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 毫秒
1.
2.
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气囊扩张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胆总管结石已成为常见病,首选的内镜治疗方法为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但其有出血、穿孔、Oddi括约肌功能永久丧失等严重并发症。EST作为治疗胆总管结石唯一可替代的微创方法,避免了这些严重并发症,但在是否导致术后较高的急性胰腺炎发生率仍存在争议。近年来,有学者行小切口EST联合气囊扩张术治疗胆总管结石,认为可以兼顾两者的优点。 相似文献
3.
随着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 ( Endoscopic retrograde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技术的不断发展及熟练 ,又逐渐展开乳头括约肌切开术 ( Endoscopicsphincerotomy,EST)、乳头气囊扩张术 ( Endoscoppicpapillary balloon dilatation,EPBD)、胆管内引流术( ERBD)、鼻胆管外引流 相似文献
4.
5.
目的 比较经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与经内镜乳头气囊扩张术(EPBD)在治疗肝外胆管结石方面的异同。方法 回顾性分析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消化内科2009年8月至2011年7月间277例肝外胆管结石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EST的168例,行EPBD的109例,分别对EST组和EPBD组病例的基本情况、结石直径、取石方法、手术时间、结石一次取净率、术后住院天数、近期并发症等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病例在年龄、性别比、合并十二指肠憩室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EST组结石直径为(11.3±6.2)mm,EPBD组结石直径为(10.1±5.7)mm,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5 6);EST组和EPBD组不同取石方法构成比,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EST组手术操作时间平均为(21.2±3.1)min,EPBD组为(20.7±2.5)min,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9 1);EST组结石一次取净率为95.2%,与EPBD组的94.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82 8);术后住院天数EST组为(4.1±1.9)d,EPBD组为(4.1±2.0)d,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 0);EST组近期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0.1%,EPBD组为12.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82 2);EST组中出血的发生率为3.6%,EPBD组为0%,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PBD组高淀粉酶血症的发生率为8.3%,EST组为2.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ST和EPBD治疗肝外胆管结石各有利弊,对于手术方式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无须局限于结石的大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联合大球囊扩张治疗胆总管结石术(SEST+ELPBD)后胆总管结石复发率及相关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使用内镜下SEST+ELPBD患者424例的随访资料,统计胆总管结石复发率,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424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间49.5个月,胆总管结石复发率4.0%。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十二指肠憩室、胆囊结石、胆囊切除、机械碎石与胆总管结石复发相关。结论:SEST+ELPBD后胆总管结石复发率较低,壶腹部憩室、胆囊结石、胆囊切除、机械碎石与胆总管结石复发相关。 相似文献
7.
8.
内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治疗胆总管结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内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治疗胆总管结石的疗效。方法:对26例胆总管结石患者行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开取石手术。结果:24例成功取净结石,经1次取净结石22例,2次2例。2例因结石过大或胆总管扩张大于2.5cm而导致套石失败,本组未发生出血,肠穿孔,胆道感染等并发症,1例出现术后淀粉酶升高,经禁食,抑酶,抗感染后8d恢复,其余均在术的2-5d开始低脂饮食,结论: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疗效好,创作小,恢复快,应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ERCP治疗胆管疾病的可行性及其价值。方法:对16例不同病因胆管梗阻患者,先行ERCP检查,了解胆管梗阻的部位、程度及范围,在以此并结合胆管和乳头条件、全身状况等,选择相应的ERCP治疗,观察治疗效果和近期并发症。结果:EST取石一次性成功者10例,另3例结石较大,配合碎石器取尽,ERBD一次性放置成功1例,1例胆管狭窄放置胆道支架,1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放置胆道支架。术后早期发并发症3例。结论:ERCP治疗胆管梗阻疾病是安全、有效的,能使患者免于手术或为择期手术创造良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10.
经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36例体会程太钢,吴瑞卿,范东俊,乔坤茹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的开发,是消化系内镜治疗史上一项突破性进展.能代替部分胆胰疾病的手术治疗,使病人免受手术之苦。我们做EST36例,报告如下。临床资料36例中男13例、女23例... 相似文献
12.
内镜下胆道支架置入2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内镜下胆道支架置入治疗恶性胆道梗阻的疗效。方法:对23例恶性胆道梗阻患者采用内镜下胆道支架置入治疗,置管24次,对其成轼率、支架堵塞时间、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首次置管成功率78.3%,总置管成功率87%,置管成功20例均达到降黄目的,临床症状缓解,带侧孔支架堵塞时间最短76d,圣诞树支架堵塞时间最短148d,最长312d。结论:内镜下胆道支架置入是恶性胆道梗阻有效的治疗方法,创伤小、方便、经济、安全,可有效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 评价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治疗胆总管结石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158例,根据胆囊管及胆总管直径、腹腔感染及组织水肿严重程度、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3组,A组:腹腔镜胆囊切除,经胆囊管胆总管胆道镜探查取石(16例);B组:腹腔镜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探查胆道镜取石,T管引流术(94例);C组:腹腔镜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探查胆道镜取石,一期胆总管缝合(48例)。评价手术时间、结石残留率、并发症率(出血、胆漏、伤口感染)。结果 A组患者手术时间为(95.1±14.7) min,B组为(102.2±18.1) min,C组为(110.1±16.4) min,3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0.020,P=0.887)。A组有1例术后出现结石残留,B、C组无结石残留,总体结石清除率为99.4%。总体并发症率为1.9%,无围手术期死亡。结论 在适合的人群中开展腹腔镜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取石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16.
17.
目的观察达己苏在上消化道内镜操作前咽部麻醉效果。方法1 000例入选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操作前吞服达己苏胶浆,对照组操作前用2%地卡因溶液咽部喷雾。结果1 000例入选者均顺利完成观察,试验组500例患者中反应轻者463例,反应重者37例,咽部麻醉效果优良率为92.6%;对照组500例中反应轻者为417例,反应重者83例,咽部麻醉优良率为83.4%,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上消化道内镜操作前应用达己苏咽部麻醉效果良好,未发现不良反应,操作安全,使用方便,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在内镜下行十二指肠乳头插管,选择性胆道插管成功后造影,根据乳头开口情况行乳头切开,在X线透视下用碎石器或碎石网篮碎石,网篮、气囊取石。结果:内镜下顺利插管并取石25例,插管困难而行针状刀切开后顺利插管并取石10例,经碎石器或碎石网篮碎石后取石12例,失败1例。手术后出现一过性淀粉酶升高4例,引起胰腺炎1例。结论:ERCP对于诊断与治疗胆总管结石具有独特的优势,在临床上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内镜下治疗消化道疾病的编码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电子内镜下治疗消化道疾病的手术越来越多。我们在做疾病和手术分类时,既要了解疾病和手术的相关知识,又要注意疾病分类和手术分类的特点,并详细阅读病案,才能准确、完整编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