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早期心律失常的诱因及其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早期心律失常发生的主要诱因及其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17例风湿性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17例中发生心律失常78例(66%),死亡2例(1.7%)。术前心功能差,术中心肌保护不够,术后电解质紊乱是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早期心律失常发生的主要诱因;均已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结论及时有效地预防和处理术后早期心律失常是使患者平稳度过围术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2.
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抗凝治疗的观察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人造瓣膜作为异物置人心脏。机械瓣膜的血液相溶性差,术后易形成血栓,血栓脱落致脑栓塞等严重并发症,栓塞率约达3~8%[1],放需终身抗凝治疗。抗凝不当,可致出血或血栓形成,掌握适当的抗凝治疗是巩固瓣膜置换术后疗效与病人安全的保证。观介绍我院对80例机械瓣膜置换术后病人抗凝治疗的观察及护理体会。1临床资料我院自1992年3月一1997年3月共施行机械瓣膜置换术82例,男性28例,女性54例,早期死亡2例,年龄17-56岁。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万例,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主动脉瓣赘生物2例.二尖瓣生物瓣膜置换术后生物瓣…  相似文献   

3.
对高龄组(45~60岁)40例、对照组(20~35岁)40例,进行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监测,发现高龄组病人术后早期心律失常尤以室性心律失常及缓慢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较高,术后早期低排综合征发生率高,术后脱机时间长,脱机后呼吸衰竭发生率高,但除心肺以外的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两组无显著差异。探讨了年龄因素对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早期心肺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通过8例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监护,体会到心律失常是其术后非常见且较严重的并发症。必须掌握其易发生的类型及好发时间.加强监护。此外.对术后病人需充分给氧.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加强夜间巡视,避免情绪波动,做好心理护理,减低心律失常发生率.一旦发生又能准确诊断.正确处理  相似文献   

5.
苏群  方强 《浙江医学》1997,19(6):330-331
对高龄组(45 ̄60岁)40例,对照组(20 ̄35岁)40例,进行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监测,发现高龄组病人术后早期心律失常尤以室性心律失常及缓慢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较高,术后早期低排综合征发生率高,术后脱机时间长,脱机后呼吸衰竭发生率高,但除心肺以外的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两组无显著差异,探讨了年龄因素对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早期心肺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瓣膜置换术后心律失常原因分析与护理杨秀瑾柳国芳心脏瓣膜置换术是较复杂的心血管手术,创伤大,体外循环时间长,术后24h内是病人心律失常发生的高峰时间。现将我院1992年1月~1993年1月33例心脏瓣膜置换术病人术后24h内发生心律失常的原因进行回顾性...  相似文献   

7.
黄家文  谭基明 《广东医学》1994,15(2):125-126
我院1989~1992年行体外冲击波碎石术(ESWL)治疗泌尿系结石病人460例,术中出现心律失常13例,现报道和分析如下。 临床资料 一、一般资料:在我院行ESWL的460名病人当中,术中出现心律失常13例,发生率为2.83%,其中男性8例,占1.74%,女性5例占1.09%。 在13例患者当中,出现心律失常的类型分别是室  相似文献   

8.
夏漫辉  沈振亚  郑琳  李科 《现代实用医学》2005,17(4):210-211,219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术后心律失常的病因,提高诊断与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8月~2004年8月324例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的病例资料。结果术后有167例并发心律失常,发生率为51.54%。其中激动起源异常124例,以室上性心律失常多见。各型传导阻滞43例,以完全性右束枝传导阻滞最多。心律失常的发生与病人年龄、心胸比值、术前心功能、术中主动脉阻断时间和术后低心排、电解质紊乱等有密切关系。结论应根据病人的术前情况,重视围手术期处理,预防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对术后严重心律失常应作积极处理。  相似文献   

9.
心内直视术后急性心包填塞是较常见且严重的共发症,甚至威胁病人的生命。若能细致观察护理,早期发现并果断处理,病人可以转危为安['1。我院自1992年8月~1995年10月在体外循环下行心内直视手术298例,术后急性心包填塞14例,发生率占44%,经及时再次开胸止血,术后恢复顺利,均治愈出院。临床资料本组14例中,男性《例,女性10例,年龄5~38岁。其中心脏瓣膜置换术后5例,非紫组性心脏病,如房、室间隔缺损7例,法鲁氏四联症2例。本组术后总引流量较多.约780~2130ml。14例中引流持续增多(约sml从g·n).而突然较少时均出现血压下降…  相似文献   

10.
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因病程长、心功能差、术中转流时间长、术后并发症多,故对其体外循环(CPB)的管理要求较高。2007年5月至2011年10月我院共对45例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实施了心脏瓣膜置换术,现将CPB管理措施总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45例,男20例、女25例,年龄34~68  相似文献   

11.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静脉高浓度补钾的临床观察及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后极易发生低钾血症。传统补钾浓度0.3%难以补足,且受输液量限制,近年来我院对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后低钾血症病人行静脉高浓度补钾收到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100例均为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病人,男38例,女62例,年龄18~68岁。术后30min内查动脉血气及电解质,轻度低钾血症(血钾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行瓣膜置换术后的护理措施,以此评定其临床护理价值。方法选取我院于2016年5月至2017年3月期间所收治的行瓣膜置换术患者12例,手术完成后,对所有患者行术后常规的呼吸系统测定、循环系统监测、电解质测定,对患者ICU术后进行严格护理。结果本次研究的12例患者中,术后出现并发性低心排患者1例,术后出血1例,严重性的心律失常2例,肺不张患者1例,未出现死亡的患者。结论对行瓣膜置换术的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进行有效的术后护理指导,加强ICU护理措施,这对于临床研究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张红  吴朝光  朱艺 《海南医学》2002,13(5):32-33
房性快速型心律失常是心脏直视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我院自 1990年 7月至 2 0 0 1年 7月共进行各种心脏手术836例 ,术后 2 0 9例发生了房性快速型心律失常 ,发生率 2 5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全组中男性 116例 ,女性 93例 ,年龄 8岁~ 73岁 ,平均 5 4 .6岁。其中行冠状动脉搭桥术 15例 ,瓣膜置换术 16 9例 ,先天性心脏病纠治术 2 5例。术前心功能按NYHA分级 ,Ⅱ级者 4 3例 ,Ⅲ级者 12 2例 ,Ⅳ级者 4 4例。术前左心房增大者 95例 ,平均左房内径 5 2mm ;存在房颤心律 16 4例 ,术后出现快速型房颤 14 8例 ,室上速 5 5例 ,房扑 6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心脏瓣膜置换术中再次体外循环的原因及对策。方法:回顾分析1980年1月至2004年1月我院19例心脏瓣膜置换术中再次体外循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中再次体外循环发生率为2.56%(19/741),其发生原因有出血8例,机械瓣功能障碍7例,遗漏二尖瓣病变、主动脉瓣病变各1例,心脏骤停、严重心律失常各1例。再次体外循环后4例死亡,剩余15例中3例于住院期间死亡,痊愈出院12例,占63%,总病死率37%。结论:出血、人工瓣膜急性功能障碍是再次体外循环的主要原因;准确判断病因、及时再次行体外循环及精湛的技术是应对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总结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手术效果,探讨影响手术疗效的主要因素及手术适应证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1985年2月至2006年12月427例心脏瓣膜置换术的资料。427例中男196例,女231例;平均年龄(45±3)岁。风湿性瓣膜病403例(94.3%),非风湿性瓣膜病24例(5.7%)。其中二尖瓣置换术302例,主动脉瓣置换术46例,主动脉瓣与二尖瓣置换术65例,再次二尖瓣置换术14例;同期行三尖瓣成形术231例。结果术后早期并发症46例(10.8%),手术死亡11例(2.58%)。主要死亡原因为心力衰竭和多脏器功能衰竭。影响瓣膜置换术后早期疗效的主要危险因素是术前巨大左室,收缩功能减弱,心功能Ⅳ级,肾功能衰竭,严重感染,术后低心排综合征和多脏器功能衰竭。结论合理选择手术时机,保留瓣下结构,积极纠正三尖瓣病变和心律失常,术中良好的心肌保护是提高手术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总结1998年4月至2004年7月共为28例合并大左室的心脏瓣膜病人施行了机械瓣膜置换术。术后实施重症监护72h。术后治愈出院25例,早期死亡3例。合并症22例,心律失常20例,低心排出量综合征2例。加强大左室心脏瓣膜病患者的术前护理,术后严密监护,可提高护理成功率。  相似文献   

17.
98例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心律失常的分析及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预防和减少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方法:实行24h连续动态监测。及时观察血液动力学及电解质指标,使血清钾保持在4.5-5.5mmol/L。术后复温不可过急过快,拔除气管插管前充分镇静。根据心律失常类型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结果:心律失常原因与术前心功能有关,与术中低体温有关,与术后低血钾、高热、疼痛等刺激有关。结论:瓣膜置换病人术后采取及时有效的监测治疗措施,可明显提高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140例重症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治疗体会。【方法】140例重症瓣膜置换术中,男性78例,女性62例,年龄20~62岁,平均45岁。心功能Ⅲ级88例,Ⅳ级52例,均在全麻中低温体外循环下手术。【结果】全组病人有127例心脏自动复跳,13例电击除颤复跳,4例出现顽固性低心排死亡,1例死于凝血机制障碍致创面广泛大出血,死亡率3.57%(5/140),余均治愈出院。【结论】重症心脏瓣膜病变,特别是联合瓣膜病变,术前心功能均较差,应重视围术期处理,主动脉瓣环过小,可采用扩大瓣环方法,在置换二尖瓣时,保留二尖瓣下结构。合并中度或以上三尖瓣关闭不全患应行Devega环缩术。  相似文献   

19.
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经冠状静脉窦逆行灌注14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14例风湿性心脏病病人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手术在心脏不停跳的状态下完成,术中应用自行设计的灌注装置经冠状静脉窦逆行灌注,灌注流量为0.25 ̄0.5L/min,灌注压力为4.67 ̄8.0kPa,麻醉与灌注满意,阻断主动脉前后的血气酸碱分析、电解质和心肌酶的测定无明显变化,术后无多巴胺等正性肌力药物依赖和严重心律失常,病人恢复良好。提示经冠状静脉窦逆行灌注方法具有良好的心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方强  方力争 《浙江医学》1996,18(3):136-138
70例心脏瓣膜置换术的临床研究资料表明FDP可明显减少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早期室性早搏(VPS)、室性心动过逮(VT)、室颤(Vf)的发生率.可延迟术后心房颤动(Af)发生.提示FDP对急性损伤所致的室性早搏有预防作用.从而减少致死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延迟房颤复发,使术后早期有较多的心输出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