肿瘤分化程度和肿瘤长径是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淋巴结清扫及术后治疗应根据淋巴结转移情况进行综合评估。  相似文献   

7.
目的参照《非手术治疗食管癌的临床分期标准(草案)》对首程接受根治性放疗的191例食管癌患者分期,进行预后分析与评价,探讨此分期的实用性、预测价值及不足之处。方法 2009年5月至2012年5月在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首程接受根治性放疗的191例食管癌患者,依据临床分期标准将其分为各个亚组,其中T1期8例、T2期54例、T3期77例、T4期52例,N0期68例、N1期81例、N2期42例,M0期172例、M1期19例,TNMⅠ期29例、Ⅱ期80例、Ⅲ期63例、Ⅳ期19例。观察其近期疗效、生存率、局部控制率、治疗失败原因,并进行预后评价。结果全组1、2、3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83.2%、62.3%、48.7%,生存率分别为64.9%、36.6%、30.2%,中位生存期16个月。Ⅰ、Ⅱ、Ⅲ、Ⅳ期患者1、2、3年生存率分别为89.7%、60.3%、48.2%,63.8%、38.2%、25.8%,58.7%、26.7%、20.8%,47.4%、12.6%、0(χ2=14.353,P=0.002),而每一期别各亚组之间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未见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0.605、6.874、2.988、12.985,P值分别为0.437、0.076、0.560、0.059)。结论《非手术治疗食管癌的临床分期标准(草案)》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食管癌放疗患者的预后情况,分期修改方案细节之处有待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放疗前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对食管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86例食管癌放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放疗前外周血NLR分为低NLR组(NLR2.56)和高NLR组(NLR≥2.56),比较2组患者的3、5年总生存率和1、3年无病生存率。结果放疗前,低NLR组患者的3、5年生存率分别为52.8%、33.2%,显著高于放疗前高NLR组的32.3%、14.0%(P0.05);放疗前低NLR组患者的1、3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72.8%、44.9%,显著高于放疗前高NLR组的45.0%、18.3%(P0.05)。多因素分析表明,NLR、肿瘤分化程度及TNM分期是食管癌患者放疗后总生存和无病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食管癌患者放疗前NLR升高是影响预后的不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影响N0期食管鳞癌根治术后的预后因素,并评价术后预防性放疗价值。方法分析1993年1月~2006年11月本院食管癌根治术后病理诊断证实均为鳞癌,无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N0期患者859例,其中单纯手术760例,术后放疗99例。术后3~4周开始放疗,照射中位总剂量50 Gy,分25次,2 Gy/次,5次/周,5周完成。结果全组1、3、5、10年生存率分别为93.4%、81.5%、72.9%和65.5%,影响预后的单因素分析是性别、年龄、病变长度和pT分期,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和pT分期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术后放疗较单纯手术可提高pT4期和病变长度>5 cm的生存率,5年生存率分别为67.1%、34.6%和81.3%、7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能降低pT4期瘤床复发率;而对病变长度≤5 cm、不同病变部位、食管残端癌、脉管癌栓和pT1-3期患者术后放疗的生存率没有提高,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和肿瘤侵润深度是影响N0期食管鳞癌根治术后预后的重要因素,术后预防性放疗可明显提高pT4期及病变长度>5 cm的生存率和降低pT4期瘤床复发率。  相似文献   

10.
食管癌术后淋巴结转移术后局部小野放疗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食管癌术后锁骨上和(或)纵隔淋巴结转移患者放射治疗的疗效、治疗失败原因以及食管癌术后行局部小野放疗的疗效和影响局控率的预后因素。方法:患者分为两组:(1)淋巴结转移组(第1组)为69例术后锁骨上和(或)纵隔淋巴结转移的食管癌放疗病例,放疗的范围仅包括转移淋巴结区域。(2)术后局部小野放疗组(第2组)为术后放疗的食管鳞癌86例,放疗的范围仅包括肿瘤瘤床,常规分割,中位总剂量59.65Gy,30分次,42d完成。结果:第1组1、2、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66.4%,31.1%和11.1%,死亡54例,其中远处转移38例,(70.4%)。第2组中位随访时间47.4个月,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7.4%、42.5%和30.3%。1、3、5年局控率分别为:88.8%、72.0%和57.4%,影响局控率的独立预后因素是肿瘤是否残留。放疗剂量50-60Gy的生存率最佳。结论:食管癌术后锁骨上和(或)纵隔淋巴结转移患者的主要失败原因是远处转移,规则足量化疗是必要的。食管癌术后行局部小野放疗的疗效与包括纵隔和双锁骨上大野放疗的疗效相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