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曲直濑道三是日本中世纪末期的名医和医学教育家,他的医学活动和医学思想曾对后世日本医学产生过深远影响,被誉为日本医学的中兴之祖。本文介绍了曲直濑道三的生平,并论述了其名著《启迪集》,从中可以了解曲直濑道三的医学学术造诣和医学思想。  相似文献   

3.
曲直濑道三是日本中世纪末期的名医和医学教育家,他的医学活动和医学思想曾对后世日本医学产生过深远影响,被誉为日本医学的中兴之祖。本文介绍了曲直濑道三的生平,并论述了其名著《启迪集》,从中可以了解曲直濑道三的医学学术造诣和医学思想。  相似文献   

4.
六经为病的提纲证,概述了六经病证的主要内容,是《伤寒论》辨证的纲领,笔者对此以针灸辨治,收到良好效果,兹论述如下。l太阳之为病太阳为寒水之经,经云“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可见寒水化气为太阳之生理。太阳之脉上至风府,下达腰脊,具有统摄营卫,主一身之表的作用。外邪侵袭人体,太阳首当其冲,致营卫不和,卫外失职,正邪相争于表,出现“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涌而恶寒”之提纲证。其本质为寒邪伤表,营卫不和,在针灸辨治时,应以解表敬郁,调和营卫为原则。由于太阳之敷畅赖肾督阳气之助,督脉统摄诸阳又维系…  相似文献   

5.
刘林 《中医药学刊》2004,22(9):1689
探讨叶天士《温热论》对温病湿热证“内外合邪”的病因观和强调脾胃在湿热演变中重要地位的病机观,以及对湿热证的三焦分部诊断分型和“湿去热孤,重在祛湿”、“三焦分治,重在脾胃”的治疗学思想。  相似文献   

6.
刘林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4,22(9):1689-1689
探讨叶天士<温热论>对温病湿热证"内外合邪"的病因观和强调脾胃在湿热演变中重要地位的病机观,以及对湿热证的三焦分部诊断分型和"湿去热孤,重在祛湿"、"三焦分治,重在脾胃"的治疗学思想.  相似文献   

7.
营分阶段是温病病势进退的关键阶段,《温热论》(以下简称《论》)中非常重视营分证的辨证施治。笔者就此谈谈学习体会:1.清营凉血是营分证的治疗大法营行脉中,乃血之浅层。热邪入营,营热炽盛必然熏灼营阴,耗伤血中津液。正如《论》中所说:“营分受热则血液受劫”。故此表现出邪入阴分之身热夜甚;营热扰心之“心神不安,夜甚无寐”,热窜血络之斑点隐隐;热蒸营阴之口干反不欲饮以及营热熬煎、血液浓缩之“舌色必绛”,脉象细数等证。可见营热盛、营血伤是营分证的主要病机,治疗时以清除营热为要,叶氏以清营凉  相似文献   

8.
痞为临床常见之症,《伤寒论》对其作了比较系统、详尽的论述,千余年来,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临床。今就《伤寒论》对痞证的辨治及预后,略作探析如下;1痞的含义痞,本是一个症状名称,为便于临床掌握运用及其与相关征候的鉴别比较,高校教材《伤寒论讲义》(1985年版)是把它作为一个证来对待的。考其内涵有二:一指病人自觉心下或胸胁烦闷不舒,按之儒软不痛(无形)。149条:“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151条:“技之儒,但气痞耳。”《景岳全书》曰:“痞者痞塞不开之谓”,生动地描绘了痞的特征。二指痞块(症疾)。167条:“病胁下素有…  相似文献   

9.
“悸”指跳动之谓,是临床较常见的病证.《伤寒论》所论的悸证,是以自觉体内悸动为特征的病证,有“心悸”、“心下悸”、“脐下悸”、“心中悸”、“心动悸”之不同,不可混同.张仲景对悸的论述散见于各经病中,且有概念不清甚至自相矛盾之处,后世学者每易混淆.但《伤寒论》论治悸证,总能以六经为纲,从病因病机入手辨证遣方用药,至今仍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笔者冀通过对《伤寒论》原义的疏理,结合临床实践,以期达到对其证治规律进行系统探讨之目的.  相似文献   

10.
阐述《金匮要略》痛证的治法特点,认为仲景治疗痛证,重视辨病,病与证结合;针对疼痛,注重分病位、病性、病程选择适宜的治法。  相似文献   

11.
《伤寒论》汗证之辨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对汗证作了全面、详尽而精辟的辨证论治,其治法主要有调和营卫、扶阳解表、辛寒清热,益气生津、通腑泻热、清宣郁热、泻热逐水开结、清热利湿退黄、和解枢机,温化水饮、回阳救逆法等.临证细辨邪正盛衰,紧紧把握病机,方能灵活运用经方,而获佳效.  相似文献   

12.
屈欢欢  余仁欢 《中医杂志》2013,54(3):255-257
探讨李东垣阴火学说的内涵及其在临床肾脏病中医辨证治疗中的应用体会.认为阴火是相对阳火而言,阴火的产生主要源于阳气不足,气机不舒,谷气下流.慢性肾脏病的湿热证具有阴火的特点,在临床上运用补中气、升清阳、泻阴火治法及其方药治疗慢性肾脏病湿热证,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黄元御的《四圣心源》中对于消渴及其并发症的辨治思路遵循其"一气周流,土枢四象"的学术理念,重视温肾健脾、燥湿、通降胆胃,明确否定了滋阴润燥为主的消渴传统治疗方法,给予临床以崭新的思路,整体观念更强,理法方药见解独到,是临床诊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4.
黄疸病在古代称之为"发黄",首载于《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系统阐述了其理法方药的辨治特色,后世医家们也提出了许多见解.在《伤寒论》"六经辨证"中,发黄证多见于阳明病、太阴病篇,张仲景对发黄证的发病、辨证及施治的阐述,对现代医学中该类疾病的诊治提供了参考意义,值得我们不断深入探索.从发黄证的病因入手,分别从湿热、寒湿...  相似文献   

15.
《伤寒论》中条文涉及下利证者有88条,在方药适应证中有下列病证者共31首方,分归六经,有属主证、兼证和或然证之别。若以辨证论治归而统之,可分以下五类,现概述于下。一、热利1.表邪未解,协热下利:如32条太阳阳明合病,表现为头痛、腰痛、肌热、目痛、鼻干等太阳表实证,又因太阳之邪内迫阳明肠道,搅扰水谷运化,致清浊不分,升降失司而下利,用葛根汤以调和表里,解肌除热,则下利自愈。若原属太阳表虚的桂枝证而误下,致  相似文献   

16.
李朝喧 《中医研究》2007,20(11):18-20
对《伤寒论》中有关"脾约证"条文进行分析,结合历代医家所述,探讨了"脾约证"的病因病机和证候等,认为脾约证的病机是小肠泌别清浊功能失常,以致水液偏渗于膀胱,肠道失于濡润而成。其病证表现以阳明胃之实热为主,兼有太阴脾之营阴不足。  相似文献   

17.
郭耀晨 《新中医》2023,55(15):205-209
《临证指南医案》中关于汗证的医案论述,卷三有汗门专篇,余各卷各门中多有散见,所涉病因病机广泛,通过整理叶氏典型医案,结合汗证的阴阳虚实辨证,着重从营卫、气血、阴阳、脏腑、外感、产后等角度分类辨析叶氏汗证相关医案。总结出叶氏在汗证治疗中善用经方,辨析阴阳,强调血汗同源,重视心肾、脾胃,以及温热暑湿致汗和产后汗出等方面的辨治思路。  相似文献   

18.
目的:全面整理和总结清代医家林珮琴治疗痛证的论述与方药,认真研究和挖掘林氏的学术思想与辨治特色。方法:运用文献学研究方法,认真研读《类证治裁》书中卷六"头痛论治""胸痹论治""心痛论治""胃脘痛论治""胁痛论治""腹痛论治""肩背手臂痛论治""腰脊腿足痛论治""身痛论治"等章节,对林氏学术思想、论治理念、方药特色进行了较为深入的阐发。结果:林珮琴祖述经典,旁及众家,撷其精英,灼有定见。在痛证的论治中,博采众长,但不人云亦云,每有真知卓见;细审病因,详陈辨证,勘验轻重缓急;五脏通调,重在治肝,谙熟清疏泻润诸法;力倡温通,综合调治,以除寒瘀虚滞之弊;独爱金石,沉降荡涤,以收效专力宏之功。结论:林氏集百家之言,汇众医之长,既有虔诚笃定的沿袭继承,又有匠心独运的神来之笔。本文以痛证的治疗为切入点,窥一斑而知全豹,深刻领略大师风范,以期尽取精华,更好地在临床论治该病。  相似文献   

19.
《伤寒论》痞证辨治规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伤寒论》对痞证的辨证施治规律。认为《伤寒论》将痞证分为虚寒、实热与邪实正虚,并对各型痞证提出了相应的治则与方药。反映出张仲景治疗痞证的辨证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20.
论聚证学说及临证辨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了中医聚证学说的基本框架。聚证的病因是先天禀赋不足和后天脏腑受损,导致气化障碍,邪热、湿浊、瘀血乘虚留滞,使精微不得化生和正常输布。聚证属虚实夹杂之证,应以攻补兼施为治则,散聚为基本治法。运用中医学聚证理论来指导治疗代谢综合征,在其症状好转的同时,胰岛素抵抗、血糖、血脂、体重、腰围及炎症因子等均有明显改善,证实了聚证学说的理论意义和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