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脏超声对风湿性瓣膜病术后房颤自动复律的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风湿性心脏病(风心病)心房颤动患者术后自动恢复窦性心律与不能恢复窦性心律患者的心脏超声指标进行对比分析,探讨自动恢复窦性心律的可能因素。方法选择风心病二尖瓣置换术患者515例,术前心电图检查均示有房颤,按照术后自动恢复窦性心律情况分为非自动恢复窦律对照组及自动恢复窦律组,对左房直径(LAD)、右房直径(RAD)、心脏射血分数(EF)、左室缩短率(FS)等超声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术后维持窦律时间较长组LAD、左房容积(LAV)明显低于非自动复律组(P〈0.01),而EF、FS则明显高于非自动复律组(P〈0.01)。结论从心脏超声指标分析,风心病瓣膜置换术后房颤自动恢复窦性心律及窦性心律维持时间与左房大小及心功能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 总结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合并心源性恶液质病人的围手术期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 6年 42例心脏恶液质瓣膜患者的围手术期治疗。结果 术后早期死亡 4例( 9 .5 2 % ) ,2 0例术后出现并发症 ,3 8例患者出院时肝脾明显缩小 ,食欲好转 ,血红蛋白、血浆蛋白及肝、肾功能正常。随访 10个月~ 6年 ,心功能恢复至Ⅰ级 2 4例 ,Ⅱ级 14例。结论 充分的术前准备、围术期营养支持 ,正确地选择好手术时机 ,加强术中处理 ,积极治疗术后并发症是提高手术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风湿性瓣膜病合并心脏恶液质的围手术期处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病程长,可达十数年至数十年,尤其以二尖瓣和三尖瓣病变所致的心肌损害为著,容易出现心脏恶液质综合征(syndrome of cardiac cachexia,SOCC),1年、5年的自然病死率高达50%和80%,手术病死率达16%,50%。1996年8月至2001年9月,我们共收治此类病人221例,占同期瓣膜病的12.31%,现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重症心脏瓣膜病行瓣膜替换术66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重症心脏瓣膜病行瓣膜替换术66例李惠君林世平缪文瑞江萍贾雷王伯杰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的心脏受损重,反复出现心力衰竭,使心脏功能持续减弱,其根本的治疗方法是行瓣膜替换术。我院自1991年11月~1996年11月共行心脏瓣膜替换术175例,其中重症心脏瓣膜...  相似文献   

5.
重症心脏瓣膜病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总结重症心脏瓣膜病的外科治疗结果,探讨提高早期生存率的措施。方法自2000年6月至2005年7月,对78例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施行瓣膜替换术。其中单纯二尖瓣置换12例,二尖瓣置换 三尖瓣成形22例,单纯主动脉瓣置换8例,二尖瓣 主动脉瓣置换 三尖瓣成形35例,二尖瓣置换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例。结果死亡6例,其中术后并发低心排血量5例,心室颤动治疗无效死亡1例,死亡率7.69%。随访53例,平均随访2.5年,死亡5例。结论对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注重改善术前心功能,掌握手术时机,尽量保留瓣下组织,选择合适瓣膜,重视围手术期处理,可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6.
≥65岁老年人心脏瓣膜病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目的总结老年人瓣膜病的手术效果。方法 1993年至2004年252例≥65岁老年瓣膜病病人接受瓣膜手术,占同期瓣膜手术5.5%(252/4546例),其中男147例,女105例;平均年龄(67.9± 2.9)岁。风湿性瓣膜病201例(79.8%),非风湿性瓣膜病51例(20.2%)。术前心功能Ⅲ-Ⅳ级141例 (56.0%)。主动脉瓣置换63例,二尖瓣置换93例,二尖瓣成形42例,主动脉瓣置换+二尖瓣置换或成形47例,三尖瓣置换或成形7例。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34例。结果手术死亡23例(9.1%), 逐年病死率有下降趋势。与同期瓣膜手术16-64岁组相比,术后ICU时间显著延长[(60.1±101.2)h对 (43.0±70.6)h,P=0.00],术后带气管插管时间明显延长[(30.6±42.8)h对(24.1±45.0)h,P=0.02],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10.6%对6.4%,P=0.01),住院时间明显延长[(25.7±41.3)d和(19.6± 14.4)d,P=0.00]。手术死亡病人术前心功能级别明显高于生存者[(2.8±1.0)级对(2.4±1.0)级,P< 0.05];术前射血分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5.8%对59.5%)。结论老年人瓣膜病手术总体手术病死率可以接受,近2年手术病死率已接近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并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主动脉瓣和二尖瓣双瓣手术、术后急性肾衰需要透析、体外循环时间长、主动脉阻断时间长是住院病死率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7.
风湿性慢性心肌损害与术中心肌损伤导致心肌功能障碍呈现低心排出量是风湿性心脏病术后常见并发症和致死的主要原因,为探讨不同类型风湿性心脏病换瓣术后心功能和病死率的关系,我们对92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术后低心排出量与30d内死亡发生情况作定量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2000年5月至2010年7月我们对267例心脏瓣膜病患者施行了心脏瓣膜置换术,治疗效果满意,现总结其治疗经验。1临床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全组共267例,男82例,女185例;平均年龄40.9(11~65)岁;平均体重52.4(30~75)kg。风湿性心脏瓣膜病238例,感染性心内膜炎导致瓣膜损害9例,Ebstein畸形2例,其他先天性心脏瓣膜病18例(其中房间隔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风湿性心脏瓣膜间质细胞的生物学特征.方法 收集风湿性二尖瓣(22例)和正常二尖瓣(10例)标本,常规石蜡包埋后行苏木素-伊红(HE)和胶原纤维(VG)染色;新鲜标本分选瓣膜间质细胞分别行免疫细胞化学、Hoechst 33342染色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 与正常瓣膜比较,风湿性二尖瓣表现为纤维化(22例)、钙化(20例).体外实验表明正常瓣膜间质细胞无特殊的生长形态,免疫表型为波纹蛋白[vimentin(+)]、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碱性磷酸酶[ALP(-)];风湿性瓣膜间质细胞易聚集生长成,免疫表型为vimentin(+)、α-SMA(+)、ALP(+).而且风湿性瓣膜间质细胞的Ⅰ型胶原纤维量(3倍)和凋亡细胞数(6倍)均明显高于正常瓣膜间质细胞(P<0.05).结论 瓣膜间质细胞生物学特征的改变是导致瓣叶增厚、纤维化、钙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了提高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合并右心室功能不全患者的治愈率,总结诊断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2006年1月至2010年6月期间收治24例左心瓣膜病合并右心室功能不全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7例,女7例;年龄41~66岁。均行心瓣膜置换术及三尖瓣成形术。结果 24例患者术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中心静脉压(CVP)升高(CVP〉25cm H2O)、右心室体积增大等右心衰竭表现。术后早期死亡4例,死于感染1例,持续低氧血症1例,低心排血量2例。随访15例,随访6~50个月,随访期间死亡1例,死因不明。其余患者均生存,生活质量良好,无右心室功能不全的临床表现,9例患者无三尖瓣反流,4例轻度反流,1例中度反流。结论术中加用三尖瓣成形环保证三尖瓣功能是治疗右心室功能不全的解剖基础,充分的术前准备、术后强心治疗及对右心室前后负荷的调整是治疗该类患者右心室功能不全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患者男,36岁。因"活动后胸闷、乏力5年,加重1个月"入院。查体:体温36.5℃,呼吸20次/分,脉搏68次/分,血压100/60 mm Hg。无颈静脉怒张,双肺呼吸音清,心尖搏动位于右侧第5肋间锁骨中线外1.5 cm。  相似文献   

12.
我国心脏瓣膜外科的发展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心脏瓣膜外科的发展虽然仅有约50年的历史,但其发展速度较快。1948年,Bailey等成功施行了二尖瓣狭窄闭式扩张分离术^[1];1954年,我国兰锡钝^[2]。首次施行这种手术成功。1957年,Lillehei等在直视下应用缩小瓣环的方法矫正二尖瓣关闭不全^[1];1958年,我国也施行了二尖瓣直视成形术^[3]。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同期行瓣膜手术和冠脉搭桥手术患者的手术适应征、围术期处理以及近年来的研究进展。方法全部病人均在低温体外循环下手术,术后转重症监护室根据病情给予药物等治疗。结果早期死亡14例,治愈出院90例,术后发生低心排出量综合征7例,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4例,非心源性因素肾功能衰竭6例,心跳骤停4例,出血再次开胸5例,呼吸衰竭5例,肺部感染3例,左室破裂1例,多器官功能衰竭4例。随访2~36(平均18.7)个月,失访2例,患者无死亡,心绞痛症状消失。结论不同瓣膜病变伴发冠心病的发生率相仿,心脏瓣膜病合并冠心病的患者,术前应认真评估患者的心功能状况、改善患者的心功能,认真评估瓣膜手术后心脏前后负荷的改变对心室功能的影响,充分估计患者的病情和手术风险,术后根据血流动力学监测结果并结合联合疾病的病理生理基础进行处理,可降低手术并发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14.
重症风湿性心瓣膜病患者手术后围术期并发症多、手术风险大、死亡率高。我科自1995年1月至2003年12月共收治重症风湿性心瓣膜病452例,现将其手术治疗和围术期处理经验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5.
我院自1993年3月至2006年3月对38例心脏瓣膜病合并脑梗死的患者进行了瓣膜替换手术治疗,术后加强心脑监护,取得良好效果.现将手术后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6.
<正> 心脏瓣膜置换术是治疗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的主要方法之一,术后患者妊娠、分娩有一定的危险性。我院从1996年8月以来,共收治了9例心脏瓣膜置换术后近分娩的患者,在患者住院期间,由于我们实施了切实可行的护理措施,患者恢复良好,母婴平安。出院后随访,母婴健康,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院自1996年8月~2001年8月共收治了9例心脏瓣膜置换术后近分娩期的患者。9例患者置换的均为机械瓣,需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风心病患者瓣膜置换围术期的炎性反应及米力农对其的影响。方法20例心功能Ⅱ-Ⅳ级瓣膜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米力农组和对照组,米力农组10min内用负荷剂量米力农30μg/kg、继以0.5μg·kg  相似文献   

18.
房颤是心脏瓣膜疾病病人中常见的心律失常。术前为房颤者瓣膜手术后有75%仍为房颤。Cox提出的迷宫Ⅲ型手术是治疗难治性房颤安全、有效的技术,但手术操作复杂增加了围术期并发症的发生。因此,人们提出了多种迷宫Ⅲ型手术的改进方法。Haissaguerre等指出,肺静脉异位冲动可以诱发阵发性房颤,在此处消融可以消除这一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心脏瓣膜手术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探讨其发生的危险因素及短期预后。方法回顾2015年7月至2016年11月在本院择期行心脏瓣膜手术的患者206例,男100例,女106例,年龄18~70岁,BMI 15~32 kg/m~2,NYHA心功能分级Ⅱ—Ⅳ级,ASAⅡ—Ⅳ级。根据患者手术后是否发生心律失常分为两组:心律失常组和非心律失常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中及术后的临床资料,评估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及预后情况,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心脏瓣膜手术术后共有124例(60.2%)患者发生心律失常,其中房颤发生率(48.5%)最高。与非心律失常组比较,心律失常组术后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ICU停留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延长,术后心衰发生率明显增高(P0.05)。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的独立危险因素有术前心律失常(OR=9.62,95%CI 4.79~19.30)、术后疼痛(OR=3.90,95%CI 1.85~8.22)及术后低氧血症(OR=2.55,95%CI 1.04~6.22)。结论术前重视心律失常的控制,术后予以足够的镇痛,及时纠正低氧血症,可以减少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缩短患者ICU停留时间及住院时间,减少其他并发症,从而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20.
<正>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类平均预期寿命的延长,需要外科治疗的老年心脏瓣膜病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由于老年人全身各器官功能进入衰退阶段,再加上病史长、合并症多,手术并发症的处理又比较棘手,病人手术后死亡率明显增加,术后的护理显得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